唐朝京都長安,陪都有哪些?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都城在哪?答案是明擺著的,當然是長安(陝西西安)了。但是長安只是唐朝最主要的都城,而唐朝的都城實際上並不止長安一個,還有很多。
先說長安。隋朝末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西元617年,晉陽(山西太原)留守李淵趁天下大亂,出兵沿汾水谷地西進,由潼關進佔長安,於次年建立了唐朝。
李淵爲何定都於長安?很簡單,李淵當時根本就沒有選擇。西元618年,李淵稱帝,但群雄逐鹿天下,誰笑到最後還不知道呢。李淵的根基是山西,而與山西一山(太行山)之隔的河北,有農民出身的首領竇建德,國號爲夏。在河南,王世充佔據隋朝時的東都洛陽,自稱鄭。李淵最重要的對手是李密,同樣是出身關隴貴族,以瓦崗寨爲中心,佔據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安徽北部、湖北東部等地區。南方更是亂七八糟,蕭銑佔據湖北、湖南,林士弘佔據江西,杜伏威割據長江下遊一帶。在長安的西北,還有隴西薛舉、涼州(甘肅武威)李軌。此時是唐朝初建,長安可以說是李淵唯一的定都選擇。
等到唐朝平定天下後,對於都城的選擇,範圍就大多了。長安的地理位置是比較不錯的,北有黃土高原,西有六盤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在冷兵器時代,防守相對佔優勢。但是長安有一個最大的劣勢,距離中原相對較遠,距離錢糧重地江南更加遙遠。不過,遷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輕易不能遷都。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建個第二都城,而洛陽無疑是第二都城的最好選擇。
洛陽是九朝古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都定都於此,有優良的定都條件。隋煬帝楊廣也認爲長安相對中原較偏,遷都於「天下之中」的洛陽。隋朝時的京杭大運河,中間點就在洛陽。
稱洛陽爲「天下之中」並不爲過,洛陽以北是山西、河北,東北是山東,正東是安徽、江蘇,正南是湖北,西南距離巴蜀也不遠,正西是關中、西北是陝北。我們的地勢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山脈、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苗嶺爲界,分爲西部的高山區與東部的平原(丘陵)區。洛陽正好卡在這條地理分界線上,北有黃河,南有漢水、長江,可進可退。
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洛陽,改洛州爲洛陽宮。此後,李世民經常來洛陽宮,雖然沒有正式遷都,但也在爲日後子孫的東遷打了基礎。顯慶二年(西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正式下詔,改洛陽宮爲東都,算是給洛陽一個正式名分。
而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執政後,於載初二年(西元690年)七月,下詔將關中等州郡數十萬居民遷到洛陽,後改稱神都。一種說法:武則天遷都洛陽,是想打擊以長安爲根據地的關隴貴族,畢竟武則天出身於庶族地主(父親武士彠是個木材販子)。武則天遷都洛陽,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關中之劣勢,關中遠離江東,糧食運輸相當不便,而洛陽距離江南近,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武則天非常喜歡洛陽,甚至她傳奇的一生也結束於洛陽的上陽宮仙居殿。不過,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又把都城從洛陽遷回長安,甚至把武氏七廟也一股腦兒西遷,時間是神龍二年(西元706年)十月。
唐中宗遷都回長安,與當時的形勢有關,因爲支持唐中宗的勢力多在長安。雖然從江南運糧至長安不如洛陽更方便,但在全國一統的情況下,並非天大的難事,無非多些周折而已。
唐中宗廢掉洛陽的「神都」名號,但他的侄子——「半吊子」千古一帝唐玄宗李隆基又升洛陽爲東京,與西京長安並稱。
除了東西兩京外,唐朝還有另外三個陪都(北、中、南)。北都山西太原是唐朝的龍興之地,必須拔高太原的地位。太原位於山西高原中部,北有恒山、五台山,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汾河穿城而過。太原位於大漠以南,是唐朝防禦大漠各部地理位置最優越的軍事重鎮之一。
唐朝的中京在哪?也在山西。打開山西地圖,山西省的西南角有個地級的運城市,運城市的西南角有個縣級的永濟市,永濟市以西就是唐朝的中都,時稱蒲州。蒲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險要,黃河在陝晉邊界由北往南流,在潼關附近有一個由西向東流的大轉折,蒲州就在這個大夾角的黃河東岸。從太原到長安,一般都會沿汾水谷地南下,然後渡過黃河進入關中,蒲州的戰略地位非同一般。不過,蒲州的中京名號存在時間非常短,唐玄宗開元九年(西元721)設,沒多久就廢除,但依然稱河中府。要知道,唐朝的府非常少,能設府的城市,其地位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城市。
唐朝南京在歷史上名氣不大,遠不如太原府有名,但唐朝南京也是大名鼎鼎,就是「吃貨的天堂」成都。
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與長安所在的關中只隔著秦嶺,一旦關中有事,皇帝可就近逃到成都避難。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的乾爹唐玄宗就是倉皇逃入成都,才躲過一劫。唐玄宗的寶貝兒子唐肅宗李亨將老爹避難的成都升爲南京,唐肅宗以後的唐朝諸帝雖都以長安爲都,但都非常重視經營四川盆地。畢竟萬一江南錢糧運不到關中,四川盆地的錢糧也足夠唐朝皇帝們啃上幾年的。
不過,唐朝的南京不止成都一個,還有一個稱爲南都,就是位於長江中遊、江漢平原上的湖北省荊州市,即大名鼎鼎的江陵。成都的南京稱號,設於西元757年,三四年後就取消了,然後荊州稱南都。此外,陝西省西部的寶雞市,曾稱西都,時稱鳳翔府。原因是安史之亂,關中淪落而鳳翔獨得保全,唐朝以鳳翔爲基地,次第收複失地。唐朝視鳳翔爲中興轉折之地,所以升鳳翔爲西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主體以花崗岩構成,最高處蓮花峰,海拔1864米。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
副省級城市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八卦
🔥【#環球直擊】塔利班如發現任何與美軍合作的口譯人員,很可能將他們殺害,前阿富汗口譯員向美國求救。21號,中共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被調查,是今年首個在任上被查的副省級城市「一把手」,曾力挺馬雲。
觀看Youmaker 👉 https://www.youmaker.com/v/Zzo691ye54V8
觀看Youtube ➡️ https://bit.ly/3j4SJi3
——————————————————
訂閱YouTube💐 http://bit.ly/3oZhhJY
支持我們➡ https://donation.ntdtv.com
訂閱Youmaker💐 https://www.youmaker.com/c/NTD_CN
副省級城市 在 大紀元時報(香港) Facebook 八卦
8月21日,中共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被當局宣布調查,他是2021年首個在任上被查的副省級城市的「一把手」。周江勇曾在任內力挺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而後者現已是當局整肅的科技巨頭之一。
全文: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1-08-22/43218015
====================
【 堅守真相重傳統 】
📍收睇全新直播節目《紀元新聞7點鐘》:
https://bit.ly/2GoCw6Y
📍報紙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網頁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副省級城市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黃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主體以花崗岩構成,最高處蓮花峰,海拔1864米。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為「黃山」。黃山徽派內涵深廣,是中國三大區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一,涵蓋了哲、經、史、醫、科、藝諸多領域。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讚嘆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徐霞客評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並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清朝人趙士吉曾說[來源請求]:「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
奇松1979年鄧小平遊覽黃山,說「這裡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黃山1982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6年黃山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且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嶽風景區;1990年12月黃山風景名勝區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首批最佳管理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
南京市簡稱「寧」,別稱金陵,建業,建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國東部暨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長三角城市群為201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的城市群。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樞紐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長期在政治人文與教育的發展投入,使南京近來擠身於新一線城市的發展之列。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2.31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843.62萬,其中城鎮人口695.99萬人。南京為政治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後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朝代或政權定都於此,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12日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和在京的學校、工廠等陸續西遷。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對平民和戰俘展開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罹難者有30萬人之多,史稱「南京大屠殺」。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9日,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代表在南京接受侵華日軍的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11月,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12月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歷史上南京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長期被視為華夏之正朔所在,為國家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觀光資源十分豐富。

副省級城市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湖北之長江、漢江(漢水)交會處,為武昌(長江以南的市區部分)、漢陽(長江以北、漢江以南市區部分)、漢口(長江西北、漢水以北的市區部分)三城鎮的合稱,範圍即是今日的武漢市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通稱「武漢三鎮」。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中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暨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中國三大「內河航運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塊區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統稱之為「武漢三鎮」。
清中後期至民國,漢口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而武漢也繼承這一美稱。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裡,中華民國誕生於此。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併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廬山別墅是指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境內的廬山上的別墅群,主要分布在牯嶺的東谷和西谷,其中位於東谷的美廬別墅、中八路359號別墅、柏樹路124號別墅、河東路176號別墅、河西路442號別墅已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廬山別墅具有重要的建築美學價值,並且「代表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胡適語),是廬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徽商,又稱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舊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徽商來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明代《徽州府志》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副省級城市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中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暨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中國三大「內河航運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塊區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統稱之為「武漢三鎮」。清中後期至民國,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而武漢也繼承了這一美稱。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裡,中華民國誕生於此。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併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研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漢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00萬,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漢高等院校高達82所,僅次於北京。近年來,武漢經濟大幅增長,被認為是國內「唯一能夠實現製造產業升級換代的城市」和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極少數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次於深圳等極少數城市,城市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第二。
武漢市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1956年,湖北省博物館對東湖之濱的放鷹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石斧、石錛以及魚叉等新石器時代遺存,經認定屬於屈家嶺文化。武漢最早的傳說是關於大禹曾在此治水成功的故事,至今武漢漢陽江邊的禹功磯上建有禹王廟。在黃陂區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是迄今中國極少數已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商朝古城之一,被認為是「武漢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漢擁有著比北京、西安等更為悠久的建城歷史的考古依據。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由此,漢口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國際大都市的轉型。此後,漢口先後開闢了英、俄、法、德和日五國租界,40餘個歐美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外國各路商人先後來漢通商,從此武漢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貿易量穩居全國前四,成為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其中有40年對外貿易總額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居全國第二位,呈現出了「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態勢。隨著漢口在商貿更趨國際化,大批外商在此興修碼頭,設立銀行,成立公司,極大提升了漢口的國際輻射能力。至清末,外商在漢開辦的經營土洋貨銷售、金融、航運、房地產的洋行劇增。就具體的實業經濟而言,制茶是當時漢口最大的工業,出口占全國6成。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爆發,革命成功後,起義軍宣布脫離清朝,建立軍政府,成立中華民國,隨後中國各省響應,清朝被推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宣告結束,武漢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地方,於是每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紀念日,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節。1912年1月,黎元洪成為臨時總統兼湖北都督。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戰時首都據此抵抗日軍入侵,為國民政府內遷爭取時間。1937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等部門陸續遷至武漢,蔣中正來到武漢指揮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有關方面力量也陸續來到武漢,國共兩黨在武漢展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武漢作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成為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2019年底發生新型冠狀病毒事件,至2020年1月23日因疫情擴散而宣布 10:00 後實施武漢市建國以來的首次全城封鎖政策;隨後當日相鄰的鄂州市、黃岡市也相繼封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