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黨團聲明稿】2016.03.31
此時此刻,台灣人民正在共同面對艱難的時分,我們共同學習面對、也在學習互相傾聽、彼此支持和給予溫暖。面對這樣巨大的悲傷與恐懼,台灣社會已陷入信任危機與情緒創傷,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我們應該要思考的,也一定要即刻開始去著手的,就是檢視台灣社會的安全網絡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又該如何來縫補起來。
事件發生以來的這幾天,我們徵詢過包括受害人家屬團體在內的NGO組織、學者專家、及第一線精神醫療人員們的意見與看法,希望能夠釐清癥結及困難。大家都有共同的共識,現在絕非反應式地倉促立法的時機,需要的是冷靜思考完整的配套,積極推動改革,包括前端的事先預防、後端的避免再犯,後續的受害者家屬保護、社會安全網的強化、刑事政策的重新檢討等課題。
根據日本法務統合研究所對於無差別殺傷事件的研究(2000年3月-2010年3月,入監服刑者共52人),犯行者經常都有某些精神障礙或感到孤立,但是入院或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比例很少。故此,我們呼籲也將促請行政院各部會,整合包括法務矯正、衛福、社政、民政、警政、醫療等系統,建置並有效運作精神病人的通報整合系統,明確定義「嚴重病人」,靈活搭配住院和社區治療等,讓需要幫助者可以容易接近並取得醫療協助。同時,也讓毒品使用者能夠藉由醫療介入提高戒癮的效果。創造增加社會參與的環境,降低求助無門的孤立感等等,讓社會安全網可以接住每一位需要協助的人,不要讓這樣的壓力由家庭或個人來承擔,同時也替社會減壓,提高社會安全、人民安心。
再者,我們呼籲並邀請立法院內各黨團委員共同組成跨黨派小組,一同就強化生命教育、完善通報系統、支持社會復歸、防止再犯、檢討假釋、犯保及更生、監所改革、煙毒政策、精神衛生法的修正等,進行全盤法律配套之研議。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在新政府組成後拜會共商推動改革的具體措施。
愛在恐懼蔓延時。冷漠與歧視是社會安全最大的威脅,傾聽、同理與行動,是解除恐懼的可能。如何讓這個社會,用愛與尊重對待彼此,不讓任何一個成員恐懼於社會歧視而不敢出聲,陷落於無助深淵而釀悲劇,我們沒有怠惰的藉口,只有責無旁貸的責任。
時代力量黨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沒想到我那麼快就回來了!!那就繼續一開始的任務吧~用輕鬆簡單的方式推廣軟體工程👩🏻💻 對於軟體工程師,很常聽到前端後端全端,也很常被問到,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它們卻是陌生的詞彙!今天就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些生活化的餐廳例子來講解什麼是前端後端全端,並且聊聊如何知道自己適合走哪端~ 影片內容講...
「前端後端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討論] 前端比較痛苦還是後端- 看板Soft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Re: [討論] 前端比較痛苦還是後端- 看板Soft_Job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問網頁工程師薪水及未來 -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前端後端差別 在 [請益] 後端工程師需要學前端嗎- Soft_Job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前端後端差別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對話李開復、汪華:公共偶像與預言家的投資十年
深度、坦誠的採訪,談創新工場10年
本文來自晚點團隊 晚點LatePost
………………………………………………………………
創新工場創立十年,搬家三次,從清華科技園、第三極大廈到今天的鼎好大廈,都沒有離開過中關村。從創業搖籃、大公司高地到技術陣地,中關村的變遷像一個隱喻詮釋著創新工場的發展。
2009年,人們因為李開復知道創新工場,他“創業導師”的偶像身份,扮演著創新潮中的聚光點角色,他們孵化新項目、投天使輪。2014年李開復生病休整一年多後,創新工場開始走向覆蓋早期到後期的技術型基金。
如今,創新工場管理資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投資項目超過350個,包括VIPKID、曠視科技、米未傳媒、美圖、知乎等專案,其中70餘家公司估值超1億美元,獨角獸17家。
在中國短暫的VC發展史中,VC承擔著複雜的角色:從創業導師、貴人,到資本推手,他們能快速搞熱一個行業、又能快速燃盡一個行業。但從某種程度上說,VC的九死一生或許比創業更加殘酷——它決策金額更大、組合更為豐富、結果更為隨機,但驗證週期非常長。
因此,多數人對VC的評價,總是後驗的。多數投資人看趨勢、忽略週期;看風口、忽略時間點;靠運氣、忽略沉澱。因此,研究一家VC的難點在於,你需要找到正確的時態,並且在這個時態的當下來動態觀察這家VC——他們是如何看待過去時的單個案例,如何討論未來時的大趨勢,以及貫穿始終的、關於基金本身思考的更迭。
在創新工場成立的第十年,《晚點LatePost》採訪到了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和汪華。他們錯失過、也踩對過,創新工場是少數見證過十年週期、創業者代際和環境變化的基金,這讓他們的思考更有價值。
李開復和汪華,一個是公共偶像,一個是預言家。兩人極為互補,李開復擅長面對公眾,汪華長於思考分析;李開復更願意開拓新的領域,汪華負責決定投資的大方向。中關村的輝煌面臨著新的挑戰,他們的角色和創新工場的定位也將迎來一系列變化。
┃談投資:
《晚點》:創新工場十年,你如何評價工場的投資業績?
李開復:不夠快、不夠感性,嚴謹是我們的強項,也是我們的弱項。需要當場看人快速做的決策,我們不會做,因此我們會錯過一些能量很大,但不是最嚴謹的創始人;第二,看到巨大的風險且(創始人)當時沒有解決方案,我們會謹慎。
汪華:2009年我們可以把移動互聯網趨勢精確預測到第一二三階段,分別對應軟體、和社交、娛樂相關的使用者平臺、商業交易,事實也是如此。趨勢瞭解得挺好,投得也不錯,但從結果上來講,並沒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晚點》:做投資以來,犯下過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李開復:我們的基金不夠大。這不叫失誤,只能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汪華:還是執行層面上的問題:募投管退的執行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速度。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投得挺好的,但移動互聯網最值錢的公司很多出現在第三階段:2013年底到2014年初的商業和交易階段。第二階段幾個工程師就可以做起來一家公司,但第三階段需要投幾千萬美金,這中間也只有一年時間。那時趕上開復生病,投資收縮持續了一年多時間。到2014年底的時候,我們的基金規模和當時的狀況是投不動當時估值和燒錢都很厲害的交易性公司。
《晚點》:為什麼在對商業趨勢的判斷上你們花了很多時間,而在做基金最基礎的募投管退上,你們花的精力卻不夠多?
汪華: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這個行業做得最靠譜的VC,天天都在投創新、在看商業模式變更。但基金這個生意本身,不論是決策裡的科技含量,還是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激勵等各個層面,這十多年的變化是很小的。唯一一個大變化就是大型基金的出現。
在整個金融行業,VC一直是邊緣領域,也不該站在舞臺主流的領域,錢不多人不多,根本就不能支撐大規模的投資。只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出現,VC從後臺走到前臺,參與到巨額的投資當中,超級基金開始出現,才開始有了足夠多的錢和足夠大的規模。
過去VC並不是一個有持續性的生意,上一個基金做得再好,和下一個基金之間也沒有任何的延續性。VC高度依賴老中醫式的個人判斷,導致無論是組織架構還是整個基金的能力建設都很難。所以VC採用合作制也是這個原因,不規模化,手工作坊制和合作制本質上是最好的。尤其是過去八年,在機會非常多的情況下,VC們去當槍手,而不是打陣地戰——成了最好的抓住過去八年機會的方式。
《晚點》:你理解的陣地戰是什麼?
汪華:可以長期、延續性地積累核心能力;不斷擴展規模和邊界,不依賴具體的個人;持續提升和改善效益,並且擁有不斷擴張、無邊界的投資能力、投資工具和投資規模。
《晚點》:中國最好的VC紅杉資本是否某種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的陣地戰作戰?
汪華:紅杉是規模化的遊擊隊槍手。
大部分基金合夥人,有的是出於個人興趣,有的是想掙一些錢,他們有什麼動力把自己弄成雷軍和任正非呢?
過去八年的投資機會,本質是移動互聯網提供了新的交易界面和通訊界面。很多領域裡原來有老大的可以換掉老大,沒老大的可以造個老大。
但最重要的是在新界面層出來時,你第一個沖上去佔領位置。過去之所以短短五年就可以產生百億美金級別的公司,並不是公司內生的自然增長,而是公司迅速佔領界面層之後,對上游和下游的價值體現,本質是在杠杆社會已有的價值。
這種環境下,投資的核心要點是迅速覆蓋、迅速補槍,這時候做投資,對精確度的要求比對覆蓋的要求要低得多。我們很多單子回報在30倍、50倍,即使有5個失敗、10個失敗都沒有太大問題,關鍵只要能贏,一切都可以pay off。在這種情況下,陣地戰壓根就不是什麼明智的做法。
但往後不一樣,小而美、槍手式的VC時代會逐漸過去。從2018年往後,界面層的機會已經沒有多少了。這種情況下,公司如果能掙到錢,很大程度是內生價值創建,而不是外延價值轉移。這個時代裡面,投資本質上需要打價格戰,而且大家都不約而同把基金規模擴大,包括我們自己。
《晚點》:所以孫正義在兩年前就做了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還是有其創新之處的。
汪華:有,也沒那麼多,它從基金量的角度實現了陣地戰,但我覺得整個VC領域沒有誰真正做到這一點。
擴大基金規模是最容易做的,執行層面的陣地戰要難得多。我覺得第一步要做的不光是規模擴大,而是做成全階段、全能力的基金。
比如高瓴,拋開二級市場部分,它把VC加上PE,都在做大規模的產業化投資。紅杉也是一樣,無論幣種、階段,紅杉還想做二級市場的事。企業的增長週期在變長,需要VC以完整的投資鏈條工具去保證cover這個增長,而不像以前一樣,企業核心增長可以在兩三年之內發生。
《晚點》:你們很早就認知並預測了移動互聯網的幾次浪潮,但你們並沒有成為收穫最大的基金。為什麼?
汪華: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能力原因。還有很多理想主義的成分也需要被時間洗刷,理想主義是要體現在目標上,而不是在執行上。
最好的基金是去人性化的——我希望在將來不要把投資弄得像“中醫”一樣。
投資像“中醫”,指的是把對未來的東西更多判斷成信仰、隱忍、堅持、熱情這些主觀情緒化,在投資裡面做自增強、自我感動。
投資去人性化的原理是,第一,你對未來的判斷和對當下的判斷必須要接近真理,越接近真理你才越有可能成功;第二個,你雖然接近真理,但你接近的真理是眾所周知的真理,也賺不到一分錢,所以你不但要接近真理,而且必須跟其他99%的人的認知不一樣,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跟其他99%的人認知不一樣的,真的就是錯的事。
《晚點》:在你眼裡,算得上少有人看到的真理是什麼?
汪華:比如我們當時決定投線上教育的時候,沒有人看好線上教育,而我們認為教育線上化是接下來幾年最大機會的時候,可以從本質上提高教育的供給、教學的效率。
《晚點》:你把這些稱為真理?為什麼不換一個謙虛點的詞?
汪華:為什麼要換謙虛點的詞?投資的本質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我們對未來變化的真實情況和真理的把握,越接近它,我們的投資收益就會越好。
┃談人類:“刷抖音和造金字塔、登月、工業革命、大型戰爭本質是一回事”
《晚點》:過去十年有什麼事情最出乎你的意料?
李開復:中美關係。
汪華:沒什麼特別意外的。所有這些政治問題本質上都是經濟問題。貿易摩擦之類只是表像,包括全世界各地保守主義的上臺,這些都是表像,實際上是經濟結果,只要這個原因不被修正,貿易摩擦就不會結束,保護主義就不會結束。
而修正並不是通過貿易摩擦來修正,也不是通過一次經濟危機,而是要通過各個國家再重新建立法律、分配、社會權力再制衡的體系,這些體系真建立起來了。或者我們人類運氣特別好,找到下一個增量,通過繼續做大蛋糕來解決分配問題。
《晚點》:AI是否可以做大全人類蛋糕?
李開復:AI是像電一樣的平臺,會促成所有傳統行業變革,變革的下一階段是它會取代重複性工作。從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到,工業革命帶來最大的壞處就是把我們洗腦成為了重複性工作的奴隸,如果失去重複性的工作,有人認為是人類一種價值的喪失,所以才有人覺得AI時代存在失落感。
但實際上我的觀點是,人存在的本質,是創造力和愛。最終我們會感謝AI時代的來臨,因為我們會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反而可以做最擅長的事情,無論是創造還是關愛。
汪華:AI理論上也可以做大一部分蛋糕,但是它提升效率的速度會比做大蛋糕的速度更快,會進一步加劇集中化和把大量的人口踢出生產交易的環節。
《晚點》:你曾經說,未來只會剩下兩類公司,一類是充分解放人類雙手的AI公司,一類是讓人獲得低成本娛樂的公司。
汪華:世界上全球化、自動化已經把一部分人踢出了生產消費的經濟迴圈,所以財富和權力都往少數公司聚攏。第一,過去十年是人類有史以來貧富分化最劇烈的十年;第二,從廣義來說,這些互聯網公司造成的影響比日韓巨頭對當地的壟斷影響更深刻。
大量的生產經濟部門消失,同時又沒有新的經濟部門被建立,這在過去幾年沒問題,因為互聯網、全球化還在不斷創造增量,當這個增量差不多快結束,同時又沒有新的增量被創造的時候,這件事就快崩潰了。
《晚點》:地球上還有什麼可以做大蛋糕的方法?
汪華:“地球上”這個字眼出來就很沒意思了。傳統上做大蛋糕是指大量低經濟體的人口加入到經濟迴圈裡來,那是純粹的消費創造,但已經接近尾聲了。即使做大蛋糕,剩下可以加入經濟迴圈的也沒有特別多。
所以要改變收入分配制度,讓多出來的生產力有匹配的消費,這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還有就是必須找到全新的產業消化生產力。
《晚點》:你認為現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關係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
汪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是這樣,當然我認為也不只是這樣。
最主要的是現在暫時沒有新的增量,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大量生產力投入到某個消耗的事情上去。類似于當年的互聯網、當年的工業革命、服務業革命,吸收大量生產力誕生新的需求。傳統的例子是金字塔、登月、大型戰爭,它們雖然不產生正迴圈,起碼可以消耗過剩的生產力,最理想的狀況是大航海時代。
《晚點》:所以你認為大航海、金字塔、登月、工業革命、互聯網是同一個維度的事情?
汪華:對。
《晚點》:下一個可以吸收大量生產力誕生新需求的產業可能是什麼?
汪華: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力,但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東西去容納多出來的生產力。在中國抖音之類的其實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例子了。
比如改變分配制度我認為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是還不夠。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理論上是更好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消耗大量人口的第四產業。抖音可能是一個雛形,如果再過10年,大部分物理勞動都自動化之後,第四產業可能是純粹滿足人的精神愉悅需求的某種形態,抖音就是向人提供精神滿足的產品。但目前像抖音這樣的產品,依然還不能承接這麼多的人口。
如果現在的工業服務業只要佔用人類20%的人口,剩下80%的人口幹什麼?
《晚點》:騰訊和位元組,誰更靠近第四產業的發展?
汪華:理論上來講騰訊占一個先手,騰訊的核心資產是關係鏈,騰訊商業價值的本質就是佔有用戶時長。但第四產業廣義來說也很泛,娛樂只是一部分,比如說廣義的教育,包括廣義的健康,可以產生新的大規模用戶生產消費相關的東西都算。這個事還早,阿裡等公司也不是沒機會。
《晚點》:YC美國有一個實驗,即在滿足人們基本工資後,這些人會做什麼?研究表明這些人可以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比如說畫畫。
汪華:但必須是產業化的、必須能形成生產消費迴圈的事情才行,所以抖音是比畫畫更好的例子。
《晚點》:除了改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全新產業去消化生產力,還有沒有第三個更高維度的事可以承接大量生產力?
汪華:那就是擴充人類的邊界,把大量的生產力投入到馬斯克說的,投入到星球大戰計畫裡面去,投入到核聚變發電上去,投入到粒子加速器裡面去。
與其給所有人類都發基本工資,讓人類都躺在那裡都玩抖音,還不如把這些生產力投入到有可能擴充、拓展人類邊界的巨額投資裡去。當然這個是現在的經濟社會制度也是做不到的。
第四產業如果真的只是以抖音為代表逐漸發展出來,純粹以滿足人的精神娛樂為目標的產業,如果這個是未來的出路,我肯定會很失望。
《晚點》:你是對人類失望,還是對創造這些產業的企業家失望?
汪華:這樣的話會形成類似於中世紀一樣的場景:人類邊界沒有被擴充,而是停滯在一個自我滿足的狀況,80%的人就活在互相自我滿足的經濟迴圈裡。
《晚點》:有人認為人們如果不去刷抖音,他們就有可能性去探索其他事情;而另一些人的觀點是,這些人即使不刷抖音,他們也不會去自我創造和實現。
汪華:從現在的事實來看,對各個國家來講,讓這些人去刷抖音是最好的選擇。
┃談創新工場:“全世界唯一的模式”
《晚點》:創新工場回報最好的基金是哪一期?
李開復:投AI項目最多的回報最好。其實每支基金都能進第一梯隊,因為我們有很多超高回報的項目,比如曠視回報400倍、VIPKID回報1200倍。
《晚點》:什麼時候確定要做Tech VC的戰略?
李開復:工場最早是做孵化器,後來我們慢慢淡化孵化器,在2010-2013年慢慢轉型成投A、B輪的VC。在專注做基金之後,我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技術型VC。
中國結構性的變數就是傳統行業。我們在籌畫一個更大的基金來支援投資傳統行業。中國人工智慧所帶來的GDP,到2030年較今天會有50萬億的增長,這50萬億並不來自AI公司,而是傳統行業用AI找到切入點從而產生價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他們的AI導師,同時連技術代碼、人和錢一起投進去。
汪華:Tech VC換一種說法是,中國很多產業前端集中,後端分散,效率低下,有以萬為單位的服務商或者流通商。Tech VC一方面要覆蓋最前沿的技術,另一方面要覆蓋中國最底層的產業。VC投資要陣地戰,不像以前那樣去抓一兩個最大的機會,而是需要系統化。
《晚點》:整個創新工場運轉的商業模式,對標全球,和哪一家VC比較像?差別是什麼?
李開復:跟Google Venture有點像,它的做法就是投資之後,會調一些Google工程師給被投資公司。最大差別在於工程師,工場工程師的KPI不是幫你賺錢,而是想嘗試新的事物,但Google Venture是要投資賺錢,Google又有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三者會有利益衝突。但我們的目標是把我們的技術和人才,賦能給傳統公司,我們跟他的利益百分之百一致,因為我們投資了他。
工場現在的模式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其他基金的工程師又做醫療又做教育,還做投資。工場工程師有三塊,一個是立項了,做好了就出去創業,第二種是三四個頂級科學家,帶團隊做科技探索到場景應用。第三個AI賦能團隊正在建立,去傳統公司幫他們解決問題。
《晚點》:工場投的幾百家公司裡,哪家公司的發展曲線最讓你意外?
李開復:VIPKID,我沒有見過一家公司,每年實際資料都超過前一年預測的好幾倍,這持續了好幾年。
汪華:給我帶來最大意外的,往往是表現不好的項目,或者是我沒投但最後變得非常好的專案。如果任何事情能改變你的判斷體系和執行體系,它的價值都很高。
比如說位字节跳動,沒投,第一是考慮新聞監管性因素;第二是理論上來說,流量和搜尋引擎應該把這件事做得最好。結果無論是百度、騰訊,還是其他公司,表現差得出乎我意料,而頭條表現好得出乎我意料。
《晚點》:錯過頭條的不止你們,無數基金都在後悔。這是否是個還能接受的錯誤?
汪華:頭條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幾家公司,而且我當時還看過這家公司,並且跟創始人聊過。移動互聯網裡最重要的幾家公司,如果你沒投,你就會損失大筆投資收益,而頭條是裡面最重要的一家。
┃李開復談個人:“如果你想要影響一個人或一批人,你要挑最容易普及的”
《晚點》:你認為自己一直以來的角色是投資人還是創業導師?
李開復:早就不是導師了,創業和導師,是彼此互斥的兩個詞,強大的創業者都有自信,他可以參考你的觀點,但會拒絕你是他的導師。
《晚點》:什麼時候意識到中國創業者是不需要導師的?
李開復:我們把孵化器轉型成VC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最開始做創新工場,是看到很多創業者被欺負,很多投資規則在中國並沒有被大家瞭解,我希望來幫助他們,後來出現了很多天使投資人,創業者面臨的條款隨之公平,加上雙創熱潮,我覺得我們(孵化器)的歷史任務完成了。
《晚點》:最早成立創新工場,為什麼選擇汪華來做合夥人,最看重他什麼品質?
李開復:Google中國業務三分之一都是他魔術變出來的,當時Google總部不允許買流量,汪華能找到非常划算的流量。在一個規則很多的公司,他能有創意地把事做成。
《晚點》:你最不能忍受汪華哪一點?
李開復:汪華是愛因斯坦型的人,他腦子的轉速超過大部分人耳朵能聽進去的速度,好的地方是幫我們想了很多很棒的點子;不好的地方是別人跟不上,我們都插不上話。
但只要汪華一天在我們這裡,我們就要創造一個讓他不用彌補自己短板的環境。
《晚點》:在你生病的一年,汪華的狀態如何?他有找你尋求如何管理基金的建議嗎?
李開復:所有工場的人十七個月幾乎沒問我任何事情。我每次看到他,他臉上就多一點痘痘,最後全部都是痘子,其中鼻子上長了一顆,大得像衣服上的扣子。他的壓力太大了,壓力不只是說開復不在我要做所有的決定,還有萬一開復不能回來,我們還能不能再融到資,而且答案可能是融不到資。
《晚點》:你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AI,這個視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李開復:生病以後。因為我的生病讓我瞭解了人類真正生存的意義,不是重複性的工作,而是愛。從這個角度看AI我就會完全不同。
《晚點》:每天兩億多的人花60多分鐘不停地刷機器推薦過來的資訊、短視頻,如何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技術價值觀?
李開復:千人千面背後的AI技術,是一個讀取了海量資料的目標函數,但人的時間不能只被這麼膚淺的一個目標函數來控制,我們應該有更好的目標函數。我美國一個朋友提出,AI應該要從衡量時長,轉變到time well-spent。
《晚點》:但創業者會告訴你,我現在需要這樣的手段來讓我生存、上市。
李開復:然後出了問題再被要求整改,這可能就是我們的劣根性導致的,只看到這樣一個路徑。我想紮克伯格會不會給出一樣的答案。
《晚點》:你現在最大的熱情在哪裡,寫書嗎?
李開復:當然不是了,最大的熱情在發揮我的創意和愛。
《晚點》:你想普及正確的AI價值觀,為什麼不先從創業者開始?從這些大公司的CEO開始?
李開復:因為我覺得人還是要專注他能影響的事情。
我寫書能發揮的對社會的影響,超過說服紮克伯格,我不覺得我跟他們談,會讓他們做不同的事情。
但我寫了書以後,很多中國傳統企業家會說,開復老師,我們要做AI,你來教教我們;很多LP會說,我們可不可以投資你的基金;還有很多國家來找我,李博士你可不可以幫我們策劃國家的AI策略。
過去這六個月,我大概接到了七八個國家元首或者是總理的邀請,我在幫他們做AI的一些建議和策劃。如果你想要影響一個人或一批人,你要挑最容易普及的。
《晚點》:你覺得誰能影響這些企業家?或者什麼事情能影響他們?
李開復:只有出了事情之後才能影響他們。至少紮克伯格是這樣的,但現在只有他出事情了。
┃汪華談個人:“如果成功被解釋成天賦是一種失敗”
《晚點》:你曾有過創業的衝動嗎?
汪華:投資能滿足我的追求,我對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挺好奇的。2009年,我就假定所有人都用手機,這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但當時很多結論,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包括手機能不能買東西,要知道2000年的時候,別人還覺得無法在PC上買東西呢。
《晚點》:你是如何比別人都早看到、意識到這些?
汪華:有很多很客觀的東西,幫助你精確地推出一些趨勢。第一階段我們劃在2012年到2013年,我們相信這期間性能夠用的手機價格能降到1000塊錢,我們做出這個預測是在2009年,而當時所謂的智慧手機價格基本在3000元左右。這實際上通過供應鏈是可以做出判斷的。
《晚點》:站在今天,你認為最應該向未來5到10年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汪華:第一,我怎麼保證5到10年之後,創新工場擁有終極門票;第二,未來基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它肯定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
《晚點》:如何評價開復?
汪華:開復其實是挺有勇氣、挺有決斷力的一個人,無論從微軟離開去到Google,到探索中國的早期科技,每次變化都是放棄之前的很多東西,開復對於未來也是很敏感的,有自己的觀點。以前大家總把他當作公共偶像來看,所以看不到他的很多閃光點。
《晚點》:很多見過你的人都評價你極聰明,很多人誇你是天才,你認為自己的天賦是什麼?
汪華:沒覺得有什麼天賦。以創新工場為例,如果在這個基金裡,所有我以前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成功的案例,只能被解釋成天賦,而不能把它歸結成任何的方法論的話,這在我的眼裡是一件非常失敗的事情。
前端後端差別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6
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先前的文章提到過,當我們還在音樂道路的起始階段,我們快樂地與音樂夥伴們去到學生級練團室排練樂曲時,所應該注意的幾個事項,看起來好像會有一些幫助,但事實上,最後還是會搞得雞飛狗跳、聲音根本糟透了!原因無他,因為一些非常基本的『足下』問題,我們還沒能好好地正視它。而接下來,我們就是想『怎麼來解決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在我認為,魔鬼之最的大魔王,應該就是我們『看起來好像懂、但其實…也不怎麼懂』的器材---『Mixer』!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1]~Mixer
一般說來,我們之所以選擇去外面訂練團室,而不是在學校的吉他社、熱音社的社辦,或自己的起居空間來練團,其實主要的器材差別,就是練團室會有Mixer可以把大家的聲音訊號都收進來,然後可以從一對大喇叭『轟』出來,把大家都炸得現在不知道是幾點的那樣---當然,我很希望在看過先前的文章後(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52441022030117 ),我們至少已經先知道,這樣的炸法不是太健康的---;但到底Mixer應該要怎麼正確地使用,才能幫助我們往更專業的方向前進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從潛意識就害怕器材!其實所有人造的器材,都一定合乎人類的思考邏輯,所需要的,只是冷靜地思考一下『它為什麼這樣設計?』,然後在取用不盡的網路資訊大海,找到能夠幫助你理解問題的資訊,以及……一本使用手冊。
不過,我知道你一定不想閱讀那些手冊!所以,我們先冷靜地看一下這個關於Mixer配置的最簡易說明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lvnQ6wMvA
所以我們現在在討論『Mixer』時,你已經知道我們其實是在討論『Mixer前端的樂器們』→『Mixer』→『Power Amp』→『Speakers』的這樣一整個揚聲系統了,而整個訊號流動的方向與過程,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聲音訊號』(嚴格說來,應該是一種電力訊號) 像是一股『水流』,在好幾個『分段銜接起來的水管』中流動著,而這個想像,將會影響著你理解整個Mixer調整的概念。而在此,我們必須再進一步想像:Mixer本身的線路就是一個標準尺寸的水管(我們假設它是一個直徑3公分的水管),而最理想的訊號流動模型,就是這些分段銜接的水管都能是相同口徑的大小,讓直徑也是3公分的『水流量』,能夠一路暢快地從前端流向後端。
但,美好的事物在冷酷的世界裡總是很難存在的……
上面這個影片一開始就設定了三個物件想要串接到Mixer:麥克風、吉他與鍵盤,這除了幾乎涵蓋了我們在練團室所有會用到的器材種類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特定的意義:這三個物件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輸出的訊號大小,麥克風是『水流量』最小的Mic Level (我們想像它是直徑1公分的水流好了!),吉他是『水流量』略大於麥克風的Instrument Level (就假設它是2公分的水流),而鍵盤是『水流量』等同於標準尺寸的3公分水流---Line Level,你應該立刻就可以理解,鍵盤樂器的訊號會在Mixer裡流動得最暢快,而麥克風訊號會顯得有點兒沒力氣。我們以冬天洗熱水澡所要用到的熱水器來比喻,Line Level將會得到最好的熱水品質,而Mic Level會因為水流量不太足夠而使熱水器不太能正常發揮效應,以致於水溫一直提不上來。
在外面租房子的你,如果住得比較高,水流量比住一樓的同學要小,導致明明使用同一個型號的熱水器,卻在冬天無法得到相同溫度的熱水來暢快淋浴,這…應該是很機車的情境吧!
所以你會打電話給房東抗議!然後房東就會去裝一個『加壓馬達』,來改善水流不足的問題---這真是一個好房東!
也就是說,三種不同大小的訊號水流,為了要在Mixer裡得到同樣的『水溫』,你必須對比較小的訊號做一個『加壓馬達』的動作,而這個動作,在音訊器材如Mixer之類,我們是使用『Gain』(增益)這個設置,來做『訊號放大』(Signal Amplification),而理想的狀況是,將直徑1公分、2公分的水流直徑,都『放大』到標準尺寸的3公分,來使不同種類的訊號來源,都得到同樣的工作『水平』(Line Level)。
如果上面這些個解釋,你都還能在腦海裡勾勒出那些畫面,那麼,你就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下方的這兩個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NDJE9ieU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O1_AwncnE
我們真的應該感謝製作這個影片的澳洲仁兄,他用了非常簡明的方式,示範了上述幾種不同大小的訊號應該如何在Mixer上使用Gain來調整到同樣的工作『水平』(Line Level);而透過這個影片,我們應該也就能理解為何全世界的音響工程人員在做『試Mic』的動作時,都喜歡用『Check! One! Two!』這個標準用語 (而且”Two”一定要加重語氣)了:因為他要找到會讓訊號破表(Clip紅燈亮起來)的放大極限,然後把Gain再稍微收小一點,以確保工作過程中,訊號不會有『失真』的狀況發生。
『失真』?那是一個什麼概念?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房東給你加裝的是一個波音747引擎等級的加壓馬達,那個水流量將會強大到一開水龍頭,水流就將整個水管給撐爆了一樣;如果你的Gain將訊號水流放大到直徑4公分,你可以理解,直徑3公分的水管將無法運送所有的水,理論上會有直徑1公分差距的水『溢出』水管之外,這種『前端訊號大於後端接收』的現象,會造成聲音訊號出現一種『毛邊』的感覺,那就是一種『失真』的產生。
為了要讓聲音訊號飽滿而順利並且不失真地流動,我們除了希望所有的訊號都能正確地放大到標準尺寸的口徑,還需要學習另一個觀念:如果可以,請讓『後端的接收口徑不小於前端的訊號來源』,這個觀念,對於日後你進階到錄音的工作時,也可以做為一個重要的工作準則。
到這裡,我們已經對Mixer最重要的關鍵有了清楚的理解,接下來,有幾個工作步驟,我們可以分項來說明:
1. 當你進入到練團室準備開啓整個揚聲系統時,請:
a. 確認所有器材開關都是off的狀態---我是說『所有的器材』!
b. 將Mixer上所有的旋鈕、推桿都先歸零---意思是說:Gain轉到最小,EQ各個旋鈕都置中,『Pan』旋鈕置中,如果有『AUX』的旋鈕,先轉到最小;所有的推桿都拉到下方底部。
c. 將所有要串接上Mixer的訊號來源依序、按接頭形式正確連接上去。
d. 按照訊號流動的方向依序打開電源。這件事有多重要呢?它重要到…沒有人願意認真地記得它,所以我們的器材總是被電流的瞬間脈衝給破壞,所以我們在學生級練團室總是用到半損的器材!『按照訊號流動的方向依序打開電源』的意思就是:先打開你的器材端電源→再打開Mixer的電源→ (如果練團室的器材配置上有外接的空間效果器,請在這時候打開電源) →再打開Power Amp的電源 (在打開Power Amp電源之前,請先將它的音量歸零)。
在早期,製造商會把Power Amp與Speaker分別成不同的兩個物件,這樣的Speaker稱之為『被動式喇叭』,而喇叭本身是沒有開關的;近年來,製造商更喜歡將Power Amp與Speaker製作成合一的物件,這樣的產品,稱之為『主動式喇叭』。而整個最重要的順序,請記得Power Amp是要最後一個打開!
e. 依照第二、第三個影片連結,在沒有推出任何音量的狀況下,先依序調整Gain鈕,到正確的Line Level工作水平。
f. 將總音量推桿 (Master Fader 或 Main Mix旋鈕)推放到0dB的位置。
g. 將Power Amp的音量轉到置中的位置。
h. 配合練團室的空間大小以及實際需要,慢慢地將各個訊號軌道的音量推桿推放到適當的位置。在工作邏輯上,我們是使用這些軌道的音量推桿來做整個音樂呈現的樂器音量平衡,所以理論上每一個軌道的推桿應該會推放到不同的位置。
i. 因為我們有兩個喇叭來呈現Stereo的聲音場景,因此可以適當地調整『Pan』旋鈕 (向左若干或向右若干),來讓各樂器有不同的擺放,以協助訊號源的聆聽定位。 (相關討論可以參考這一篇: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57640818176804 )
j. 如果練團室的器材配置上有外接的空間效果器,它會以Send →Return的方式串接,而用AUX旋鈕來控制;針對Vocal或絃樂器類,如果必須用Reverb來潤飾音色,請在此時慢慢調整AUX旋鈕;不過,由於學生級的練團室常常遭遇到使用者用不正確的方式、胡亂調整了Reverb器材的參數,因此導致一打開AUX旋鈕就會造成麥克風瘋狂Feedback的慘劇,所以,在調整AUX的『量』時,請務必戒慎恐懼、小心再三啊啊啊!!!
k. 如果一切順利,這個時候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練團了!所以~請打開你們的Click,好好地按表操課、完成你們的團練進度吧!
2. 當你結束團練、準備關閉整個揚聲系統時,請按照前述的開關順序、反過來執行!也就是說:將Power Amp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將Mixer總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將你的器材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如果你很細心,其實也可以試著將Mixer上的所有旋鈕都歸零,以方便下一個訂班的使用者。其實~如果我們可以都能在各個練團室建立起這種『使用後歸零』的善良循環,那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日本的所有練團室,這幾乎已經是一種基本禮儀了。
3. 當你要離開練團室時,請記得向這些器材說『謝謝!』---即便只是在心裡說,都好。
以上。
不過,有時候你所選擇的練團室,在揚聲系統方面的確已經有部份器材損壞,通常最容易發生的會是喇叭的高音單體燒掉了,你因此不論怎麼調整,聲音始終都不可能理想 (這來自不可考的某一個惡劣的訂班使用者殘忍地使用方式所致…)。我會建議在你的團練器材裡多準備一條訊號線,將你的行動裝置正確地連接到Mixer,在你的樂手們還在忙碌地接線過程中,選一首你很熟悉的音樂,用現場的揚聲系統播放出來,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你:
A. 迅速地檢查現場的揚聲系統有沒有不對勁的聲音。
B. 如果你的行動裝置音量置中,你可以以此做為依據,來判斷Mixer的總音量是否一定要推到0dB,而你們的練團音量,因此可以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範圍裡。
而上述這些看似是在學生級練團室必要的工作流程,幾年後你進入到專業的錄音室,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幾乎你還會是做著一樣的動作;因為這些事情,本來就是一種專業的概念養成,此刻你所做的種種練習,都是在幫助你往專業更靠近一步。
這樣,不是很好嗎?
再一次,祝團練順利!
前端後端差別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沒想到我那麼快就回來了!!那就繼續一開始的任務吧~用輕鬆簡單的方式推廣軟體工程👩🏻💻
對於軟體工程師,很常聽到前端後端全端,也很常被問到,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它們卻是陌生的詞彙!今天就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些生活化的餐廳例子來講解什麼是前端後端全端,並且聊聊如何知道自己適合走哪端~
影片內容講求的是讓大眾能夠迅速了解增加新知,所以如果覺得我講得太簡單,想要多補充更正內容的,都歡迎在影片下方留言唷!
📢 📣 📢 本頻道影片內容有輸出成 podcast 📢 📣 📢
可以在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請大家多多支持唷!!🙏🏻💁🏻♀️
這集會聊到...
Overview 💬
🔹 自導自演鬧劇
🔹 什麼是前端
🔹 什麼是後端
🔹 什麼是全端
🔹 前端 後端 全端 哪個比較好?
🔹 怎麼知道自己適合走哪端?
【軟體工程/電腦科學/程式設計 學習資源】
全端工程師密技 Full Stack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niTwLN
前端工程師密技 Front End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2K1eql
用Scala學習函式程式設計
https://bit.ly/2IF0Thv
Scala 函数式程式設計原理
https://bit.ly/3kBQXTb
平行程式設計
https://bit.ly/3pCeaZf
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 專項課程
https://bit.ly/3lGCUwW
普林斯頓大學 電腦科學 演算法 基礎理論
https://bit.ly/3nxomAh
Go 語言學起來
https://bit.ly/35AWhlv
Parallel,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Programming in Java 專項課程
https://bit.ly/2IGnlH4
Java 軟體工程基礎課程
https://bit.ly/3fa4gJi
全端開發 跨平台手機app 開發 完整課程
https://bit.ly/2UCGWum
#前端後端 #工程師百百種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每隔週星期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愛屋及烏】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Untyped對啊我是工程師
Podcast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L5GRMXmq1MRsliQt43oi2?si=3zgvfHlETeuGfp9rIvwTdw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工程師。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pngwave.com][pexel.com]
【Disclaimer 聲明】
Some links are affiliated.
上面有些連結是回饋連結,如果你透過這些連結購買商品,我可以得到一些小獎勵,但不會影響到你購買的價格,甚至會是更低的價格!謝謝你的支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fmofsmTcXs/hqdefault.jpg)
前端後端差別 在 Re: [討論] 前端比較痛苦還是後端- 看板Soft_Job | PTT職涯區 的八卦
本魯全端工程師個人覺得後端比較痛苦,而且要會的不比前端少,可能還更多因為所有的business model 都在後端,有些商業邏輯複雜到你會想死前端所需要的 ... ... <看更多>
前端後端差別 在 #問網頁工程師薪水及未來 - 工作板 | Dcard 的八卦
先小小介紹一下自己,三流國立大學資工系學士,目前在高雄擔任後端網頁工程師, ... 不太算純後端,因為除了php還需要使用JS、JQUERY寫前端的功能, ... ... <看更多>
前端後端差別 在 [討論] 前端比較痛苦還是後端- 看板Soft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前端要考慮各種螢幕尺寸,
還有作業系統跟瀏覽器,
排的漂漂亮亮的結果上機長的跟屎一樣,
每天測手機測到厭世,
設計師做一堆天馬行空的視覺,
你要把他寫出來,
字級 對齊 顏色都可以搞死人,
一堆有的沒的細節要顧,
還要跟ui配合。
後端出來資料對就對,不對就不對,
自己做好自己就好,
但是東西很抽象,
物件導向跟框架要很熟,
還有要學資料庫還有有的沒的語言,
常常文件都英文看不懂
到底做哪個比較痛苦啊?
-----
Sent from JPTT on my LGE LM-K5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49.1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605009694.A.CF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