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 砂婆礑溪】花蓮人的戲水聖地🐠💦
-
🚩砂婆噹溪除了下游的地方可供小朋友玩水之外,也算是簡易版的溯溪行程,初級路線老少咸宜,親子活動更適合,沿途地形多變,翠綠清澈的溪水 ,一路走來清涼又刺激,來了N次一樣不會膩🤗🧚🏻♂️
-
【東部景點】
✔拍攝地點:砂婆礑溪。
✔拍攝日期:2020/08/19。
✔拍攝天氣:晴天。
✔難易度:簡易。
✔注意事項:
1.避免於雷雨季節前往溪邊戲水,有暴漲之餘,戲水時請著救生衣、或攜帶魚雷浮標,以免造成危險 。
2.若要從事溯溪活動,請務必攜帶溯溪配備,防滑鞋、救生衣、頭盔、防水背帶等裝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80的網紅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去花蓮萬榮的『鴛鴦谷溫泉』 花蓮鴛鴦谷溫泉為台灣五大野溪溫泉之一 泉質屬鐵性氯化物碳酸鹽泉 是台灣唯一的碳酸鹽泉 水溫約攝氏48度PH值7 溯溪難度不高,非常適合初級者體驗 在萬里溪中其實有三個溫泉 第一個是洞穴溫泉 第二個是鴛鴦谷溫泉 第三個是樂嘉溫泉 第三個因為距離遙...
初級 溯溪 在 余宛如 Facebook 八卦
【黑山不黑 登山活動亟待健全配套】
G哥的消息又再度讓台灣登山躍上報紙頭條,有人批評她登黑山又出事,浪費國家搜救資源。然而她未受專業訓練,自學登山,在臉書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照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大眾領略台灣山岳之美,台灣人應該是要感謝她的。
G哥留下的不只是山岳美景,還有台灣的山岳運動,是否應列為國家重點政策?台灣得天獨厚,擁有268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以魔戒拍攝地瘋迷全世界的紐西蘭,及擁有富士山的日本,兩國加起來也沒超過50座,高山實在是地球賜與台灣的無雙資產。
為了讓台灣登山運動的風氣與技術水準追上世界,我在上個月邀約江秀真到辦公室一談。台灣登山女傑第一人江秀真的故事啟發無數人,近年來更以籌設台灣登山學校為職志。
我很支持她的想法,如:東西南北中各選一座代表性的山岳,以國際標準完善其設施,作為國內外登山客親近台灣高山的入門款;開設登山學校,按部就班培養初級嚮導、高山嚮導甚至國際嚮導,提升登山技術與安全知識的水平;開發攀岩、攀樹、攀冰、溯溪等山岳活動訓練學程,並建立證照制度,形成登山產業的基礎。
深度旅遊專家羅雪柔(Cheryl Robbins)帶過無數歐美客人來到台灣,她認為台灣最吸引人的是:「台灣當然也有漂亮的海,但是說實話,那種躺在沙灘上有人端雞尾酒的海灘度假,台灣比不上其他地方。但是台灣不僅有山,這些山還很漂亮。」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有沒有山上活動?怎樣讓遊客規劃這些活動?」
台灣不只高山多,還四季都能登山,加上方便的交通建設、兩小時內就能到達登山口,搭配完整的林相,豐富而獨特的動植物,加上地方產業、部落文化,全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色。台灣或許爭取世界遺產數量不如人,但如能以山岳美景為基礎,完善登山設施,輔以專業嚮導,周延保險制度….
我們真的有潛力讓一個人來100次,不,268次。
#吳季芸RIP
#支持籌建台灣登山學校
#讓安全登山知識變得容易取得
https://reurl.cc/33rZL
→2登聖母峰、完攀世界7頂峰 江秀真籌辦登山學校
https://udn.com/news/story/7325/3100189
→羅雪柔接受天下專訪 【CSR人物誌】在台30年美國導遊揭秘 台灣最吸引老外遊客的不是美食
https://csr.cw.com.tw/article/40483
初級 溯溪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八卦
嘉義市美甲師林嘉慧,今天上午發現店門前發生車禍,立即拿起自備急救包衝到現場,見懷孕6個月林女倒地不起,她先安撫傷者、檢視傷勢,並協助報案叫救護車、送林女去醫院,鄰居都稱讚她熱心、勇氣可嘉,她直言長期受義勇特搜訓練「隨時都準備好助人!」
嘉義市林姓孕婦今天上午9時許騎機車載女兒,行經民族路遊天宮附近,與另一輛機車擦撞,林女摔車倒地爬不起來,6歲女兒未受傷,站機車旁不知如何是好,在對街開美甲店的林嘉慧發現後,立即提著救護包到場,發現傷者是孕婦,她不敢大意,先詢問傷勢,再將小女孩牽到路邊安撫,檢視林女外傷並通報消防隊協助。
林嘉慧表示,當時林姓女子坐在地上很緊張,只想跟家人連絡,她立即安撫對方、確認腹部沒有不適,協助報案,依照參與救護訓練步驟執行,救護車到場後即將患者懷孕狀況告知救護員,所幸林女送醫後平安。
「我是義勇特搜隊員!」林嘉慧說,她是專業美甲師、平日從事美甲工作,過去在北部工作,就很想參與消防志工,卻因戶籍不在台北無法參加,5年前返回嘉義,得知表哥鄭榮貴參與義消多年,立即報名初級救護訓練擔任鳳凰志工,1年後又參加義勇特搜隊訓練。
她說,從見習生開始訓練,陸續通過動力艇、急流救生員、救生員、救生教練、繩索、溯溪等訓練證照,也因此身邊隨時都自備急救包,期許能在緊急時刻幫助他人,對於這次協助車禍急救,她謙稱是「舉手之勞」,長期受訓就是要幫助他人。
初級 溯溪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評價
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去花蓮萬榮的『鴛鴦谷溫泉』
花蓮鴛鴦谷溫泉為台灣五大野溪溫泉之一
泉質屬鐵性氯化物碳酸鹽泉
是台灣唯一的碳酸鹽泉
水溫約攝氏48度PH值7
溯溪難度不高,非常適合初級者體驗
在萬里溪中其實有三個溫泉
第一個是洞穴溫泉
第二個是鴛鴦谷溫泉
第三個是樂嘉溫泉
第三個因為距離遙遠 很多是從西林林道高繞下去
要溯溪前往難度很高
故目前只有台灣溫泉路頭探勘隊有網誌介紹
有時間跟機會我就帶大家前往拍攝這個樂嘉溫泉
而今天來到的鴛鴦谷溫泉是二個溫泉
是全台灣唯一一個碳酸鹽溫泉
溫泉水真的長起來是鹹鹹的
而且路徑不會很難走大約一小時就能抵達
下次大家去也可以常常全台唯一鹹的溫泉
『鴛鴦谷溫泉』怎麼去:
座標:23°43'25.6"N 121°22'16.1"E
請點選我頻道中『摩里沙卡洞穴溫泉』的影片看前半段路線
到達摩里沙卡洞穴溫泉後
一直溯溪往上半小時就到了『鴛鴦谷溫泉』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Autumn 2011 – Loxbeats (No Copyright Music)
2.Ohayo – Smith The Mister (No Copyright Music)
初級 溯溪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旅遊籽:浪迹遊蹤】
暑假剛過,香港學生繼續做繁忙兒童,由放假忙到開學,相反日本小學雞,自小在森林裏遊山玩水自由探索,細細個就去玩平日大人才敢挑戰的溯溪,面對河川大石和湍急河流也毫不畏懼。是次到日本鳥取跟日本小學生挑戰初級溯溪,從溪谷逆流而上,攀石涉水上瀑布,體驗不一樣的刺激暑假。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初級 溯溪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評價
旅遊日期:2021/04/30
【花蓮|萬榮溪探險 ep.2】鴛鴦谷溫泉,絕美峽谷野溪溫泉
https://youtu.be/6ncJc5h_VIc
-
【摩里沙卡溫泉介紹】
位於花蓮萬榮的萬里溪【摩里沙卡洞穴溫泉】據說是以前台電在籌備『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的時候工人們所發現的,沒想到一個爆破發現了溫泉露頭,後來評估過後決定停工,才造就了洞穴溫泉這個意外景點。
【摩里沙卡溫泉】是全台獨一無二位於峭壁上的洞穴野溪溫泉,泉質屬鐵性氯化物碳酸鹽泉,是台灣唯一的碳酸鹽泉,讓週邊的礫石染成了棕紅色。溫泉清澈透明、水溫約攝氏48 度、PH 值7,前往僅需步行1小時即可抵達,溯溪難度不高,非常適合初級者體驗野溪溫泉。
摩里沙卡這個美麗的名字,是來自於日治時期日文「森坂」的發音,意思是「遍布森林的山坡」,是林田山的別稱。1960年代伐木興盛時期,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生活,讓這裡曾有『小上海』之稱,林田山林場在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林田山終於洗盡鉛華、回歸自然,現今則是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若喜歡較有挑戰性的行程,也可繼續上溯到較上游的【鴛鴦谷溫泉】,我們這次攻了兩個溫泉,萬榮溫泉每年池況不同,建議若要造訪必須多做功課,提前確認池況避免撲空。
【注意事項】
1.前往野溪溫泉應注意安全及天氣預報。
2.雨天不建議造訪,以免溪水暴漲發生危險。
3.無痕山林,注意維護環境整潔。
4.建議11~3月枯水期造訪,野溪溫泉泉池夏季可能被溪水淹蓋,每年地貌都會有些許不同,造訪前應先查詢近況。
5.建議備妥溯溪三寶(頭盔、救生衣、溯溪鞋),基於安全因素裝備不足不建議前往。
_________
芮芮IG👉️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初級 溯溪 在 溯溪分級與訓練系統- 看板sttmountain 的八卦
澄清一下所提出的 CD 分級法並不是針對社團的山野分級制度而言.
而是過去見諸報章的溯溪分級, 在某種程度上有頗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或許可以將之明辨而分類的更完善一些, 當作一種行前計劃的參考.
比如前面有人提及的:
: 溯溪等級 : 初級 ~~ 水緩 落差不大 行程可一天來回者
: 中級 ~~ 得具備基礎攀岩及游泳橫渡技巧者 行程3到5天
: 高級 ~~ 6到8天以上 需具備專業攀岩及登山能力者
或四季溯溪的
溪谷分類:
初級溪谷 高度一千公尺以下,行程一天至一天半
中級溪谷 高度一千公尺至二千公尺,行程三、四天
高級溪谷 高度二千公尺以上,行程四、五天以上
溪谷等級:
A級溪 適合入門者,可當天往返
B級溪 適合具備初級技術者,需繩索攀登、 深潭泳渡
C級溪 適合具備中級技術者,需人工攀登
D級溪 適合具備中、高級技術者,中長程、必要時需緊急露宿
E級溪 適合具備高級技術者,長程、需緊急露宿
F級溪 探險家程度,困難地形若溯登失敗會導致死亡
以上這些分法都蠻籠統的, 且不易分清楚, 例外太多, 劃分變成主觀而不具意義.
而且溪的困難度與危險性跟天數與海拔高度其實是不一定相關的....
天數長的溪, 比如丹大西溪(不含九華瀑布高繞段), 鹿野溪神池支流,
太麻里溪中段斗里斗里溪, 除了颱風暴水期, 其實是一般有腳就走的過去沒啥困難的,
不用架繩, 過溪容易, 攀爬簡單, 那要算什麼級?
海拔高度高的溪, 比如碧綠溪, 中央尖溪, 似乎也是可以讓不具技術基礎的人接近的溪.
海拔高度低的溪, 比如茂林一些瀑布要攻克都蠻困難甚至難如登天...
所以海拔高度和行程天數都不能算是評定溪谷困難度夠客觀的依據..
而上述的溪谷等級, 更該是屬四季內部依其嚮導能力而作的分級,
所以所謂的低, 中, 高級技術, 我們當然是看的一頭霧水...
當然不能拿來照抄著用....
那該如何?
我們今天準備要去溯一條溪, 最重要會想知道哪些資訊?
1. 會有哪些可能的危險 ?
2. 我們需具備哪些技術 ?
3. 我們需要帶哪些裝備 ?
那我們就試著用這三項來分級:
讓後來的人依所訂的級數就可以知道可能會面對什麼樣的危險,
該帶哪些裝備, 需要先行訓練什麼樣的技術.
而就這三項而言, 其實會發現 岩(攀爬) 和 水(急流) 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分開考慮的.
溯溪行進時的危險, 不外是攀高墜落&落石(岩)與急流沖溺(水)
(當然, 蜂蛇等動物侵擾不考慮)
而分屬攀爬和泳渡的技術與裝備也是可以大致分開的..
攀爬在過去已發展有相當好的技術, 裝備與分級方法(註1), 不妨繼續沿用...
急流的技術與裝備其實並不多, 更容易判定.
比如涉渡, 游泳, 繩索確保, 拋勾,
比如救生衣, 蛙鏡, 蛙鞋, 繩索, 冰鎚等等....
這兩種分法合併又分立的使用,
當可以讓人較明白溯行該溪所需的技術及裝備....
比如有一條溪是 C2D4,
那可判斷大概是攀爬不難,
但是水流量相當大或有數處龍門峽谷頗難攻克之急流狹彎,
那可能就需準備繩索冰鎚和蛙鞋.
有一條溪是C4D1,
那可判斷大概是水量不豐之溪谷,
但可能有數個頗難搞的瀑布或落差, 比如石磯谷角埔溪...
想去的話可能每個人都得練練爬岩, 器械上升, 或架設固定點之類的..
而其它對於活動天數與高山的考量,
則延用過去在活動或勘察上的分級考量....
比如依活動天數分A領B領C領之類的,
因為溪溯也是山野活動類型之一嘛,
天數的考量在任何型態的山野活動都是必需的,
也是最基本的.
而高山則可視情況要求成員的高山經驗, 以確定成員身理高海拔適應無礙.
而CD分級法, 僅在指出所需的技術, 裝備, 及潛在的危險性.
============================================================
以上這些都是屬'地'的資訊,
那在社團上的開隊系統及山野分級呢?
這些是屬 '人' 的資訊....
以上的分級並不考慮這些的...
必需先澄清一點,
技術型態的活動和勘察型態的活動是有一些基本的不同的.
(在過去的傳統高山縱走, 我們也可以把他歸類於勘察型態, )
(因為那也是一種去未知領域(對個人)探索的過程. )
勘察, 我們習慣用天數來分級,
不管是勘察或活動隊的 A,B,C 級,
因為勘察的目的主要是去看一看, 是 '走過去' ,
對於一些危險, 我們認定領隊或隊員應會採取迴避的措施...
因為安全為先, 所以活動的危險主要在迷途, 天候, 成員身體不適等等...
而這些狀況的風險, 是可以用天數來等比的...
所以參加過三天內隊伍才可參加三到五天隊伍, 接下來才以參加五到七天...etc
所以帶過1-2天的隊伍才可以帶3-5天隊伍, 接下來才可更進一步帶更久的隊伍...etc
但技術型態的隊伍不一樣,
技術型態的隊伍在某種程度上要去挑戰危險的.
利用本身的技術和裝備去挑戰危險, 而可以合理的達到安全.
我們可能早就預期其中有什麼樣的困難,
比如大岩壁, 斷崖險稜, 冰雪, 會沖走人的急流等等..
這些在過去的勘察型態視為死地的地方,
正是今日我們揹著一堆奇奇怪怪裝備,
憑藉本身的體能和對繩索器械的知識和熟練操作準備去克服的...
而這些死地, 其危險性跟活動日數和高度其實不是有直接關連的...
就以龍洞來說, 有些短短的路線, 可能要比長長的路線要來的困難,
而某些地段攀爬時的落石危險, 會要較其它處要大的多...
又比如, 我們今天說針山和大霸, 要怎麼分級?
當然今天這兩個地方都有人去過了,
我們現在大概知道大霸西壁或許較難,
但針山日數較長, 吊運後勤較麻煩, 而且日數一長天候的風險自必增加...
那沒人去過的路線呢??
比如劍南壁, 佳陽壁, 穆特勒布北壁, 誰能明白的說這該如何分級呢?
誰知道哪裡會出一小段卡死人的地形?
大岩壁遠處可見, 尤是如此, 不可見及的, 沒人去過的封閉的溪谷呢...?
比如哈掖拉漏溪, 雪山溪上雪山, 拉克斯溪上卑南主, 要如何分呢?
就算能夠把集水區, 溪谷類型, 等高線密度, 植被狀況, 地質構造, 土質...etc..
全部納入考慮, 大家還是不能確定的---因為溪谷變數實在太多了---
這個時候,
我們只能要求該支隊伍盡力的準備,
盡可能掌握所有可以掌握到的資訊,
對所有可能用到的技術與裝備訓練完善,
對未知的情況, 將自我的實力與狀況與實力掌握到極限,
這樣, 才能在陌生的環境確切的明瞭任何可能的狀況和自身的後果,
才能知所進退...
任何技術型態的隊伍或冒險,
我覺得應該都應該是有這種態度去準備, 去審核的.
比如爬大壁, 冰雪攀, 溯溪...
甚至高空彈跳, 高峰滑降, 登陸月球, 火星...etc..
而這也是各種型態的探索, 冒險,
explore, discovery, adventure, climbing etc 的真義吧...
而當我們面對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領域,
硬要以我們其實狠有限的知識去將其分級,
其實是狠沒有必要的, 而且狠可笑的...
比如今天要出一支遠征隊去海外爬一些沒人爬過的巨峰...
假如是第5高的哇啦哇啦峰和第20高的呱啦呱啦峰....
假始都還沒人爬過, 我們要如何將之分級?
高度嗎? 冰層厚度嗎? 坡度嗎?
登陸天王星和海王星, 哪個級數比較高?
用距離去分嗎? 星球表面溫度去分嗎?
這些一樣都是超過目前等級的狀況,
一樣可能都是九死一生,
我們只要能求自己, 或隊伍本身,
確實掌握了目前所有的知識, 裝備, 技術, 及至於自己的實力極限所在....
盡可能的去嘗試, 去突破.
同樣的, 溪谷的知識與變化何其多,
集水區, 邊坡坡度, 植被狀況, 溪谷高程, 溪道轉折,
土質, 地質構造, 季節天候等等也都還只是小小的一角而已....
還有一些常識比如當上游有大規模的崩坍時, 可能會填下游的溪道高差,
而讓溯行變的較預期容易, 最高隆起準平原面和高山平夷面以下常出現的河流遷急點,
通常會是困難點 (馬里仙, 拉庫音溪, 山花奴奴溪等都蠻明顯的) ,
邊坡的稜脈, 高繞是否容易, 困難點的撤退及轉進等等...
依每一條溪都會有不同的知識與特色...
只能儘可能的要求隊伍去掌握他.
台大目前雖有提出打算將溯溪分級,
是因為其社的溯溪經驗已然累積不少, 全台南北的溪谷, 大概都有涉獵,
是以可以依據過去的經驗將所去過的溪谷分級,
但, 對沒去過的溪, 要分級, 也是狠難.
因為誰都不知道裡面會有何狀況嘛.
狠多後來知道其實不簡單的溪, 當初也是菜菜的就走過去了.
頂多有要求部分成員有中岩(先鋒攀登, 確保, 固定點架設..)或技術組教練資歷.
而且也不是全都要不可.
而在山社目前的階段, 溯過的溪還屈指可數, 或許還不需要分級吧....
對社上已經去過的溪, 或外面已有人溯過資料很明白的溪(註2)
我們去過的當然可以依之訂出一個級數,
依之要求想再去的隊伍具備相當的技術與裝備準備.
但對還沒有人去過的溪, 或有人去過山社卻掌握有限的溪呢?
我想, 在社上溯溪資料還沒健全時,
或許可以先針對行程規劃中有溪行的隊伍本身作要求,
比如在成員皆具備一些基礎的溪行常識, 基礎的用繩,
比如在行前針對行程可能的地形與所需的技術去已發的郊溪作溪訓..
重要的是領隊和成員能了解溪行各種可能的危險, 評估其責任, 和後果.
並且知道進退行止, 撤退, 轉進, 高繞, 等等...
當然這樣或許主觀, 但與其訂出一個不夠客觀(就是主觀啦)的規則和分級...
不如就在規則上先放鬆些, 依隊伍所表現出來的誠意度, 對資訊的掌握,
自我的要求, 領隊的責任心, 進退的選擇等, 來決定該不該放出去吧....
比如說, 今天假設某一領隊要想去溯山花奴奴溪.
(當然, 所排的日數也還是要該領隊在勘察活動中可以開的天數, 比如C勘領隊)
在嚮會或活動留言本階段, 嚮導群就依地圖, 集水區或所得的資訊,
討論研判該路線的等級可能是 C4D4,
那就可以要求該支隊伍必需具備 C4D4 的技術與裝備.
若過去沒有如此的經驗, 就需就近找一條適合的郊溪作訓練.
務必在過程中操作該項要求的技術.
若再怕該隊成員對溪谷狀況或溯溪運動有欠認識.
則可要求其在行前舉辦數次的書報的討論, 並在最後開一溯溪講座&口試,
一方面總結過去書報討論的心得, 並由參加的眾山胞(含留守人)提問題.
相信經由這種過程, 會讓隊伍成員到達一定的水準, 並且讓眾人對其安全放心.
也就是, 當溪溯行程對社上而言有太多未知時,
我們是依據隊伍成員本身的態度與基本技術與溪谷知識為依據,
而不是直接以我們現在其實極有限的溪谷知識硬將未知的溪谷作分級.
換言之, 對溯溪隊伍而言, 在這階段而言, 其實只要有心, 都可以帶的.
(出隊日數與領隊&成員資歷仍符合山社在活動或勘察中的要求)
但, 成員對危險的認識和技術操作必需能夠讓審核人信任.
而這些, 是可以藉由書報討論, 口試, 和行前郊溪訓, 行前初勘來達到的.
倒是不一定要靠全社性的溪訓不可.
畢竟, 因為我們也是在一片恐懼戒慎中, 摸索著逐漸長大的.
似乎也要給後面一代一些嘗試的空間.
我們所要做的, 是要讓他們知道各種可能的危險和後果,
讓他們知道不要太逞強, 沒把握時就回家, 下次再來.
============================================================
關於訓練系統有一些想法, 也提出來參考看看.
在上次有一篇 2000s-note 中,
曾提及岩, 溪&雪 的訓練系統, 是有先後的次序性的....
初岩, 初溪, 初雪, 或許偏重於初體驗, 還不必強要求...
但中溯, 中雪, 或許都要以中岩作為基礎比較好.
在程序上較為合理, 有效率.
因為中岩的內容, 主要就是先鋒攀登, 繩隊, 系統架設, 等等...
而這些對繩索及岩械, 固定點的操作, 一理通, 萬理通.
都是較高階的溪溯, 冰雪攀的最基礎.
比如在溯溪時, 除了急流技術外, 其餘的大都可以在中岩中概括的.
而急流技術, 似乎所有的實際操作, 也是半天一天就可以練完的.
比如丟冰鎚, 大概丟一丟玩一玩就知道了, 剩下的準頭和是要靠經年月累的經驗累積.
比如穿蛙鞋, 擺腿誰不會? 不會游泳的人隊伍當然不會找去當攻擊手, 練了也是白搭.
游泳當然也不會到溯訓時再一個一個教, 一個一個練.
如果不當攻擊手, 似乎也不用要求太嚴格, 至少要求閉氣就可以了, 不然自己背救生衣.
其他的橫渡架繩, 急湍前進, 也似乎是在初溯的過程中加個一天半天一起練完的.
不像中岩, 要練到可以有一些攀爬基礎的等級,
岩械放置與固定點&繩隊系統架設的熟練與自信及自行吸收攀爬的知識與傳承,
一邊室內書報的吸收, 一邊室外各地岩場的實地操作印證....
則非得要有一兩個禮拜的時間來磨蹭不可.
而且要說找個具代表性的溪谷, 也狠難, 因為溪溯的特性, 就是未知眾多,
不能說你去過哪條溪, 想去哪些溪就一定沒問題.
那還需要大費周章辦個中溯嗎??
或以中溯來當作人員等級劃分的標準嗎?
老實說一些社團也狠疑惑....
台大目前的溯訓體系是, 溯訓時兵分二路,
一隊叫溯溪體驗營, 純粹是帶新生去玩玩水的,
那或者連訓練都說不上, 大概就像我們辦個大眾化的溪一樣.
一隊叫溯溪訓練營, 那就練的比較認真了.
不過就我所知, 也只有練到 D3 的橫渡確保而已.
( 我倒是覺得, 可以把 D1-D5 所需的技術的在這個訓練營中一次就搞定了 )
( 大家穿穿蛙鞋, 丟丟冰鎚, 打打岩釘, 又不會多花多少精神時候. )
這邊把一些學校的情形拿來說,
當然不一定是要學人家,
不過是把人家發展的過程拿來借鏡吧..
============================================================
是覺得社上可以考慮先把初中岩體系建立,
再輔以一學期各一次的溯溪訓練,
內容都是 D1-D5 的諸項內涵, 一個週末就可以練完了.
再加強講座, 經驗座談, 與書報討論的次數與內容,
因為溯溪的經驗經由這樣的方式傳承會更有效率的多.
準備充分的話, 二個小時的講座與座談就可以讓大家了解數條溪的溯行經驗了.
而溯溪隊伍的出隊, 目前似乎也不用太嚴格要求成員的溯訓或中岩經歷,
可以單獨依其所經的溪谷作討論, 要求其作所需的訓練或討論報告.
等中岩和溯訓系統頗具規模和傳承有年,
而社上溪溯的經驗也到一定的廣泛性與代表性時,
到時再作商量.
============================================================
上文中雖然我們將活動的型態又分作勘察和技術,
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當技術提昇了, 在勘察時定線就可更具自信.
而技術的精神, 在某種程度上跟勘察是一樣的.
都是開拓視界, 提昇生命的層面.
有一句話, 蠻有意思的, 是qzt在不知哪個網站看來的....
意思是說, 當你不是站在懸崖邊緊促的一角, 全身因恐懼而緊蹦顫抖著,
你就已經占了世界上太多的地方了.
============================================================
註1: 1937美國Sierra Club
以移動(MOVE)的困難度來分(CLASS):
①第一級:越野、健行等,不需靠手幫忙。
第二級:攀爬,需靠手扶助,但不需借助繩索。
第三級:簡易平衡攀登,需用手及基本攀登技術。
最好有繩索防備萬一,或協助較沒經驗者。
第四級:捆纏攀登,較困難地形需繩索捆纏(確保)。需用捆纏支點。
⑤第五級:錨樁攀登,需設置各種保險支點來確保,
例如錨樁、岩釘、岩契(清潔錨樁)等固定。
⑥ 第六級:人工攀登,需借助設置的人工保險支點來確保及攀昇。
為簡化故, CD分級法中將第4和第5級合併成一級.
註2: 別人有去過的溪行資料,
在使用上也需特別留意, 彼此出隊風格與訓練過程, 經驗水平的差距.
尤其溪溯的難度訂定有些是蠻個人化的.
有些地方或者他們藉著熟練的技術或器械操作一下就通過了,
也或者他們冒的起這樣的險覺得不必要吊背包或架繩確保,
或者他們觀察研判通過路線(on-sight)的能力狠強,
而我們卻得撐很久, 架繩, 吊背包, 搞不好還選了一條難走的路...
這是在勘察或技攀時常常會發生的情況,
相信在溪溯時一定會更常發生...
就好比在下太麻里的鬼門關一段, 山胞或許說'沒問題'...
但可能一般的隊伍跟著這三個字走進去就會死在裡面.
所以資料的收集還要包括該隊成員的資歷和風格和技術能力....
並在資料使用時預留空間.
所以在 CD分級法中, 也提及尚需加上天候季節與隊伍溯行方式的介紹.
--
--
猶巴 邊境第一劍客 流浪於腐海深處 尋找腐海和生命的秘密 ....
--
㊣Origin:《 成大計中 BBS 站 》[bbs.ncku.edu.tw] 來源:[ocean223.na.ntu.edu.t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