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的劇情是這樣的:大學畢業即將就業的典子(黑木華飾),在家人建議 「就當作修身養性嘛」之下與表姐美智子(多部未華子飾)一起到茶道教室學習,在武田老師(樹木希林飾)的指導之下,典子展開了自己的茶道人生,並經歷人生種種,電影結束。
⠀⠀⠀⠀⠀
就算知道了劇情,也無礙電影本身的有趣,一小時又四十分鐘的電影,就是只講好這件事,講好一個人的心境,就是這麼簡單──與「茶道」本身的繁複,恰好是兩種對比。
⠀⠀⠀⠀⠀
⠀⠀⠀⠀⠀
大森立嗣是聰明的,改編森下典子的散文隨筆《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在書裡一共十五個章節,從「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集中精力於當下」、「五感與自然相繫」等等關於茶道的所思所感,再體悟到「自己」:「人生必有別離」、「雨天聽雨」、「放開眼界,活在當下」等等,他將森下典子文字裡讀不出來的「繁複」,透過影像方式,放在電影裡,讓觀眾親自在電影時間裡能夠體會到,茶道是多麼麻煩的事情,麻煩到能讓我們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集結日本古典美學大成的最好形式。
⠀⠀⠀⠀⠀
古典落語《茶の湯》,講述不熟悉茶道禮儀的富翁以及應邀參加茶會的客人們所鬧出的趣事,故事略有嘲諷戲謔過度禮儀的裝模作樣,而茶道文化注重的「細節」,確實會讓人望而卻步:品嚐和菓子時要如何使用懷紙、座位順序及點頭致意、執起茶筅或柄杓的手勢、欣賞掛軸時的禮儀…等等,這部電影,將這些細節,讓觀眾跟著原先笨拙的黑木華,一起接受樹木希林熟悉茶道禮儀的文化洗禮。
⠀⠀⠀⠀⠀
但這些茶道細節,其實也不是這部《日日是好日》想傳遞出來的理念(那應該更會讓觀眾對茶道感到恐懼),這部電影更確實地,是道出「不懂」的重要性。
⠀⠀⠀⠀⠀
⠀⠀⠀⠀⠀
典子問武田老師「為什麼這個動作要這樣呢」,武田老師頓了一下,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禮儀就是這樣,規矩就是這樣,所以跟著做下來。重覆,讓不懂的事情逐漸開始有了意義,三度見山還是山,但是在「見」的過程中,有了經驗累積,所見不同,你見到的山雖然還是那座山,但是你改變了。在電影裡,典子最後悟到這樣的意境:
⠀⠀⠀⠀⠀
「世上的事物可歸納為『能立刻理解』和『無法立即理解』兩大類。能立即理解的事物,有時只要接觸過後即了然於心。但無法立即理解的,像費里尼的《大路》,往往需經過多次的交會,才能點點滴滴領會,進而蛻變成嶄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後,才會發覺自己所見的,不過是整體中的片段而已。」
⠀⠀⠀⠀⠀
如同一年四季,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的四季,而你現在經歷到的春天,跟五年前經歷的春天、十年前經歷的春天,在總體的印象裡,我們只能感受到「嗯春天就是春暖花開、準備要下梅雨了」,但每一次經歷的春天,一定都略有不同。「雨天聽雨」,看起來很廢話,但要在確立的時節裡,透過「五感」去感受當下,在夏天好好地感受到「熱」,在冬天好好地感受到「冷」,在這個當下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在茶道文化裡,也許是最廣為人的一句話:「一期一會」。
⠀⠀⠀⠀⠀
《日日是好日》之優美,其實是將日本那種感嘆人事物變化的「物哀」、「侘寂」,以一種舒適展開的方式,不急不徐地緩緩道來的現代電影。
⠀⠀⠀⠀⠀
即使你已經知道裡頭的茶道細節,即使你已經知道這部電影想講什麼,但透過黑木華及樹木希林之間的師徒模式,我每次重看確實都會觸動一些新的感觸──如同茶道。
⠀⠀⠀⠀⠀
慢,沒關係,不懂,也沒關係,當你領悟到裡頭的美的那瞬間,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
--
《日日是好日》 CATCHPLAY+ 線上看:https://bit.ly/2PAE8iH
⠀⠀⠀⠀⠀
HBO GO 和 BBC First 英美旗艦劇一站匯集,還可兩裝置同時觀看,5/31 前加入【雙享無限看】方案,可再抽市價 $18,000 的【深度旅遊雙人行】,露營、瑜珈、花藝或美酒帶你享受當下、歸零生活:https://bit.ly/2ReC9AP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寒冷的冬天,泡個熱呼呼的溫泉實在是一大享受,鄰近的日本也是國人泡湯的熱門地點,其中,伊豆半島更是日本人喜愛的溫泉勝地,伊豆距離東京一百公里左右,可以說是東京的後花園,連電影失樂園裡,男女主角幽會的地點也選在這裡,不過因為公共交通沒有大城市便利,台灣遊客目前並不多,現在就有台灣的旅遊業者,看上伊豆半...
冬天的故事電影線上看 在 老小姐 Facebook 八卦
老小姐統一回答之 為什麼想在韓國工作?
---
1. 當然是為了錢啊!
什麼「喜歡這個國家」、還是「想跟偶像沒有溝通障礙」、或是「學語言是興趣」巴拉巴拉的高遠夢想都不是我的理由,我就是想賺多一點啊(吶喊
老小姐日文系畢業,剛畢業進科技公司當業務,月薪27K,國內國外業務都要做,加上每天陪酒賣笑爆肝的加班費才有可能破30K,現在領得是三倍多的薪水,韓國物價也沒有比台灣貴三倍,要是能快樂待在台灣,誰想出國當台勞?
當然你會問,我聽爺爺的二姑媽的表叔的乾兒子說,韓國畢業生一畢業就月薪70k,韓國都是這樣嗎?我只能說,在台灣平平都大學畢業,有人進台積電、有人領22k,薪水這件事無法用一把刀劃得乾淨。
不管在台灣或韓國工作我的目標是存下一半薪水,但27k的一半和27k x3的一半,客倌您覺得…?
2. 逃避現實
承上所說,台灣現在整體就業環境不佳,委屈自己繼續留在台灣當窮忙族很辛苦,但又沒有足夠的銀彈背景和語言實力能挑戰歐美,不想離家太遠,留在亞洲的話,兩個小時內飛機能抵達的就是日韓。說白一點,找不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至少「錢多」和「事少」要能夠達標。
留在台灣,整天和親朋好友比較誰薪水高、誰老公薪水高、誰已經買車、誰已經結婚、誰已經買房、誰已經生小孩……鴕鳥暫時還是想把腦袋藏在土裡,人在國外能躲開酒席、逃掉聚會,不需要去應付連自己人生都搞不定、還異常關心別人的三姑六婆。
3. 天氣
高緯度的韓國冬冷夏涼,當然七月中到八月中還是熱到令人發瘋,但比起整整半年都是夏天的台灣,韓國氣候真的很宜人,九月中秋前後一定會進入秋天,十一月開始變成的冬天,四季分明的韓國讓老小姐皮膚都變好了,大油肌到了韓國,終於知道水煮蛋肌所謂何物。
雖然韓國梅雨季跟台灣一樣滴滴答答,但短短兩三週忍一下就過去了,台灣可是長年的又濕又熱配上冬季又濕又冷,溫歹灣郎真的很辛苦啊(拭淚
4. 方便的金融系統
韓國小額到連10塊都能刷卡的事情不需要我多說了吧,所有金融系統都是連動的,每個人名下的信用卡、金融卡、現金收據、地鐵交通卡、不動產支出、各項收入都跟公認認證書連動,年末精算的時候只要登入國稅廳,就自動能把整年度的所有消費和收入撈出,清楚算出稅額,而且外國人與本地人稅率一樣,稅賦跟台灣相差不大,比日本低、比起歐美更是低到佛心來著。
線上購物的結帳更是方便,只要申辦網路銀行,各式手機結帳、信用卡結帳、電話、app結帳、甚至電視遙控器也能結帳,申辦職場人通帳或學生通帳還能免除跨行轉帳手續費,今天結帳、明早上班就能看到包裹躺在辦公桌上,甚至當天早上訂貨傍晚送到府,已經是很普遍又平價的服務了。
另外,在韓國領的韓幣,直接到明洞南大門弘大梨泰院的換錢所,就能合法、安全的換回台灣或是任何其他國家貨幣,匯率比銀行划算很多很多。
5. 平價的流行時尚
韓國美妝有多好買,從明洞塞滿化妝品店就能瞧出端倪,世界各大服裝品牌在韓國幾乎都有設門市,東大門本地快速又時尚的設計也不容小覷。韓國星巴克每一季的季節限定隨行杯賣到翻掉,路邊咖啡廳一間比一間漂亮,各種在德國紅點拿獎的文具、廚具都能以不肉痛的價格狂銷。各地展場每週都有不同的展覽,門票幾乎都是免費入場。看一場電影、一齣舞臺劇、一個音樂會大概250~300塊打死。
6. 企圖心
我之前舉過很多次例子,有一個其貌不揚的韓國女生在進國稅廳之前苦讀的故事,還有溫宮溪為了精進英文而每天七點半上英文課的常務,維持體態長年吃水煮雞肉加日日健身房的課長,軟懶人世界各國都有、我不會說韓國就沒有廢物,但韓國人毫不掩飾自己的企圖心這點,老小姐還是相當欣賞。
有了企圖心就會有行動力,整天東想西想空有計畫、不去實行一切都是白搭,要是我現在還在台灣當個小業務,可能就還在整天罵公司罵男友罵政府吧?!
假如在台灣不是屬於領22k的魯蛇,那你怎麼覺得跨個海洋、到韓國就會變成88世代?當你開口問我怎麼會在韓國工作,就代表現在的你已經有看到在韓國工作的領高薪的機會(怎麼好像直銷XDD),假如每天都在抱怨工作、抱怨生活,那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
又更或是因為種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只能暫時屈就領22k,那不是更應該要敦促自己往高處爬呀~~
版友補充:
7.休假
不論公休日,在韓國入職滿一個月就有一天年假,滿一年有15天年假,另外加上5天的定期休假(通常會用在暑假),雖然任何病假、事假都是用自己的有薪休假。
冬天的故事電影線上看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八卦
大家早,今天繼續關心高中生。我們選了一則跟選填志願與生涯規劃有關的文章,整篇都值得一看。
另外,我也由衷推薦作者的書,曾讓我讀到一半就淚流滿面,更清楚自己在教育這條路上的初衷。書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要看,老師要看,父母更要看。
其實不少讀者私底下喜歡問我「生涯規劃」的問題,而我向來是有些膽怯的,但問的人逐步累積到一個分量之後,我想著也想該處理了。
不想看長篇大論的人,我直接講重點:
1.縱然發現自己脫軌了,也不代表非得回到熟悉的軌道
2.因為要改變方向是很痛苦的
3.你可以嘗試在新的路線上找尋新的安定
4.除非你發現在新路線上,每往前走一步都痛得要命
5.那還是忍耐及時轉彎的痛苦吧
*以下是兩個笨蛋犯蠢的過程
我跟我最好的朋友,邦邦,高中時就喜歡討論文字的東西,那時不覺得是文「學」,只是單純喜歡,蒐集字磚跟字磚,聚合又離散,一下組成高塔,一下又霍地打散。選組時我們鬼遮眼,選了自然組。念了半年,邦邦誠實一些,跟我道別,說她要轉組了,自然組不是她要的。她還是喜歡文字多一些。
我陪她去找導師商量。
進德樓八樓,那時是下午,老師坐在背窗的位置,簾布沈沈,只見一片黃融融的光,不怎麼熱,只是好眩目。我眯細眼,聽著她們此起彼落的商量,彷彿從遠方傳來,待邦邦起身要離去時,我跟老師說,那我也轉吧,因為邦邦要轉組的理由,沒有一個不在我身上。老師有些訝異,但也沒有太訝異,好像她想像中的場景終於發生了。
如遊戲破關,下一個關卡是註冊組長,她笑容滿面地說,要轉組可以,但為了平衡人數,兩人得轉至不同的班級。我那時心一沉,也不知哪來的魯莽,轉頭跟邦邦說,你先出去,我來說說看。
邦邦有些緊張地走出門外,不停回頭顧盼。
其實我什麼也沒說,因為我什麼也說不出口,平常很能言善道的,等到實際上需要為自己說話時,才發現當下真的一個字也吭不出。我跟註冊組長面面相覷,幾秒後,我的眼淚一顆一顆快速往下掉,越流越多,我口齒不清拜託對方:轉組真的很難受,是很大的決定,如果我們要分開至不同的班級,獨自適應新環境,我絕對沒辦法好好讀書。我知道哭不是好方法,但我真的無計可施了。
很衰的註冊組長整個嚇壞了,連忙抽來衛生紙幫我拭淚,想了幾分鐘,她告訴我,只要新班級的導師同意一次轉入兩人,她可以放行。我把邦邦叫進來,兩人誠惶誠恐地播了一通電話給該班導師,說明來意,話筒那端傳來佳音:當然歡迎啊,你們都是我的寶貝啊(這是該名老師的說話風格)。
我們於是順遂地轉進同一班了。放學回家路上,邦邦一直追問,妳到底是跟註冊組長說了什麼。我白她一眼,沒多說什麼。幾年後我才告訴她,其實我什麼也沒有說,我只是哭了,我那麼不愛哭的人。一想到要同時面對轉組,以及與妳分開的事實,我就什麼也說不出來,只能站在那裡哭。
在社會組的班級我們適應得很好,但是考完大學後,我們又犯了跟選組時相同的錯:沒有跟著自己的聲音走。一個填法律,一個填經濟。兩個那麼喜歡排列組合字磚與字磚的人,沒有一個對自己誠實。
那時想說,別人既稱這條路光明,那麼我們去走也不會太慘。
不,太慘了。
有穿過很美但不合腳的鞋子嗎?
一擠進去你就知道完蛋了,痛得簡直無法呼吸只得踮著腳尖走路,光是一公尺即能換來許多冷汗。邦邦走了一年又幾個月,就跟我說不行,實在是走不下去了。她要轉去外文系了。
我還記得,冬天,十一點多,臺大正門外的椅子上,風呼呼打在臉上,卻不覺得刺痛,因為心中有一些東西失溫得更快更嚴重。邦邦告訴我,實在是真的真的不行了,經濟系的課垮成一片了,坐在教室裡覺得自己逐步被掏空。講著講著她掉下眼淚,我也很傷心,我們再也說不出話。
只是一同紅著眼睛,在深夜,在寒冬。
我覺得我們辜負了當初轉組的自己。
我們曾經為自己勇敢過一次,但我們沒有把握機會。
不久,邦邦開始進行轉系的考試,臺大轉系/轉校名額少得可憐,那半年我們說話都輕聲輕氣,在我眼中她那幾個月脆弱得跟蛋糕上的翻糖片一樣,一碰就斷了。好不容易結果揭曉,她順遂轉入外文系,我好開心,那種開心有一種特殊的成分是,至少兩個人其中有一個,又回到正軌了。
慶功的氣氛過後,邦邦問我:「那妳呢?」
我臉色一僵:「啊?」
「妳現在還寫嗎?」
「很少。」
她小小聲地說:「我希望我這輩子,可以看見妳的文字出版。」
我當下又難過又生氣,抬高音量跟她說:「不要這樣想,這件事情已經很難實現了,念法律系之後我就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偏偏我又膽小,我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沒有勇氣抽身。我會念完法律系。之後的事,之後再說吧。」
她直直地看著我,眼神滿是遺憾。我知道。那個當年在人事處使出掉淚賤招的女孩,已經沒能提出相同的勇氣,去正視自己的人生了。
大學畢業後,邦邦飛去紐約學電影了,那是她一直以來最有興趣的領域。起初,不少人問她:「學這個可以做什麼?有出路嗎?」,若是過往,這種聲音一定又要讓她卻步了,但在歷經轉組以及選系後,她也可以處之泰然地面對:「會問這種問題的人,並不真的關心答案,說穿了,我的出路好壞與他們又有什麼影響呢?既然如此,我不能再做出違心的決定了。」
至於我,則是拜託父母,給我三年,讓我停頓下來想想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在這過程中,家教是我主要的收入來源,我把它視為「專職」來經營,得到不錯的回饋。漸漸的我發現到這個職業,帶給我的不只是收入,還有餘裕,熟悉課程之後,我在白日多出很多時間。
掙扎了好一陣子,我又忍不住開始嘗試著排列字磚的把戲,一切發生在沒人看見的空間:我的小房間。成品也只有我自己看得見:我的文件夾。檔案開始一萬字一萬字地往上爬,算不上什麼實際成就,但我可以感覺到,我正在康復。
但是過程中也有幾次大傷的時候,不外乎是相似的處境:旁人看似好意的建議。「妳快點去考律師啦,考上了有一張牌,不然這四年不是白唸了?」「不想考律師,也可以嘗試別種國考啊,還是朝九晚五、坐辦公室的生活比較實在啦。」
縱然我跟他們解釋千百回,我目前的生活很好,收入不錯,也很穩定,同時也有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他們仍是搖搖頭,說我在「逃避現實」。有幾次我被逼急了,報名了國考,也一邊上課一邊準備,但考試日期當日,永遠是死在床上,一步也跨不出去,覺得自己的人生無可救藥了。
之後我會憂鬱很長一段時光。
終於我媽看不過去了,整個爆炸,跟那些閒雜人等說:「如果誰再叫我女兒去考試,我就翻臉了。她這樣的日子實際上沒有礙到誰。」
她也很沈重地告訴我:「妳就繼續過妳現在這種生活,不可以再考試了,要妳去唸法律系,是我的錯,我不能回到過去讓妳重填志願,但我可以讓錯誤到此為止,不要再錯下去了。妳之後跟別人說,不是妳不想考,是妳媽不讓妳考。」
在母親的撐腰下,我又緩慢地恢復,恢復對自己的喜愛與信賴。晚上去工作,白日狂啃小說,看完默默打一些無聊的小故事小心得,不在意沒人看,因為我知道,此時此刻,我只缺一個觀眾,那就是我自己。
出書的那一天,人在紐約的邦邦哭了:「我從高中就覺得有一天我會看見妳的文字被印刷出版,實際上等到了,反而有一種做夢的感覺。」
「我也覺得我在做夢。」
「我不覺得這是意外,這是遲早會發生的,只是它真的發生了。」
「啊,也不知道是不是意外,只知道它發生了。」
*
剛剛跟仍在紐約(該死的何時回來啊)的邦邦聊天。
「當初轉組好勇敢啊。」
「對啊。畢竟妳都哭了。」
「如今我們算是沒有辜負當初我們轉組的原因吧?」
「應該算是哦。」
「現在叫我再勇敢這麼一次,搞不好也沒力了。」
「沒關係,對於低潮,我們也挺得心應手了。」
「⋯⋯⋯⋯」
冬天的故事電影線上看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在寒冷的冬天,泡個熱呼呼的溫泉實在是一大享受,鄰近的日本也是國人泡湯的熱門地點,其中,伊豆半島更是日本人喜愛的溫泉勝地,伊豆距離東京一百公里左右,可以說是東京的後花園,連電影失樂園裡,男女主角幽會的地點也選在這裡,不過因為公共交通沒有大城市便利,台灣遊客目前並不多,現在就有台灣的旅遊業者,看上伊豆半島的吸引力,大手筆買下百年歷史的溫泉旅館,專門接待台灣遊客,還推出旅遊貼身管家的服務,要在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找到獨門的賺錢之道。現在就1001個故事採訪團隊,前進伊豆半島,看看台灣人如何大搶日本的溫泉生商機。

冬天的故事電影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伊格言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是他心目中的「最強老太太」,而〈柱和樑〉則出自她的短篇小說集《感情遊戲》。故事是這樣的:十八歲的美麗姑娘羅娜嫁給了三十歲的大學數學教授布壬登,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伊莉莎白和丹尼爾),也因此和布壬登的天才學生來諾相識。來諾原本是個數學天才,卻在畢業數年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學術野心,窩在一個教會小刊物編輯部裡當編輯混口飯吃。來諾偷偷愛戀著美麗的師母羅娜,安靜、純真而絕望。他每星期偷偷寫詩給羅娜。而羅娜從不回信,但也未曾將此事告知丈夫。
比起丈夫布壬登,羅娜和來諾其實更有些soulmate的意味。或許比soulmate還更多些──當布壬登走出他們的視線,羅娜會輕聲告訴來諾:「謝謝你的詩」。然而這句話卻也堵住了兩人所有對話的可能;因為來諾實在太害羞了,只會回答「喔」。對,他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句點王啊。而羅娜則有點困惑。她才二十出頭,以她的外貌,若是沒這麼早嫁人,或許能在更多情愛遊戲中游刃有餘,顛倒眾生,體會更多她未能體會的青春浪漫情事。但她畢竟已是人妻了。於是來諾成為她的出口、她心靈上的工具人。她不會對來諾出軌──她還是謹守分寸的;但那是獨屬於她自己的,一項隱密而自私的自我安慰。伊格言說:「終究,事件停滯於此,愛戀停滯於此,一切都懸浮於張力邊緣,靜止於針尖之上。」
一切混沌未明;彷彿空氣中一條透明的,懸吊的絲線,始終未曾越界繃斷。而在那許許多多次的會面中,羅娜曾向來諾提起自己童年的片段記憶。她告訴他,她唯一記得的過世母親的事,以及一齣廣播劇:
一個冬天,小女孩羅娜和母親在鎮上,人行道和街道間有雪。她才剛學會看鐘,抬頭看郵局的鐘,發現正是她和母親每天都聽的廣播劇時間。她深切關心,不是因為錯過了故事,而是因為收音機沒打開,母親和她自己沒收聽,不知道故事裡的人會怎樣了。她感到的不只是關心,而是恐懼,想到出於某種不經心的缺席或巧合,東西可能丟了、沒法發生。而即使是在那記憶裡,她母親也只是腰臀和肩膀,裹在厚外套裡。
在這個「廣播劇事件」裡,畫面寒冷灰暗,母親面目模糊,而小女孩羅娜的心思既可愛又恐怖──如果我們忘了開收音機,未曾追問廣播劇裡那些角色們的下落;那麼,那些人會往哪裡去呢?
伊格言說,容我們稍稍多想些──這段白描,其實極幽微而含蓄地隱喻了個人面對巨大命運的惶惑:冷冷的冬天,一個孤獨的人:剛學會看鐘,無能於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關係,甚至連母親的具體形象皆無法掌握。這正是生命本身的困境。未知的恐懼無始無終。你不會知道那擺佈著你的究竟是什麼。一如羅娜與來諾──他們的愛情如此危險, 生命的不確定性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他們真能踏出試探的那一步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