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在臉書當醫生了,今晚先生南下高雄不在,閒來無事就聊聊我專長的醫學知識。
最近有名人在家猝死的新聞,所謂人生無常, 人出生於世,也是偶然, 但離開時往往是如此意外 ,很多事無法預料,願逝者安息!
今天想談一些和醫療有關的猝死…
「猝死」通常是心、肺、腦的功能短時間出了大問題,最近有人質疑「癲癇」發作,是否也會導致一個人猝死?在此想藉機釐清某些觀念。
所謂「癲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腦部皮質神經元因某種因素產生反覆性、不正常的放電,導致病人的「動作」、「表情」、「思緒」或「意識」發生變化。癲癇多源自腦傷、先天異常或後天破壞 ,極少數才是因為遺傳而來。
醫學上若非刻意加工或瞬間意外導致死亡,不然原因不外乎是:
■ 腦出血:腦出血會導致嚴重的生命徵兆不穩甚至死亡,多半是腦半球大量出血壓迫到腦幹,或出血本身就源自腦幹 ,在年輕人多是動靜脈瘤破裂,年長者可能是三高病導致, 特別是高血壓。
■ 致死性的心律不整(VT)或冠狀動脈近端阻塞造成的大面積心肌壞死,就是醫學上常說的AMI。
癲癇很多是小孩時期開始發作,沒痊癒會一直帶到大人,若是大人才發作的癲癇,通常意味此人有非常嚴重的腦病變或腦瘤,要做詳細的影像檢查和代謝篩檢。
那麼癲癇發作是否會導致猝死?
癲癇發作超過30分鐘無法停止,臨床叫「癲癇重積症 」, 的確有可能導致病人缺氧窒息死亡,但這種案例通常只發生在極嚴重腦傷的病人,且這種人平日就會不時發作,不可能一點症狀也沒有,意思是平日看似正常的人,因癲癇發作而猝死的機率實在少之又少,除非發作時正好高處跌落或在泳池中溺水,這時是意外導致死亡而非癲癇本身。
另一種幼兒常見的抽搐叫「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三個月到六歲間的幼兒 ,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現象,發作時肢體張力和呼吸肌瞬間僵直, 呼吸動作微弱, 供氧不足導致手腳末端發紺、 嘴唇變紫, 常嚇壞年輕父母, 但除非是發作超過15分鐘以上,否則在呼吸道沒全部collapse的情況下 (和上吊者呼吸道全collapse不同),缺氧變化不會導致腦功能受損。
「熱痙攣」通常一兩分鐘就過去了,照顧者不用太擔心, 發作時只要注意幼兒安全,避免嘔吐物嗆到氣道,用退燒塞劑幫忙幼兒退燒即可。
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
《交通部於6月2日預告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放寬患癲癇者考駕照規定。若癲癇疾病而可控制達2年以上無任何類型癲癇發作,並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者,得有條件考領機車及普通小型車駕駛執照,並規範2年期滿須定期換照至公路監理機關定期審驗持照條件。》
前些日子遇颱風天,早晚溫差較大,門診看到很多呼吸道過敏的幼童又發作了。過敏在季節交替時較明顯,台灣夏季持續高溫炎熱,過敏本較不易發作, 但颱風天就是夏季的變天時,所以過敏兒會在此時發作。
過敏除一年季節變化大時較明顯外,一天的時間也是早晚(太陽沒升上來前或太陽下山後)較明顯, 幼童若晚上鼻塞、咳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還是建議要尋求藥物控制, 倘若夏季期間仍需長期使用「治療」藥物, 就要諮詢專業醫師是否使用長期口服或吸入性的「保養」藥物。
最近疫情又起,大家又開始認真買口罩了,除戴口罩外,大家還是要嚴格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等等,不論你是小市民或極極極重要人物, 病毒是否盯上你,還是看你周遭有沒有一堆人染疫傳給你,病毒不會區分人的社經地位,該隔離就隔離, 該戴口罩就確實戴好。
(先生61歲生日了,那天幕僚早早放他回家說要我幫他慶生,我嚇了一大跳,又沒準備他的晚餐,只好端出泡麵加上一盤炒青菜來解決,反正這時代男女平權,他也不會幫我慶生,所以這樣侍候他就好。)
(照片是兒子的慶生照)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明就沒有被嚇到,也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但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規則跳動,有時還會合併胸悶、頭暈,這樣心慌慌的感受是所謂的心悸嗎?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心悸是指在普通、沒有特別注意的情況下,對自身心臟的搏動感覺到不舒適的一種自覺症狀。 心悸是什麼? 周孫立醫師解釋,心悸是一個概略的稱呼,發生...
冠狀動脈阻塞原因 在 柚子醫師的育兒診療室 - Dr.陳木榮醫師 Facebook 八卦
請問下列何者可能是打流感疫苗造成的?
A、打完流感疫苗之後,路上被狗咬傷
B、打完流感疫苗之後,局部紅腫痠痛
C、打完流感疫苗之後,踩到香蕉皮滑倒
D、打完流感疫苗當天,心肌梗塞死亡
E、打完流感疫苗一年後,主動脈剝離死亡
關於流感疫苗安全性,最近很多醫師都在討論,從上面的題目,我唯一想表達的就只有「時序相關不等於因果相關」這個重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的確是打完流感疫苗之後就被狗咬傷了,但是你被狗咬傷並不是流感疫苗造成的,兩件事情並沒有因果關係,所以你不能把所有打流感疫苗之後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怪到流感疫苗頭上。
有些人會說:「原本一個健康好好的人,打完流感疫苗當天就心肌梗塞死亡了,這個就是流感疫苗造成心肌梗塞的吧?」
實際上我們應該反過來想,大環境心肌梗塞造成死亡隨時都可能出現,如果這個人當天沒有打流感疫苗,他還是有可能因為心肌梗塞而死亡,從大數據的觀察統計來說,打流感疫苗這個族群的人,並沒有因為打了流感疫苗而出現更多案例的心肌梗塞,因此推論這個案例還是屬於時序相關,而不是因果相關。
「打完流感疫苗驚爆4死」
新聞媒體總是用這種嚇死人的標題,結果仔細看內文,這4人的死亡原因包含蜘蛛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破裂、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阻塞、主動脈剝離,都是心血管疾病,跟流感疫苗的相關性不大。
如果硬要把死亡之前所做的事都歸納到跟死亡相關,那之後大家可能會看到這種新聞標題
「喝白開水驚爆10萬死」、「呼吸空氣驚爆全死」。
時序相關不等於因果相關,希望大家都能夠不被這種沒有邏輯觀念的新聞標題所誤導。
前幾天我有個醫師之間的聚餐,每個人都跑來問候跟我同桌吃飯的另一位朋友,後來才知道他前一陣子因為A型流感重症住進加護病房,昏迷指數3分,他自己都說他這條命真的是撿回來的。
拜託大家!去打流感疫苗!
圖片拍攝自聯經出版社的《你一定要知道的50種致命傳染病》封底
冠狀動脈阻塞原因 在 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 Facebook 八卦
自由
有時候會有人這樣形容麻醉醫師的工作跟機師有點像,機師的工作是將旅客安全地送到下一個目的,麻醉醫師則是將病人安全地護送到未來
飛機的起飛、高空駕駛、降落,就跟麻醉誘導、術中維持、麻醉甦醒有異曲同工之妙,機師操作飛行器,各種電子螢幕告訴他各種資訊,讓機師判斷如何安全地將飛行器飛到另一個地方,麻醉醫師則是利用各種生理監測器,告訴我們病人目前的生理狀況,讓我們協助病人安全地度過手術帶來的破壞還有疼痛
當時我還是年輕的主治醫師,有一次帶住院醫師一起做心臟手術,當天的病人因為主動脈瓣嚴重逆流,預計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主動脈瓣逆流手術的麻醉最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在於動脈導管所呈現的血壓不是那麼準確
血壓分成收縮壓跟舒張壓,一般的病人我們比較在乎病人的收縮壓,因為收縮壓只要夠高,舒張壓都不會太低,舒張壓代表的是心臟冠狀動脈灌流的壓力,假如太低的話,心臟會因而缺氧導致心肌細胞受傷
但是主動脈逆流的病人動脈導管呈現的收縮壓會因為管路共振的關係,往往會高估了病人的收縮壓,舒張壓則會非常的低,導致心臟灌流不足,因為血壓測不準的關係,這樣的病人麻醉之後,動脈導管的血壓要維持得比平常看到的還要高,才能維持足夠的心臟灌流
在台灣一個麻醉醫師要同時麻醉四個病人,所以完成麻醉誘導之後,我交代了住院醫師該注意的事項之後就離開去別的房間幫病人麻醉,等到我忙完其他病人回去之後,我發現病人的收縮壓只有九十幾,這樣的血壓對一般的病人是夠的,但是對主動脈逆流的病人已經太低了,我趕快叫住院醫師提高病人的血壓,但是已經太晚了
血壓一路往下掉,我打了很多強心劑,怎麼樣都拉不起來,心臟灌流的壓力一但不夠,心肌細胞會開始缺氧受傷,受傷的心臟更打不出血液,心臟會因而越來越漲,漲大的心臟心室內的壓力會越來越高,反過來又壓迫心臟的血管導致血液的灌流更差,一整個落入惡性循環,最後導致心臟衰竭
因為血壓拉不起來,我們只好緊急走體外循環,在這種狀況下要緊急走體外循環你知道有多難,主動脈導管穿刺,靜脈引流管置入,再第一時間夾住主動脈,同時剪開主動脈,找到冠狀動脈,灌入心肌保護液,讓心臟停止同時降溫保護心臟,動作要非常的快跟細膩才有可能完成,手腳不夠快的心臟會漲得更厲害,受傷的更嚴重....剛好執刀的手術醫師也是年輕的主治醫師,心臟在停止之前,我親眼看著那顆心臟漲得更大,又掙扎地跳了兩下
手術結束後,心臟沒有跳回來,我們放了主動脈氣球幫浦幫病人的心臟跳動,一個星期之後病人還是因為心臟衰竭死亡,而我自己知道,病人的病情並沒有嚴重到應該死亡,假如我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去別的房間做麻醉誘導,或者我手腳夠快,提早十分鐘回去,說不定他就不會死去,他大概少活了十年,假如你知道這個病人的病情,並沒有嚴重到會死去,但是他卻沒有活過來,這往後的人生是該怎麼面對自己?這件事變成我心裡底層的一個負擔跟秘密
而隨著時間過去,我心底的秘密越來越多,每隔幾年我就會失去一個病人,那時候我值大夜班,有一個病人因為腸阻塞來開刀,腸阻塞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病人在麻醉前後可能會嘔吐,病人的嘔吐物若嗆入呼吸道,會併發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會死亡
為了保護病人的呼吸道,這種病人麻醉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清醒插管,意思就是先幫病人放好氣管內管後,再讓病人睡著,但是清醒插管非常痛苦,我們很少這樣做,折衷的辦法是快速插管,讓病人睡著,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氣管內管,我決定採取後者
當我打了麻醉藥,挑起病人的喉頭那一瞬間,食道也被我打開,我只看到食道開口處湧出大量的液體,淹沒整個呼吸道,不管我怎麼抽吸都來不及
手術到一半,病人的血氧就開始往下掉,這吸入性肺炎來得又快又急,手術結束後病人併發急性肺水腫呼吸窘迫症候群,其實到這個地步我們都還是有機會救他,只要使用葉克膜就還有機會,但是當時在整個花東地區兩三百公里的範圍內,只有兩台葉克膜,而且剛好都在使用中,一個星期後,等到終於有葉克膜的時候,病人剛好因為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手術成功,但是病人最後卻是死亡,這結果實在是蠢到令人難以接受,其實我只要幫他清醒插管或是我動作在快三秒,他可能就不會死去,他大概少活了20年
我們剛開始做活體肝臟移植的時候,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那時候一台手術大概要做20個小時,病人失血幾萬毫升是常有的事,那時候剛過午夜零時,手術已經快要結束,我已經疲憊異常,病人因為失血過多,心跳越來越快,當時我已經注意到病人的心電圖Q波跟T波間的距離越來越長,QT波間距越來越長,最後會發生R on T 導致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種心律不整可能跟低血鎂有關,這種併發症少之又少,只有在書本上讀過,在我從醫的生涯以來從來沒有看過,而且真正要精確的測量QT波的長度,要做十二導程的心電圖,最後還要開根號除以一個數字來做心跳速度矯正,開刀得時候要這樣做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手術已經要結束了,就也沒有放在心上
沒想到就在手術結束的時候,竟然真的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我們幫病人電擊並施予心肺復甦術,大概只花了三十秒就把病人救回來了,但是一個星期後病人仍然因為移植的肝臟太小,功能不佳死亡,移植的肝臟功能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其實沒有人能確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多少也可能跟心律不整導致缺血壞死有關,我好像欠了這個病人一條人命,而我記得她有一個女兒,我去術前訪視的時候見過她女兒,我欠她女兒一個完整的家,一個完整的人生
我後來發現我越欠越多,假如人生可以交換的話,我願意用我的餘生去換他們回來,把我欠
的償還給他們,假如今生不夠還的話,那我就預支來世的壽命還給他們,假如還不夠的話,就再下一世,這樣我的心就會好過一點,但是苦的是人生並不能交換
每隔一陣子,我就會把這些病人從頭到尾想過一遍,這些死在我手裡的病人,關於他們怎麼死的,發生了什麼事,我沒有一個忘記,然後我會在想我曾經幫助過的病人,我必須反向說服自己,其實自己幫助過很多病人,假如不是我,很多病人早就死了,好像做了一件好事,就可以抵消做了一件壞事所帶來的罪惡,這樣我也會好過一點,但是關於那些我救活的病人,我怎麼努力的想,我是沒有一個記得,就好像電影裡的台詞,幸福從來都不是故事,悲傷才是,悲傷的故事從來不會忘記
這個世界其實非常殘忍,國家地理頻道曾經對飛行安全做過一系列的影片,描述這個殘忍的規則,”飛行安全要能進步,有賴飛安事故的發生“,從檢討飛安事故的發生,才能建立標準的作業流程,避免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同樣的道理,病人安全要能提升,醫師的經驗要能成熟,必須要有病安事件的發生,因為發生了這些併發症,我們才能徹底檢討,從中學習經驗,明天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醫師,病人安全,必須要有人流血付出代價,只是這些代價往往都超過病人還有醫者自身可以承受的
既然飛行跟麻醉是那麼的相像,那你們知道機師跟麻醉醫師最大的差別在哪嗎?最大的差別在於每一次的飛安事故裡,機師為了拯救乘客,幾乎都是以身殞命,他也以生命付出了代價,所以沒有人會苛責他們,但是麻醉醫師在每一次次的病安事故裡,卻必須獨自活下來,在往後餘生的時間裡,日夜接受良心的苛責,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面臨了死亡,我才能真正得到自由
購書網址: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MwDQw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6tU5D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REJpU
冠狀動脈阻塞原因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明明就沒有被嚇到,也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但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規則跳動,有時還會合併胸悶、頭暈,這樣心慌慌的感受是所謂的心悸嗎?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心悸是指在普通、沒有特別注意的情況下,對自身心臟的搏動感覺到不舒適的一種自覺症狀。
心悸是什麼?
周孫立醫師解釋,心悸是一個概略的稱呼,發生時我們會很明顯的感受到心臟跳動,而跳動的感覺遠大於平時能承受,例如:心跳加速、心臟搏動明顯、不規律等,甚至開始感到不舒服,同時可能還會合併手腳冰冷、手心冒汗、全身冒汗等症狀。
心悸發生時怎麼辦?
周孫立醫師表示,首先應先檢視自己的狀態及環境,如果在爬樓梯或是跑步等運動中發作,可以先試著停止當下的活動,最重要的是馬上休息。此外,也要保持所處環境的空氣流通,他說明,心臟的血液供應最需要的是充足的氧氣,因此一個通風良好的環境很重要。
當我們立刻休息,並確保環境通風,盡量將危險降至最低後,再規劃下一步該怎麼做,例如:去醫院就診或是其他的藥物處置。
心悸的原因?
周孫立醫師指出,造成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分別為下列4種:
血管性因素
心臟中的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本身的傳導受影響。
代謝性因素
周孫立醫師指出,可能與我們身體的電解質有關,包括:鉀、鎂、鈣離子,造成心臟的傳導受到影響。
全身循環因素
可能因身體的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脫水;又或是水分過量,導致肺部在與空氣做氧氣交換時出了問題,此時也會心悸。
飲食因素
可能與吃進太刺激的食物有關,例如:咖啡、酒精等都有可能。
有心悸症狀,需要做什麼檢查?
周孫立醫師說明,首先會先檢視心悸的成因,分別鑑別診斷。首先會從最容易致命的方面開始檢查,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問題。
因為冠狀動脈阻塞就會造成心肌梗塞,死亡率非常高,因此醫師會看心電圖,另外也會做一些冠狀動脈的檢查。
另外,也有24小時監測的儀器,檢視患者的心臟在一天的跳動中是否規律、完整;還是偶爾會出現一些惡性的、比較嚴重的心律不整。接下來就是比較容易做得到的,例如抽血,藉此檢測身體是否有代謝性或電解質的問題。
周孫立醫師強調,代謝性及電解質的問題不會在一般人身上發生,因此若是因心悸去做檢查,發現血管及24小時心電圖監測都沒事,但後來抽血卻發現某個電解質有問題,就要特別當心,因為這可能是某個器官造成的,例如腎臟、肝臟,不見得是心臟本身的問題。
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周孫立醫師回應,心律不整通常會看其程度及危險性,若是較危險、死亡風險高的,就會考慮用藥物介入治療。
電燒治療
然而,對於某些患者而言,藥物治療效果較差,周孫立醫師說明,此時就會用電燒的方式介入,會先檢查患者心臟上頭是否有神經過度增生、過度傳導或有些捷徑的產生,造成傳導異常,再用電燒的方式減少這樣過度興奮的神經活動。
周孫立醫師也說,當然如果評估危險性沒那麼高,也不見得要吃藥,但一定要去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例如:喜歡喝咖啡,又喝得很多很快,或喜歡抽菸,不愛喝水,甚至吸毒等。
心悸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
周孫立醫師表示,若是短時間內發作的心悸,經過醫師評估也不願意藉由藥物或電燒等外力介入治療,則會建議患者心悸發作時平躺,並確保空氣流通。
此外,也建議可以做屈膝的動作,能增加流回心臟的血流量。周孫立醫師指出,當心臟有足夠的血液回流時,就能刺激心臟良好的收縮。
【精彩文章】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健康連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63
【心臟、心悸相關影片】
每天手轉60圈,肩頸痛、自律神經失調一次解決!
https://youtu.be/pXxTloundCE
這些竟是心臟病徵兆,注意4件事遠離心臟病風險【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youtu.be/rLmTVGgmhY4
飲食、保暖、冠狀動脈疾病,注意3件事遠離心因性猝死【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youtu.be/hPABECFlsLc
【心悸、心律不整相關文章報你知】
心律不整怎麼辦?按3穴道減少心律不整、預防心悸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369
心悸怎麼辦?先釐清心悸13種可能原因病症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064
莫名心悸是心律失常!數手指操讓心臟永遠年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3794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29m7IN7EIU/hqdefault.jpg)
冠狀動脈阻塞原因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被稱作無形殺手的「心肌梗塞」一發作,彷彿在跟死神拔河!資深藝人馬如風、戎祥、茂伯、馬兆駿、小北百貨創辦人黃卜文、親民黨前立委馮定國等,皆因心肌梗塞而離世。
秋冬季節交替,因溫差大,像近日早晚較有涼意,中午較高溫,有時不注意,也可能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究竟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又該注意什麼?
周孫立醫師說明,通常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是不會突然發生、出現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長期不良的先天條件、不良的後天環境及不良的個人習慣造成的。
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有高血脂、高血壓家族病史
周孫立醫師說,由於現今外在環境汙染等問題很多,就容易讓原來先天存在不良的體質,提早誘發問題,所以才會有漸趨年輕化的現象。若是發現自己的家族有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遺傳因子,就要特別注意。
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
代謝及血管功能失調也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
慢性腎臟病
先天心臟功能不全
心臟傳導異常
腦血管疾病,或身體其他各處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有前兆嗎?
周孫立醫師指出,心肌梗塞從過去至今的死亡率都很高,原因就是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太明顯或不太專一,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但也有很多患者是出現其他症狀,導致錯失警訊,因此延誤就醫。此外,在某些神經功能退化的人,尤其是老人家,甚至沒有症狀。
心肌梗塞症狀
胸痛(大部分)
肩膀痠痛
牙齒痛
胃痛
脖子痠痛
背痛
呼吸短促
未出現症狀
突發心肌梗塞怎麼辦?
心肌梗塞前兆並不明顯的狀況下,當發生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回應,若發現自己沒來由的肩頸痠痛,此時千萬別輕忽,應即刻拿出血壓計量血壓,確認自己的血壓狀況是否與平時無異;也可測試自身脈搏,是否過快過慢或不規則,先用這樣簡單的方法,或身邊就有的儀器來檢視身體是否有異狀。
周孫立醫師強調,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症狀,若這些症狀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就應先找出最有可能致死的疾病,設想最緊急的情況來預防。
心肌梗塞如何治療?
心導管手術
周孫立醫師說明,若是冠狀動脈已嚴重阻塞到壞死的程度,此時唯一的做法就是做心導管手術。先用氣球擴張術將血管撐開,再置放支架,讓血液能夠恢復暢通,拯救剩餘的、還未壞死的心臟細胞,避免再惡化。
內科藥物治療
若是冠狀動脈阻塞還沒那麼嚴重,心肌細胞並沒有完全壞死,只是暫時性的缺血,此時可以考慮以內科藥物治療,溶解造成血管阻塞的血栓,預防進一步的阻塞,讓血液能夠持續供應心臟養分。
但周孫立醫師也說,若藥物治療狀況不佳、醫師評估患者未來還有可能再發缺血性心臟病,或缺血性心肌梗塞時,最後可能還是得置放支架。
慢性期預防:阿斯匹靈
除了緊急突發的心肌梗塞治療外,在日常亞急性或慢性期的預防,一般還是常用阿斯匹靈,或其餘控制血壓的藥物,以減少心臟負擔。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如何預防?
少吃油、鹹、重口味
周孫立醫師表示,盡量避免食用高油、高鹽等身體不容易代謝的食物。可以適量吃點「蔥、薑、蒜」,能減少身體壞膽固醇的形成,減少堆積,還能增加代謝。
控制血壓
高血壓患者可用藥物控制;非高血壓患者或慣性吃藥的人,就用飲食控制,平日飲食盡量以蔬果為主。
有氧運動
周孫立醫師說明,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以有氧運動為主,除了能夠幫助身體代謝調和外,還能幫助維持交感神經的穩定度。根據WTO統計,一周若能有氧運動150分鐘以上的人,可降低2∼3倍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猝死。
【更多心血管相關影片】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周孫立醫師/健康連線】
https://youtu.be/329m7IN7EIU
造成糖尿病、動脈硬化,腸漏症絕對別吃...【錢政弘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cTEk8Bso1V4
糖尿病、高血壓都跟它有關:維生素D健康補充法【健康連線/江坤俊醫師】
https://youtu.be/zlyW4MoHic0
【心血管疾病文章報你知】
每天「踏步1分鐘+休息30秒」,1週後血管年輕9歲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397
一天1杯清血果汁,血液變乾淨、跟三高說掰掰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459
美官方認可抗癌食物第一名!高血壓、低血壓都該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121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GwNP60W8K4/hqdefault.jpg)
冠狀動脈阻塞原因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天冷溫差大,容易出現心臟病造成的猝死。那有哪些心臟方面的疾病會造成心因性猝死這個情況呢?一般而言心因性猝死就是突然沒有任何的徵兆,心臟停止然後病人失去意識到死亡這個階段過程叫心因性的猝死。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還是以冠狀動脈疾病為主,像是心肌梗塞或是心絞痛引起的急性冠心症等等;那另外一種就是突發性的一個心律不整、致命性的心室心律不整等。
那會造成冠狀動脈產生病變的原因有哪一些呢?我們心臟外面那層血管叫冠狀動脈,冠狀動脈其實容易造成心肌梗塞或是所謂的冠狀動脈疾病,由於我們的血管裡面有一些斑塊的形成,造成血管的阻塞。這跟年紀、三高、不良的習慣(如:抽菸、酗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等等都有直接的相關性。
要預防心因性猝死可以分幾個面向來討論:
第一,預防所謂的冠狀動脈疾病
我們可以預防可控制的部分,例如三高或是抽菸,飲食跟運動上也可以做一些加強。
第二,飲食問題
從低膽固醇飲食著手,低鹽飲食、低動物性脂肪、高纖維的飲食為基礎。避免使用大量的油脂或是一些精緻澱粉類還有太甜的食物,避免一些速食或是油炸的食物及糖量高的飲食、飲品等等。
第三,氣溫天氣變化
最近天氣有一點變冷了,因為天氣變冷溫差的變化,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急遽的增加;天冷我們血管會收縮心跳會加速,會造成我們的血壓會突然失控,尤其是本身有這些疾病的患者應該要當心突然天氣變冷對心臟跟身體所造成的一個影響。一些禦寒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寒流來的時候、溫差突然的變化的時候要懂得做好預防的措施;四肢的保暖、頭頸部的保暖、避免外出等等。
保護你的心臟,做好預防的措施就能避免心因性猝死的可能。
相關文章
吃Q10防心臟病、顧血管?心臟名醫:對!但4種人別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102
降低4成罹患心臟病機率!秋葵等7種護心蔬果必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132
堅果抗老化、大豆穩血壓,強心臟必吃5種好心食物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100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PABECFlsL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