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談一下台灣生育率低的最可能原因]
看很多專家跟朋友在臉書討論如何提高生育率,有說是房價太高,有說是生養環境不友善(假太少補助不夠多)。
講了那麼多,看看時間差了兩天的新聞,看到 #世界倒數第一的生育率 跟 #亞洲第一的離婚率,我是敷明白了些什麼。
台灣離婚在2020年高達5萬1,680對,位居亞洲之冠,所有年齡層中,以「35歲至39歲」為離婚率最高的階段,在2020年已突破一萬對。至於離婚原因,經統計結果顯示不外乎為: #外遇、 #家暴、 #婆媳問題等。
看到了嗎?現代人結婚年齡後延,內政部統計2015年平均結婚年齡男性為34.2歲、女性31.4歲,也就是縮,正常女性在結婚後的兩三年想過過兩人世界,或開始嘗試備孕,在34-35歲左右本來想趁高齡產婦前來個生小孩的計畫,卻可能因為婚後遇上非預期的 #家暴 #外遇 #婆媳問題,而在 #本來該生育的年齡離婚。或是本來34歲前已經有大寶,但卻因為諸多家庭問題,不敢生二寶,絕對大有人在。
未生就離婚的女性,跟單親媽媽越來越多,這些被蛇咬過的人很少願意再踏入家庭成為某人的媳婦或太太,旁邊未婚的女性看到前車之鑑也會擔憂,如此惡性循環 。
試想,如果2020年這五萬多離婚的女性,在婚姻中都遇到一個疼惜她、不會背叛她、有肩膀的好男人,多的是喜歡孩子、願意生養2-4個孩子都不成問題的,光是「35-39歲的女性」一個人生一個,台灣一年的新生兒有可能就會多出一萬人了不是嗎?
我常常說,自己是非常喜歡小孩的人,如果遇到對的人,我應該現在已經有3、4個小孩了😞。我身邊有很多女性都是非常喜歡小孩,一直很想擁有自己的小孩,但對於 #遇到不對的人 這件事都非常害怕,因此默默蹉跎過適合生育的年齡,這些人都很有經濟能力,不需要男人養,也有獨立扶養小孩的能力。
但是 #台灣的環境對非婚生子女 仍有很多傳統的框架,不友善的環境讓女性獨立生養變得困難。而且即使在民主自由的現代,依然不少家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有能力的女性越來越多,但 #傳統觀念還是潛藏在許多家庭中,許多女性發現「 #為了有自己的孩子而結婚的cp值太低」,除了要經歷懷孕的不適跟不便、如同搏命的生產風險跟疼痛、還要熬過哺乳的辛苦,可能工作之餘做家事外, #還要照顧另一半甚至是另一半的全家老小,試問有哪位睿智的女性,會評估後還願意生?當然忍痛放棄。
想要提高生育率?真的不是養不養得起或福利的問題。 #台灣最不友善的環境就是婚姻裡的男性。
如果女人只要生不用照顧,我想生育率才會真的提高。如果另一半貼心又專情,有能力的女人又生又養那有什麼問題?女人最強大的,不就是那該死的母性,對於一個對待自己真誠的人總是死心塌地?
當然,也是有外遇跟家暴對方的女性,或很難搞的岳家,今天沒有戰性別,而是因為不巧 #子宮就是長在女性身上, #這是永遠無法平權的生理差異。既然如此,請各位上位者跟政策決策者,是否好好關心一下, #我們台灣的離婚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斷了那麼多本來應該孕育新生兒的家庭?
但目前我只看到 #通姦除罪化、 #即使一方外遇仍是傾向共同監護,這種更讓人看了心灰意冷的走向。要讓擁有子宮又喜歡小孩的女性say yes,哪有這麼困難?不過就是要讓人對台灣的婚姻,不要那麼萬念俱灰而已。
#還是要重申母親真的很偉大
#不對的男人辜負多少女性適合生育的青春歲月
#還在吵房價的人可以正視一下離婚率問題嗎
共同監護單親補助 在 田雅芳 Facebook 八卦
【2018育兒津貼0~4歲補助,申請資格、如何申請】
●施行時間:
第一階段: (由衛福部負責)
0到2歲的幼兒,育兒津貼將於107年8月實施
第二階段: (由教育部負責)
2到4歲的幼兒將於108年8月開始實施
●津貼細節:
依照階段,每個月2500元,第三胎以上每月再加發1,000元。
另外,現行中低收入戶每月育兒津貼4,000元、低收入戶為5,000元,
將更改為0到2歲維持不變,
但是低收和中低收部分在第二階段時,
則一併變為每月2,500元,第三胎以上也是每個月加發1,000元。
●新制條件:
夫妻所得稅率合併之後,綜所稅率20%以下家庭
只要未領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或接受公共或準公共化服務者就能領取育兒津貼。
●申請方式 :
請親至孩子戶籍所在地的區公所、戶政事務所辦理。
必須由父母雙方共同提出申請;
所以如果是一方申請,
記得帶先生或太太的同意代辦書一起去
文件需準備 : 申請人雙證件、印章(父母雙方、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及兒童身分證明文件(例如:戶口名簿和健保卡影本)。
申請人其中一方之郵局或台北富邦銀行存摺封面影本1份。
單親部分亦可申請,但是需由監護人那一方申請。
🆙有很多朋友關心孩子還在2歲以內,本來就已經在領育兒津貼了,還需要重新申請嗎?
答案是不用喔~~~不用喔~不用喔~~但是只能領到2歲。
除非是8月前未滿1歲的孩子才能領到四歲。
共同監護單親補助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過去25小時 2016.04.19 美國】(好讀版:http://goo.gl/HDN3JS)
「普立茲100年」,2016普立茲獎出爐:難民影像、美國非裔,與邊緣的社會面孔。
美國新聞界的年度盛會「普立茲獎」,4月18日下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布。在「優異公眾服務」(Public Service)的項目上,由揭發泰國蝦全球血汗交易網的《美聯社》獲得;「突發性新聞報導」則是《洛杉磯時報》團隊對聖伯納迪諾槍擊案的整合表現;「調查報導」的得主則是《坦帕灣日報》與《薩拉索托先鋒論壇報》,針對佛羅里達州立精神醫院資源不足、虐待被看護人與院內暴力致死的真相調查。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的項目,則由《紐約時報》再次壟斷,獲得首獎的作品是其揭露阿富汗女性受虐與壓抑處境的系列追蹤,而同時《紐時》去年度結合數位團隊與前線編採而成的ISIS追蹤報導,亦有入圍本年度的國際新聞獎項;在這個項目上,另一個入圍的單位則是《華爾街日報》,他們針對馬來西亞總理納吉政權的貪腐與洗錢調查,戳破了這一號稱「馬來西亞水門案」醜聞事件,但至今納吉政府仍然健在,馬國政府與《華爾街日報》的相互譴責、鬥爭也才正要展開。
今年的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則聚焦在「愛琴海上的難民」,並由《紐約時報》與《路透社》的特派攝影團隊共同列名首獎。這兩組攝影團隊都將鏡頭擺在了希臘南方的Kos與Lesbos島上,大批來自於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從土耳其西部海岸偷渡出海,在載浮載塵之後或是成功登上希臘——或稱歐盟的土地——而歡欣鼓舞,但亦有不少人半途溺死、沉沒於這幾公里的海上之路。
而新聞攝影獎的其他入圍者,則是《Getty Images》的攝影團隊在2015年4月巴爾的摩暴動時的紀錄。這起暴動事件起因於一名非裔嫌犯佛雷迪.葛雷(Freddie Gray),因非法持械而遭警方逮捕後,於押送期間或遭警察暴力傷害致死,因而引發非裔社群的憤恨與怨懟,並由抗議事件演變為大規模的全城騷亂。
另一方面,在新聞事件之外,今年的「特寫攝影獎」則是《波士頓環球報》的攝影記者潔西卡.里娜迪(Jessica Rinaldi)兩項入圍一項得獎的鋒頭最為搶眼:作為資深攝影記者的里娜迪,過去曾多次深入事件前線——像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但在今年普立茲獎中,她將鏡頭視角延伸回美國社會的邊緣紀實,卻更為觸動人心。
里娜迪的得獎作品,是記錄緬因州森林裡的沃爾夫小兄弟(Strider & Gallagher Wolf),因為受到原生家庭虐待而由祖父母隔代教養的這兩個孩子,由於爺爺奶奶付不起房租而被迫流落在外、四人老小只能暫居於緬因森林中、破爛的露營車上艱苦生活,但由於無處可居、沒有戶籍,沃爾夫爺孫又無法取得政府全額的食物券補助,四人的生活於是陷入絕境。而里娜迪則用一系列的探訪蹲點,紀錄這一場祖孫四人從谷底爬起、歷經程序磨難,最終才終於找到真正新家的現實故事。
而里娜迪的另一項入圍作品,則記錄了東波士頓無助的毒品故事。在蕭條的波士頓東城區,每年約有1,200人因海洛因或其他鴉片毒品而死,而里娜德的攝影故事,則追蹤在其中一名掙扎中的吸毒者蕾克爾.羅德里格斯(Raquel Rodriguez)在戒斷療程中的痛苦與悲劇。長期吸食海洛因的蕾克爾是育有兩名孩子的單親媽媽,為了走出毒癮,她決定加入官方的戒斷計畫,採用美沙酮的替代療法。但在過程中,她卻飽受癮症折磨,並在一次毒癮所造成的情緒失控中,失去了對兩名孩子的監護權。里娜迪的故事中,並沒有告訴我們蕾克爾與她孩子們後來的故事,最後一個鏡頭,則是蕾克爾在女兒的空床上抱著她的大玩偶悲泣著叨念:「我想要我的寶貝們...。」
在特寫攝影獎中,另一個入圍單位則是來自南卡羅萊納的《郵遞報》,該單位的攝影團隊針對2015年6月,查爾斯頓非裔教堂槍擊事件有著系列的焦點追蹤,從事發的突發當下,到槍手受審的歷程紀錄,以及在悲劇慘案之後,查爾斯頓整座城市與教會如何在悲慟與寬恕之間做出選擇。
已經成立100年的普立茲獎,是美國報紙新聞產業的最高榮譽。其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其作品必須要在美國媒體發表,這也是獲獎名單中得主單位清一色的都是美國傳媒的原因。
▎普立茲100年,2016得獎全名單:
http://www.pulitzer.org/prize-winners-by-year/2016
圖/《紐約時報》提供給《美聯社》:2016年普立茲現場新聞獎,鏡頭鎖定在了愛琴海上的難民故事。
(網頁版:http://goo.gl/HDN3JS)
#美國 #普立茲獎 #Pulitzer2016 #新聞 #攝影獎
共同監護單親補助 在 中低收與單親申請 - 親子板 | Dcard 的八卦
可否問板上的媽咪們,有媽咪有申請中低收或者單親嗎? ... 這兩樣我都有申請過單親補助的話,小孩是共同監護還是單獨監護? 因為共同監護會算到男方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