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起來我收過一封信,那是個很喜歡《六弄咖啡館》的讀者寫來的,用FB的訊息。
她寫了很多我很感動的讀後感想,並且也分享了一些她的感情看法。
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信的最後寫:
「你能不能幫我跟關閔綠說,我很喜歡他!」
這位小姐,妳真的太入戲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六弄咖啡館感想」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吳子雲 Facebook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偽學術 Facebook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偽學術 Youtube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好雷] 六弄咖啡館-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更)六弄咖啡館感想#文超長又暴雷慎入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負雷]六弄咖啡館,我到底看了什麼- 看板movie | PTT影音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結局ptt [討論]看完六弄咖啡館跟可不可以的人有何心得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心得的推薦與評價,DCARD - 疑難雜症萬事通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李心蕊ptt - RFUY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movie - [普雷] 六弄咖啡館-我愛顏卓靈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Dcard,大家都在找解答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阿智跟誰結婚】#六弄咖啡館#問題-電影板|Dcard +1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普雷] 六弄咖啡館- 看板movi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六弄咖啡館小說ptt 【微負雷】 - Lwovby 的評價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偽學術 Facebook 八卦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第53屆金馬獎完整入圍名單看完,13點感想】
.
(1)
每年的這一天,看到金馬獎入圍名單開出,總特別歡喜,尤其看見一些少有呼聲的作品被挖掘出來。對我而言,今年的驚喜會是問鼎最佳劇情片的《八月》。黃惠偵導演也端出《我和我的T媽媽》的長版《日常對話》,一舉入圍兩項,同樣令人期待。
.
(2)
不幸的是,今年金馬獎光看名單,仍有不少令人失望與不解之處。聽見《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通過初選時,便興奮地找來觀賞一番。只是,很快的,我瀕臨崩潰,直到我的左耳傳來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對影評人的叮嚀:「我們對電影的愛就如同拓荒者面對水源時的那種飢渴,哪怕那是被污染了的水。」方才忍耐看完。
.
我甚至為複選評審,竟要花時間評選這樣的電影,而深表同情。沒想到,這部無趣、矯揉造作,且明顯遠不如前作的恐怖電影,竟獲得了三項提名。演員尚可接受,但入圍劇本獎,是要叫其他編劇家該如何是好呢?
.
(3)
另一個令人遺憾之處,則是金馬獎對《輝煌年代(Ola Bola)》幾乎全面否定,僅給予一項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提名。筆者並非造型、美術專業,故不對此說三道四。光是比視覺效果獎一項,《輝煌年代》的視覺呈現難道會比《紅衣小女孩》還差嗎?
.
任何看過《紅衣小女孩》的台灣觀眾都願意為該片提升台灣驚悚片的誠意給打動,但是給予一席視覺效果獎提名,實在貽笑大方。這部電影最令人尷尬的,莫過於特效。接著又是老生常談,看看金馬獎複選評審,哪一位是視效專業?沒有。
.
(4)
但是同樣被忽略的《長江圖》(兩項提名),在我眼裡,卻是上好決定。該片在柏林獲得大獎肯定,一直被視為今年金馬獎大熱門。但外國的月亮從來沒有比較圓,李屏賓在本片的攝影成就有目共睹,得獎都可以。但是談到電影本身,筆者並不認為該片特別值得被推崇,該片的本質不過是玩弄形式美學的故弄玄虛之作,騙騙西方人尚可。
.
(5)
還有一部既被忽略,又被肯定的作品,那就是杜琪峯的《三人行》,杜sir苦心經營的視覺奇觀和之乎者也云云,卻既撈不到攝影獎也沒有劇本獎,倒提了一座最佳電影原創音樂。評審大概肯定杜琪峯的頑心,雖已進大師殿堂,卻仍求新求變的精神,便給了他一座最佳導演獎提名,以表尊敬。但我懷疑他大概不會買帳(像是去年的徐克,心中有底,乾脆不來)。
.
(6)
雖然評審這次沒有說,但是張學友繼金曲獎之後,我猜大概又是第五名。為林家棟、鍾漢良、陳坤和余文樂叫屈之餘,也請不要忘記安慰黃河。
.
(7)
金馬獎一直以來都不只是一個那麼單純比較勝負優劣的獎項,與坎城、柏林、威尼斯和奧斯卡一樣,它需要明星,需要一些亮眼的人回來參加盛會,尤其在金馬獎,更希望中、港、台影人能夠平均獲得入圍。去年,我為德格娜的《告別》抱屈,因為它實在比《左耳》好得太多,但是誰叫左耳導演是蘇有朋,「金馬獎給了蘇有朋很大的面子。」這句話是關錦鵬說的,不是我說的。
.
翻開今年名單,我們幾乎確保了今年金馬獎紅毯上有柯震東、梁家輝、張學友、許冠文、許瑋甯、周冬雨、范冰冰、曾志偉、徐佳瑩等等兩岸三地高知名度的偶像或名氣甚高的實力派巨星。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把陳庭妮擺進來呢?其實,演陳庭妮年輕版的王渝萱才更值得被提名才對(but who care 王渝萱?)。
.
(8)
若要說今年金馬獎有沒有傳說中的地主保證名額?私認為除了《失控謊言》之外,吳子雲(藤井樹)的《六弄咖啡館》和吳中天執導的《天亮之前》,都有點這個味道(雖然後者是純正大陸片),上述三部都屬差強人意,但優點都是存在的。尤其期待吳中天下次能獻上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長片作品。
.
原先各界皆對《德布西森林》抱持期望,沒想到該片卻面臨慘敗,桂綸鎂落馬不說,郭承衢沒能成功進占新導演獎,僅陸弈靜隻身苦撐,令人頓時對這部電影感到絕望。
.
(9)
看了哪些入圍了,接著來看那些沒入圍的。個人首推整體出色,但細細檢視,各項部門都不足以擠進前五名的《火鍋英雄》,雖然比起成績大好的《唐人街探案》,我更愛這部(話說《唐人街探案》竟然以〈薩瓦迪卡〉提名了一項電影歌曲,頓時有三觀盡毀之感)。
.
動作片《危城》顆粒未收,絕對是最大意外,尤其在動作設計一項落馬。再來就是王一淳的《黑處有什麼》和新演員表現出色的《我來自紐約》。
.
(10)
雖然《十年》沒有入圍,但是並不代表本屆金馬獎就跟政治無關,目前以今屆名單來看,照樣會遭到中共官方封殺,轉播大概也沒有。大陸流亡導演應亮獻上了《九月二十八日.晴》,獲得了最佳劇情短片提名,香港導演陳梓桓則以《亂世備忘》入圍最佳紀錄片。兩部片不約而同的,都是與香港雨傘革命有關。
.
慘遭陸方多次封殺的獨立紀錄片創作者張贊波,這次也以《大路朝天》取得一席。若中共當年封殺《KANO》的理由仍然存在,那《日曜日式散步者》大概在他們眼中又是「親日之作」。
.
今年金馬獎雖然有上述可議之處,但至少,感覺評審既沒有被政治表態的欲望沖昏了頭,也沒有任何自我審查的跡象。最佳劇情片有《樹大招風》這般存在,足矣。
.
(11)
歐洲三大影展有嫡系之說,金馬獎有嗎?以本屆來看,設立滿七年的最佳新導演一項,今年達到某個階段的開花結果,說「嫡系」有點沈重,但是首屆新導演獎入圍者曾國祥,今年以新作《七月與安生》重回金馬,提名最佳導演,也算是值得一書。
.
曾國祥當年與尹志文合導的《戀人絮語》,即便影片本身仍受不少非議,但仍是才華之作,依舊獲得金馬獎提拔。反觀同年擊敗他的何蔚庭,今年的新片《美好的意外》,卻連半項入圍都沒有。更別提馮凱和林世勇了。
.
另一位可以談的,則是柯震東,他是金馬獎最佳新演員一項創立16年來,第一位得以「轉正」,入圍演員主項的新人得主。林嘉欣當年也是新人出身,在去年獲得了一座影后。最弔詭的是舒米恩,他當年以「演員姜聖民」的身分獲獎,下一座反倒拿了歌曲獎。另一位在本屆轉正的則是許瑋甯。如果說金馬有嫡系,上述這些人大概都是金馬獎默默培養的對象。
.
(12)
不止我,原先多數人都直覺認為今年是台灣電影慘澹的一年。看完這分名單,卻覺得狀況沒想像中糟,甚至,單論電影提名數,台灣電影入圍17部,甚至贏過對岸。此外,我們能也在這份名單看到了一些台灣新銳創作者的面孔,像是《阿尼》的導演鄒隆娜。
.
(13)
今年金馬獎的新聞點會是什麼?除了眾星雲集之外。對於影迷而言的樂趣,會是馮小剛究竟要不要出席;對於娛樂八卦迷而言,會是范冰冰要不要談談吹風機事件;對於社會版讀者而言,也許會是林哲樂有沒有話要對關中說;對於兩岸政治迷而言,則是中國官方會以什麼原因抵制金馬獎。
.
金馬獎從來不會只是一座單純的電影獎項而已,能從產業觀之,能以藝術觀之。上述牢騷,說了也無濟於事,只能等金馬影展,把沒看過的影片看過一輪先,說不定這份名單還有更糟的,或還有更優的,被高估的,被低估的,看過才知道。
.
.
.
(圖為《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劇照,也呈現了我看完名單後第一時間的心境。顏卓靈再次被浪費,今年她連這部作品,還有《六弄咖啡館》和《尋龍訣》,她皆沒有被擺在對的位置上。)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更)六弄咖啡館感想#文超長又暴雷慎入 - 電影板 | Dcard 的八卦
(更)六弄咖啡館感想#文超長又暴雷慎入. 電影. 2016年7月19日21:57. 第一次看完電影會有想要寫下感想的衝動吳子雲<藤井樹> 相信是7年級末段班8年級初段班的人們的回憶對 ... ... <看更多>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負雷]六弄咖啡館,我到底看了什麼- 看板movie | PTT影音娛樂區 的八卦
如果版上沒什麼人討論這部電影,我應該也不會特地打感想文但看到一遍好雷,我決定把真實的感受講出來... 不過看完心情還是有受到影響啦,真的太衝擊了,完全想不到的 ... ... <看更多>
六弄咖啡館感想 在 [好雷] 六弄咖啡館-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之前看到電影開拍了就很期待
但到上映時看版上影評跟朋友感想都說會哭之後
就想說等網路有再看算了
很怕在電影院哭到妝花會很糗QQ
上禮拜在friday影音看到上架
就備好了衛生紙來看完它
六弄咖啡館,算是我國中時期的記憶
《六弄咖啡館》、《B棟11樓》、《聽笨金魚唱歌》
這些網路愛情小說
到現在都還躺在我的書櫃裡
對那時候的我來說
藤井樹是個很具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風格還蠻符合大眾潮流的
不會很艱澀堆砌文字
也不會抽象到需要轉很多彎才能理解
也許不是最好的作家
但看他的書,真的是枯燥的國中生活一個很好的調劑
記得以前上課時偷看還常不小心看到泛淚 XD
劇情整體來說
就是青春的酸甜苦辣 懵懂、初戀、友情…
確實電影跟原著有些差異,蠻多情節被刪減了,也有增加了新的內容
不過大致還是有把記憶裡書中比較經典的場景呈現出來
很多橋段都很感人,尤其最後阿智在海邊那段我真的大爆哭!!!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
「就算用盡全部的力量去愛了,卻並不代表能夠支撐愛情的永恆」
關閔綠和李心蕊還是分手了,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相愛的兩人變質呢?
我想有一部分也許是因為價值觀吧!
關閔綠的夢想沒變,一直是想跟心蕊好好走下去的他
從高中到大學,一直都很努力的從各方面去維持著他跟心蕊的感情
但李心蕊卻是很想要追求夢想的
當他去了一個新的城市,接觸了不同的人事,產生了出國的想法
雖然關閔綠想追上,但兩人的差距還是越拉越大
不是誰的錯,也不是遠距離的錯
只是現實還是很痛苦的
要找到一個價值觀相似,甚至可以互相包容的另一半,似乎真的很難
而最後關閔綠也還是在最後一個巷弄迷失了…
雖然看完了電影,但心情還是一直在劇情裡,真的好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0.129.7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6767761.A.25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