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語都還沒學好來,千萬別急著大量學第二外語!
2:大隻雞晚啼,是不實際也不時髦的說法!
語言發展真有「黃金期」嗎?
談到發展與學習,我們常常聽聞有「黃金期」存在,那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是否也如此呢?「寶寶的語言學習的確有所謂『黃金期』存在,但家長往往過於在意第二語言的學習,反而忽略母語的重要性。臨床經驗上,孩子學習母語的奠基關鍵在5歲以前,若在此之前未能把握時機好好學習母語,日後的母語學習成效便會受到限制。」
因此在孩子滿5歲前,母語詞彙尚未累積充足、說話發音仍不清晰,無須刻意著墨在第二語言的教學上。想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家長應提供給孩子更充分環境刺激,讓孩子有空間自在揮灑母語能力。
學習外語真的要趁早嗎?
不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就讀「雙語幼兒園」或「全美語幼兒園」,希望從小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孩子在母語根基穩固前,若貿然進入不熟悉的雙語、全美語環境,有可能對日後的學習造成影響,臨床上經常遇到貿然進入全美語環境讀書的小男孩,結果小學一年級時反而發生國語程度不及同齡者、不會造句、閱讀能力落後等問題,回頭追究根本的原因,發現竟是幼兒時期的全美語教學惹的禍。
學習模式及開不開心才是重奌!
對於學習外國語言,大家一直存有從小學習成效越好的迷思,其實學者曾經做研究過,一群從小乖乖待在補習按照課本學習英文的孩子,與另一群從繪本、歌曲、遊戲中學習英文的孩子相較,等國小四年級再來看他們的英文成績,會發現第一組孩子的英文成績竟不如第二組孩子。
主要原因在於填鴨式教育提早抹煞掉孩子對語言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反而讓孩子對學習語言極為反感。11歲以前孩子對外語的接觸經驗是否充足,未來將是能否學好語言的關鍵,在此之前多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習語言自然會變成快樂的事。
語言趣味小遊戲,學習語言動一動
(1)發出聲音──適合滿2歲的小朋友
是一個訓練專注力並且使用聲音玩語言的活動,可以先替各種動物設定聲音,比方說公雞是咕咕咕、小鳥是吱吱吱、貓咪是喵喵喵、小狗是汪汪汪,而當爸爸媽媽說出動物的名稱,此時孩子就要喊出該種動物的叫聲,譬如媽媽講了「貓咪狗狗」,此時孩子就要回答:「喵喵喵汪汪汪」,聲音和順序都不能有錯誤。
(2)請你跟我一起說──適合3~4歲的小朋友
爸爸媽媽念出一段文字,比方說「我要去買早餐,早餐有吐司和牛奶……換你!」接著孩子要照樣造句跟著說:「我也要去買早餐,早餐裡有麵包和果汁……換你!」講過的品項不可以重複,這個遊戲一方面可以訓練孩子口說,一方面也能促進孩子的聯想力和記憶力。
(3)連接詞說故事──適合4歲以上,已有邏輯的小朋友。
再大一些的孩子,開始學習將「因為」、「然後」、「再來」等連接詞放入句子中,在孩子講故事的過程裡,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建立使用連接詞的習慣,例如像這樣的情境:
孩子:「我是一個小廚師,我在家裡煮菜。」
媽:「然後呢?」
孩子:「然後我放了番茄和蛋,好好吃喔!」
媽:「再來你要煮什麼?」
孩子:「再來還要煮濃湯,要放玉米……」
媽:「最後呢?」
孩子:「最後裝到盤子裡,大家就可以吃了!」
嬰幼兒語言能力檢測
1歲
*開始明白簡單的字義,如:「不可以」、「謝謝」、「再見」。
*開始了解話語和東西的關聯性。
*會用手勢或動作進行簡單溝通,例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牙牙學語,開始發出一串聲母和韻母結合的聲音,而且有語調的變化。
*樂於模仿簡單的聲音。
1歲半
*聽懂50~75個詞彙。
*會用手指身體一些部位,如眼睛和鼻子。
*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去睡覺、穿鞋子、坐下來……等。
*能使用約3~20個詞彙,例如:爸爸、媽媽、抱抱,但發音不大清楚。
*常會重複他所聽到的語彙。
2歲
*聽懂約300個詞彙。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能遵循兩個相關的指令,如:「去客廳拿衛生紙」。
*能說出約50個詞彙。
*能將已會說的詞彙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媽媽開」、「爸爸抱」。
*會回答簡單問題或輪流對話。
3歲
*可以了解複雜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日常簡單對話大多可以理解及回應。
*可以使用簡單句子來表達意思,且發音更清楚。
*會回答以「誰」、「哪裡」、「什麼」開頭的簡單問句。
*大多使用話語來表達感受,較少哭鬧。
4歲
*日常對話大致沒有問題。
*聽得懂簡單情節的故事。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
*除了ㄓ、ㄔ、ㄕ、ㄗ、ㄘ、ㄙ的音仍有些模糊外,大部分構音均可正確發出來。
5歲
*會遵循3個步驟的指令。
*可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圖片,或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且口齒大致清晰。
*會正確使用代名詞,如:他、她、你、我、他們。
*說話流暢,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情形發生。
6歲
*詞彙量增廣,能將新學的詞彙用於對話當中。
*發音更精準,句子結構與選擇詞彙的能力完整。
*能重述故事,更有連貫性和次序感,並能說出自己的經驗。
*能精確的描述出過去事件的細節,也能自己編故事。
(From聽力語言學會)
公雞英文發音 在 繪出英文力 Facebook 八卦
Debbie老師每個星期都會特地選一些敘述性比較長的繪本跟進階班的孩子們(大班~小一)分享,共讀完會請孩子們自己試著讀出學習單上的問題後回答並畫出答案.
當孩子已經學會大部分的自然發音(Phonics)規則也開始累積常見字(Sight Words),持續給孩子做閱讀的練習是有必要的,因為拼讀的經驗值越多,孩子可以更有自信應用自己所學到的一切,同時間也能持續累積閱讀理解的能力. 英文閱讀能力養成過程的"痛苦指數"可以透過刻意的選書(依孩子喜歡的主題,和孩子的程度)大大降低孩子們的痛苦(=無趣感,挫折感)並同時提升練習的樂趣和學習的成就感. 就連學習單上使用的文字也都是有刻意選過的,會盡量使用孩子有學過認過的單字,這樣孩子在讀的過程中雖然沒能百分百讀出看到的文字,至少還可以讀出7~8成,8~9成的內容,像這樣對孩子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練習會讓孩子覺得有挑戰性也會更有意願嘗試的.
在家裡我們也可以透過同樣的方式自己帶孩子做英文閱讀, 因為我們該是最了解孩子的喜好還有孩子英文學習進程的人,所以更能幫孩子挑選出最適合的用書(繪本 /讀本).
撇開英文學習不談,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根本,它也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好習慣. 孩子還小時我們透過共讀(不管中文還是英文)讓他們慢慢對書產生好感(書也要認真選,選對了孩子聽了才會有感覺. 就像是人跟人要看對眼了才會來電的意思是一樣的.) 小時候是我們唸給孩子聽,孩子長大了以後,就換他們(喜歡閱讀的他們)唸給我們聽了. 附上2013年有分享過的一篇文章,是關於學齡前共讀的重要性:
https://goo.gl/UnFq5z
......................................
以下是關於Petunia這本繪本的介紹,它最早的版本出版在1950年:
Petunia是隻傻氣的鵝,有天她撿到了一本書,想起農場主人曾經跟他的兒子說的話:"He who owns books and love them is wise."- 有書又愛書的人,是充滿智慧的。" Petunia把撿到的書當成寶貝,到哪兒都帶著它,她想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會叫她silly goose 了! 帶著書的Petunia越來越驕傲,脖子也越伸越長,其他的動物們以為Petunia真的變聰明了也都來找她幫忙,但Petunia卻越幫越忙! 她說公雞的雞冠是紅的,因為那是塑膠做的;她以為把老馬的牙齒全拔掉牙痛的問題就能解決了......最糟的是,Petunia把寫著 "鞭炮:危險" 的盒子誤認是 "糖果",害得動物們都被炸傷了。最後Petunia得到了教訓,她終於明白把書夾在翅膀下是不夠的,還要把它們給讀進去,裝進腦袋裡才行。
YouTube上找到的【Petunia】影音檔: https://goo.gl/mb7bn8
【Petunia】: http://goo.gl/civU31
【傻鵝皮杜妮】: http://goo.gl/46RVhw
*最後附上有分享過的讀本紀錄,大部分的讀本都可以在敦煌書局和博客來買到:
http://goo.gl/oVzUFy
公雞英文發音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八卦
#甜在清邁:沒有觀光客的柴迪隆寺
柴迪隆寺,清邁首屈一指的寺廟,但我卻直至入境第31天才正式叩門,WHY?
沒有WHY,因為人太多了。素來不喜歡人擠人的我,在十月初到處遊蕩時,剛好經過入口擠滿陸客的柴迪隆,頓時被嚇傻。進去還要收門票,我當下就告訴自己,不行,我要嘛就別來,要嘛就挑它剛開門的一大早來,絕對不要跟觀光客擠,太恐怖了。
但由於我加碼報名了Tok Sen按摩課程,遲至今日才遇到我最後一個完整的自由日。前一晚我撥了鬧鐘,想說老娘跟你拚了,平常就算上按摩課我也八點才起來,今天五點半,樓下的公雞才剛叫,我就起床刷牙洗臉,六點天空剛翻白肚,就咬牙頂著透寒意的空氣,披著薄外套出門了。
柴迪隆寺離我住的地方不遠,走路二十來分鐘。清晨的清邁有許多披著布袍,赤腳行走的僧侶,正托缽化緣或正要回寺。學生也剛穿著童軍服出門,整個城市跟我的腦袋一樣,透著一股「剛醒」的氣息。
一路散步到柴迪隆寺,卻在入口傻住了。已經敞開的大門口寫著「遊客請由左側小門進入」,但左側小門沒開呀,那我是要站在這邊等到小門開嗎?
就在我手足無措,用求助的眼神四處張望時,看似友善的守衛阿北叫我過去,我結結巴巴地指著裡面,用破發音念著柴迪隆的英文問道"Che..Chedi Luang?"
"Yes, you can come."友善的阿北示意我進去。
"No Ticket?"不用門票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門票哦,大概七八點以後才會收費,阿北用英語回答我。我又驚又喜地對他合掌說考坤卡(謝謝),然後迫不及地衝進柴迪隆寺的大門。
哈囉,柴迪隆,我終於來了!
***
柴迪隆寺的經典建築,就是這座頭頂崩塌一半的大佛塔塔。那是1545年清邁大地震的造成的結果,垮了將近30公尺,卻絲毫沒有折損於它恢弘的氣勢。
清晨的柴迪隆寺,除了僧侶與工作人員外幾乎無人,往常人潮洶湧的石板路此時空空蕩蕩,空氣是安靜清新的甜。我朝寺院正中央望去,東昇的晨光浸潤著高聳的寶塔,墊襯著寶藍色的天空,震懾之氣直抵靈魂中樞。我大氣也不敢喘一聲,眼光一秒不敢移開,一步一步地踩實了,到塔的正前方俯首鞠躬,然後抬頭仰望。
大佛塔,其實很像我看過的吳哥窟遺址,後來查資料,柴迪隆寺確實同時並存著蘭納文化、吳哥王朝,以及暹羅王朝的風格。我沒那麼懂建築和歷史,只是合掌瞻仰,在佛塔前靜默一陣後,抱著人類的小小貪欲,在罕見空曠的柴迪隆寺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近乎獨佔寶塔的珍稀時光。
我慢慢地繞著塔走,也四處看了偏殿,一一對殿內的佛祖合十鞠躬。我很喜歡禮拜佛祖,但並不是為了求人間的平安富貴,也不是出於對主宰一切的神祉畏懼的膜拜。
合十的那一刻,我心裡幾乎不求什麼,而對佛教哲學的景仰,也不是出於宗教制約,而是發自內心對大智慧的尊敬。
我不大稱自己是佛教徒,只說自己很喜歡佛教系統的哲學智慧,喜歡合掌那一刻,把自己放得很謙卑,提醒自己尋找內在的平靜和真理。我想佛祖也沒有需要人朝拜祂,那個合十一直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收攏自己的心。
***
但說來柴迪隆寺,這座清邁最著名的寶塔前,沒有一點私心是騙人的。
我一直到快離開前才想起來,我從台灣千里迢迢帶了我的書,還有剛從泰籍老師手中接下,繪著蘭納祈禱文的Tok Sen木槌──前者是我敲開人心的工具,後者是我療癒身體的新媒介。我想讓這兩樣東西浸潤一點古老土地的靈氣,從前的我只有療癒人心的能力,今後,希望我在身體的智慧上也有同樣的能力。
剛出書的時候,很多讀者從世界各地拍照給我,讓我過過「你的書也抵達XX國了!」的乾癮。
清邁柴迪隆寺這個點,就由作者本人註記了──《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2018年11月1日,和作者一同在大佛塔下,瞻仰古城的榮光。
#柴迪隆寺
#更多照片在留言處
#晨光中的大佛塔真的絕頂美
#起得了床的話大推清晨六點多的柴迪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