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工程春節後啟動 柯建銘:絕不走極端】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王揚宇報導
力拚2022憲改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天表示,春節連假過後將啟動修憲工程,會負責任提出黨版修憲案,並強調任何題目都可以談且都會去思考,但民進黨絕不會走極端。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受訪表示,修憲應由總統蔡英文 Tsai Ing-wen主導,涉及國家政府體制的建立,這是總統無法迴避的責任,總統也不會迴避,要尊重由總統主導。民進黨是執政黨,要主導國會修憲。
他說,2019年12月的美麗島事件40周年、世界人權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監察院下設國家人權委員會,由監察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同時,修正通過考試院組織法部分條文,考試委員名額從19人改為7人至9人,考試院長、副院長及考試委員任期從6年改為4年,與總統任期一致。
柯建銘說,18歲公民權已是普世價值,過去民進黨一直強烈主張,自創黨以來,民進黨中央從來沒有停止過修憲的討論,這次也是一樣;民進黨執政必須尊重由總統主導修憲,包括中央政府體制、五權變三權、不分區席次票票不等值、閣揆同意權等,民進黨一定會提出一個版本。
柯建銘表示,修憲必須要有黨版,哪些問題可能會成功,哪些問題屬於理念闡述,都必須仔細評估,最後一定會有黨版。他強調,修憲提案沒有併大選絕對不會成功,即使併大選要成功闖關,也必須朝野有高度共識,否則會一事無成。
他表示,修憲提案要併2022年直轄市暨縣市長選舉,必須先往回推算,約大選日9個月前要送出修憲提案;因為修憲提案必須先公告半年加上3個月後投票,總計需9個月時間,前置作業又包括何時開公聽會、要拋出什麼議題等,必須先行設定期程。
至於修憲併2022年大選時間是否太趕,柯建銘表示,「不會」,修憲案若不併2022年大選根本是自殺式修憲,下修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若做民調並不是壓倒性的勝利,必須各政黨高度動員與合作才有可能超過965萬票,這絕對不是朝野政黨比賽搶功勞、爭功諉過的題目。
柯建銘表示,這次修憲有很多題目,不管是個別立委提案或民間團體倡議,例如環境權、人權入憲、勞動權等,都可以談且都會去思考;另涉及變更領土、國號等敏感性議題,民進黨不會走極端,因為面對世界大變局,兩岸局勢多變,不能有任何挑釁。
他表示,965萬票是高門檻,修憲不能變成政治舞台表演,把修憲意義破壞掉;2月16日春節過後要開始進行,包括設定議題、舉辦公聽會,民進黨有一定的步驟。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修憲小組由柯建銘親自領軍並設有雙召委機制,由資深立委管碧玲 (kuanbiling)、具法律專業背景立委周春米 立委,在總統主導下,府院黨加上黨團協力共同推動;總統府則由副秘書長李俊俋、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加上立法院黨團三長,最後提出黨版修憲案。
柯建銘表示,2022年若18歲公民權修憲案沒有通過,這說不過去,這是「我們這一代政治人物的責任」,因為過關是高門檻,朝野必須高度動員。
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規定,「憲法之修改,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1/4之提議,3/4之出席,及出席委員3/4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通過之。」換句話說,以2020年總統大選的選舉人數換算,要超過965萬票才算通過,外界視為超高門檻。(編輯:林克倫)1100216
#蔡英文 #管碧玲 #周春米 #李俊俋 #林錫耀 #羅秉成
—————
新聞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102160075.aspx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的推薦目錄: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八卦
“。。。這就好像面對一個還在病中的病人,一群人對病情指指點點,但卻沒有人關心治療方案。。。。”
2020 的 黨、人、政策
即將到來的一年,台灣存在一次扭轉未來的絕大機會,但這個絕大機會的銅板另一面,也是一個絕大的風險。在這僅僅短短的12個月中,究竟是機會勝出,還是機會被風險扳倒,決定者是台灣選民。
絕大的機會是,趁著2018的「選人不選黨」勢頭,選民在2020大選時再進步到「選政策不選人」。若能進化到這一步,台灣安矣。
銅板另一面的絕大風險是,倘若2020大選台灣陷入政黨的操作手法,退化回到「選黨不選人、不選政策」的愚昧時代,則台灣危矣。
2018選後這一個月中,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的熱烈討論,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以「黨」為分析對象,民進黨如何如何慘敗,國民黨如何如何勝出等等。(二)以「人」為分析對象,如蔡英文總統、賴清德院長、陳菊應負起什麼責任,韓國瑜如何風生水起,柯文哲為何險勝等等。(三)以「政策」為分析軸線,例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能源政策如何導致勝敗等等。
這種「黨」、「人」、「政策」三個維度並列的討論,不管論證水平的高低,哪怕其中某些基調是譏諷嘲弄甚至惡意性質的,現象本身都是健康可喜的,因為只要能夠從多元維度探討事件,就已經代表了台灣的民主在深化中。
但是不能高興的太早,台灣的選民究竟能不能進一步的公民化,真正的挑戰還在2020的總統、立委大選。如果在接下來的12個月當中,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的爭辯重點呈現「政策-人-黨」的比重順序,則大喜。若爭辯順序是「人-黨-政策」,則台灣的民主素質不退不進。但是,如順序又回到「黨-人-政策」,台灣就有大憂了。
2018選後才不過一個月,苗頭就有點不妙了。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重頭戲開始往2020究竟是民進黨會輸還是國民黨會輸,究竟是姓蔡的還是姓賴的還是姓柯的還是姓朱的會贏?
看到問題了嗎?媒體討論及私人爭辯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人們在談「2020哪幾項政策會決定台灣輸贏」這個真正關乎台灣興敗生死的議題。
打個令人不快的比方,這就好像面對一個還在病中的病人,一群人對病情指指點點,但卻沒有人關心治療方案。
儘管2018選舉中透露出一些「選人不選黨」的公民進步跡象,但想來很少人會反對以下觀察:包括2018在內,台灣選民從來沒有以「政策」為主軸投票,而候選人也一貫的只以「口號政見」分勝負,迴避具體的政策。然後,勝選後一貫的政策胡亂,留下一大堆「爛尾政策」給繼任者。實情是不是這樣呢?這樣的台灣有望嗎?
在當前的區域局勢以及世界大勢迫人下,2020可能是台灣在民主深化道路上的最後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台灣的各界及各人,如果從明天起不開始追問自己:2020台灣需要一位持有什麼樣具體政策清單的總統、台灣需要持有什麼樣具體政策清單的立委,那麼台灣只能繼續做一艘失去羅盤及動力的船,隨波逐流罷了。而在2020-2022一定來臨的驚濤駭浪之下,台灣恐怕只能落入「十分靠註定,零分靠打拼」的境況了。
媒體們、教授們、企業家們、臉友們、Line 友們,讓我們來開始爭辯2020的具體政策吧!哪些具體政策會讓台灣的贏面更大?哪些具體政策會讓台灣的輸面更大?台灣沒有再迴避的空間了。
(本文原刊於 2018-12-30 蘋果日報)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 在 吳佩蓉 Facebook 八卦
韓趙結盟 出師未捷
罷捷投票落幕,中選會的細部數據尚未出爐,先分享初步心得與看法。
😱一年內,挺韓勢力直接砍半
眾所皆知,挺韓民眾連署罷捷的主因是,黃捷曾在議場質詢時大翻白眼,讓韓國瑜顏面盡失。在韓遭罷免後,他的支持者將這股怨氣轉化為提案罷免多位民代的動力,高雄第一個通過二階連署,進入投票階段的便是罷捷案。
伴隨韓流崛起,#三山造勢 曾是挺韓民眾津津樂道的成功標的,不過,即便韓國瑜落跑去選總統,韓在鳳山的得票數,從2018年底的11萬8466票,降至2020年初的8萬2432票,跌幅約莫3成。到了去年中的罷韓投票,不同意只有3062票,同意則高達11萬7795票。當然,韓市府的策略是刻意低調,意圖降溫,並呼籲支持者別投票,從不同意票數,難以看出挺韓勢力究竟剩下多少。
罷捷團體的策動者雖非嫡系韓家軍,然而,在通過二階連署後,挺韓各方勢力集結,連韓的心腹 #曹桓榮 也加入,儘管曾任民政局長,但他既無基層樁腳,也沒有組織動員的號召力,最後催出5萬5394張罷捷同意票。以小窺大,此役韓粉傾巢而出,外加國民黨組織動員與被若干議題驅動的民眾,對比市長當選時所囊獲票數,大幅流失了53%,也比國民黨在2020年初政黨票7萬1332張還少。亦即, #韓流勢力銳減,#也不再大於國民黨。
先前的分析文曾提到,預期罷捷案不會順利通過,不過,在罷王投票過關後,情勢急轉直下,罷捷團體士氣大振,雙方自此進入熱戰,相互叫陣。黃捷選擇正面迎戰,但是該如何應戰,卻看不出其具體的策略,在退出時力後,少了所屬政黨的奧援,單兵作戰,處境危急,在友軍陸續馳援後,不論是陸戰或空戰,氣勢和戰力均明顯壓過罷捷方。
🤔黃捷與綠營民代間的矛盾隱現
即便有票源遭侵蝕的隱憂,鳳山的綠營民代,近兩周來陪同黃捷站路口、掃街,情義相挺,不同意票數6萬5258張,大約是小英2020年得票數13萬8172張的47%。2020年時力也推出自己的立委參選人陳惠敏,得票數1萬7466張,民進黨許智傑獲得11萬4998張,許票數的47%是5萬4049張。粗略推估,不同意票數中,可能有近萬票來自於2018年投票給黃捷的時力支持者。
黃捷在2018年便拿下1萬8420票,略高於2020年時力政黨票1萬7594張與陳惠敏立委得票數1萬7466張,可見黃捷能夠吸納更多的淺綠票或中間選票。不過離開時力後,基礎票恐怕會流失泰半,即便能吸到淺綠的票,能否補足失去的部份,有待後續觀察。
黃捷因為罷免案令其知名度竄升,甚至謠傳將取代許智傑競逐2024的立委寶座,從罷捷投票的結果,這項傳言恐怕不攻自破,除了入黨未滿兩年沒有參選公職資格的限制外,友好黨派此役前來支援,特別是許智傑賣力拉票的表現,綠營支持者全看見眼裡,黃捷的基層實力尚弱,加上欠下大筆人情債,要在三年後取代許,難如登天。
黃捷是不是罷捷案最大的贏家?部分是!不論是知名度、聲量、選戰經驗、人脈等,都有所斬獲。現任民進黨籍議員難免擔憂,深怕票源流失,一去不復返,在動員力道上有所節制,此乃人之常情。綠營支持者出來投票挺捷,不全然是認同黃捷的問政表現,甚至有不少人是擔心韓流再起,故藉此役壓制,明年也未必會轉投黃捷。倒是,若以外型、年紀以及學經歷論之,黃捷比起現任綠營民代,略具優勢,如果未來一年多能在問政上多所表現,保持熱度,的確會搶走綠營若干的游離票。
最大贏家是誰?罷免案與例行性的選舉投票差異是,罷免必須先由一定人數的公民連署才能成案,推動連署者掌握了有特定投票意向者的個資,換言之,他不但知道同溫層在哪裡,透過投票結果,還能得悉哪些里或社區是潛在開發熱區,未來可以接觸或進駐,在下一場選戰尋求支持。
罷捷團體在激化對立後,獲得5萬5394張同意票,比起二階連署人數4萬1683份,合格數3萬498份,超出1.5萬〜2萬張。藍營4位現任議員中,鄭安秝得票數最低,1萬9085票。罷捷同意票是鄭得票數的2.9倍,罷捷團體要角若挾這波聲勢與成績,競逐2022年議員選戰,現任者將會面臨嚴峻挑戰,其中,劉德林與罷捷發言人同出於黃國山系統,劉是否願意提前交棒,目前仍未明朗。
短短半年,高雄歷經了兩場罷免和一場補選,從中可看出政黨或政治人物勢力的消長,民意如流水,但頻繁進行政治動員,刺激對立,對於市政推動是極為不利的。接下來,可能還有其他的罷免案,部分人士藉由此一途徑,欲除去看不順眼的民代,順便累積自己的政治能量或參選機會,個資被掌握事小,市庫不斷失血也還好,更可悲的是,造成藍綠雙方對立的源頭早已圖謀自己未來的政治大業,意圖掌握黨中央,為自己重出江湖暖身,人家早想忘了高雄這個傷心地,偏偏他的支持者還在高雄,這個曾讓他崛起、對其有恩的城市,繼續挑起仇恨,為他積累更多仇恨值與樹敵無數,這不叫扯後腿,甚麼叫扯後腿呢?是不是!
繼續罷,繼續鬧,高雄人對韓國瑜的壞印象,將從此牢牢印記。
#黃捷
#罷捷
#韓國瑜
#韓趙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