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給有骨氣的高雄人。
國民黨政權在高雄製造了許多問題。諷刺的是,國民黨出身的韓國瑜,正是國民黨製造的問題之下,最大的受惠者。
高雄興起的過程,都與國家級的產業佈局有關。日治時期的南進政策,是高雄走向現代化工業都市的開始。國民黨政權蕭規曹隨,在日本人留下的港口與工業建設基礎之上,繼續把高雄定位為一個重化工業為主的都市。
這世界上有許多所謂「後工業城市(post-industrial cities)」。這些城市曾因單一產業盛極一時,卻沒有跟上產業轉型的腳步,使得城市的發展面臨瓶頸。高雄也是其中之一。
身為高雄的工業子弟,我不會粉飾太平說,高雄的經濟情勢一片大好。高雄正在轉型,正在走出它過去身為重工業基地的灰撲撲的面貌,走向更多元、更燦爛的未來。
然而,高雄城市轉型的腳步,長期以來因為國民黨政權的掣肘而走得異常艱難;去年1124,更因為國民黨卑劣的選舉操作,高雄,從揚帆待飛的鳳凰,一腳摔下斷崖,成了任人宰割的雞。
很多朋友跟我說,不要一直怪中央政府,不要一直販賣悲情。但是,事實就是國民黨政權對高雄始終都是大小眼。這邊就舉幾個明顯的例子:
🤬 台北捷運一期路網是政府全部蓋好,用象徵性的「一塊錢」價格租給北捷公司營運。高雄捷運不但在吳敦義的「不做不錯」下一拖再拖,離職前夕還弄了個四不像BOT,把財政爛攤丟給後人收。
🤬 台北市的治水,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三、四十年前的)一千一百多億。而高雄只是近十年拿了三百億,用滯洪池這種省錢的方法治水,去年選舉就被韓國瑜的網軍罵到臭頭。
🤬 直轄市健保補助欠費問題(縣市則是由省政府、後來的中央政府概括承受),馬英九政府編了四百億給郝龍斌收爛攤子(柯文哲還很愛吹噓自己會還債),高雄陳菊?自己看著辦吧…
🤬 鐵路地下化,台北是中央百分之百出錢蓋好,高雄的左營段、高雄段就要市府自籌25%,鳳山段55%。光是這一筆,高雄就比台北多出了幾百億。
🤬 過去高雄以中油為首的重工業大廠,幾乎都是污染高雄稅繳台北。中油九成以上的生產都在高雄,總部卻在信義計劃區;氣爆肇事的李長榮,總部在台北八德路。這也使得以「營利事業總銷售額」為最大公式權數的統籌分配款,高雄格外吃虧。前年柯文哲還嗆陳菊,說高雄繳稅能力不夠,台北營利事業銷售額十二兆,高雄只有四兆。他故意不講的是,這數字裡面光是中油就佔了一點二兆。
🤬 高雄世運主場館,在阿扁總統任內定案開工;總統換了馬英九,國民黨立委就發動凍結世運主場館的預算,讓主場館工程做不下去。若不是陳菊塌下面子求互助營造先墊住這筆工程款,2009世運,可能主場館就要開天窗。許多扁朝定案的建設,包括衛武營兩廳院、海音中心等,都在馬朝受到杯葛,進度拖延了五到十年不等。
🤬 六都升格,馬英九政府原先承諾各直轄市改制後,中央補助款項絕不會短少。事實是,升格以後,高雄所得的統籌分配稅款、一般性補助款、計畫性補助款加一加,五年間就短少了818億。
國民黨虧待高雄的,太多太多了,不是只有這些。經費只是問題的其中一部份;最深層的問題,是心態。國民黨殖民政權,對高雄的想法就是你就乖乖當一個重工業城市,壓搾自己的環境與人力資源給台北吃香喝辣就好。至於污染、人文、產業未來性等層面的問題,他們其實是不怎麼關心的。
高雄升格直轄市四十年了,但是在這四十年間,大多數時候空有一個直轄市的組織架構(與隨之而來的財政負擔,包括市立中小學的經費、十八趴優存利息、健保費補助…等),卻沒有直轄市的財源、基礎建設與施政願景。事實上,台中、台南、桃園2010升格以後,也或多或少面臨到與高雄類似的問題,只是高雄默默地承受這些壓力三十年而已。
抱怨歸抱怨,不管資源再怎麼拮据、城市管轄區域變得再怎麼龐大、國民黨政權再怎麼大小眼,城市轉型還是要做。而唯一有意願,哪怕騰轉挪移、舉借債務、引進民間資金……想盡各種方法,也要推動高雄基礎建設與城市轉型的,正是那個去年1124被大家踩在地上糟蹋的民進黨市府。
我不求大家把民進黨奉若神明,只要求大家想一想,從1998高雄市首次政黨輪替以來,在高雄發生的點點滴滴的變化。
在吳敦義任內,因為府會不和、地方利益角力、市長本人的消極…等諸多因素,高雄捷運遲遲無法動工,高雄人也始終對動工不抱希望。但是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內,高雄捷運完工了,鐵路地下化也完工了,車站區的再造也從夢想變成現實。因為吳敦義草率簽核BOT案而造成的財務大坑,也在陳菊市府與捷運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轉大虧為小盈,也才有了之後的輕軌環線案。
過去高雄工業昌盛,文化建設卻幾乎等於零。民進黨執政的這二十年來,高雄有了愛河文化走廊,有了世界一流的衛武營,有了自由行遊客必定朝聖的駁二藝文特區,有了一鄉一圖書館而不是聊勝於無的閱覽室,有了最成功的獨立音樂活動大港開唱…有那麼一瞬間,高雄從文化沙漠,變成了南台灣最生猛的次文化火車頭。
而在蔡英文總統上任後,中央、地方有了「同心拼經濟」的契機。路竹科學園區滿租,橋頭科學園區也定案了。國艦國造、風電產業,都將為中鋼、台船為首的一系列協力廠商,帶來利潤與技術研發兼具的產業機會。
而這一切一切的希望,卻因為去年1124的選舉結果,戛然而止。
身為高雄人,韓國瑜的當選,對我來說是可理解又難以理解的現象。
可以理解的是,在全球化、向北集中的都市化、不設限的產業外流中國,還有馬英九的區域歧視政策下,高雄是比較吃虧的一方。長期以來高雄的「悶經濟」,進行到一半的城市轉型工程,還有略顯老態的民進黨市府團隊…2018年的高雄,確實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
市民對陳菊市府太熟悉而不盡滿意,對來自台北的韓國瑜卻是完全陌生。
👉 去年高雄市長選舉韓國瑜誇張、怪誕,絲毫不負責任卻又貼近基層社會的選舉話術,相對於陳其邁太過認真卻缺乏激情的選舉語言,對高雄市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
👉 而媒體以過半的版面與新聞時段,聚焦在韓國瑜身上,這種造神的力度,更是長期被台北主流媒體無視的高雄人,所沒有體驗過的。
👉 柯文哲別有居心,炒作吳音寧議題,側面幫韓國瑜背書;時代力量則是猛打所謂的慶富「弊案」,將馬、吳的政治責任,巧妙地轉嫁給陳菊。
高雄市民所不熟悉的諸多因素,層層疊加之下,導致了韓國瑜的勝利。
而高雄卻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不久前,高雄的市政討論是認真的;我們討論高雄該怎麼配合國家經濟政策,我們討論衛武營該如何經營,我們討論輕軌該不該續建成圓。
而現在,我們卻墮落到,連要求市長待在高雄上班,都成了一種奇蹟。我們眼睜睜見到,本來就是痞子性格的韓國瑜,每天沉醉酒鄉,苦民所苦睡到中午,而上班處理市政不到兩三個小時,就急急忙忙跳上高鐵跑總統競選行程。
我們眼睜睜見到,市政荒廢至斯,連個最基本的割草修紅綠燈,都成了不確定性;陳菊市府好不容易達成收支平衡,韓國瑜才剛過半年就欠一屁股債。選前批評陳菊標售市府土地,現在賣得更浮濫更廉價,更像賣祖產的不肖子孫。市長夫人的私密好友堂而皇之地盤踞市府肥缺,而認真的事務官屢遭排擠。
我們眼睜睜見到,黑道議長風光回歸,國民黨議會過半。辛苦達成的建設成果,在議員的嘴裡只是個借廁所的地方。尤有甚者,在黑道議長的主導之下,市政總質詢時間被腰斬,議員被「強制下班」,連最基本的市政監督,都成了奢求。
這樣的高雄,市民諸君,您們能接受嗎?至少我是不能!
我們因為一時被迷惑,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但是,我們還有補救的機會。至少,我們必須要阻止韓國瑜進窺總統大位,這是我們高雄市民對整個國家的責任!更進一步,我們應該要用手中罷免的一票,把明顯不適任市長的韓國瑜下架。
這些目標,說來簡單,做起來非常不容易。尤其韓國瑜背後有中共的支持,和國民黨毫無底線的復辟慾望。接下來會選戰會打到如何骯髒的程度,難以預料。
但是,我們知道,高雄人是有骨氣的。高雄人,可以被唬弄一次,不能被欺騙一世!
韓流的錯誤,從高雄開始,也將由高雄人親自收拾!
韓國瑜,你等著瞧,看高雄人怎麼擊碎你的總統美夢!
(圖片來源:電影《不能沒有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
八 德 圖書館 借 書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桃園,站在新的起點上】
今天是桃園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會,我很榮幸到議會進行施政報告與說明。感謝歷任縣長及議員的努力,而桃園,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向議會鄭重宣示,一定帶領市府團隊,「全心全意、不貪不取、正派執政、魄力建設」,為桃園發展貢獻所能。
一個城市的偉大來自不斷的創新及累積,桃園升格後,市府全力加強在產業、商圈、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的建設,其他重大建設,如:航空城、鐵路地下化、捷運、快速道路、河川整治、下水道系統等也會積極推動,讓桃園成為安居樂業及幸福生活的城市。
在打造「捷運城市」方面,機場捷運交通部預計今年12月通車,目前A1站土木及機電工程尚未完成,電力供應及號誌系統也有若干缺失,希望高鐵局儘速解決。在營運準備方面,桃捷公司人員進用、教育訓練等方面做好移交工作,希望在安全無虞的情形下通車。機場捷運、龜山捷運棕線和三鶯線延伸到八德,這三條線可以連結北北桃,建構北北桃一日生活圈。
在「樂活城市」方面,將推動與加強各項福利政策,包括生育津貼、育兒津貼、設置托嬰中心、親子館,希望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並推動房租補貼,規劃在中路及八德重劃區完成第一階段2155戶社會住宅,加上大竹及中壢的社會住宅規劃案,第一年將可規劃4000戶的社會住宅,另將以多元方式取得社會住宅,如都市更新、軍方土地開發、容積獎勵等,落實居住正義。
在「文化城市」方面,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掛牌,實現「無圍牆博物館」的理念,也會把龍潭圖書分館轉型為影音圖書館,成立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市立圖書總館及市立美術館也積極進行選址,預計106年完成規劃設計、110年完工啟用。
為了建立「智慧城市」,今年9月將推出市民卡,一卡多用途,整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借書、繳費、小額錢包、身分認證等多用途,並透過智慧型系統,藉由網路申辦、跨區服務等,讓政府的服務更有效率。
在實現「健康城市」方面,體育局已於4月1日正式掛牌,要順利完成「2015年世界聽障籃球錦標賽」及「2015年亞太聽障運動會」兩大國際賽事,開發中壢、楊梅及龍潭等三座體育園區,規劃一區一運動中心及興建10座風雨球場。此外,65歲以上老人假牙補助、國高中女生免費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醫療小管家」、「健康幸福家庭補助計畫」等措施也持續推動。
市府會打造「安全城市」,目前已全力進行公安、食安、防疫及抗旱等工作,並設立食安基金及成立食安稽查大隊,加強源頭管理。在禽流感疫情期間,市府第一時間掌握各養禽場狀況,完成撲殺、消毒等防疫工作。在抗旱工作上,由於石門水庫是桃園的生命線,目前蓄水量僅剩25%,呼籲中央早日完成「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畫二期工程(板新二期計畫)」,讓板新淨水廠改取翡翠水庫、直潭淨水廠及新店溪的水,讓石門水庫負擔少一點,實現水資源共享及水資源合理分配的目標。
市府在抗旱期間設置臨時供水站,照顧市民的用水需求,也提供醫療院所、獨居老人及弱勢團體的送水服務,降低民眾不便。目前桃園工業限水5%至20%、農地休耕2萬2千公頃、民生用水「供五停二」,桃園對於限水承擔相當大,市府將與經濟部協商,要求復水作業更精準確實。
市府考量桃園的警察與消防同仁勤務負擔過重,已編列警消人員的勤務繁忙津貼,給予警消同仁合理的津貼,至於在警消人員的裝備、預算及人力上,呼籲警政署及消防署能加速移撥人力給桃園,降低警消人員的負擔,讓警消人員有正常的休假及執勤時間,也讓桃園的公安更上一層樓。
在推動「綠色城市」方面,希望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年增加3%,南區污水處理廠儘速完成重新發包,北區污水處理廠落實興建進度,並針對老街溪、南崁溪、茄苳溪、東門溪、新街溪積極進行河川整治。另外,也要在「低密度」、「水土保持」及「生態共存」等開發原則中,在虎頭山、五酒桶山、石門山規劃生態公園;同時啟動「太陽光電屋頂標租方案」,目前已超過100個學校響應,全市300多個機關學校要率先設置,目標是未來新建建築物屋頂,其「綠化+綠能」應達到一半面積。
在「產業城市」的發展上,航空城計畫將朝向「透明化」、「民主參與」、「公共利益」、「生態發展」及「產業引進」等五大原則推動,並以「同一計畫、同一標準」為原則採取「全區聽證」,預計一年完成聽證程序,才能進入土地徵收階段。此外,我也表達埔心海軍基地不適合設置第三跑道,否則大園菓林、大竹、捷運A16(橫山站)、A17(領航站)、高鐵青埔特定區等地區,都將因為飛航管制及禁限建,造成桃園都市發展的衝擊。
市府也會推動新農業運動及落實教育政策,讓桃園不分南北、城鄉及山海,邁向「捷運城市」、「樂活城市」、「文化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安全城市」、「綠色城市」、「產業城市」、「新農城市」及「教育城市」,讓桃園成為一個適合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
八 德 圖書館 借 書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大漢溪65公里追風自行車道,暢遊石門水庫到淡水河岸風光
今年2月,桃園市與新北市共同建立 #北桃合作平台,並舉辦「北桃雙城論壇」,由首長對首長、單位對單位,針對捷運、交通、防災、觀光、智慧城市、環保、防疫、城市外交等各項議題,分享治理經驗,兩市合作解決問題。
在雙首長論壇中,我與侯友宜市長第一個約定,就是要串連大漢溪自行車道,打通沿河岸騎乘的最後斷點,並一起來騎一趟自行車。
位在桃園、新北兩市交界處的大鶯路1320巷,因道路狹窄、汽機車與自行車共用車道,導致動線混亂,形成新北市山水自行車道與桃園大漢自行車道的斷點。
今年11月,我們順利將桃園市、新北市大漢溪左岸的自行車道完成串連。感謝經濟部水利署補助經費,由市府執行拓寬、水管路加封柏油路面及自行車道分流。
今天共同見證65公里自行車道,打造幸福的一哩路,遊客可從石門水庫一路騎到淡水、八里左岸,體驗北桃一日低碳鐵馬輕旅行。
桃園市與新北市的合作將更加密切,例如兩市公共圖書館推出一證通用服務,開放市民互借書籍;市府推動鳶山堰上游河岸整治的「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陸續規劃興建防汛道路、堤岸與自行車道,以及由中庄吊橋連接兩河岸,未來也會與新北市將有更多元的休閒互動。
新北三鶯線延伸至八德、桃園捷運棕線由桃園車站到達迴龍、新莊,以及鐵路地下化從新北鳳鳴車站至桃園平鎮車站等規劃,以軌道建設連結北桃交通,也將讓生活圈更加緊密。
──
✅加入我的LINE,接收燦哥最新訊息:
https://line.me/R/ti/p/@wentsancheng
📷也別錯過IG的漏網鏡頭:
https://www.instagram.com/wentsancheng/
八 德 圖書館 借 書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e_pQ1PPX5w/hqdefault.jpg)
八 德 圖書館 借 書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零九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五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美術博物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十樓及十一樓。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美術博物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包浩斯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n0-OEGXbD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uT8Jcmr2luE4NuVnHW7cZGwYb1w)
八 德 圖書館 借 書 在 【八德分館】桃園市立圖書館APP借書使用辦法~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