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貼上標籤的人,其實也不在意你撕不撕——關於天份與偏見的再回應】
對於最近分享及觸及的朋友及阿爆(阿仍仍)親自回應的內容及討論,我們認為有必要特別補充說明:
一、 #要嗆我們過度解讀, #但媒體真的是這樣解讀
很多人認為爆姊的發言段落並非粉專聲明之本意,因此跑來指教我們過度解讀,在此一併澄清,我們從來就沒有反對這個段落裡爆姊所謂「善用天賦」的說法,我們是要指出「概括使用原住民集體來宣稱擁有某種特定天份,可能造成刻板印象」的危險。
有人進一步表明詮釋本身就極其主觀,的確,爆姊親自回應的內容,也是在對她生命經驗裡遇過的有秀異天份的原住民喊話。但就整個發言段落來說,去除「我在有限的生命經驗裡遇到的原住民」,直接向「電視機前的所有原住民」喊話「我們可能有一點點的藝術與運動天份」,就是避免不了擴大解讀的風險,漢語不是讀心術,觀眾也不是。
很多人都會說是粉專亂解讀,我們攤開來看其他媒體的報導,是如何坐實了我們的擔憂。除了王祖壽在其音樂評論文章提過的「天生資源」,基本上是將原住民族與天份/天賦錯誤連結成「天生可運作的資源」(應該說是強化,我們反對的這種天份論述本來就帶有某種浪漫的幻想);另外還有今日新聞、上報、更生日報...等媒體,他們的報導不僅沒有排除這種將原住民族集體與特定天份的錯誤連結,也沒有因為(各位朋友留言希望解讀成的)後面不要浪費天份的正面積極說法,就減低了這種錯誤連結的風險:
今日新聞:
「...坦言雖然原住民是少數族群,但仍希望能透過藝術和天分讓大家看見...」
(不是原來發言的「可能有一點點」,而是直接寫原住民希望「透過」藝術和運動天分)
見 https://reurl.cc/ldNd5j
上報:
「...原住民要怎麼讓大家看見,除了要靠一點點的藝術和運動天份...」
(不是「可能有」,是「要靠」藝術和運動的天份)
見 https://reurl.cc/7o4o3Q
更生日報:
「...要怎麼讓別人看見原住民,除了與身俱來「一點點」的運動和藝術天份...」
(是的,與身俱來,還覺得我們的擔憂毫無根據嗎)
見 https://reurl.cc/8n6n2R
所以各位朋友,真是不好意思,在你們費力跑來跟粉專小編開戰的時候,主流媒體放送爆姊不夠精確的概括言論,已經真真正正的,把「原住民與身俱來的運動和藝術天份」的刻板印象,傳遞給台灣社會了。
二、 #還不理解天份為何值得擔憂嗎 , #兩個例子教你看
從性別的角度,我們可以借用矛盾性別歧視 (Ambivalent Sexism) 的理論。它將性別歧視區分為「惡意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善意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惡意的性別歧視較好辨認,透過對某一性別(通常是女性)的負面評價或行為(比如認為女性就是情緒化、能力不佳、不夠聰明)就可以看出惡意性別歧視的可能。
見 https://reurl.cc/py9yxe
而善意性別歧視,是包藏在看似善意的評價或行為裡,比如「這個女生做不來啦」,「女生就應該被好好保護不要上街遊蕩」,甚至是藉由物件限制女性選擇的「女生就應該喜歡粉紅色啦」(各位腦海裡也浮出了「男生應該喜歡甚麼顏色」的善意性別歧視例子了吧);轉過來引用到天份論點,就是昨天小編在IG上蒐集到的諸多經驗分享:
「你是原住民吼,去參加歌唱比賽啦!」
(而通常不會被鼓勵往數理語文科發展,或被鼓勵參加數理比賽)
「你跑那麼快,是不是因為你是原住民?」
(而忽略了個人鍛鍊體能的努力程度)
「好好喔,以原住民來說你很白欸!」
(而加深了原住民族深色皮膚的汙名)
若我們加入台灣族群階級與政經結構的視角,除了前文提到,中華民國對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全盤揚棄之外,戒嚴時就開始針對原住民族進行的文化改造,鼓勵成立各種文化藝術團、補助族人以歌舞「表演」來「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可能也是一因。這種剝奪土地、政經權利/權力,否定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精神的經營策略,結合長期以來原住民族的政經弱勢,使得這種多元文化樣板與原住民族人的關係依存極為失衡。
另一個更直接的例子,就是近幾年大家都會提到的微歧視,有時候自以為無害的言語或舉動,卻可能在當下的語境傷害到族人;比如「原住民一定很會喝酒喔」的刻板印象,就是建立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偏見認知下,將酒與文化關聯的意涵扭曲成不理智與不清醒的族群形象。
Ciwang Teyra的文章,也清楚點明了微歧視的背後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些直接與間接的殖民壓迫經驗與記憶,如同附加的壓力源,伴隨著當代生活的壓力,影響原住民族的精神健康。歷史創傷在臺灣仍有待更多實證研究的佐證,但在北美原住民族的調查中,已陸續有相關學術文獻提及北美原住民族所面臨的高比例憂鬱、焦慮、心理失序症狀、物質使用、自殺等與歷史創傷有所關聯。從上述可知,歧視與微歧視的杜絕,除了能夠減少當代原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在某個程度上來說可以避免激化歷史創傷帶來的衝擊。」
見 https://reurl.cc/Y646jx
三、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 , #才能避免傷害到彼此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其實我們老實說,有些事情,並不像爆姊回應的,標籤可以撕也可以貼;因為這終究無關於個人自信或成就,而是在於社會整體是否願意體認到原住民族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集體,而後一起去改變結構性的歧視與偏見,比如從認識原住民族祭儀開始翻轉酒的污名,比如從歸還土地開始,尊重原住民族主權、傳承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我們的主張一直都很清晰,每一個族群的每一個部落的每一個個人,都應該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人,都應該有這個資格跟權利,完整地去訴說他/她自己。
所以你如果遇到原住民族人,可以聊聊部落和文化,但不必抱著既定的想法,也不必因為不了解別人就亂開難聽的玩笑話。如果你認識漢人朋友的時候不會帶著漢人的既定印象,那為何原住民朋友就特別到、需要你用你的無知傷害他們呢?只因為他們是少數、而你不夠了解他們嗎?
而對族人們,如果你不認識其他人,那你就不必幫別人宣稱他們很有某種天份,這同樣也會造成彼此的誤解;拿天份當聊天話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專注於我們實際做過的事情就好。好嗎?
四、 #文化慣習跟環境 , #也不應該是天份的藉口
對,文很長,但我們還是要順便聊一件事,有些族人會認為,天份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過去族人的生存環境跟基因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某些天份存在。我們不否認,阿美族運動員很多很強,可能是受到了米田堡血型的「加持」(已有人提出研究本身也有問題),但我們不能說因為族人小時候就常在山裡打獵,所以國家奧運射箭代表隊有很多原住民就合理。第一,目前台灣並沒有量化研究告訴我們,原住民的文化慣習會激發運動員更多潛能,我們可以說啟發她/他的興趣跟能力,但不能說有文化慣習就可以很有天份;第二,以音樂跟藝術做例子,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感受力與表達能力與都市的小孩不一樣,但卓越的感受力與表達能力不是來自於天份、是來自於被挖掘跟培養出的能力和差異。
以上,感謝各位的眼睛。
啊,順帶一提,科技部辦理的人文沙龍,也示範過天份的微歧視喔:
「眾所皆知,台灣原住民擁有能歌善舞的藝術天分,在流行音樂歌壇眾多具有原住民血統的歌手,豐富了國人的感官世界。」(語出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王櫻芬)
見 https://reurl.cc/0O4OxY
#把你貼上標籤的人
#其實也不在意你撕不撕
#關於天份與偏見的再回應
註:
所以要總結嗎,文章那麼長是要怎麼總結,如果各位朋友有其他想要討論的歡迎討論,還有一個要點要跟大家說明:我們不是那種不管怎樣都要回嗆回去的粉專,我們是那種,如果你本來就不想討論只想罵人,我們也不會客氣的粉專。比如一開頭就罵文字獄的啦,只想跑過來罵我們廢膠粉專的啦,看不到文章論述自己在鬼打牆的啦。如果你要找那種會對你笑著說你好的粉專,你可以自己右轉出去看是要退追蹤還是封鎖都可以。小編是人,而且是活人,沒有溫良恭儉讓,只會叫你把話說清楚。很兇,但如果你好好的來,我們就可以好好的一起走。以上。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
同時也有2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部影片分析了韓國瑜崛起獲得如此多擁戴者的原因,用美國川普以及英國脫歐來借鏡。背後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愚蠢,而是我們每天都看的新聞以及社群媒體。我們所有人都能從韓國瑜身上學到教訓,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英國或美國。1/11記得投票。 #2020總統大選 #去投票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兩個例子教你看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評價
這部影片分析了韓國瑜崛起獲得如此多擁戴者的原因,用美國川普以及英國脫歐來借鏡。背後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愚蠢,而是我們每天都看的新聞以及社群媒體。我們所有人都能從韓國瑜身上學到教訓,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英國或美國。1/11記得投票。
#2020總統大選 #去投票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Source:
Nerdwriter- Why Donald Trump Is A Gift To Democracy: https://youtu.be/9Tji1g0WrPw
紙牌屋: https://youtu.be/QLf4rnJYUGk?t=127
博恩夜夜秀: https://youtu.be/2pzt4XbdANM
Measuring the Media's Obsession With Trump: https://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18/12/06/measuring_the_medias_obsession_with_trump_138848.html
最近我繼續看了放棄很久的美國政治劇《紙牌屋》,
而其中一段在當下格外令人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的並不只是這位主角口中所說的話與當下的對比,
更是整個世界與影集情境的相較起來的荒唐。
我們活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時代,當權者、坐擁廣大支持者的人,
不是像法蘭克‧安德伍這樣陰狠狡詐,善於權謀的操弄者,
而是一個個荒腔走板、發言無常的娛樂家。
歡迎來到理性已死的年代,更精確地來說,歡迎來到真實世界比虛構故事更為荒唐的年代:
遍及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和情況都讓人懷疑:「他到底是怎麼跑到那裡的?」
川普、英國脫歐以及新首相鮑里斯‧強生、巴西的極右派總統賈伊爾‧波所那羅,
我甚至沒辦法跟你解釋義大利的政治馬戲團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這些如此讓人爭相討論,充滿爭議性以及作秀的政治人物能夠升到當今的崗位?
全世界的人是如何失去理智的?
當然,川普和韓國瑜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物,從背景和表現方式都有著天壤之別。
但是在這兩人以及其他上述政客崛起背後或許有幾個共通原因,
今天我只先聚焦於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社群網站以及媒體,更精確地來說,媒體的嗜血性以及綜藝化。
在《脫歐之戰》這部電影之中,脫歐方幕後首腦多明尼克‧卡明斯的第一個策略就是:
「謀殺傳統智慧」
但是...傳統智慧真的需要他來謀殺嗎? 還是在馬克祖克伯創辦Facebook的那一瞬間就被判死刑了?
社群媒體給了我們無窮的資訊以及與他人連結的方式,但是在這樣溢滿而出的資訊之下,
鮮少有人知道要如何過濾,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資訊,更別提驗證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
記得,社群媒體的所有核心設計就是為了要壟斷注意力的,
而在這樣資訊過量,越來越少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之下,
因應這新的世界秩序,傳統媒體不得不用更為吸引目光的方式做新聞,不得不拿更有爭議性的題材來報導。
而一旦這幾位浮誇脫序的行徑丟出了爭議性的題材,媒體就理所當然拋下了自己「中立」的偽善面具,
爭相蜂擁而上。
在研究國內的情況之前,讓我們借鏡美國已經發生的確切例子。
在川普競選期間,他是所有候選人的報導率最高的,
而讓人意外,但是某種程度上也不是特別意外的是:
他的民調數字與他逐漸升高的報導率呈現高度正相關。
更驚人的是統計從2009年到2018年的報導數字,川普在各大新聞台佔據新聞的總時數高過歐巴馬3倍。
3。倍。
在2015年才宣布競選的川普,報導率高過於在這個期間當了8年總統的歐巴馬,
儘管川普確實是個比較容易搞出高爭議新聞的人物,這個數字還是高得令人擔憂。
而事實證明,這樣大量的報導,儘管其中有不少負面新聞,顯然是給了川普更多的曝光度
你還是覺得轉開電視、打開Youtube和FB嘲笑韓國瑜的脫序和失言行為很有趣嗎?
要嘲笑中天電視台非常容易,太容易了。
但是...其他電視台呢?

兩個例子教你看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評價
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joi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ubscri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要求我拍Kate Yup的觀眾人數比去年Ashvlogs的訢求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位一直在吃的Kate Yup擁有一個超過500K subscribers的Mukbang頻道.
最近她粉絲開始留意到Kate的影片各種異樣: 字幕上的奇怪體例, Kate本人身上的瘢痕, 甚至影片中打莫斯密碼. 令到網民擔心Kate的安全, 更有陰謀論指出她一直是被綁架而被迫去拍這些影片的.
Twitter上 #savekateyup 更一度在全球Trending一段時間. 多人認為跟一年前美國一位失蹤少女是有關的. 這情況是我們一向習慣的ARG嗎? 為何Kate總是糢著眼的呢?
Kate yup details
Kate Yup由2018年3月開台. 內容主要是吃海鮮Mukbang. 多條影片本身也超過一百萬觀看次數. 相比其他常常用買soing吸views的Mukbang主播, Kate Yup 從來都不露樣貌. 她的影片通常只看見她的下巴. 面的上部份也有面罩掩蓋. 顯得奇怪.
另外, 作為一個身材比較瘦的女生Kate Yup每一次拍Mukbang時也吃得像餓了很久. 非常急的感覺.真是因為她餓嗎? 還是被迫: 快點吃! 快點吃!
2019年6月21號Kate Yup上載的 ‘2 whole fish, whole giant squid, lobster, king crab, salmon & Tuna raw, octopus, scallop, shrimp’ 影片, 眼利的網民發現她身上的傷痕.
2019年7月一位網友初次發現影片中subtitle有異樣. 影片中某一些字幕用大寫字母, 湊合一起成HELP一個字.
之後同一條影片出現的Morse code翻譯成 ‘I need help’ SOS 甚至她面前的碗被拍到自己在動, 相信拍攝現場除了她以外還有其他人在場.
這些疑問大量廣傳後Kate Yup自己也有出Post解釋事件 “Hello everyone! It’s urgent to clarify my situation. Everything is ok for me!”
之後她解釋手上的傷痕是太陽光燒到她皮膚而嘴角的傷口是 herpes Labilis.
It’s not a Morse code, that’s not even how Morse code works...why would a captor let her edit the videos? That doesn’t make sense? ...her lip does not look busted, it’s either a cold sore or a bad blemish
你們要知道, 這段文字據稱是Kate自己打的. 有種自己説自己的感覺.
Kate Yup之後這奇怪的第三身回應加上8月上載的 ‘I AM ALIVE’ 影片再次出現了 HELP的信息.
作為一位有破解ARG經驗的Youtuber, 這個事件是一個 publicity stunt.
我們用兩個極端的方向去看這個事情.
假
這個情況綁架的機會比較底的原因是從這個月外界對於此事件的關注度, 如果這真的是一埸罪案的話, 背後cho控整件事的人為什麼還會繼續上載影片啊?!
What I would do (viral marketing)
Mukbang剛巧是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影片類型. 像Ashvlogs等ARG亦是成功例子. 把兩者mix在一起是正常的做法.
我想大家看看這條影片. 這是我前年拍英文頻道Horrorstudio1的片. 當中我用一些奇怪剪接令觀眾以為我有什麼事.
其實各種剪片和拍攝技巧我已經在暗網仔 2.0已推出一個會員群組. 當中有不同級別的會員.
除了每個月定期推出剪片教學, 我還會教有關Youtube algorithm和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東西. 對恐怖網上文化有興趣的朋友我亦會提供這方面的資訊.
絕密直播, Q&A, 甚至跟我本人的聯絡方式也可以找到. 詳情可以按Youtube首頁 ‘Join’ 去了解.
其實拍到一些看似恐怖的影片不太難. 尤其如果情況是半真半假. 像有personality disorder的Marina Joyce也用這種做法紅了. 其實marina joyce和Kate yup情況也相當相似.
真
如果Kate是真心純屬一位Mukbang Youtuber, 沒有意圖想搞到事件這樣迷離的話, 那可能整個事件是精神上的問題. Kate Yup最新的 ‘I lose my tooth during this meal’ 影片有觀眾看過所有她影片後發現她所有表現都像有暴食症Bulimia的人士. 如果如此, 為什麼她或替她管理頻道的人會將一個病人的情況放上互聯網呢?
而其實Kate Yup的真相又會不會是Karlie啊?
Karlie guse
2018年10月13號加州少女於凌晨5點至7點消失. 到如今還沒有人找到她. 由Karlie面上的特徵, 尤其鼻子和下巴, 多人認為是現在爆紅的Kate Yup. 但我現在跟大家講, 不是. 我不想大家再因為一個網上的都市傳說令到一個真正失蹤人口個案比神化. Kate Yup跟Karlie不是同一個人的原因是什麼呢? Why do I know? Kate yup第一條上載影片的日期是2018年4月23號, 而Karlie Guse失蹤的日期是2018年10月13號. 所以她們兩個一定不是同一個人. 其實Karlie Guse的案件也能證Kate Yup不是真正的綁架啊. 而是一位ak like的Youtuber.
因為在Karlie Guse失蹤的官方Facebook頁可以找到頁主確認警方已因為Kate Yup與Karlie失蹤案拉上關係, 上門調查過Kate Yup頻道的有關人士, 確認是假的. 所以我才這樣相信整個Kate Yup事件不是真實的情況, 而只不過是publicity stunt. 那我們不如不要被這些東西干擾, 花多一點精神去真實的問題上. 例如失蹤少女karlie Guse. 完片.

兩個例子教你看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這一晚,他們這一家很熱鬧,人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就是這頓私房菜的幕後功臣,袁美龍師傅。「我不是上海人,是潮州人,十三四歲入行做上海菜。」那年頭很難找工作,潮州菜在本地不盛行,多是大牌檔,不像上海菜於港島區盛行。「當時有老正興、三六九、四五六,還有國際飯店、大上海等。」
入行五十年,袁伯一口流利上海話。說起經典的上海菜例如鱔糊,坊間通通不入流,真正的鱔糊叫響油鱔糊。「炒好鱔糊時,用鑊鏟壓一個洞,放蒜頭下去,加熱油和麻油,爆香倒進去,喳一聲才對辦。」烤麩是另一個例子。「烤麩不要切,一定要手撕,口感食法不一樣。如果刀切成骰仔,口感不太好。」炒過後更要用水沖,洗走油膩。
他見識過上海菜的流金歲月,胡楓、林黛都是食客。「何莉莉來老正興吃蟹,不用動手,有侍應在旁拆給她吃。趙世曾最喜歡吃青菜燴麵,吃剩的都打包回去。」回想入行時,半點不容易。「學師的時候,要幫師傅鋪床,洗內衣褲。拜師時,要看師傅是否願意,收的話要跪下,跪在神枱前,讓他用杓扑頭,扑醒你。」
在老正興工作,未做廚,先學做樓面。合格了,才可入廚房。先做雜工,「每天最少清洗過百隻鑊,做大約3年左右。」他不是上海人,更要花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要很辛苦自學,死記啦,偷看啦。」做好本分,才有機會晉升。「若第三煤爐的師傅走了,大師傅才給你機會上位做三煤爐,然後一級級升至二煤爐、一煤爐。」 怎樣才可以有機會晉升大廚,一在機會,二在師傅肯教。「不只教功夫,還包括廚德。」
現在他退休了,為了興趣,一個月偶有一兩次去人家裏做到會。但他始終本着一個信念,「我煮給你吃,當是煮給自己吃一樣。」正因為這樣,材料一定新鮮。上門煮私房菜當天,袁伯晨早7時做準備,去街市搜羅新鮮海鮮外,亦要花時間準備圓蹄、素鵝等。至於海參,在數天前開始浸發。當中有好多功夫,這一輩廚師未必懂,懂亦未必會做。像這道雪菜薯茸蝦球,食雪菜不見菜,皆因事先已經榨成汁。「就是不讓你吃到渣,因為雪菜這些渣會黐牙,以及令人消化不良,待會烚好薯仔,淋上雪菜汁配蝦球才好吃。」
只有老一輩才有這種心機。老一輩亦重視原味,煮砂鍋雲吞雞,用原隻鮮雞、豬肉、火腿去燉。「一定要用新鮮雞,若用史雲生,那就吃雜質味道吧。」燉好雞湯,才加袁伯包的手剁菜肉雲吞,怎會不好吃?食客不只一味喜歡吃,更喜歡從中學藝。「我喜歡煮食,如果有袁伯這級數的來我家煮,當然開心。可以跟他學習,袁伯用的都是古老方法,很多時候在坊間吃的,已不是這種味道。」看袁伯煮菜,可以學到物盡其用。像薺菜冬筍,照理味道好清,但食落有濃濃的鮮味,半點不寡。秘訣在於,他下了雲吞雞湯的雞油,半點不浪費。
不時不食,冬天豆苗當造,但想不到袁伯這樣調味。未炒前已撒下鹽,「這樣融化得又快又均勻,豆苗和草頭就要這樣。」上海人食生煸豆苗,下油時鑊火要猛,一拋再拋,豆苗又嫩又鮮美。袁伯煮私房菜,更會帶上自己的法寶。麻油,由內地朋友帶來,用優質芝麻磨成。還有自家製的橙皮醬,用曬乾的鮮橙皮,以蜜糖等醃製。沒有陳皮的醇厚,但多一分果皮的鮮活。「炒烤麩,煮糖水都不能少。」
袁伯由早忙到晚,以為要請得動袁伯,一定很貴價,又不是。「除了買材料外,我人工一定要有$1,000-$2,000。我不喜歡收得貴,夠喝咖啡、飲茶,以及給我精神寄託就可以。」袁伯打工30年,做老闆30年。「五十餘歲就自己創業,我在西營盤開過四家店,兩家唱片公司,兩家餐館。」一家叫北京拉麵,一家叫滬粵一品香。「我中了六環彩,反正這些錢來得易,後來去盡,我一樣哈哈笑。」沙士期間,餐廳生意不好,蝕了錢,唱片又有翻版問題,蝕了四五百萬。滬粵又加三倍租,袁伯就不做了。「平常心,一定開心。」最近他開始一段非常的鍛煉。「$29過半個月,這些日子你試過未?」
家庭開支不計,只計個人生活。「試下沒有茶飲的滋味,用$29我買餅乾、豆腐;家中有公仔麵,又有米。」其實,家中有許多物資,有辣椒醬魚露等,袁伯就可以炒一味美味的辣椒醬炒蛋。「我的廚藝永遠也花不完,有健康,有才藝,就永遠都不怕。」
採訪:關廣恩
攝影:陳永威、陳秉謙、方心悠
袁美龍師傅
電話:9533 8225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兩個例子教你看 在 阿滴:為了賺錢當YouTuber,你會失望 - 親子天下 的八卦
2015年阿滴開設「阿滴英文」YouTube 頻道,以生活化、逗趣的英文教學風格 ... 能影響一小班上課的同學,「我花費兩個小時,就只能影響班上這20個人。 ... <看更多>
兩個例子教你看 在 [請益] 專職交易的成功經驗是可以複製的嗎? - 看板Stock 的八卦
看到一個普通人靠著交易變身價上億住豪宅娶小模
讓人羨慕,不禁好奇如此成功的投資操作是
1、取決於天份?即使手把手教學也無法複製(Ex Curry教我投3分)
2、還是說只要掌握特定方式(像可口可樂配方),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04.172.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74917294.A.8A5.html
但專職交易的每個操作都是獨立事件
我只是問是否有方法可以複製(倘若高手願意傳授)
當然不是直接公開給整個市場
舉個例子來說
1、某人發現A+B物質可以反應產生黃金
2、某人ㄧ覺醒來突然有了點石成金的能力
1、2一樣都是生產黃金發大財
例子1就是有方法可以複製、例子2就是不可複製的天賦,1雖可複製,但不要讓別人知道
就好了。
不是複製給成千上萬個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