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小知識 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
⚡再生能源具有可永續利用不虞匱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的優點,世界各國均積極投入資源發展。我國也在民國98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對再生能源發電給予保證價格收購20年的獎勵,這個收購價格就稱為「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鼓勵的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廢棄物直接利用或經處理裡產生的能源。政府每年會邀集學者、專家及相關部會組成委員會,綜合考量各類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平均裝置成本、運轉年限、運轉維護費、年發電量及相關因素公布躉購費率。
🔍以106年為例,地面型太陽光電每度4.5467元,離岸風力發電每度6.0437元。
註:躉,ㄉㄨㄣˇ,指成批地、整批地
-----------------
📣默契大考驗(2) 見"抽獎粽"就抽獎
在此篇文章下留言,小助手將抽出10名國發粉送出 #幸運生活獎 價值160元的超商咖啡兌換卷
🕛留言活動時間:即日起至5/11 12:00
🔔國發會不定期會有訊息分享與舉辦活動,記得到粉絲頁按讚追蹤國發會,才不會漏掉最新資訊😉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最後舉辦、修改、認定資格之權力。
🔔得獎名單將會在活動後一週內在本粉絲頁公佈。
#國發會 #NDC #國發小知識 #再生能源 #電能躉購費率
全球暖化優點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孟宗筍隨筆01》
據說以往白露之後,孟宗竹便開始出筍,然而現今全球暖化,小雪之後才會出筍,這個時節的孟宗筍俗稱為「冬筍」,立春之後,採收的孟宗筍則稱為「春筍」,直到清明左右,孟宗竹才停止產筍。「冬筍」的體積較小,筍殼帶著細微絨毛,只存於土面下,必需挖掘才能割採,優點是香氣濃郁漂亮,口感細嫩無比,缺點是甜度較低。「春筍」的體積較大,筍殼帶著明顯長毛,俗稱為「生毛阿」,冒出土面後才進行採割,優點是甜度漂亮,口感脆爽迷人,缺點是香氣偏弱。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關鍵在於氣溫和孟宗竹的特性,當天候轉涼,孟宗筍的地下莖開始產筍,但涼爽的溫度不適合竹筍成長為竹,所以筍芽會進入休眠期,不會破土而出,這就是「冬筍」,直到天氣轉暖,筍芽才會破土而出,這才是「春筍」。理論上,生長冬筍的地下莖系不會離地表太近,免得寒冷氣候凍壞竹筍,因此多數出筍的莖系存於地底較深處,才能保溫讓筍休眠,但有時埋太深了,反而造成出土困難。因為所以,有了冬筍不挖出來就會壞死的傳聞。冬筍轉春筍的另一個關鍵是雨水,在立春左右,氣溫開始回暖,春雨尚未降下,孟宗竹即將由冬筍轉春筍時,筍量會較少,竹山的業者稱為禁春期,此刻採收的稱為「半冬筍」,直到春雨潤物,孟宗竹的地下莖會貼近地表產筍,筍頭紛紛出土,春筍季節便此來臨。
ps.筍圖第一張由竹山琪慧提供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孟宗筍隨筆
#孟宗竹
#孟宗筍
#竹山
#春筍
#冬筍
全球暖化優點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八卦
思考的休息站
為什麼懷疑基改食品安全性的人,通常也相信人為造成氣候變遷? 或者說,反過來看,為什麼相信基改食品安全的,也很容易是質疑全球暖化論的那一群人? 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按意識型態劃分,前者為左派,而後者為右派,科學不科學,在意識型態之爭裡,似乎不重要。
但我不相信這種烏賊大戰式的二分法。我認為前者就是理盲,而後者很多只是反射式的不爽左派。真正相信理性思維和科學的,不會輕易對任何主張全面買帳,也不能輕易把他們歸類。
一天到晚抱著全球暖化理論,要政府有氣候政策的左派,多半會說這是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的主張,但同樣絕大多數科學家說基改食品沒有安全問題的時候,他們又不聽科學家的話,他們又可以超越科學家,自己思辯起來,把風險、不確定性這些詞,掛在嘴邊,任何再堅實的科學證據,他們也會否定,說「沒有百分之百安全」這種事。我們每天生活的大小事,都沒百分百安全,也沒見他們出面抗議,他們只把基改食品當成洪水猛獸。
所以這種左派,其實並不相信科學的,科學只有對他們有利的時候,才拿出來用一下。
康德說,「懷疑是人類理性思維的休息站」,可以幫我們迷惑的思想暫時脫離教條控制,釐清未來的走向。徹底擁抱全球暖化和反對基改食品的,連「懷疑」都做不到,就全盤接收環保意識型態的教條,那不是理盲,是什麼?
但除了少數人在政治上得利外,多數的環保左派並不是出於政治動機來相信這兩種理論,我還是願意相信他們是出於「良心」而做出的選擇。他們看到自利的人性造成的貪婪,造成對環境的破壞,而感到痛心,他們認為人類是有罪的,自私的人類傷害了地球,只有控制人類的自私行為,自然才得保。在這同時,他們也打心裡認為自己和這些自私的人不一樣,他們是有良心的,所以他們願意犧牲一些好處,來達成保護環境的大目標。所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不要購買基改大豆製成食品,都是在盡一己之力。
但這些自我要求的過程裡,不可避免了加入了價值判斷,「好」的對面一定是「壞」。如果接受了環保教條,化石燃料和石化製品,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所以不管我在塑膠袋的議題上有什麼理性思考的結論,或是科學評估的證據,他們是聽不進去的。基改也是一樣,因為用了「大公司為了獲利製造出的有害產品」,所以基改食品,也一定是壞的,不管在科學上有沒有證據,不管產量提升的好處,也不管少用農藥的優點,他們也要反對到底。
理盲,竟是出自良心,而良心,有多少的意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假汝之名而生?
正因為這些環保左派對人類的存在深惡痛絕,所以產生了很多令人反感的政策,也促生了膝射反應式的反左派。多少本來對滅碳政策沒有多大意見的人,就是因為陳兩度C的噁心姿態而開始反對的。但這種為反對左派而生的右派,至少為了抵抗主流的環保價值,而開始思考,開始「懷疑」,開始到處為辯論而參考「科學證據」。左派的反指標,變成這些反應右派的指北針,變成他們挑戰教條的動力。
但康德繼續說,「懷疑不能是理性思維的永久居所」,為反對而反對,也只比教條派高級一點點。
我認為絕大多數的人是不能理性的看待科學證據,比如說,我們看到近年來地球均溫的升高,左派就忙不迭地說,全球暖化,一定是溫室效應,人類的化石燃料使用不禁不行,但人類能準確度量地球的溫度,也不過是百年的事,在四十五億年的地球歷史裡,怎麼用百年外插出四十五億年的變化呢? 那是因為意識型態,而對我們的知識有太多的信心了。但另一方面,百萬年的化石燃料積累,在百年內給人類釋放到大氣層,說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環境沒有影響,那又是小看了我們的知識。
所以要如何調和科學證據和公共政策?
把機率加入利大於弊的計算,「以人為本」,才是正解。以基改食品為例,改造生物基因的事,自然在做,人類一有能力也在做,對環境有多大、多小的影響,我們也多少知道。最極端的小機率、「大」災難事件,比如說,產生出「科學怪植物」,說實話,不但機率極小,也多少在人類可控制的範圍內,那是可能的弊,而其弊,完全無法和基改的利等量齊觀,那當然是可以接受的科學發展、公共政策。而對全球暖化的問題,如果不買保險,不對小機率的毀滅性事件有準備,那弊遠大於利,不行。但減碳如果不把人性和經濟發展放入考量的範圍內,一再地以道德、以自我閹割的方式進行,人類的科學技術不再快速發展的話,我們反而沒有能力應對其它的自然壞事,那也不行。所以運用稅的政策,鼓勵經濟發展脫碳,鼓勵geo engineering的研究,才是真正能對付全球暖化的方法。
以人為本的另一個面向是,「人」雖然只是可能為地球問題的成因之一,但「人」肯定是未來的解決方案。當我們用經濟發展的方式對付全球暖化的問題,用基改食品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是把更多的解決方案帶上舞台,而不是產生更多的問題。這是左右之間的根本區別,也是我認為右派終究比左派高級的原因。
好了,理盲的,不要再來吵了。讓我再說一次,塑膠袋用的好,是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