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當初整整母嬰同室了一年半啊⋯⋯😱
這幾天「#母嬰同室」的議題沸沸揚揚,我也在朋友的版面上看到了好多媽媽們悲慘的生產育兒故事。
但我看完了才赫然發現:自己怎麼呆呆地母嬰同室了將近一年半都沒人來救我們啊!😢
誰說 #第二胎比較好生 ?兒子折騰了我32小時才出來,連助產士都在我兩腿之間交班吶🙄!
但這麼慘痛的生產過程,並沒有讓他們對我有什麼「特殊待遇」,就如大部分在德國自然產的產婦一樣:
👶 嬰兒一出生就在我胸口待了一個小時
👶 寶寶檢查完畢也就直接推到媽媽身邊
👶 晚上八點禁止訪客!連爸爸都得回家
👶 我不到48小時就被「請」出醫院啦😂
不用說醫院伙食超差,晚餐非常「德式」:麵包、起司、火腿。我看到真的眼淚都飆出來:老娘才剛拼了老命生下孩子,可以給我點有誠意的食物嗎😭😭😭。
連老公之前開個小刀,醫院都要求他住兩天晚上。我說:「怎麼連生個孩子,都比你住得短啊⋯⋯」😓😓!
不過當時助產士說了一句讓我感動的話:「如果妳需要休息,#隨時可以推嬰兒到嬰兒室!」
很呆的我們沒有這麼做。
#這句話我回家後一直希望有人跟我說😂😂!
-
我們當時住的是只有50平方米的全通式公寓,比很多台灣媽媽的月子中心房間還小😪😪。
又因為太晚開始找保險給付的「居家助產士」,結果完全找不到有「檔期」的人,只好全自助(聽說最被稱讚的居家照顧,根本沒用到)😪!
就這樣:
😶 沒坐月子
😶 沒月子中心
😶 沒月嫂阿姨
😶 沒助產士
😶 沒同城市的親人可以幫忙
當然沒傭人沒保姆沒打掃阿姨....😓
媽媽我還已經是個快四十的「很妙 齡產婦」🙄⋯⋯
我們夫妻倆手忙腳亂地開始了我們長達一年多的「#母嬰同室家庭房」生活。到兒子現在兩歲八個月,沒有一天晚上我不在他身邊啊😆。
一直到兒子一年多前上了托兒所,媽媽才有跟兒子每日短暫分離的幾小時😢。之前都「完全」緊密結合,連離開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這時真的會很想念台灣的家人啊⋯⋯)。偶爾有好姐妹來陪我(或陪玩),但也都還是有媽媽在旁邊。
過去在台灣養姊姊,和外婆家就住在同社區的樓上樓下。偶爾丟個包的幸福,到了異鄉生活就完全享受不到了呢!😢
-
而聽說德國其實有不少 #母乳塔利班⋯⋯。還好我當初德語超爛,加上旅居異鄉的僅少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把不喜歡的聲音隔得遠遠的,在當初為了自己「奶量少」而接近放棄的糾結時刻,沒有人煩到我。
我仍舊自己努力找中英文資料,嘗試再嘗試,就為了能把寶貴母乳盡量多給兒子一點。我們一起努力到了一歲兩個月自然離乳。
無論媽媽做什麼決定,只要想清楚了,對媽媽寶寶家庭是正面的,都很好,也都值得被尊重!#有選擇權的媽媽才會是快樂的媽媽,我一直這麼相信著。
所以啊!母嬰同不同室,我覺得倒不是重點啊⋯⋯,像我們這麼孤立無援,才真的叫「#全天下最大間的24小時母嬰同室家庭房」😭😭。
☀️有坐過月子甚至享受過月子中心的
☀️有公婆爸媽親友可以偶爾丟包的
☀️至少有個房門可以把小孩關另一間的
至少你們都體驗過「母嬰不同室」的經驗吶😅!我這個媽好呆。下次我一定要散盡家財回台灣訂最大間的月子中心住兩個月😤(老公狂呼:『下次?誰跟你下次?』😱)
#個人心情抒發與政策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管政策如何媽媽有選擇權比較重要
#來人啊快把我兒子推到嬰兒室(助產士:太太您的機會已過請慢走⋯⋯)
#但其實回想起來還是甜美多過於辛苦的💕
=====
【補充分享】
當初剛生完兩天回家,過去餵母乳到自然離乳一年十個月「豐富」經驗的我,感覺不太對勁:我有強烈漲奶感,卻沒有幾滴奶出來。
兒子好餓,一直哭!我也跟著哭。沒有「到府助產士」的我們,只好回去原本醫院問問怎麼了。
雖然我們已經被「請」出醫院,但是他們助產士們仍舊很幫忙。其中一位天使給了我們一間有雙人床的房間,請我們先休息(因為當天很多人生),她忙完就過來。
她來幫我觸診,幫我看看我餵奶的方式。
說:「一切都沒有問題,只是你的淋巴結跟著漲大了,堵住了奶流。一兩天就會好的!
但是現在因為寶寶太餓了,所以你們先給他一點點配方奶擋著,但仍舊要每次都先讓他吃母乳,然後補一點點配方奶。你們先好好睡覺比較要緊,你們兩人看起來都累壞了!」
我們在那邊待了三個小時,餵奶,關燈睡覺,沒有人來要健保卡或者叨擾,就讓我們三人靜靜待著,到我們覺得好了再回家。那位很溫柔的助產士還把她的電話給我們,雖然因為她已經服務六位產婦不能再多了,但隨時我們有問題都可以傳訊或打給她。我們到現在都非常感動她的幫助!
就這樣,我們的寶寶吃了兩天的配方奶+吸吮我的乳房,之後真的就順順地來囉!一直到一歲兩個月自然離乳。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