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怒放的民主新時代
在去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的大贏出乎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現在,距離投票日還有二十多天,民進黨將席捲2016的總統和國會大選,卻早已是絕大多數人的期待。
2016的大選結果,絕不會只是一場選舉的勝敗,也絕不會只是另一次執政的輪替。這次選舉的結果,將標誌著一個百花怒放的民主新時代的到來,一個嶄新歷史新時代的開始。
這個新時代極可能持續長長久久。但這並不意味民進黨可以長長久久執政。可以預見的是:國民黨將從此式微,迅速走入歷史;而新生政黨將逐漸茁壯,新的政治生態將逐漸形成。
國民黨的沒落,是台灣歷史的必然。最簡單的理由,就是不民主。
國民黨從來就不是民主政黨。它的權力核心一直掌握在極少數人,甚至一個人手上。它的權力結構以嚴重的反比例反映台灣的人口結構。它不但不隨台灣的民主發展進程走向開放,反而更加封閉。
就以形式上的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常會來說,在兩蔣時代,還刻意延攬社會各階層的自然領袖,像代表官僚體系的李國鼎和孫運璿,代表民間工商業界的辜振甫和林挺生,因此,多少還能凝聚社會的人望。而現在的中常會竟退化成為黨主席個人的玩偶。
這樣一個越來越不民主的政黨,在越來越民主的台灣社會生態裏,當然不適生存。在這次大選,對國民黨的選情造成災難性影響的幾個重大事件,都是黨的決策機制不民主的產物。現任總統的個人意志可以有效杯葛民意支持度最高的黨內人選成為黨的總統候選人,現任黨主席的個人意志可以成功撤換經過黨的代表大會正式通過的總統候選人:對於任何正常的民主政黨,這種事都是不能想像的。
在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這樣的國民黨還能勉強保住今天的執政地位,一方面由於殘餘的威權和黨產還能維繫部分既有的人際和利害關係網絡,一方面由於新生的民進黨和主流社會之間仍然存在信任差距,一方面由於台灣社會尚未全面進入民主的春天。
民進黨是台灣民主運動的產兒,在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享有獨一無二的主導地位。但是,由於選舉出身的領導階層缺乏政治學理的素養,以致一直無法擺脫一種素樸的,帶有宗教性質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困擾。依據這種情懷,好像一切可以隨心所欲從頭做起,不必理會台灣本身的歷史,不必理會國際政治的現實。正是這種情懷讓台灣的主流社會不安,也讓國際社會不安。
好在有2008年的重挫,好在有蔡英文!
在2008年擔任民進黨主席之前,嚴格說來,蔡英文還是一個政治素人。至少,她不是典型的傳統民進黨人。那時,她的黨齡還還不滿四年。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擔任政務官,她的角色還是專家性質多過政治人物。
她受過當代最好的學術訓練。在1990年代,她以傑出的法律學者身份,成為台灣加入WTO談判代表團的重要成員。一位現已退休的曾經駐台的美國資深外交官認為,如果當選,蔡英文會成為最出色的中華民國總統,因為在她之前,沒有一位總統像她一樣既懂經濟,又懂談判,既懂國際經濟,又懂國際談判。這位資深外交官還強調,蔡英文正是當前面臨經濟和國際雙重困境的台灣最需要的領導人。
這些學經歷背景,在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之後,幫助彌平了存在於民進黨和台灣主流社會之間以及民進黨和國際社會之間的信任差距。
研究美國政治的學者都能同意,歷任美國總統的執政成敗主要決定在他是否能夠從這個職務上學習。蔡英文正是一位精進不已的領導者,她也是一位認真負責的領導者。作為黨主席,在去年的地方選舉,她的輔選比任何一位候選人本身的競選都更認真。作為總統候選人,她跑遍台灣的每個角落,她親自參與每項政策的研討和決定。她不是大而化之的領導者,她重視每個細節的掌握。她能贏得台灣社會的普遍肯定和國際媒體的高度評價,她能成為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的領導人物,絕非出於幸運和偶然!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飆揚的台灣民主運動,強而有力地把民主的春天帶到台灣。但是,威權的寒冬還是滯留在許許多多冷漠的孤獨的個人內心以及國民黨嚴加設防的堡壘。網路醞讓的台灣新世代的新民主颱風,勢將吹散威權的最後寒氣,讓絢爛的民主花朵盛開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
2016大選是百年難遇的歷史盛筵。缺席的人會終身遺憾!
內心性質比例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八卦
【小事牽引的憂傷,關於平衡二三事。】
#這篇文也走不平衡風_前面正經_後面媽媽經
實在是有夠不平衡的,最近的人生。也因此,有點情緒化……
昨天帶著兒子工作教教練課,學生聽到兒子在一旁玩耍哈哈大笑聲,說:「孩子的笑聲是最純真、最沒有包袱壓力的,真好聽。」;我聽到後,卻突然一種無法控制的「悲傷想哭」感油然而生。
我直覺在想的是:
「我也好想不需要操心任何事啊……為什麼我無法笑出內有負擔的笑聲呢……人生真累。」。這樣的悲觀想法,潛伏在腦袋中,時不時出來擾亂我鬥志高昂的每一天。
因為這已經習慣不沉浸負面,腦子轉個念,其次才想到:「能有肩膀讓孩子快樂沒有煩惱的生活,養出開朗兒,其實應該欣慰快樂啊。」。(為什麼不能一開始腦子就出現這樣開朗的思緒呢?)
以前我有長時間憂鬱症頭(高中開始),都說憂鬱症沒有痊癒的一天,雖然不願意承認,但走出憂鬱症後,的確要一直用各種方法激勵自己往光明面看齊、用運動用學習激勵內在開朗;不然很容易,在不自覺中,一點小事牽引就會跌倒在憂傷幽谷。
#快樂與悲傷_需要找到內在中的平衡點。
成長為成人,社會化過程中,人格被生活環境雕琢,內心被挫折失敗經驗強化;這個過程,每個個體有了自己的憂傷與想隱藏的回憶,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思緒會觸動自己的難過甚至暴力,而潘朵拉的盒子卻在這輩子中,被各種不經意的開啟。
很少有人可以在人生中不留下傷痕, 一但留下疤痕,不處理它就會越變越大。就像……身體的疤痕組織,當你去面對他、按摩他、活動他,疤痕就不會沾黏而限制了身體肌肉筋膜的活動,導致最後影響到更多的肌肉和身體活動範圍。
但是受傷就是受傷了,再怎麼面對與正視,記憶都不可能回到沒有疤痕的樣子,於是,內心快樂與悲傷的角力戰,正式開打。
快樂與悲傷,在人生比例中誰的佔比大,就成為了哪一種人。
#被觸動難受時_有勇氣正視它嗎
有段時間我選擇逃避與忽視, 用酒精與各種派對交際應酬來對抗。 後果是,這悲傷還真是無限制的成長!每隔一天,都需要更多的酒精、更瘋的派對,才能壓制過悲傷長大的速度。
每天回家以後,我竟然害怕一個人的房間。
任何的慢歌,都會觸動想哭的開關。
最弔詭的是,你問我到底為了什麼在難過?一時之間可以講出100件難過的事,也因此發現……原來我早已習慣,從來沒有用正向在看待生活中任何一件事。
我們的健康與體能有極限, 忽視最終還是會被暗黑吞噬。
#正視負面情緒_還要找尋平衡
控制情緒的關鍵之一,發現在於「找到不平衡中的平衡」。
譬如說:自由放空與睡眠時間不平衡。
一天24小時,只有睡眠6-7小時是自己的(但每晚兒童都來半夜壓床,睡眠都不得清靜!),完全無法補足醒著時的勞累,更別說放空圖個咖啡時光是奢望;其它時間,不是教課,就是回家洗「永遠堆成山形」的髒衣服、打掃不完的家、煮不完的飯,兼文案工作;
所以每當夜晚孩子睡了以後,媽媽真的很想熬夜、熬自由……無奈熬了幾次睡眠更不夠,情緒變更糟……於是,理解了熬自由與好好睡覺是不可兼得的魚與熊掌,那麼,只能週間好好睡,一周一夜熬自由的平衡。
#媽媽的自由與睡眠是魚與熊掌
#不可兼得之間的平衡點挑戰
譬如說:勞動時間與進食量不平衡。
因為覺得自己太累了,所以吃美食變成一種舒壓;但是人吃多了就是會變胖、變得不健康,我的工作性質也不容許自己變的體脂肪太高……於是極度疲勞又不能吃太多,就又另外變成一種不平衡中得追求立足點的難事。
只好不運動日克制飲食,想大吃就做好高強度運動的準備。好處是健康呈現上揚曲線,疲勞點是……
#吃美食時內心總有壓力感
#這個平衡點我還在追求
譬如說:愛與表現的不平衡。
比如說快樂結束的超長寒假假期。 第一週帶著兒子上班時,好像約會的感覺,心裡甜蜜蜜得不得了。
隨著第二週、第三週……怒吼聲取代了慈愛感,每次不耐煩完都有深深的愧疚感……
#啊我那麼愛你為何要吼你
於是我有了體悟……對孩子、對情人、對枕邊人、對爸媽……都一樣!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愛越高昂、怒吼也可能更高昂,因為愛多、擔憂多、壞情緒就多……( 這好有感好像可以另外寫一篇)
#我想現在很多爸媽都在期待下週二
#應該生活就有另一種新平衡了
#在平衡的感觸下設計了這套不平衡的運動套裝
#期待新品
內心性質比例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八卦
【小事牽引的憂傷,關於平衡二三事。】
#這篇文也走不平衡風_前面正經_後面媽媽經
實在是有夠不平衡的,最近的人生。也因此,有點情緒化……
昨天帶著兒子工作教教練課,學生聽到兒子在一旁玩耍哈哈大笑聲,說:「孩子的笑聲是最純真、最沒有包袱壓力的,真好聽。」;我聽到後,卻突然一種無法控制的「悲傷想哭」感油然而生。
我直覺在想的是:
「我也好想不需要操心任何事啊……為什麼我無法笑出內有負擔的笑聲呢……人生真累。」。這樣的悲觀想法,潛伏在腦袋中,時不時出來擾亂我鬥志高昂的每一天。
因為這已經習慣不沉浸負面,腦子轉個念,其次才想到:「能有肩膀讓孩子快樂沒有煩惱的生活,養出開朗兒,其實應該欣慰快樂啊。」。(為什麼不能一開始腦子就出現這樣開朗的思緒呢?)
以前我有長時間憂鬱症頭(高中開始),都說憂鬱症沒有痊癒的一天,雖然不願意承認,但走出憂鬱症後,的確要一直用各種方法激勵自己往光明面看齊、用運動用學習激勵內在開朗;不然很容易,在不自覺中,一點小事牽引就會跌倒在憂傷幽谷。
#快樂與悲傷_需要找到內在中的平衡點。
成長為成人,社會化過程中,人格被生活環境雕琢,內心被挫折失敗經驗強化;這個過程,每個個體有了自己的憂傷與想隱藏的回憶,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思緒會觸動自己的難過甚至暴力,而潘朵拉的盒子卻在這輩子中,被各種不經意的開啟。
很少有人可以在人生中不留下傷痕, 一但留下疤痕,不處理它就會越變越大。就像……身體的疤痕組織,當你去面對他、按摩他、活動他,疤痕就不會沾黏而限制了身體肌肉筋膜的活動,導致最後影響到更多的肌肉和身體活動範圍。
但是受傷就是受傷了,再怎麼面對與正視,記憶都不可能回到沒有疤痕的樣子,於是,內心快樂與悲傷的角力戰,正式開打。
快樂與悲傷,在人生比例中誰的佔比大,就成為了哪一種人。
#被觸動難受時_有勇氣正視它嗎
有段時間我選擇逃避與忽視, 用酒精與各種派對交際應酬來對抗。 後果是,這悲傷還真是無限制的成長!每隔一天,都需要更多的酒精、更瘋的派對,才能壓制過悲傷長大的速度。
每天回家以後,我竟然害怕一個人的房間。
任何的慢歌,都會觸動想哭的開關。
最弔詭的是,你問我到底為了什麼在難過?一時之間可以講出100件難過的事,也因此發現……原來我早已習慣,從來沒有用正向在看待生活中任何一件事。
我們的健康與體能有極限, 忽視最終還是會被暗黑吞噬。
#正視負面情緒_還要找尋平衡
控制情緒的關鍵之一,發現在於「找到不平衡中的平衡」。
譬如說:自由放空與睡眠時間不平衡。
一天24小時,只有睡眠6-7小時是自己的(但每晚兒童都來半夜壓床,睡眠都不得清靜!),完全無法補足醒著時的勞累,更別說放空圖個咖啡時光是奢望;其它時間,不是教課,就是回家洗「永遠堆成山形」的髒衣服、打掃不完的家、煮不完的飯,兼文案工作;
所以每當夜晚孩子睡了以後,媽媽真的很想熬夜、熬自由……無奈熬了幾次睡眠更不夠,情緒變更糟……於是,理解了熬自由與好好睡覺是不可兼得的魚與熊掌,那麼,只能週間好好睡,一周一夜熬自由的平衡。
#媽媽的自由與睡眠是魚與熊掌
#不可兼得之間的平衡點挑戰
譬如說:勞動時間與進食量不平衡。
因為覺得自己太累了,所以吃美食變成一種舒壓;但是人吃多了就是會變胖、變得不健康,我的工作性質也不容許自己變的體脂肪太高……於是極度疲勞又不能吃太多,就又另外變成一種不平衡中得追求立足點的難事。
只好不運動日克制飲食,想大吃就做好高強度運動的準備。好處是健康呈現上揚曲線,疲勞點是……
#吃美食時內心總有壓力感
#這個平衡點我還在追求
譬如說:愛與表現的不平衡。
比如說快樂結束的超長寒假假期。 第一週帶著兒子上班時,好像約會的感覺,心裡甜蜜蜜得不得了。
隨著第二週、第三週……怒吼聲取代了慈愛感,每次不耐煩完都有深深的愧疚感……
#啊我那麼愛你為何要吼你
於是我有了體悟……對孩子、對情人、對枕邊人、對爸媽……都一樣!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愛越高昂、怒吼也可能更高昂,因為愛多、擔憂多、壞情緒就多……( 這好有感好像可以另外寫一篇)
#我想現在很多爸媽都在期待下週二
#應該生活就有另一種新平衡了
#在平衡的感觸下設計了這套不平衡的運動套裝
#期待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