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可以這樣?」或許是你心中常出現的OS,你努力帶著善意為他人付出,卻老是期望落空,於是心中常上演怒火與失落的小劇場。
時間久了,你失去對人的信賴、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不自覺地關上心扉,讓自己變得冷漠無情。
長大的過程好像就是這樣,以為只要成為了大人,就能工作愛情兩得意,但到頭來現實卻不是如此?
成為大人後的我們,依然過著被他人所傷、也傷害他人的人生。在人際關係中受傷,並為此痛苦。
‧善用「我訊息」,取代「你訊息」
‧中斷容易產生誤解的「曖昧溝通」
‧放棄「折磨自己」的執念
‧接納每個人的差異,將這差異視為「不同」而非「錯誤」
‧看見隱藏在自己體內「懸而未決」的課題
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或許會在書中看見自己。經過作者由淺入深的引導,我們一起看見煩惱和傷痛發生的原因,並且找到解決煩惱的做法。
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放下多餘的期待和執念,包容、認同自己原本的樣子,相信真正的和解就會在你內心發生。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早安:
在昨天討論如何面對情緒化的伴侶之後,我想拿這篇摘文進行補充。我們常要釐清,什麼事能改變?什麼事又要試著接納?
本來對方就不一定能符合我們的期待,那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把時間精力收回來,為自己行動?
有些在家庭中認真付出的朋友,會換來傷痕累累。也許這時候討論這本書,能幫上一些忙。
祝願您,別因為對方的冷漠,而失去了對自己的熱情!
*********************************
老公嘴上說愛我,卻不肯改變
【文/ 李東龜】
我們是新婚一個月的夫妻,但老公的模樣卻與戀愛時截然不同,令我失望透頂。每次老公用完浴室,裡面就會變得亂七八糟,牙膏和刮鬍泡沫沾得到處都是,吹風機也從來不曾物歸原位。最重要的是,老公總是把馬桶蓋掀起,害得急著上廁所、想都沒想就坐下的我弄得一身狼狽。見到老公有別於戀愛時期乾淨俐落的面貌,我深刻地領悟到,結婚不是什麼美好的幻想,而是再真實不過的現實。
每次我用完浴室,都會考慮到別人,把洗手台的水漬擦乾,散落一地的髮絲也一併清掉,所以對老公絲毫不體貼別人的行為很不高興。我拜託過老公保持浴室的整潔,也為此發過脾氣,但只要稍微有一點改變,老公就會故態復萌,在反覆經歷相同的情況之後,我對老公感到既失望又生氣,甚至懷疑「就連這點要求都無法做到,這個人真的愛我嗎?」同時也擔憂往後要怎麼和這男人共度數十年歲月。
***
這個人原本就是這樣
話說在前頭,包含我自己在內,人都不會輕易改變,尤其是嘗試改變年過三十歲者的行為都註定會失敗。你可能會反駁,這番話是以什麼為根據,又或者可能會訝異,人確實不會輕易改變,但為什麼偏偏是以三十歲為基準?
我之所以會認為年過三十歲的人難以改變,大部分是以我的諮商經驗為基礎,不過也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性格或氣質不會輕易改變。擁有外向氣質的人大致比內向的人感覺更幸福,而這種傾向也同樣不會輕易改變。儘管如此,後青少年期到屬於前成人期的二十歲為止,形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發展課題,因此某種程度上仍可能發生變化。但從自我認同相形穩固的三十歲開始,喜惡會變得分明,並成為那個人的特性,因此不會輕易被外部的影響改變。
當然,即便過了三十幾歲,也會因為非常特別的事件,好比說失去了至親、碰上自然災害、經歷心理創傷、透過各種學習而有所頓悟,進而改變性格或習慣,但一般而言並不容易。只要仔細觀察那些為了人際關係所苦惱、感到痛苦不已的人,就可得知許多情況的癥結都在於試圖將某個親近的人改造成自己期望的模樣。嘗試將他人改造成我所期望的模樣,這些行為都註定會失敗。
你希望老公能成為一個愛乾淨的人,認為浴室使用完畢後清理乾淨的行為是對別人的一種體貼。你期待老公體貼自己,所以想將浴室弄得亂七八糟的老公改造成你期望的模樣,但這種嘗試終究很可能失敗,更可能會在過程中經歷各種摩擦。假如此時你又產生「如果老公愛我,至少能為我做這點事吧?」的想法,不僅雙方會對彼此感到失望、說出傷害對方的話,最後對婚姻產生懷疑,導致夫妻關係面臨危機。仔細想想,有必要為了說服對方而互相傷害嗎?你的信念只適用於自己,不該將這套標準強加在他人身上。
許多人總會先丟出「到底為什麼這個人非這麼做不可?」的提問,接著才開始尋找解答,但這一類的問題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或解釋。即便找到了答案,也不會因此消除衝突。因為「為什麼」這個提問傳達出衝突的原因在於對方身上的訊息,反倒對改善關係毫無幫助。
這個人原本就是這樣,他不是故意要折磨你。一個超過三十年都用自己方式生活的人很難改變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認同自己無法遵照別人的信念與習慣去做、變成一個全新的人,那麼不也應該放下要求其他人依照我的期望改變的心態才公平嗎?全然接納對方不會改變的事實後,剩下的問題就是當衝突發生時,應該要如何反應。
***
能改變與不能改變的事
第一,請先認同「這個人原本就是這樣」。
認同、接納包含自己在內,超過三十歲的人都不會改變的道理,才是為關係帶來正面變化的出發點。進行夫妻諮商時,經常可從性格測驗得知兩人的性格南轅北轍,所以如果針對性格差異的部分做進一步說明,反倒能夠改善關係。因為,當事人意識到對方不是故意不把自己放在眼裡,而是性格所致之後,彼此失落的情緒與想改變對方的企圖都降低了。
第二,請別忘了衝突的責任是由兩人共同承擔。
人在生氣時,很容易會認為是對方惹我生氣,但有些人在類似情況下卻不會發生衝突,或者即便面臨衝突情況也不會發火。衝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雙方都很容易發脾氣。由於衝突是兩人共同製造出來的產物,所以你和對方的責任是五十對五十。
第三,當腦海出現「你到底為什麼……」的想法時,請趕快停下來。
「你每次都這樣」或「你從來沒有耐心聽我說話」等言語會刺激對方,很可能會使彼此陷入「指責遊戲」。一旦開始計較誰的過錯比較嚴重,不管是真是假,都只會使所有人成為落敗者。「老是」、「絕對不」、「一次也沒有」等武斷的語氣也最好盡量不要使用。難道對方真的「一次也沒有」聽你說話嗎?生氣時,如果能以「我」開頭進行對話,好比「我本來希望我們的婚姻可以怎樣,但現實變成怎樣後,反而內心覺得很不自在」,如此對方既不會有被指責的感覺,同時也能明確傳達我的想法。
在心理學,以主語「我」開頭進行對話叫作「我訊息」表達法。這種句子尤其適合用在自己發脾氣的時候。相反的,對經歷痛苦的人說話時,則適合使用以對方為主語的句子,好比說「你應該希望能……的,一定很傷心吧?」而這種對話法就稱為「你訊息」。
第四,發脾氣無法解決問題。
起衝突時,生氣確實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時無法抑制滿腔怒火時,就需要將情緒宣洩出來,但在許多情況下,情緒激昂時說出的話,不僅很難真正反映自己的真心,也會刺激到對方,最後絕對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生氣時,先取得對方的諒解,暫時離開現場,之後冷靜對談也是一種方法。還有,如果不小心發了火,請先真誠地向對方道歉。
第五,請仔細想想自己為何會發這麼大的脾氣,然後將自己介意的部分告訴對方。
有些人雖然會忍耐別人對自己的指責,但如果是自己的家人與娘家被指責,或被拿來與他人比較時,就會感到怒不可遏,甚至吵得一發不可收拾。有些人在說話時,如果對方插嘴,就會覺得對方不把自己放在眼裡而感到不爽。
每個人都有容易受傷的點,所以最好先瞭解自己在意哪些部分、容易對哪些事情動怒,然後告知對方,如此就能避免犯下同樣的失誤、預防雙方關係惡化。
請試著去區分不能改變的事(對方)與能改變的事(我回應對方的方式)。
以下是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寧靜禱文」。
我的上帝,請賜予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
並賜予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NeKo嗚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本書完全被書名害慘,認真細看裡面的內容很多都是現在網路上最多人愛問的問題!我只是挑了其中一篇就能做說書了...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用...
「內向心理學誠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Facebook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內向心理學誠品、內向型人格、內向者求生術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內向心理學誠品、內向型人格、內向者求生術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討論] 內向還是外向? ayu9416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於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並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於自我,最後令我們陷入思維的牆中,而不能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物建立毫無障礙的關係。
因為多了這樣一個內在的觀察者,我不再會將自我等同於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痛苦之身,我是可以更敏銳地體會身體的疼痛,但我同時明白,疼痛並不是自我,所以反而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跟痛苦在一起,這也是我們昨天直播所說到的事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25892531940655
先澄清,在我們這邊比較少用心理醫生的說法,我們有精神科醫生,還有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但有些書會使用心理師醫生這說法,有些人也會自稱心理醫生,可能是大眾比較熟悉這種說法。
這位作者的文長,大部分人閱讀的時候會比較吃力,但有個好處,會比較完整。我寫不清楚的體驗,作者藉著清晰論理,條理地展開在我們面前。
如果各位朋友有看我的直播,便不陌生這位作者的說法:痛苦是核心,由此展開多元而複雜的思維與情感樣態!
不管是談陰影,或者防衛機轉,或者生存策略,從痛苦去做理解,能更透徹。依據作者的說法,痛苦是幫助人成長的重要過程,這我非常認同。
所以,不管是心理受苦,或者生理病痛,我們都不用輕易放過,那都可以拿來練習。用很抽象的說法,把自己交給這種感覺,不跟感覺較勁,或者說接納,或者說臣服,感覺能帶我們走向新的地方。
不過,作者所提到的時間,是兩年,這我們要放在心裡。真的受不了了,還是要看醫生的,每個人的承受度與敏感度都不同。
作者的說法,我也深有感觸,痛苦也是我的禮物,常帶著我領悟。地球人亟欲消滅的,卻是我珍惜的,這想來也頗感趣味。
當然,我也會注意我能承受的量,還是希望維持平衡,不讓自己崩潰。不特別招惹,但無常總會出現,就是我要乖乖上課的時候了。
祝願您,能痛苦和諧相處,那也幾乎能跟自己好好相處了!
************************************
對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文/ 武志紅】
在讀研究所期間,有兩年,我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不僅痛苦,而且還險些導致我畢不了業。
對待沉重的痛苦,人們通常的辦法有三種:麻木、逃跑或對抗。總之,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減輕痛苦。
但我沒有和這沉重的痛苦對抗,這不是一種有意識的做法,沒有人也沒有書籍告訴我這樣做,我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這一點:沉入悲傷中,體會它,看著它,理解它……兩年後,憂鬱症自然化解了,它並沒有被消滅,而是發酵並轉化成了另外的東西。突然間,我感覺自己對感情乃至人性的了解深了很多,似乎一下子什麼書都可以看懂了,什麼人的故事都可以聽懂了。
我研究所畢業後,先是做國際新聞編輯,從二○○五年起做心理版編輯,到現在累積了很多次類似的體驗。這些體驗讓我確信,一份體驗,不管它帶給我多大的痛苦,只要不做任何抵抗地沉到這份痛苦中,體會它,看著它,那麼它最多半個小時,就會融解並轉化。
因為我的這些體驗,也因為從其他人那裡知道他們有更神奇的類似體驗,我會在諮詢中這樣做:當來訪者體驗到一種痛苦並試圖對抗時,我會說,試著不對抗,試著接受它,並沉入這痛苦中。
我會覺得,接受這個詞都不足以描繪這種做法,因為接受看起來還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任何主動的行為,都是在給這份痛苦本身增加一些內容。痛苦來了,只需自然而然地感受它就可以了。
這個辦法,有時會有效得可怕,有時則看起來沒有那麼有效。之所以有時沒那麼有效,也許一個原因是,當看到來訪者難以承受一些痛苦時,我也會擔心,所以會做一些事情,讓來訪者感覺舒服一些,暫時適當遠離這種痛苦。
這也是心理治療的經典做法,即心理醫生要根據來訪者的接受程度處理其痛苦。或者說,讓來訪者自然而然地去展開其痛苦。一般說來,隨著來訪者與心理醫生的關係越來越牢靠、越來越信任、越來越安全,來訪者會自然而然地展現更多和更大的痛苦。
這就像剝洋蔥一樣,痛苦只是洋蔥的內核,而圍繞著這個內核,一個人發展出了複雜的防禦方法,也就是對抗這個痛苦的種種辦法。但因為在心理醫生那裡感覺到安全,那些外層的防禦方法一個個被放下,最後那個核心的痛苦——也即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可怕體驗——也可以展開了,這時也就有了修復的機會。
不過,有時我總是會幻想,作為一個心理醫生,也許可以陪伴來訪者直接去面對這個內核。
***
痛苦與思維,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痛苦究竟是什麼?譬如,失去一個親人,這是痛苦嗎?不是。這只是一個事實,圍繞著這個事實所產生的體驗才可能是痛苦。
之所以說是可能,因為失去親人未必帶給一個人痛苦。例如古代的哲學家莊子,他在妻子逝世後鼓盆而歌,即一邊把瓦盆當鼓敲一邊唱歌,友人惠施前來吊唁,看到莊子這樣做很不滿,於是指責他說:「你的妻子和你同居,為你撫養子女,如今老死,你不哭就罷了,反而鼓盆唱歌,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剛死時,我何嘗不悲傷?但後來想,起初她沒有生命,沒有形體,沒有氣息,而後在若有若無的自然變化中,氣息、形體、生命漸漸成形,如今她死亡,就如四季運行般自然。她已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間中,而我卻在旁邊大哭,這樣就顯得太不通達自然的命理了。」
不同的看法導致不同體驗。作為一般人,若失去一個親人,會認為對方徹底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且還認為死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不僅會為自己也會為這位親人悲傷。但是,在莊子看來,死和生一樣,都是如四季運行般的自然現象,而且她也並非徹底沒有了,她反而是安息在大自然的房間中,那又何必悲傷呢?
看法和體驗之間有著很複雜的關係。通常,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是事件導致了我們的體驗,例如我們會認為,是失去親人這件事直接導致了痛苦。但很多心理學理論認為,不是事件導致了體驗,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導致了體驗。
但是,看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對此,艾克哈特.托勒認為,看法,或者說是思維,是用來對抗體驗的。他在著作《當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向思維認同和痛苦之身這兩個概念。他說,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於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並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於自我,最後令我們陷入思維的牆中,而不能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事物建立毫無障礙的關係。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簡單說來就是,我們用思維來對抗痛苦,最後又愛上思維,這導致了種種問題。
這樣看來,思維和痛苦就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了,思維是用來對抗痛苦的,而思維又產生了新的痛苦,新的痛苦又導致新的思維……
這種複雜的關係,仍可以用洋蔥來比喻。最核心的還是痛苦,圍繞著痛苦的第一層對抗性思維就是第一層洋蔥皮。但你勢必會發現,僅僅這一層思維並不能消滅痛苦,於是,你又發展出第二層洋蔥皮。但這還是不夠,於是你又發展出第三層……不管我們發展出多少層洋蔥皮,其實都是在使用同一個邏輯——我不要某些體驗,並因而發展出了種種對抗辦法,但如果能放下這個邏輯,那我們就可以一層層地破除掉思維的洋蔥皮,最後也破除掉最核心的痛苦。
***
痛苦更大,還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
當我們想破除這一層又一層洋蔥皮時,可以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到底是那個原初痛苦更痛苦呢,還是想消滅這個原初痛苦的努力令我們更痛苦?
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講課,課後,一位女士對我說,她爸爸嚴重沉迷於彩券,想問該怎麼辦。
她問的怎麼辦的意思顯然是,有什麼辦法可以消除老人家沉迷於彩券這個痛苦。我先問她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她說試了很多種辦法,都沒有效果。
因為我課堂上講了接受的辦法,所以她說,她和家人也試了接受他沉迷於彩券的事實,但還是沒有效果。
這顯然不是接受,因為她說的接受中還是藏著一個邏輯:既然我們表現出接受了,爸爸你就應該不那麼沉迷於彩券了吧。
總之,她和家人嘗試過的種種辦法都是試圖與她爸爸買彩券這件事對抗的,最後全是徒勞無功。
我問她:「到底你爸爸沉迷彩券這件事帶給你們多少痛苦呢?」
她說:「其實沒多少痛苦,因為爸爸只是沉迷於研究,但每次只花很少的錢買彩券,只是覺得這件事不合理而已,同時也擔心他太投入這件事了,會影響他的身體——因為很少運動,也會影響他的生活——因為都沒時間交朋友了。」
我繼續問:「假若他不玩彩券了,他就會運動,就會交朋友了嗎?」
她愣了一下說:「那倒也不會,因為他本來的個性就內向且孤僻。」
這就是了,我繼續說,照這樣看來,沉迷彩券是內向且孤僻的他消磨時間的一個辦法,也是一種樂趣,而你們卻想剝奪他這種樂趣,真的有必要嗎?
最後,我再反問:「到底是你爸爸買彩券這件事本身的痛苦多呢,還是你們想消滅他這個行為的努力帶來的痛苦多呢?」
她想了想說:「顯然後者多得多。」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常見。一次,我在社區講課,課後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她該怎樣讓女兒不再沉迷於打電話。
原來,她正讀中學的女兒在兩年前迷上了網路聊天,管理著一個群組,每天都會花一定時間。她認為這會影響女兒的學習,所以想盡辦法讓女兒不要玩 通訊軟體,最後剝奪了她用電腦的權利,如果要使用電腦就必須經過大人的同意。
女兒不再使用通訊軟體了。但緊接著,一個更大的痛苦產生了,女兒喜歡上了用手機聊天,每天晚上都會用手機和朋友們聊天。並且,她越干涉女兒這件事,女兒用手機聊天的時間就越長,先是聊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後來聊到凌晨一點、二點,甚至更晚。
相應的,她對女兒聊天的事情越來越敏感,她經常會在女兒房間門口偷聽女兒有沒有打電話聊天,如果有,她就會很果斷地衝進女兒房間,對女兒大喊大叫,嚴重時會一邊喊一邊哭泣,女兒有時也會一邊喊一邊哭。這時,她先生和她的公公婆婆都會從床上爬起來,一起衝到小女孩的房間裡,一邊安撫她一邊訓斥女兒。
對這位媽媽,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到底是女兒打電話這件事嚴重呢,還是你的做法所導致的後果更嚴重呢?」
這兩個故事,尤其是後一個故事,很像是一個經典的洋蔥生長過程:一層皮長出來,又一層皮長出來……最後,一層又一層的皮圍繞在原初痛苦外,而且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遠遠勝於那個原初痛苦,根本不成比例。
***
好的治療會引出更大痛苦
以上兩個故事,都是我們試圖消滅別人的某種不良行為而不能成功的典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到我們自己身上。
我和姐姐都患有過敏性鼻炎,中學時,我的過敏性鼻炎嚴重到經常不能用鼻子呼吸,最後自己會因為窒息感而醒來,不得不用嘴大口呼吸,姐姐情況嚴重時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我從來沒有因為過敏性鼻炎而求治過,現在基本好了,只留下了一點後遺症——吃麻辣火鍋之類的辣菜時會流很多鼻涕,但姐姐從十幾歲就開始到處求治,用了種種辦法,最後採取雷射手術的辦法,暫時消滅了過敏性鼻炎。
可是,她為什麼要消滅過敏性鼻炎呢?透過一次談話我才明白,她之所以一心一意要消滅過敏性鼻炎,是因為她認為,在別人面前老流鼻涕、擤鼻涕樣子不好看,這樣子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那麼,消滅了過敏性鼻炎,不再流鼻涕、擤鼻涕了,別人就會喜歡自己了嗎?這顯然不可能,這其實是兩回事。放下這一點不說,在我看來,過敏性鼻炎帶給姐姐的痛苦,遠不如她想消滅過敏性鼻炎而產生的痛苦大。相當長一段時間,因為她如此執著地要消滅過敏性鼻炎,反而更讓大家視為怪人,更不接受她。
所謂的臉紅恐懼症也有同樣的邏輯。這通常見於年輕的女孩,因為一次在男性或公眾面前臉紅,她覺得不能接受,於是她叮囑自己下次再遇到這種場合一定不能臉紅。
這句話本身就藏著誤解——她以為,臉紅這件事是自己的思維可以控制的,但其實臉紅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事,是我們普通人很難控制的。相反,下次再遇到這種場合一定不能臉紅其實是一個暗示,她的潛意識,或者說植物性神經系統很難接收到不能的訊號,相反倒接收到了臉紅的訊號,於是再到了類似場合,她反而會更容易臉紅。
第二次臉紅會讓她更緊張,而且她會發現,漸漸的,她不僅在這個特定的場合會臉紅,而且在類似場合也會臉紅了。例如,本來她只在這個男人面前臉紅,但漸漸的,她在其他男人面前也會臉紅。發現這一點後,她會再次努力告訴自己一定不要在男人面前臉紅。
這種努力,就意味著第二層洋蔥皮產生了。如果她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結果就有第三層、第四層乃至更多層洋蔥皮產生,最後,她在所有人面前都可能會臉紅。
本來是在一個男人面前臉紅這麼一件小事產生的痛苦,最後卻發展出了這麼龐大的痛苦,這是無數心理疾患之所以會產生和發展的共同邏輯。
怎麼破掉這個邏輯呢?
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找一個不錯的心理醫生,在他面前先感覺到安全,然後願意脫掉最外層的洋蔥皮,感覺到更安全後,再脫掉更裡一層的洋蔥皮……這個過程意味著,看心理醫生絕不等於快樂。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認為,看心理醫生,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痛苦,如果在心理醫生那裡反而更痛苦,那一定是不對的。
恰恰相反,看心理醫生,隨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加,一些更深層的痛苦反而會映現出來,於是會體會到平時生活中都體會不到的痛苦。
***
對痛苦越敏銳,就越能承受痛苦
如果你決定也這樣做,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慮:「怎麼沉入並體會痛苦呢?」
在讀研究所期間,我的辦法是順其自然,有時候就是硬挨。後來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辦法了,那就是,當痛苦來臨時,我越保持不動就越好,保持不動的同時,我會注意自己內心的種種變化,但我絕不引導這種變化,只是看著這種變化而已。
有時候,我會暫時失去覺察力,即這種變化看不清楚了,甚至會覺得沒有心力去看,那麼,也可以不看,這時只是允許這個變化進行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不逃避就可以了。
當然,有時候我會難過得不得了,這時我也會找朋友聊一下,尋求一下支持,而我找的朋友,基本上都不會提什麼建議,他們主要是傾聽。
現在,我多了一個更為具體的辦法:當一種痛苦的感受產生時,我會坐下來,或躺下來,感受我的身體,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從這個部位開始感受,然後一點點地轉移注意力,感受整個身體。如果某個部位的感受很強烈,尤其難受的感覺很強烈時,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那裡一段時間。
一般而言,將注意力在這些難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下,轉化就會發生,這些部位會開始發熱。但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會有不同。
不僅如此,同時我也會觀看我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和想法。
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感受、畫面還是想法,我盡可能不做任何努力,不做任何引導,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讓這些感受、畫面和想法自然發展變化。
多做這樣的練習,你的覺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是何等瘋狂,而思維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懼控制了你,令你對哪怕一丁點兒的痛苦都無比懼怕。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我們都是瘋子,是思維令我們發瘋的。以前,我自動發展出的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主要是想法、情緒和一些莫名的感受,而現在學來的這個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是身體的感覺。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以前,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在身、心、靈這三者中,心理和靈性是很重要的,而身體沒有那麼重要,但現在我越來越重視身體,也越來越發現,身體真是非常直接、非常真誠的一條路,它不像心理和靈性那麼難以捕捉,而且心理和靈性層面很容易出現自欺,但身體很少自欺。
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發現,隨著對身體的覺察能力越來越強,我對身體疼痛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就好像是因為多了一個內在的觀察者在看自己的身體,我和身體的痛苦多了一些距離似的。這種感覺有點怪,因為實際上我對這些是越來越敏感。
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因為多了這樣一個內在的觀察者,我不再會將自我等同於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痛苦之身,我是可以更敏銳地體會身體的疼痛,但我同時明白,疼痛並不是自我,所以反而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試試看,你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並且,我們還會發現,假若我們不再認同自己的思維,又會有多麼美的事情發生。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Facebook 八卦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我很難去相信別人」
「害怕自己是麻煩」
「想到要和人相處就莫名噁心、抗拒」
「我很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我,會不會一直隨便在評價我」
「只要人在一起,我就覺得他們很強勢,像是在教小孩子一樣一直叨念」
孤寂的人,大多是迴避與人接觸,無論是主動的因素,或是被動的因素。
對自己觀感不佳及起起落落不穩定的人,尤其害怕和別人有近距離的接觸和相處。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恥感,沒有穩定的自我認同,引發的自我懷疑和焦慮,都會產生寧可獨自一人的想法,也不要輕易的和人交流,不想對人敞開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種寧可選擇孤寂,也可說是自我封閉,鮮少和人建立關係,連一兩段比較深入的關係也缺乏,社交活動幾乎沒有。性格的分析,多偏向自尊心需求強,內心敏感脆弱,怕別人瞧不起及否定,選擇把自己禁錮起來。
這種自我封閉及心理隔離反應,往往從青少年時期就會感受到明顯的呈現。可能是在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受挫,或隱藏不為人知的心事,又不能求助於父母與師長,加上和同儕之間的隔閡,感受到的冷漠及異樣眼光,讓個體有很強烈的被拒絕感,體會不到接納和歸屬,便會在和人溝通上,採取退縮和壓抑的狀態。
感覺自己是異類,甚至受過許多言語的歧視和排擠,因而對於人際互動產生恐懼的心理。若是內向的人,因為有話往心裡藏,累積許多無法抒解的負面情緒,深感自卑及弱小,而對外界抱持退縮及迴避態度。
心理學上將青少年孩子轉大人的歷程,所出現的適應困難及壓力狀態,稱為「閉鎖心理」, 此時的青少年會表現出放棄對外界的接觸,拒絕與他人溝通,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小的個人空間裡,但內心又無法抑制對友情等人際溫暖的渴求,總是幻想別人能不計較他們的冷漠和敵視,主動接近關心他們。
這種幻想並沒有了解到人際交往的雙向性,只單方面要求及期待對方無條件地開放和接納,卻不願主動走出自我、付出關心,當然不會得到實質交流的真實關係。
許多人的生涯歷程,即使進入成年期,其心理狀態都可能還是持續著以閉鎖心理在社會環境中,等著別人主動熱情靠近,給予無條件的關懷和接納。
在社會上,無論是求學或職場上許多適應困難的人,正有如此的現象:想要被無條件的包容和關懷,渴望得到別人釋出的友善和接納,但自己並不想進一步多關心和了解別人,覺得這是別人「應該」做到的,但卻不包括自己。
自己只是那無力的,說話也沒人要聽、沒有被重視的人,除了等待別人給予的溫暖及關懷,對於人際關係,只有無力和抗拒。
從個體的自我發展來說,這樣的現象是屬於一種成人發展障礙。這不僅會妨礙學習交流,影響自我潛能啟發,影響的還有學習效果和成果。閉鎖心理也會削弱個體的意志力、心理功能、整體認知能力,阻礙了自我調節力和自我統整。
當然,在人際交往的範圍也會縮小受限,很難和別人合作,使個體容易內心狹隘、自我中心、冷漠,進一步缺乏人際關係建立過程會發展出來的同理心和溝通力。
不論我們在早年生命經驗因為什麼因素而進入自我封閉或孤立的狀態,下意識的選擇拒絕人際關係,以閉鎖心理做為自我防衛策略,會讓我們不斷的循環更多的孤寂和人際疏離感,感受到一種化解不了的內心空虛和低落感,感到對人生的無望和無意義。
#人際關係模式和品質,影響著人內在的狀態
#敵意和懷恨,終將消耗生命能量
《療癒孤寂》
博客來:https://lihi1.com/h9ENi/su
誠品:https://reurl.cc/OqNYXA
金石堂:https://lihi1.com/xkzF0/su
momo:https://lihi1.com/nffyb/su
天下網路書店:https://lihi1.com/pfLXi/su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這本書完全被書名害慘,認真細看裡面的內容很多都是現在網路上最多人愛問的問題!我只是挑了其中一篇就能做說書了...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用很淺白的對話,回答出各種疑難雜症
推薦先看看目錄,說不定能解答你的疑惑
#我們終將告別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韓寒「ONE‧一個」高人氣心理諮商師!一本驅散敏感孤獨、迷茫困惑、痛苦焦慮的治癒之書!
作者: 大將軍郭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8/09/0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https://greenmall.info/2Sswd
📚延伸閱讀📚
佛系世代,先從放棄開始《人生七成的事情放棄也無所謂》
https://youtu.be/auhQDQLN5gM
不必再假裝,發揮安靜的力量《內向心理學》
https://youtu.be/yJYY3He2dBU
討厭人群! 不善交際? 《人際過敏症》
https://youtu.be/fgYcehOFIV4
玻璃心,SO WHAT?!《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
https://youtu.be/TM9Lbcyynaw
別活在別人嘴裡《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https://youtu.be/iT8U0vLh79M
#熱情 #空心病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1.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不定時會發布影評類的文章
會有說書額外的延伸閱讀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2. 直播時有特殊貼圖可以使用
3. 每個月會搶先看到我的當月書單
4. 不定時有深夜廣播的影片可以聽
5. 滿周年會有額外小福利認證(規劃中)
===== About Neko嗚喵 =====
使用設備
Canon EOS M6
Canon PowerShot G7X Mark II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CC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會忍耐不等於高情商,頂多等於高道行!溝通和情緒之間的壓力,在面對自己或者孩子之間,該怎麼處理情緒問題?就讓康永哥陪我們解答吧!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目錄:
2:06 讓分身問你為什麼
3:47 表達情緒不是展現權利
5:27 悲傷會強迫成長,失去會帶來啟發
6:39 自卑,是來自腦中理想的我
8:00 把別人的否定切成小塊,不要全盤接受
其他更多情緒管理學的書籍推薦↓
《情緒寄生》https://youtu.be/WvJSPoC-RrI
《情緒致勝》https://youtu.be/VJbLNmFGWIw
《內向心理學》https://youtu.be/yJYY3He2dBU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作者: 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8/11/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223
#說書 #情商課 #蔡康永
===== About Neko嗚喵 =====
使用設備
Canon EOS M6
Canon PowerShot G7X Mark II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CC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評價
情緒寄生的概念其實是將自己的情緒或別人的情緒投射在別人身上~淺顯概念是遷怒 更深層的是面對自己心中傷痕~!!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許皓宜粉絲團:https://reurl.cc/Q30jZ
===== 其他推薦書 =====
《情緒致勝》https://youtu.be/VJbLNmFGWIw
《內向心理學》https://youtu.be/yJYY3He2dBU
《人生七成的事情放棄也無所謂》https://youtu.be/auhQDQLN5gM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https://youtu.be/AdSVEV5oEG4
作者: 許皓宜
繪者: 蔡杏元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9/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316
#說書 #許皓宜 #情緒寄生
===== About Neko嗚喵 =====
使用設備
Canon EOS M6
Canon PowerShot G7X Mark II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CC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內向心理學誠品、內向型人格、內向者求生術在PTT/mobile01 ... 的八卦
在內向心理學誠品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chih2away2也提到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誠徵研究助理http://homepage.ntu.edu.tw/~cwchang137/News.htm ... ... <看更多>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討論] 內向還是外向? ayu9416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最近看了〝安靜就是力量〞這本書因為本人超級內向,所以逛誠品時馬上被這本書吸引 ... 書-內向心理學這本也很棒~受環境及社會普遍氛圍影響我有陣子也很討厭內向的自己 ... ... <看更多>
內向心理學誠品 在 內向心理學誠品、內向型人格、內向者求生術在PTT/mobile01 ... 的八卦
在內向心理學誠品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chih2away2也提到台大凝態中心奈米物理實驗室誠徵研究助理http://homepage.ntu.edu.tw/~cwchang137/News.htm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