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看過一部電影「鐵達尼號」 ,劇情快結尾時,鐵達尼已經快沉了, 船長下令棄船, 但救生艇不夠用,於是決定讓「婦女」和「小孩」優先登艇,小孩因無自我照護能力,所以可有一個照顧者同行, 以媽媽優先,沒媽媽者, 爸爸(男士)亦可,在人性求生的本能下, 追求女主角蘿絲的有錢大壞蛋,就在混亂中隨意抓了一個走失的小孩充當自己的, 藉此獲得優先上艇的機會。
某次的醫學倫理課程中, 老師曾問:「 若你是一個救人濟世的醫生, 手中握有50顆救命仙丹, 但你面前卻來了100個沒這仙丹就不能活命的人,那麼你該怎麼辦?」
醫院急診的傷患,可分等級處理, 第一級病人太多或輕症病人抱怨等太久,都還可以院內廣播999或私下請同事支援一番, 但不是每個情境都可以救人救到如此到位, 大家回想一下多年前的一部電影「 珍珠港」 ,劇中女主角是名護士,面對被轟成死傷遍野的軍營時, 還是不得不有所取捨,記得當時醫生給她的order是「 不會出聲,沒痛苦呻吟的,不是死了,就是只是輕傷的,不用花時間去看了。」
「小明」回來了嗎? 是因為防疫容量不足嗎?
的確, 在防疫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可以處理的量, 就一般醫學認知,過去的 SARS和現在的新冠肺炎, 小孩的病例都很少, 重症者更微乎其微 (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小孩常得冠狀病毒感染, 體內有較高濃度的病毒抗體,交叉保護的效果下較不易得病)。
爸爸「大明」是台灣人,當然有我們國籍, 媽媽是陸配,來台多年已有身分證,「小明」出生時父母幫他選擇了中國籍(中國不被允許雙重國籍), 所以小明沒有台灣籍 ,但小明長期以依親方式住在台灣, 也在台灣設籍, 在台灣念書,設籍夠久了,也擁有我們的健保卡,就像許多東南亞人長期在台念書一樣,沒國籍、 有戶籍 、有健保。
當初派包機飛武漢接人時, 父母都符合上機資格, 只有「小明」不行, 「小明」極度渴望早日回台繼續學業, 有些生病的「小小明」也期待早點拿到救命藥,但是倘若父母都回台灣了,誰來照顧小明和小小明呢?(以上是就我從陸委會舉的例子來說明, 希望我的認知無誤。)
一場疫情來襲,指揮官說:「(小明)自己選擇的國籍, 現在自己(小孩的父母)就要承擔」,那時剛在選舉大勝的氛圍下, 這是多麼煽動人心的口號啊,甚至少數極端的人說當初就別去大陸經商或娶陸配啊,現在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的確, 自己選擇的國籍, 自己承擔, 合乎邏輯,但…
兒童福利法規定:
「 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對其兒童應負保育之責任。」
「各級政府及公私立兒童福利機構處理兒童相關事務時,應以兒童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慮。有關兒童之保護與救助應優先受理。」
「各級政府及有關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協助兒童之父母、養父母或監護人,維護兒童身心健康及促進正常發展,並以兒童利益為優先考慮。」
「兒童之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政府應予適當之協助與保護。」
我是兒科醫生, 就是以兒科醫師的良知良心,為小孩的「受教權」和「醫療權」提出一點建議,請別再冠人賣台舔中的大帽子了,台灣需要建立理性溝通的管道和能自由表達意見的平台。
『印象中蘿絲本已搭上救生艇了, 但放不下傑克, 於是偷偷爬上已經快沉的鐵達尼上, 想和傑克一起逃難共生死。
不論行駛在風平浪靜的海上或身處撞到冰山快沉的船上,「佩琪和文哲永遠在一起」,也謝謝議員對我們婚姻的祝福。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幼兒教育的研究領域入面,一直存在兩派陣營。一派認為,學業愈早開始愈好,應該一出世便開始玩閃卡認字,兩歲便入幼稚園學讀書寫字、日日做功課,最好入小學前已經學識小一、二、三的課程,贏在起跑線。 另一派則認為,過度催谷小朋友的學業,非但不能確保他們將來學有所成,而且仲可能會造成小朋友將來的心理問題、情...
兒童認知課程 在 徐榛蔚 Facebook 八卦
【科技賦能 接軌未來】
教育力是強國強根最重要的投資,榛蔚及縣府同仁積極打造智能校園、培育未來科技人才,並落實全縣中小學實施 #兒童程式語言課程 及 #學習程式工具使用 。
在今年4月榮幸獲得教育部指定花蓮縣代表全國成為遠距教學「停課不停學」的示範縣市,更在去年與中華電信合作,提供無線網路卡至偏鄉家庭,讓家中沒有網路的孩子也能進行遠距教學,弭平學習斷層。
另外,針對國高中階段學生每年提供各10位到美國公費留學、3位大專生到德國遊學,為了就是培養國家未來棟樑,提升中華民國、花蓮孩子的教育力!
榛蔚非常感謝遠見天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與全國唯一成立智慧教育中心的花蓮縣政府合力舉辦這場極具教育意義的科技論壇。曾志朗教授強調,當人工智慧學習能力越強,給予認知科學的回饋就越清楚也越複雜,也越能有助於人類智慧運作的研究。而張明正董事長則分享AI人工智慧發展的趨勢,並從當前產業的多個面向來解釋其所帶來的衝擊及改變,榛蔚聽了趨勢科技張明正董事長、中央研究院曾志朗教授等人精彩的演講及對AI的精闢見解,不禁感佩未來互聯網科技對於人類個體間交流的影響,將驅動日後科技文明的改變。
榛蔚受益良多,也期盼今天來到現場的校長老師們能把今天所獲透過內化教給我們的學童。讓花蓮孩子能在智慧教育的幸福城市中快樂學習、成長茁壯,一起為中華民國的未來和國力盡一份心力。❤️
兒童認知課程 在 Mr.elk Facebook 八卦
《”麻煩”是童年的補品》
時代進步,市面上越來越多便利生活的發明,特別是商機蓬勃的兒童用品市場。例如專為嬰幼兒設計的某種湯匙,在精算人體工學後,以最易使用的斜角打造,目的讓寶寶能輕鬆並準確地將食物送入口中。以及某種有吸盤可沾黏在桌上的盤子和離心力原理的木星碗,為避免寶寶打翻好好的一頓飯。
今天又看到網購上出現了防止幼兒把東西扔到地板上的商品,那是一種類似彈性布料做成的鎖鏈,概念是將桌面上所有東西鏈好,如面紙盒、玩具、書本或奶瓶….等等,好讓寶寶即便想扔也扔不出去,這下爸媽就不必一撿再撿了。
另外,還有一種方便的發明就是最近流行的球鞋抗汙噴劑。
細細分析之後,不難發現這些看似 ”體貼愛兒” 的時髦商品,其實百分百皆是 ”方便大人” 觀點出發的產物。
因為....
大人怕孩子吃飯時搞得又油又髒 (那會很麻煩)
大人怕孩子掉在桌上的比吃進嘴裡的還多 (那會很麻煩)
大人擔心食物打灑之後得花上大把時間清理 (那會很麻煩)
大人不樂意陪寶寶玩你丟我撿的遊戲 (那會很麻煩)
大人不想三天兩頭替孩子洗鞋 (那會很麻煩)
結果一個不小心,爸媽在每一次 ”怕麻煩” 的念頭裡,擅自替孩子的學習過程按下了快轉鍵。
對幼兒來說,操作湯匙的困難是極為珍貴的訓練,這個階段的寶寶,從眼到手到口的距離簡直是地球到火星的距離,但是,即便爸媽看在眼裡既心急又操煩,也萬萬別辜負了宇宙善意的規劃,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小小的人類藉由一次次的失敗磨練出手眼協調性,所以請務必按耐煎熬的心情,你的孩子有權被等待,有權在等待中慢慢學習,方便並不好。
說到小人兒打翻碗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學會把不穩定的器物操控到穩定是必修課程。若越是想方設法以不會打翻的餐具避免打翻,當孩子上了幼稚園或小學以後,他們就越容易表現凸槌,甚至長期欠缺小肌肉的操練導致握筆問題、使用剪刀上的困難、黏貼、書寫、判斷距離、力氣的拿捏…以及各種細動作的發展落後,”方便” 這個名詞不見得都是正面的,有時甚至還得付出代價。
另外關於寶寶迷上亂扔東西這件事,也無須與品德教育劃上等號,那一切都是人類正常的發展過程,透過丟擲積木、玩偶、日用品等物體,初步達成對於 ”掌控權” 的認知,並架構空間與距離的感受性,同時,父母也可將此行為視為一種活化腦突觸的運動,扔擲物件不但能刺激嬰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與手眼協調能力,對於手腕及手臂肌肉也是良好的操練。現代父母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之下,面對熱愛”你丟我撿”階段的孩子的確惱火,但請相信這個過程很短,短到還來不及認識它所能帶來的好處就溜走了。
至於弄髒球鞋的事,其實我們只需忍耐到幼稚園中班即可,從5、6歲起大人就該放手讓孩子自己洗鞋了,別因為 ”小孩子怎麼洗得乾淨?” 或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想法,就封閉了他們通往進步的路,從童年至成年,本來就是一場從不懂到懂的旅程,追求方便往往是剝奪學習的重大成因。
由生疏到熟練,在不精準中學會精準,從未開發到已開發,透過失敗的挫折漸入佳境至終獲得成就感…這才是人生嘛!
說真的,在人格與能力養成的漫長旅程裡,”方便”、”快速” 或 ” 容易” 向來不是好事,兒時歲月裡沒有一個步伐是浪費的,繞點路很好,越麻煩越好!
兒童認知課程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在幼兒教育的研究領域入面,一直存在兩派陣營。一派認為,學業愈早開始愈好,應該一出世便開始玩閃卡認字,兩歲便入幼稚園學讀書寫字、日日做功課,最好入小學前已經學識小一、二、三的課程,贏在起跑線。
另一派則認為,過度催谷小朋友的學業,非但不能確保他們將來學有所成,而且仲可能會造成小朋友將來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家長老師應該跟隨小朋友的進度,讓他們自由自在的探索世界,培養社交能力,這樣比學會讀書寫字重要得多。小朋友不應在學業上有任何壓力。
究竟哪一種說法才對?一派的目標是,希望催谷小朋友在學術上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而另一派的目標是,希望小朋友的性格、心智可以健康發展(mental development)。
又或者,其實有沒有辦法可以兩者兼得?
參考資料
www. toolsofthemind. org
Tough, P. “Can Play Teach Self-Control?”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25, 2009
Bronson, Po, and Ashley Merryman. "Chapter 8: Can Self-Control Be Taught?"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New York: Twelve, 2009.
Bodrova, E., “Make-believe Play vs. Academic Skills: A Vygotskian Approach to Today’s Dilemm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0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sfCzO2ryAY/hqdefault.jpg)
兒童認知課程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上集提到,由美國學者所創的 tools of the mind 課程,學生既可以每日返學,只係以玩遊戲方式學習,學術能力和自制能力亦明顯比其他小朋友優勝,而且更有獨立科學研究確認它的功效,到底 tools 課程有何特別之處?
其中一個與傳統教育方法最大的差異是,以往若我們想去調整小孩的行為,一般都會用獎勵正面行為、懲罰負面行為的方法。但從tools of the mind 課程的角度看,這些外來的引導手法(external reinforcement systems),其實有很多缺點,例如小朋友會變得只是識得服從、缺乏自發性,而且功效不持久,當不再有獎或者罰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便可能不再受到控制。
所以,在 tools 課室內,是不會有獎勵或懲罰的。因為 tools 的理念認為,小朋友的學習方式,是一個由內在牽動的自發過程(self-regulation),家長老師應該做的,是營造一個合適的環境,提供適當的輔助去誘導學生自發的學習。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玩遊戲!
參考資料
www. toolsofthemind. org
Tough P. Can Play Teach Self-Control?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25, 2009
Branson P. & Merryman A. 2011.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Bodrova E. 2008. Make-believe play vs. academic skills: A Vygotskian approach to today’s dilemma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08
Istomina, Z.M. 1977. The developmental of voluntary memory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 In Sovie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ed. M. Cole. New York: M.E. Sharpe
Manuilenko, Zinaida V.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Behavior by Preschool-age Children. Soviet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g_5CWMxf3A/hqdefault.jpg)
兒童認知課程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評價
終於將上課影片整理好了,因為上課環境音較多,為了讓大家易於觀看和理解,花很多天上了字幕(超過600的字幕)。我們也在之前留言的貼文中放上連結囉!
本課程主要介紹在家裡可玩得親子活動、器材、活動方式和注意事項(不時穿插小技巧解說),包括四大領域:感官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有發囉我們的粉絲會發現有些影片有看過,不過課程中曼曼會有補充說明一些概念,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居家遊戲)
================================
訂閱按讚我們的平台,育兒知識不漏看!
📺食尚夫妻Youtube: http://bit.ly/bookshisunfuchi
👍食尚夫妻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hisunfuchi/
📔食尚夫妻部落格: https://shisunfuchi.blogspot.tw/
=========================
曼曼職能治療師曾任職於兒童發展中心並為知名兒童發展促進活動的講師並受邀於各大親子網站擔任駐站專家與作家。與湯姆哥和寶皇藉由插畫、照片、影片、心智圖等,提供最實用的寶寶發展促進活動、寶寶玩具、感覺統合、育兒知識、婦幼用品、生活等小撇步分享,期盼能夠促進家庭教養的親子關係,讓爸媽育兒更簡單。
=========================
✅【曼曼老師育兒好物社團】有曼曼老師依據醫療專業嚴格把關且又有優惠的育兒好物團購👉http://bit.ly/MamMamgroup
.
💖加入【食尚夫妻】Line@官方: http://bit.ly/2WxrHFV 或搜尋: @hpz2582v 第一手掌握最新的育兒技巧+優惠資訊+抽獎好禮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Y7WHHWT56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