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到一篇好詳盡而又好健康嘅報道,好想同大家分享吓😃😃但係有d長😅大家俾少少耐性睇一睇吖🥰🥰
北一女的髙材生。陳昭妃博士揭曉免疫系統驚人真相,讀過也值得再讀幾遍,請收藏起來。極重要的健康知識!
本文作者為陳昭妃博士,著名美國華裔科學家,“營養免疫學”的創始人。1997年,她榮獲“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獎”,是59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也是獲此獎項唯一的女性。讀懂本文,價值千金!
我舉個通俗的例子:這裡有一堆垃圾,有垃圾的地方自然會有蒼蠅,但這並不表示說,是蒼蠅製造了垃圾。而以前我們認為蒼蠅就是病因,然後趕快發明一種化學武器出來,將蒼蠅消滅掉;殺死蒼蠅以後,垃圾裡又跑出蚊子,我們又趕快把蚊子消滅掉;之後,垃圾裡又跑出蟑螂,殺死蟑螂,垃圾裡又會跑出老鼠,總而言之,是永無止境的。因為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於蒼蠅、蚊子,而在於這堆垃圾。得到健康的關鍵是要把垃圾消滅掉。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開始研究基礎免疫學。
免疫系統涉及不計其數的細胞、特殊物質及器官之間的高度紛繁複雜的相互作用。它隨時處於戰備狀態,能夠預防疾病,並能明確地知道應該什麼時候、在哪裡、怎樣採取適當行動摧毀入侵的物質,而不會傷害人體其他細胞。任何藥物也無法取代人體內與生俱來的、兼具防禦和修復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
認識我們的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功能是清除體內各種垃圾。舉個例子,紅細胞的壽命只有120天,之後,就會死去變成垃圾,這就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統把它清除。第二大功能,就是抵禦疾病。科學家認為,免疫功能是獲得健康的一把鑰匙。當垃圾裡產生蚊子時,蚊子就會到處飛,但是如果沒有垃圾的話,它是無法繁殖下去的。換言之,病毒、細菌或骯髒的東西侵入人體,如果人的抵抗能力強,它就沒有辦法繁殖下去。
我曾受邀於美國最大的一個醫學研究機構。在和科學家們一起討論的時候,得到一個統一的結論,99%的疾病都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當然有的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無關,如基因、遺傳類的疾病。以前,我們對免疫學沒有這麼重視,一直認為還是化學藥物的作用比較強,治病效果比較明顯。有人會說,既然免疫系統這樣強,為什麼還要用化學藥品呢?事實上,免疫系統的功能本身是很強的,但正是由於化學藥品的副作用而使免疫系統的功能下降。我曾經做過10年的癌症研究,看到許多被醫生宣佈只有兩三個星期可以活的病人,過了幾年以後,又回來找我們,奇妙的是,我們居然已經發現不到任何癌細胞的存在。這種藥物無法治癒的疾病,我們的自身免疫系統卻會將其治癒,這就證明,自身的免疫力是比化學藥品要強的。
過去,我們沒有認識到化學藥品的副作用會那麼大。到了如今,美國醫學會不得不警告所有醫學人員:醫生的責任不在於開藥單,而在於其指導的職責,他有責任告訴病人藥品進入人體後,會有什麼樣的功能,會帶來什麼樣的副作用。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人們往往習慣向醫生索要僅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所以美國醫學會發出通知,醫生不可以隨意給病人開抗生素,除非已做過實驗檢查,證實其感冒是由細菌引起的。醫生如果違反這一規定的話,其行醫資格可能被吊銷。
據美國醫學統計報告,美國每年有960萬人因為服用化學藥品而必須住院;每年有2.8萬人因服用一種心臟病藥而死於心臟病;每年有3300人因為吃了治關節炎的藥物而死亡(而原來人們想不出關節炎和死亡有什麼關係);每年有16.3萬人因藥物的副作用而導致大腦記憶力衰退;有3.8萬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有2.8萬人因藥品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總而言之,這個統計結果還是非常保守的,有很多醫院不在調查之列,實際情況只會更為嚴重。
從微觀角度來看免疫系統,自身的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軍隊,裡面有空軍、海軍、陸軍各類軍人,一旦有敵人侵入身體,就會將其消滅掉。
在免疫系統裡幾個最重要的器官
骨髓生產各類血細胞。從骨髓裡產生的細胞,會被送到胸腺裡。胸腺就像一個訓練營,兒童時期,沒有訓練出足夠的軍隊,所以很容易胸腺腫大。當人慢慢長大以後,訓練出一批“軍人”後,胸腺慢慢萎縮下來,但並不表示它沒有功能了。扁桃腺也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不應輕意地被割掉。脾臟裡面有很多V細胞,產生各類抗體。當人感冒或小孩注射疫苗以後,脾臟會稍微地腫大,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它是在拼命地生成武器來抵禦外來的敵人。淋巴就像一個過濾器,將所有的敵人集中起來,然後免疫細胞就會將其消滅。所以,感冒時淋巴摸起來會硬硬的,這說明身體裡的免疫系統正在打仗,感冒過後,就會自然而然軟下去了。盲腸是免疫系統很重要的一部分,抵抗下腹部各種各樣的感染。
血液裡的白細胞都是免疫細胞。白細胞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稱為T細胞,另一類稱為V細胞。V細胞功能在於產生各種抗體,而這相當於軍隊裡的武器、子彈。有戰爭,就會有死亡的軍人,就必須將死亡的細胞清除。這就需要依賴我們胸腺訓練出來的一批細胞。
對“死亡之吻”的研究
我在研究癌症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任何的藥物、化療、電療能夠真正治療癌症。化療只是賭博,成功率在1%左右,用作化療的藥品無法識別哪一個細胞是癌細胞,哪一個細胞是身體裡的好細胞。所以我最終放棄研究這些化學藥品,而轉向研究免疫細胞中一個被稱為“死亡之吻”的細胞。這個細胞一接觸癌細胞,癌細胞就破裂了,被消滅掉了。
免疫學是一門非常年輕的科學,是有待研究的科學。沒有任何一種化學藥物能夠代替免疫系統,也不可以用化學藥物來刺激免疫系統,否則可能會造成各種副作用。既然不能用化學藥品來提升免疫系統,那麼只能依靠“營養”。
人體的三道防線
免疫器官對人體至關重要
免疫學是一門新學科。在美國,我是第一批的免疫學家,在這之前根本就沒有人學習免疫學,對免疫的瞭解僅限於各種疫苗而已。但如今免疫學已經變成一門很受重視的學科了。舉幾個例子,在1960年以前,我們甚至不知道胸腺的功能,認為胸腺是一個沒有用的器官。而根據後來的跟蹤調查發現,所有胸腺被毀的人都得了癌症,因為他們喪失了最重要的免疫器官;現在很多人認為扁桃體沒有用,就把它割了;有些人在做手術時,順便將盲腸割掉了,認為可以預防盲腸炎。可是您知道嗎?盲腸是由免疫細胞充塞而成的,能夠抵抗各類的感染。如果有人認為可以用摘掉某些器官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話,那麼是否可以用割掉心臟的方法來預防心臟病呢?實際上,如果您的免疫系統不工作的話,您只有24小時可以活。
營養來自於完整的食物
談到營養,每一個人對營養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朋友,她每天給她的兒子兩個雞蛋,兩個雞腿,兩杯牛奶,如果兒子沒有吃下這些東西,她會很著急。我問她,為什麼要給孩子吃這麼多肉類呢?她說,因為孩子身體不好,別人一感冒,他就感冒,別人一咳嗽,他就咳嗽。我對她說,肉類並不代表營養。當人們吃到很多肉類,身體裡就會產生荷爾蒙,整個免疫系統就會下降。在美國,以前小學裡有一個食品金字塔量表,它把最重要的營養劃為肉類、牛奶製品,如今,這個量表已經被禁用了。研究發現這種教導導致今天美國各種癌症、心臟病不斷地上升。關於牛奶的問題。牛奶和人奶是完全不一樣的蛋白質,人類只能消化50%的牛奶蛋白質,消化吸收90%的母奶蛋白質。有一部分人喝牛奶會肚子痛,喝母奶則不,因為其蛋白質不同。一隻小牛生下來以後大約90磅,而兩年以後大約成長到1000磅;人生下來是8磅,而十幾年才成長到100多磅。換言之,我們是屬於不同種類的,所需的營養也是不一樣的。牛奶裡含有很多的荷爾蒙,它可以刺激小牛快速地成長,但這種荷爾蒙到孩子身體裡面,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現在已有研究表明,牛奶會阻止小孩大腦的發育。關於咖啡的問題。兩種咖啡,一種沒有咖啡因,一種有,喝哪一種好呢?不要多喝有咖啡因的咖啡,因為它會加速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也有實驗報告表明,它會製造皺紋;但是沒有咖啡因的咖啡更不能喝,因為將咖啡因從咖啡中提取出來需要一種化學藥品,而這種藥品是致癌藥品,美國衛生局已禁止使用了。所以,問題並不在於咖啡因的好壞,而在於咖啡因是如何被提取的。同理,我們不是說維生素不好,而關鍵在於維生素是如何提取出來的。
維生素與營養的關係
芬蘭政府曾做過一個世界最大的維生素實驗,可以說是比較公正的實驗,出資4300萬美元,總共2.9萬人參與被試,長達5-8年時間。分為兩組,一組是吸菸的人,讓他們每天吃維生素A和維生素E;另外一組的人員什麼都沒有吃。過了5年、8年,吃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這組人員死於癌症的比例要比另一組高出18%。更重要的一點,吃維生素E的人得心臟病、死於心臟病的人要高出另一組50%。當科學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是很羞愧。一直以來,所有科研工作者在小型實驗裡面得到的結論,都是維生素E可以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心臟病,這麼大的實驗,為什麼會得出一個相反結論呢?美國的衛生局研究報告表明,當維生素C存在於橘子等整體時,被稱為抗氧化劑,能防止心臟病、癌症。當維生素C離開橘子後,能製造上億的自由基,相反會造成心臟病、癌症。對於這個問題,我把它看得很簡單。我認為,橘子是自然生成的,維生素C是人造的,人造的不可能比自然的要好。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創造一個橘子或蕃茄出來。蕃茄裡面含有一萬多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素是什麼我們都還搞不清楚,哪裡來的智慧和權力對大眾說,裡面最重要的是維生素呢?所以一個完整的食品才代表著真正的營養。美國衛生局希望把所有的維生素製品列為藥品,不讓人們隨意在市場上買到。服用維生素不當會帶來很多副作用。美國有3萬多兒童,因服用維生素而出現中毒的現象。小孩吃下過量的維生素,血液裡的鐵質就會上升,就比較容易得癌症;過食維生素E會造成關節炎;過食維生素D會造成肝功能的損傷。
結論
一個人經過化療,免疫系統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但給他比較有營養的植物的話,免疫系統6個月以後就恢復正常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表明,免疫系統和植物營養是分不開的。人的健康不是一天就會得到,疾病也是一樣。要得癌症也很不容易,人體裡必須有100多種錯誤,才會產生一個癌細胞。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棵小樹,需要精心地澆灌、呵護才會茁壯起來。這裡,我談三點重要的結論:
第一,營養。完整的植物,多種類的植物,代表著營養。人如果比較喜歡吃蔬果,少吃肉類,就會比較健康。美國現在提倡素食的漢堡,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情。因為一旦有壓力或生氣、緊張,半小時以內身體免疫功能就會下降。
第三,適當的運動和休息。很激烈的運動對身體是絕對沒有好處的。奧林匹克的運動模式是自我犧牲的一種表現。適當地休息,免疫系統在白天會比較弱一點,晚上的時候才做修補工作。舉個例子,兩個學生一個在運動讀書,一個在睡覺,旁邊有人咳嗽,哪個有可能被感染呢?當然是那個又運動又讀書的學生。
我希望大家都能把這樣的智慧帶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明天。
#祝福大家開心要緊❤️身體健康💪🏻💪🏻
兒童壓力量表 在 Facebook 八卦
【親密關係:重大議題更要讓問題跑一會兒】
昨天文章提到「協商」,協商的運用,不只是對孩子,更可以運用在夫妻關係上。
然而協商時的心境、語態,都需要非常穩定與和諧,才會是一次既能連結他人又能準確表達自己的一次對話。
我與先生日常生活上,雖然個性不同,想法不同,行事作風也不同,但我們卻很少為了某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而爭執不休。
我們的相處,總會將事情切分的很清楚,界線也很清楚,一起工作時,以他的想法為主,我多是配合與尊重。在家的教養,則是以我的想法為主,他多是尊重與陪伴。因此彼此無論共識或相處,都能找到最大公因數,彼此尊重,彼此承擔。
比如:在家庭中,孩子的教育責任,歸我,我可以為孩子做理想中的安排,去嘗試接觸多元的課程,我只需知會先生一聲,先生會尊重我的規劃,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而我便會獨斷前行。所謂獨斷,也包含了責任的承擔,例如接送的責任我會完全扛起,不假先生之手。
又比如,家庭的垃圾,先生總是一間扛起責任,固定將家庭的垃圾打包收整,先生從來不會責念我「怎麼都不倒垃圾!」他總是默默的一個人收拾垃圾,將垃圾打包,提去垃圾收集場。
又比如,廚房洗碗槽裡的碗盤歸我清洗,只要水槽裡有碗盤堆積,我總是習慣性挽起袖子清洗一空,期間亦不會叨念先生怎麼都不負清洗之責,更不會抱怨為什麼只有我負責洗碗他卻不用?因為我認定,洗碗是我能承擔的,在眾多的家庭責任之中,我能負責,既然確定能負責,自然也不會計較是自己付出得多或先生付出的少而引發爭執。
又比如,先生將家中的重擔扛在自己身上,面對家中三個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開銷,先生始終尊重我的想法,也從未逼迫我外出工作賺錢補貼家用,而因為先生的包容與寬容,讓我在爾後有工作的那幾年,毫不猶豫的將薪資全部交給先生調度運用,五年的工作時光,我從未見過我自己一分一毫的薪資。我不在意薪資全部被先生挪移他用,因為那是先生包容我多年的植下的信任,我願意完全信賴他支配。
我和先生就像兩條完美的曲線,彼此保留獨立的空間,卻又在個規律下彼此享受著交會的時刻,既尊重彼此,又相互支持彼此的追求的事物。
直到六年多前的某一天,我們有了一場意見完全相反,而且無法支持對方想法的事物出現了。
當時我已經養育三三與川川,整天帶著三歲的三三與一歲多的川川到處上課,接觸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包含:律動、芭蕾、畫畫、鋼琴、游泳等等才藝。
我與先生對兩個孩子的教育,可謂盡力做到最大的嘗試,雖然偶爾會超出自己體力與經濟的負荷。
就在這樣昏忙的日子裡,我發現我意外的懷孕了。
這不只震驚了先生,也震驚了我自己。
我想起最早和先生談戀愛時,我自己是不婚主義,也不想養育孩子。
然而隨著年齡越大,我不止踏進了婚姻,還陸續生了兩個孩子,這對我而言,超出早先對婚姻的計畫,但也都尚在計畫中。
而老三,從來不在我與先生的規劃中,甚至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計畫!
因此當得知懷孕後,我和先生如兩鍋炸開的壓力鍋,在炸開爐子後,只能各自消化自己的情緒。
身為母親,這雖然是意外中的意外,但我卻很快的釐清一件事,那就是既然孩子願意藉由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上,想必是我與他的緣分,我思前想後,反覆衡量了我的能力,我明白我是有能力養育他的,我也考量了最壞最壞的後果,亦是我可以承擔,於是我立刻安定了,雖然這孩子來的意外,但種種衡量之後,既然我是有能力養育孩子的,我也很樂意迎接孩子的到來。
有了明確的方向,我就安定了。
反觀先生,從知道我懷第三胎的那天起,他就彷彿逃避這個問題似的,不再和我談及任何相關的話題,除此之外,我們一如往常著生活。
我一如往常的帶著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而先生也一如往常的南北奔波演講,我們的生活一如往常,彼此相互照顧,彷彿意外懷孕的消息,只是一場烏龍,從我與先生的話題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先生不提,我也不問。
日子就這樣,幽緩而自在的繼續過著。
當時我有一群好姊妹,總是每天問我同一個問題:你和先生談了嗎?
我總是回:還沒。
姊妹比我還焦急:怎麼不談?
我:先生不想談,我也就不問,我想他應該還沒想好,等他想好,自然會跟我談的吧。
就這樣,日子一天拖過一天,我和先生之間日子如水面波紋蕩漾,幽緩而自在。
問題一直都在,而我們一直沒有去處碰。
我雖然清明我的方向,但我不著急,因為我已經確定我要生下孩子了,我又有什麼好著急的呢?我想當時先生應該才是最著急的那個人,這麼著急的人,他都忍著不談,想必是因為還沒想好吧!既然如此,那就等先生想好之後再來交換彼此的想法,遠比強迫談判來得好吧!
這一等,就是十四天。
對一個棘手問題而言,十四天的等待,是極度漫長的。
然而對於一個方向清明的我而言,十四天並不是等待,而是心神寧靜的日子,日日安定,是意外的收穫。
而對於一個解不開困境的人而言,是一段讓問題沈澱的重要時光。一如我的先生。
十四天後,先生主動來談了,談及的內容,以及我的協商,也許你們有興趣,記得明天來看文。
♥文章看完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鼓勵我繼續書寫,題材和方向是喜歡的也請盡量表達,這樣我才可能知道大家喜好或欠缺的學習是什麼。
♥「故事表達營」第一梯次已額滿(目前開放候補申請),第二梯次仍在招生中,提供粉專優惠,可私訊洽小編。
♥兒童暑期「故事表達營」課程資訊:https://reurl.cc/MZxQ5X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以上工作坊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洽「長耳兔心靈維度」https://reurl.cc/kV2VZn 私訊詢問
兒童壓力量表 在 島輝家 Facebook 八卦
去年11月中~12月中,都在繪製這個網站,今天召開記者會正式上線了!很榮幸參與到這個網站製作,這是一個專給小朋友玩的網站,操作簡單、互動也有趣,讓小朋友從中學習如何照顧貓狗,有位小朋友很喜歡狗狗,也一直跟媽媽吵著想要養狗,結果昨天晚上玩完這個之後跟媽媽說:養狗好麻煩喔!
雖然這位小朋友喜歡狗的程度沒有因此而減少,不過現在她知道養狗不是只有可愛與好玩了!XD 最後還有評量表可以看看自己目前適不適合養陪伴動物唷!快帶著您的孩子一起來玩玩看吧!^^
以下文字轉貼自Polo拔 正向思維藝術。(為何我Tag不到粉絲團!)
= = = = = = = = = = =
【我想了解牠 讓貓狗不再流浪】
台灣第一個兒童動保教育線上遊戲發表會
自從前年聽了美國寵物食品協會邀請Dr. Brinda所舉辦的「人與動物關係學講座」,讓我開始對兒童成長與動物關係有了一些興趣。了解自然動物的行為與社會結構能讓兒童發展出對其他物種動物的同理心,知道牠們也有家人與同伴,而這樣的同理也發展出了對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如果有同伴動物的家人陪伴,小孩能在無法從父母親得到支持的時候,從同伴動物家人上獲得,這樣的陪伴也讓孩童有個可靠、可依賴的對象而有安全感及社交支持...等。讓小孩分擔一些照顧狗兒的事務,也能增加認知發展、自信心及培養責任感。在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之後,也更能體會吐蕊阿嬤教導狗兒的自然方式不只是對狗兒好,也能讓人類從內心去思考,變成更關懷、慈悲與利他,而正向心理學也證實這樣的態度能幫助人們減少壓力與增加幸福感。
我們這個年代經歷了工業化社會的變革,從生活模式到教育方式都受到影響,速食與效率導向文化的價值觀讓我們逐漸習慣只去了解事情的表面,忽略深入去探索與思考。Dr. Brinda說「不要視一切為理所當然,不要只因為我們的需要就去改變自然的現況,不要提供速食的文化,不一定想看動物就一定馬上要看到,要保持兒童的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
這個網站的狗兒養育內容運用了吐蕊阿嬤的理念,讓兒童學習去觀察、體會、照顧同伴動物,也希望透過一些生活的小地方讓兒童對於動保的概念更先進,例如狗兒不應該單獨在家超過八小時以上,就是源自於瑞典的法規。而吐蕊阿嬤也提到幼犬及年輕狗兒較無法適應獨處,更不應該獨處超過4小時以上。
今年初剛結束了一個梯次的兒童-動物關係課程,也希望藉由這樣的網站,讓更多小朋友能對於狗兒及貓咪多一些了解。最後的評量表也讓小朋友自行評估目前是否適合擁有同伴動物,或是可以先從動保小志工做起。
如果已經有能力的,當然是「領養代替購買」囉!
兒童壓力量表 在 兒童壓力量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兒童 青少年壓力量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平安文化和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所出版。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史麗珠、王怡文所指導 ... ... <看更多>
兒童壓力量表 在 兒童壓力量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兒童 青少年壓力量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平安文化和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所出版。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史麗珠、王怡文所指導&nbsp;... ... <看更多>
兒童壓力量表 在 兒童壓力量表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兒童 青少年壓力量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平安文化和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所出版。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史麗珠、王怡文所指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