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台灣有個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9月1日是記者節,那你知道台灣有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嗎?楊士琪是誰、又為什麼會有電影獎項以她為名呢?
#楊士琪是何許人也?
楊士琪原本在《民生報》當國際新聞編輯,1983年調至《聯合報》擔任影劇新聞記者。
那年,身為黨國機器齒輪的中影公司,正要推出由當時30多歲的小野企劃、吳念真改編作家黃春明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分別由侯孝賢執導《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執導《小琪的那頂帽子》、萬仁執導《蘋果的滋味》。
這部電影因中影財務困難,以低成本短片拼組而成,由台灣底層社會的小人物為主角,企圖在軍教片當道下,突圍而出。
不過,在那個美麗島事件剛過不久、還未解嚴的年代,影評人協會黑函密告到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稱《兒》片中《蘋果的滋味》一段,講述美軍撞傷台灣工人,受傷工人卻在醫院一家人歡喜啃著美軍送的香甜蘋果,這樣對台灣落後、仰賴強權鼻息的描述是「意圖顛覆國民黨」,讓中影打算禁映。
當時,主跑國際影展的記者楊士琪接獲消息,問了導演萬仁一句: 「(將被禁)有沒有證據? 」確認無誤後,在《聯合報》寫報導披露此事,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一則不畏強權的報導,#成為台灣新電影重要推力
在這之後,同業紛紛跟進,包括當年《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詹宏志、《工商時報》編輯陳雨航,都陸續寫文章批評中影和國民黨,電影圈稱之為「削蘋果事件」。
因正逢國民黨出現保守派與開明派路線之爭,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將《兒子的大玩偶》送到德國參加影展、打響知名度,最終《兒子的大玩偶》得以一刀未剪上映,票房達3、4千萬。《兒子的大玩偶》也被視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開端代表作品之一。
「削蘋果事件」隔年,楊士琪熬夜趕稿時氣喘離世,擔任影劇記者僅9個月,但一則報導成了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力。
#電影圈設楊士琪獎,#彰顯道德勇氣和開創新局
1986年,小野等人提倡設立「楊士琪紀念獎」,頒給富有道德勇氣、努力開創新局的傑出人士,但只頒了3屆就中斷。
第一屆頒給當時因為《兒子的大玩偶》下台的中影總經理明驥;第二屆頒給西安電影製片廠長吳天明,他拉拔了一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第三屆頒給了阿榮片廠創辦人林添榮。
2017年,台北電影節將獎項名稱改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當作常設獎項,頒給了當時一起奮戰的同業詹宏志;2018年得主則是導演陳國富;今年得主則為專注同志議題的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這是台灣首座、也是唯一一座以記者為名的電影獎項。
#收藏網頁好讀版👉
#更多相關報導
【太簡單得到的,都很危險──專訪台灣新電影剪刀手廖慶松】
http://bit.ly/2yf41bv
【郭力昕/誰扼殺了台灣電影?從台北電影節退席事件談起】
http://bit.ly/2MgWBga
【專訪《灼人秘密》導演:藝術是地獄裡的地藏王菩薩】
http://bit.ly/2yeqMMM
【《報導者》戲裡戲外,帶你走入影劇背後故事】
http://bit.ly/2yatLpv
諮詢專家/小野(作家、編劇)
採訪整理/王曉玟
插畫/一百隻熊
★電影即生活,《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看見深層價值,#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
書展停辦了,線上活動更為重要,響應這個挑戰也是再合理不過。或許對我來說,將最近買的書放上社群網站不難,難的確實是「一本」,因此想將這個機會留給不太會獨立出來分享的類型,此本屬於我們影迷的台灣電影與文化史回顧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
從 1895 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八〇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接力出現,到九〇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終於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此書為春山出版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成果,他們認為,電影是富含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既反映又保存了時代,二十二部臺灣電影,就像二十二面記憶的鏡子,映射出時代的光影。電影史不該只是電影史,也是文化史,更是我們應該共同珍視的「看得見的記憶」。
⠀⠀⠀⠀⠀
迫不及待先翻開的,就是後段的以李安與侯孝賢為主題的兩篇文章,偷偷透露,《天橋上的魔術師》劇集即將播出,有時間的人可以趁過年時先再複習一遍《戀戀風塵》,在這部長篇改編作品裡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下特別擷取《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中由《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執筆的一篇〈天才何以成群地來?台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讀起來相當精彩:
⠀⠀⠀⠀⠀
⠀⠀⠀⠀⠀
「在那盛行文學改編電影的年代,閱讀,自然也對於電影人在製作觀念的啟蒙起了不少作用。侯孝賢自言其轉變正是從拍《兒子的大玩偶》開始。因為是改編黃春明的小說,態度上總是比較謹慎,也受小說影響,朝向寫實發展。此外,因朱天文推薦而讀的《從文自傳》,更讓他找到一種遠而冷靜的敘事視角。拍《風櫃來的人》時,給攝影師的指令,就是叫一直叫他『遠一點』。自此之後侯孝賢逐漸摸索出其獨特風格,以情感上的『寫實』為依歸。為求寫實,更偏愛非職業演員的表現,甚至寧可『不打斷時間,拍得長,讓演員沉浸;不切割空間,保存現場的完整,讓演員自在』,而衍生出其獨門的長鏡頭美學。
⠀⠀⠀⠀⠀
幾位帶有新觀念的導演們,也多能得到中影出身、年輕一輩技術人員的刺激與支持。攝影師李屏賓就曾表示,他從助理時期就已經想追求更寫實的光影處理方式,卻總是遭到其他老前輩提醒『光不夠』。一直要到拍《光陰的故事》碰上楊德昌這批新導演,終於能擺脫傳統飽滿的燈光打法,改以更擬真的光影呈現;1985 年與侯孝賢合作《童年往事》時,甚至已經敢挑戰只用一百瓦不到的燈泡當作主要光源了。李屏賓說:『侯導以前不懂鏡頭、不懂影像、不懂光,但是他懂感覺,很厲害。』1993 年合作《戲夢人生》時,李屏賓說他自己已經很少用燈,但侯孝賢幾乎完全不要燈了。
⠀⠀⠀⠀⠀
在剪接師廖慶松眼中,自美國留學返台的新導演如楊德昌和萬仁等人,『事實上拍片沒有那麼專業,可是他們的觀念卻是先進。』對於電影創作,他們有非常強烈的自省與社會理想。廖慶松強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是我這輩子工作過最有肩膀的電影人,他們事實上很強烈地傳達自己對社會、對很多事情的觀點,而且從頭到尾堅持,沒有改變。』」
⠀⠀⠀⠀⠀
⠀⠀⠀⠀⠀
⠀⠀⠀⠀⠀
⠀⠀⠀⠀⠀
▍博客來 :https://pse.is/39xk7a
《童年往事》 :https://pse.is/3am9wh
《戀戀風塵》 :https://pse.is/3bjyak
《風櫃來的人》 :https://pse.is/3btgv4
《兒子的大玩偶》:https://pse.is/3bm6ln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Facebook 八卦
前陣子還在爭論《少年的你》(2019)代表香港角逐奧斯卡的爭議,許多人說該議題只有現在才存在。殊不知最近翻閱舊文,發現原來早在1983年就有類似爭議。物換星移,香港一樣「被代表」,只不過是被台灣代表。出聲批評的則是現在以導演、監製身分知名、當時年僅25歲的影評人陳國富。
.
以下全文刊出當時陳國富的評論,文章來自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編著的《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收錄於書中P69–72),已獲授權轉載。文中討論的不是奧斯卡,而是當時尚具影響力,以國家、地區為代表來競賽的亞太影展。雖然案例不同,不過與現在的爭議相同之處在於:「選擇香港代表作品的權利為何落在XX頭上」。除了討論代表權爭議,還談到當時尚處萌芽階段的台灣新電影態勢,甚為可觀。
.
.
〈臺灣有,香港沒有〉
作者:陳國富
.
代表一個地區參加影展競賽的作品,即使不是當地最好,通常也是最具代表性或最富競爭能力的。若從這一個角度看來,對於今年代表香港參加亞太影展的五部影片,我的看法是:簡直莫名其妙。這其中的問題又可分成兩部分。第一個問題是,選擇香港代表作品的權利為何落在「邵氏」一家頭上?原因不明,但是後果很嚴重。
.
最要命的是,亞太影展的「香港電影」實際上並不能代表香港電影。譬如說,在香港和邵氏搶生意的嘉禾和新藝城公司便都沒有影片參賽(邵氏大概覺得連裝模作樣都不必了)。如果說,五部中邵氏佔了三部讓人替「香港隊」的實力捏一把冷汗的話,其他兩個配額《我的媽媽》佔去其一,笑話邊未免鬧得太大了。《我的媽媽》名義上是香港公司出品,實際上卻是一部「台灣式」的文藝片(柯俊雄導演,柯俊雄、甄珍主演)。水準夠不上參加亞太影展競賽,香港「代表性」的問題就更甭提了。
.
其次的疑問是,邵氏為什麼捨《男與女》(已獲金馬獎多項提名),而取另外三部較差的影片代表邵氏。《表錯七日情》並不是很壞的電影,但其中的笑料大多來自退化、虐待性的樂趣卻令人不安。《三闖少林》是規格化的「片廠功夫片」,《暗渠》賣弄的折還是無謂的暴力和扭曲的影像;兩片可說毫無票房之外的企圖。邵氏也許覺得選什麼片參加是他們「自家子」的事,但是這種現象不僅是對影展的輕蔑,恐怕也會引起香港電影圈,輿論界的不滿。
.
至於臺灣開出來的片單,即使閒話難免,「合法性」大約是不成問題了。不管好壞,《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大輪迴》等五部片子確實代表臺灣這一年來電影的成績。無論從整體文化或電影史的角度來看,《海灘的一天》和《兒子的大玩偶》都是關鍵性的作品; 《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這有階段性的意義。尤其以本來並不這麼成功的《看海的日子》,因為(有意無意)加入了「重塑電影風氣」的行列,而得以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
然而票房的結果告訴我們,所謂的「寫實電影」也可能是一種消費性商品。最近競相開拍或已完成的大量「小說電影」、「鄉土電影」顯示,「新」電影背後的製作動機不是任何思潮或自覺的電影運動,而是市場的供需法則。這條國語片的活路,無疑主要是由《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等片開拓出來的。比起六〇年代的文藝片,《小畢的故事》在意識上並無任何長進,但它至少證明,「沒有暴力色情,沒有大明星、大宣傳,男女主角沒有結合」的電影,觀眾也能接受。(這當然不是什麼原創性的發現,但此地電影業者也不記得有這回事為時已久矣)。
.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客觀背景引導了《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的出場。《海灘的一天》有很多缺點;然而它真正的重要性不在「藝術成就」或「個人風格」的判定,而在這部電影符式了(Signify)和以往國片不同的「觀眾」觀念。用普通話來說, 《海灘》一片濃厚的中產品味(包括對西化情調及臺北小圈子文化的描寫),複雜(或說混亂)的倒敘結構,表面上開放的結局等等,皆意味著這部作品必須訴求不同的電影消費羣,或不同的電影消費態度,也因此其賣座成敗結果將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
如果說,讓臺灣電影在貧瘠中求進步是整個電影界共同的目標的話,那《兒子的大玩偶》無疑是近幾十年來最成功的嘗試。無論爭取自由表達的尺度或商業效益上,《兒子的大玩偶》都打了一個小勝仗。就電影本身表現而言,三段中真正陳述完整的可能只有《蘋果的滋味》 ,然而其整體對「第三世界意識」的反映,卻使得《兒子的大玩偶》成為國語片新座標。據說這部作品未能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是因為「主題意識」仍是重要的評審項目,可是《兒》片是我印象中主題最正確、意識最健康的臺灣電影。
.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
.
〔後記〕
八三年的十一月五日,為配合在臺舉辦的亞太影展,有分報紙設計了一個副刊專題,以多篇文章介紹代表每個地區來參展的影片。我負責「國片」的一部分。我的文中原有一段批評《大輪迴》的文字,被改版面編輯要求刪去。原因是:「避免對柔導演們造成過度刺激」。我已記不清該段文字詳細(就算記得清補回去恐怕也沒什麼意義)。因此特此一記。
.
.
〔編註〕
※陳國富的這篇文章當初見報時,很多熱愛電影的青年學生有點納悶:既然文章裡表明《海灘的一天》與《兒子的大玩偶》是其中最卓越最重要的,為什麼作者指陳了它們以及略遜一籌的其他影片的缺點,卻唯獨漏了(或是放過)《大輪迴》?直到本文結果出版(收入「片面之言」一書)並附加後記,大家才恍然大悟。黃建業的一篇影評也受過同樣的「干擾」。其實,《大輪迴》並不可恨,前輩導演也不可鄙,而是台灣社會的某些觀念稍嫌陳腐,莫非以為批判某片就是對這部電影導演以往的努力一筆勾銷?
.
.
(圖為《兒子的大玩偶》中的《蘋果的滋味》劇照。)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兒子的大玩偶_黃春明的文學電影 - YouTube 的八卦
2010向大師致敬-黃春明系列活動:www.trend.org/2010master。坤樹的工作是扮成小丑的活動看板,久而久之,坤樹襁褓中的 兒子 也漸漸熟悉父親逗趣古怪的 ... ... <看更多>
兒子的大玩偶 文章 在 兒子的大玩偶----------小小補充] - 精華區MayClass 的八卦
以下是找到的資料
其中有些是沒看過 大概看過3.4個黃春明的小說吧
<兒子的大玩偶>.<溺死一隻老貓>.<蘋果的滋味>(今天看的)
特點˙技巧˙方式
黃春明創作的年代,正值台灣從農業社會要過渡到工商業社會的轉型期,如此新舊社
會形態轉換交替時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最顯著的莫過時間觀念的差異。農業社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隨著日月的交替,以及自然的四季節氣而更替;工商業
社會,講求效率,寸秒寸金,要求精準的時間刻度,時間觀念的建立,為的是達成迅速、
確實的生活秩序。時間觀念的演變,改變了人們生活的秩序,從而也更動了原有的價值觀
。
黃春明的小說,在新舊社會的多重時間節奏上極具現代性,除了點明時空的因果關
^^^^^^^^^^^^^^^^^^^^^^^^^^^^^^^^^^^^^^ ^^^^^^^^^^^^^^^^^^^^
係,他擅長用人物意識流的方式,交錯時空,一方面交代人物背景與心理,一方推^^ ^^
^^^^^^^^^^^^^^^^^^^^^^ ^^^^^^^^ ^^^^^^^^^^^^^^^^^^^^^^^^ ^^^^^^
移情節。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在小說中突顯了新舊社會對時間感的衝突。
^^^^^^ ^^^^^^^^ ^^^^^^^^^^^^^^^^^^^^^^^^^^^^^^^^^^^^^^^^^^^^
例如講到的太陽.滾燙的火球 穿插在故事中 隨著他的心情變化 對著外物 景色有
不同的感受 滾燙的火球代表他焦急不安和倍受壓迫的心情 重複了許多次
文中有一幕是太陽下山了 代表他那痛苦的工作也結束了 只是在天太陽再度升起前
他說 坤樹整個人輕鬆放鬆了
時間意識節奏的改變,意味著文明腳步的進展。綜合黃春明的作品對照,妓女行業與廣告
行業的發展速度,更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妓女行業在<看海的日子>裡,養女被賣到茶室
妓女間,早期貧窮的農村社會重男輕女時代就時有所聞,其主題焦點就落在妓女白梅的命
運與生存的尊嚴,到了<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妓女行業成為台灣賺取外匯的「
無煙囪工業」,妓女在此成為台灣主體的象徵。而廣告業的發展,從<鑼>裡打鑼的, <兒
^^^^^^^^^^^^^^^^^^^^^^^^^^^^^^^^^^^^^^
子的大玩偶>的坤樹從廣告人進步到踩廣播車,<兩個油漆匠>裡畫的巨型廣告看
^^^^^^^^^^^^^^^^^^^^^^^^^^^^^^^^^^^^^^^^^^^^^^^^^^^^^^^^^^^^^^^^^^^^^^^^
剛好我們第二組在小組討論的時候 有人對戲院老闆要求坤樹換成廣播車
感到興趣及不解 希望同樣感到疑惑的人看到了有所幫助
板,以及<小寡婦>裡用報紙傳媒廣告吸引洋人上門光顧酒吧的噱頭等等,出身於
^^^^^^^^^^^^^^^^^^^^^^^^^^^^^^^^^^^^^^^^^^^^^^^^^^^^^^^^^^^^^^^^
廣告人的黃春明,認為「媒體實在是很重要的社會變遷的象徵」,也充分的在小說中藉由
^^^^^^^^^^^^^^^^^^^^^^^^^^^^^^^^^
傳媒的進展,道盡了台灣社會進展的節奏之快速。黃春明在1986年發表的<現此時先生>
也著實地對資訊傳媒幽默地嘲諷了一番。
還有
黃春明重視倫理價值,其故事中的夫妻關係也頗引人注意,不論是<癬>和<蘋果的滋味
>裡的江阿發與阿桂,<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坤樹和阿珠,<鮮紅蝦下消樂仔這個掌故>
裡的阿樂和阿樂嬸,<放生>裡的尾仔伯和金足婆,<打蒼蠅>裡的旺欉伯和阿粉婆,這
些篇章裡黃春明描繪夫妻之間互相臆測著彼此脾性,以避免爭執不快的場面發生,都留下
動人而令人莞爾的描寫。黃春明曾在一篇題名<我愛你>的散文中,言明不善表達感
情的中國人,無法以直言直語的「我愛你」來表達內心的愛意,卻有更豐富、曲折而戲劇
化的表達方式,例如一個聽了一整夜太太咳嗽的先生,也心疼太太一夜沒睡好,希望她趕
快去看醫生,就說:「幹你娘咧!嗽、嗽、嗽給我聽有什麼用!又不是沒錢讓你看醫生。
」正做著家事的太太聽在耳裡,也知道先生關心他,很愉快的又咳了幾聲。先生到外頭轉
了一圈回來,看到妻子還在廚房東摸西摸,還不時的咳嗽著,開口就罵了:「妳這種查某
人嗽死好了,嗽死您爸再娶一個幼齒的,……」太太聽了氣得回應:「我就知道你希望我
早一點死……」又難過的咳嗽了。黃春明擅長經營人物的語言對話,來表達台灣社會
^^^^^^^^^^^^^^^^^^^^^^^^^^^^^^^^^^^^^^^^^^^^^^^^^^^^^^^^^^ ^^^^^^^^^^^^^^
人與人之間隱微的心理感情變化,其中正是運用與人物身分、表情貼近的語言,使
^^^^^^^^^^^^^^^^^^^^^^^^^^^^^^^^^^^^^^^^^^^^^^^^^^^^^^^^^^^^^^^^^^^^^^^^
其筆下的人物一個個鮮活起來。
^^^^^^^^^^^^^^^^^^^^^^^^^^^
可以知道其他人物是扁的 坤樹+阿珠是圓的 ^O^
---------------------------------------------------------------------------------
以上多是從一篇論文中借用的資料 再加上些許的個人意見
由於個人功力仍有所大大的不足
還是借用的別人的資料 希望一學期後能大躍進
做好創作的剖析
如果有人看到最後的 謝謝啦
偷偷告訴你喔 VINNIESU=原PO=蘇禹丞 隸屬第二小組啦
P.S 文章部分節錄(並有重新排版)自 徐秀慧碩士論文.黃春明小說研究
這篇唯一找到的論文真的很詳盡 對作家黃春明及其作品 有興趣
卻不知從何著手的朋友 看完一定會覺得不能更好啦(以我的程度而言的)
相信如過是在讀過他許多作品後再來參考受益更是良多
--
自己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洞吧
跳進去會到不了底喔
一
墜
直
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9.188.6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