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產疫苗的態度,定宇選擇尊重專家間的「依照科學論證」,定宇就已經有明確答案的,假日來篇比較長的文,分享「國產疫苗解盲成功之後」的想法給大家:
一、「解盲」解了什麼?
疫苗至少有三個目標要達標,安全及耐受性(副作用)、血清陽轉率(是否產生抗體和抗體量)、抗體是否有「保護力」(有沒有效)?
這次解盲的結果...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未出現疫苗相關嚴重不良反應。
血清陽轉率(中和抗體和抗體量),意思就是指研發者希望疫苗注射後,人體要產生的東西有沒有產生?量是否足夠?測試結果,血清陽轉率相當好,這部分也確認通過,以上二個達標的數據都非常的成功。
但是,研發者希望接種人體產生的東西確認已經有了,但是這東西是否能夠保護人體免於武漢肺炎病毒的傷害?免除傷害的能力夠不夠?這就是「保護力」,「解盲」對「保護力」這部分還沒有結果,這就牽涉到下一題,「國產疫苗能否通過緊急授權EUA」?
二、這次國產疫苗解盲,拿到台灣緊急授權EUA了嗎?
答案是「還沒有取得緊急授權」,因為還沒確認保護力,這就牽涉到這段時間的國產疫苗論辯紛擾。
正常疫苗開發,保護力是在第三期完成,通常耗時數年以上,面對武肺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正常開發疫苗無法應付「緊急狀態」,所以才有各國政府的「緊急授權EUA」,事實上,現有國際上的主流武肺疫苗,像AZ、BNT、莫德納、嬌生等都沒有完成第三期,而是以完成第二期,加上第三期期中報告的數據,取得EUA。
但是台灣的國產疫苗只有一、二期,缺乏「保護力」判斷依據的第三期或是第三期期中報告,那該怎麼辦?
原來就是只能繼續進行第三期試驗,或至少比照現有AZ、輝瑞、莫德納等疫苗,取得第三期期中報告,這樣才能判斷是否授與EUA和符合目前的國際標準而得以進入國際市場,但是那樣的話,國產疫苗就得再花上相當時間。
在2021年5月6日的世衛組織「免疫橋接替代第三期」會議中,全球1400名公衛專家和政府決策官員、加上全球20家疫苗廠(台灣高端是其中之一)受邀與會,雖然尚未有結論,但是WHO的「免疫橋接」主張,提供了另一條確認保護力的途徑,來替代第3 期臨床試驗,節省寶貴的全球抗疫救命時間。
「免疫橋接」怎麼來的?
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武肺病毒,國際上現在使用的疫苗,在疫情初期開發時,沒有前例可以依據,所以得進行到第三期期中報告,才能判斷「保護力」,進而緊急授權,而台灣的國產疫苗和國際上十餘家開發中的武肺疫苗,完成二期時,國際上已經有AZ、BNT、莫德納等先行者疫苗大量施打的數據,而全球現在的武肺疫苗產量嚴重不足,疫苗生產控制在少數國家,相當不利於全球防疫,所以世衛組織建議完成第二期的開發中疫苗,可以用「免疫橋接」的方式替代第三期,就是與現在已經施打的疫苗拿來做標準(台灣採取英國的AZ),「中和抗體濃度」做出來,去跟AZ疫苗做比較,如果出來效益相等的,這樣AZ疫苗已經可以下降保護感染,間接證實國產疫苗也是如此,這就是「免疫橋接」。
另外也有專家建議加入台灣已經確診武漢肺炎的人,把他的血清抽出來,以他的抗體跟疫苗注射抗體做比較,如果得到相等的結果,在科學上證據會更充足。
所以台灣的國產疫苗必須在「免疫橋接」上,證明優於AZ,才能夠取得緊急授權EUA。另外國產疫苗也會繼續三期實驗,未來還是以取得正常時期的「藥證」為目標。
三、為什麼比國際上的武肺疫苗貴?為什麼政府還要買比較貴的國產疫苗?
這個答案比較簡單,比較貴的原因與市場規模、產量和進入市場時間有關,任何商品產量規模多寡一定影響單價,進入市場初期的價格也一定比較高。
那為什麼不去採購國際市場上現有可靠、相對便宜的疫苗呢?
這部分的理由更簡單明瞭,萬一買不到的時候,或是買到了,但是供貨有問題的時候怎麼辦?能源、武器、糧食和武肺疫苗都屬於這類「戰略安全物資」,像泰國米比較便宜,但是台灣自產糧食不能只考慮價錢一樣,確保本國具有供應能力,也就是「自主」能力,而且這類「戰略安全物資」不能被「具敵意國家」掌控,這是國家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戰略必要投資。
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在 藥品生體可用率及生體相等性試驗作業準則 - 全國法規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一、以溶液型態投予之注射劑,其酸鹼值(pH值)與對照藥品或藥典收載規格相同,所含賦形劑組成除防腐劑、緩衝劑、抗 ... ... <看更多>
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在 依據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之生體相等性試驗免除指引 的相關結果
一、為建構與國際協和之生體相等性試驗管理規範,以利外界對於生體相等性試驗之免除條件有所依循,爰公告「ICH M9:依據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之生體相等 ... ... <看更多>
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在 【藥動/藥效】何種劑型的學名藥得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的相關結果
請參考「藥品生體可用率及生體相等性試驗準則」第8條之規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免除生體相等性試驗:. 一、血管內給藥注射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