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看繪本 #山是綠的海是藍的
每天記者會跟政論節目都能提供台灣人源源不絕的哏圖。今天來介紹1920年代法國出版社出版的手風琴繪本,一共有三本:河川(Panorama du fleuve)、山岳(Panorama de la montagne)、海岸(Panorama de la côte)。這系列在復刻之前是收藏家眼中的夢幻經典。你很難想像這是20年代的繪本,其實也不意外。全世界1920-1930年代可以說是繪本的第二黃金時期,除了當時的中華民國,因為正忙著北伐,聯俄容共。
回到書本身,繪者亞歷山德拉.埃克斯特 (Alexandra Exter) 是『俄羅斯前衛藝術運動巨頭之一』,這是她於20~30年代短暫滯留巴黎期間,為河狸爸爸出版社所帶來的巔峰,而當時版品在現今的古董市場中,拍賣價一直居高不下。
這三本書在我之前常常講的STEAM繪本講座中一定會被拿來當例子,當時已經有一面全景的彩圖,另一面是黑白插圖+說明的文字這種設計,這種排版台灣到最近這十幾年才有這種「意識」。有時我會開玩笑說台灣繪本落後日本至少五十年,有人都會很不以為然覺得我太扯,但認真說是落後國外一個世紀XD
回到山是綠的所以可登山,海是藍的所以不能下海。但圖片看得出來:山不只是綠的,也有白的藍的黑的,海不只是藍的,也有綠的(到深海就變黑的)而且連小朋友都知道,海水是無色的(無色覺醒?!)只是因為光的折射看起來才像藍的。
真可惜這些書在台灣沒有出版,提問的記者小時候應該多看繪本,現在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現在買還來得及:https://pse.is/3k6anm
(我在這裡買的,但我不是賣家)
光的折射例子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八卦
前幾天關於水果不甜的新聞,記者還做了一張水果甜度圖,
說資料是來自農試所包含台灣水果一般甜度跟建議甜度,如果這資料真的是農試所提供的,那農試所到底是根據什麼資料提出這種看法呢?我也很好奇,農試所是有什麼資料support這些建議呢?
這幾天就有專業的葡萄農來打臉:
框框內為葡萄農發言
-----------------------------------------------------------------------------
葡萄已經硬核開始要著色,再不久等6~7成熟時就有15度了,叫那訂適合15度的來買,都賣給他啦!
------------------------------------------------------------------------------
葡萄推薦糖度是15度耶,但依專業葡萄農的經驗,15度只有6~7成熟,如果6~7成熟的本土葡萄賣的出去,我也很懷疑?
解釋一下水果糖度的觀念,糖度Brix的定義是「在20°C情況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
但是水果糖度要怎麼測量呢?是把水果拿到實驗室做分析嗎?
當然不是,吃飽太閒嗎?
水果糖度的測量會使用折光式糖度測量儀,
用的原理就是光從空氣中,進入濃度高的介質折射角度會偏移的原理。
所以造成折射的原因是濃度,任何可以溶於水的物質都會影響濃度,濃度高則Brix數值就高。
也就是折光式糖度測量儀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糖含量而是濃度
=糖+有機酸+鹽分+其他可溶於水的物質
所以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Brix並不是真正的Brix,
有些水果酸性物質很多,可溶解水的物質很多,但並不太表糖多,甜度高。
但在現場是沒有人會去講究這些,而是以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數值,作為一個採收標準,Brix要到多少才適合採收。
葡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Brix雖然有15,但還是非常酸,還沒成熟。以專業果農的講法,他會以Brix協助當成採收的判定,再配合試吃,確認風味夠才會採收,但採收的時候往往Brix是超過18的。
而那些連原理都搞不懂的營養師就會跳出來,吃一個半的火龍果,吃32顆的葡萄,就等於吃下12顆方糖的量。
拜託!水果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濃度Brix與真正的糖度Brix只是有相關性,究竟相關係數多高,台灣的農政單位都沒幾種資料了,輪的到連定義都不懂的營養師來鐵口直斷?
PS . 要講一下台灣的媒體記者真的越來越墮落,這系列的新聞一開始是聯合晚報的記者去訪問做出來的新聞,但他把農試所所長的名字陳駿季打錯,變成陳季駿,結果一狗票的媒體都套用人家的新聞改一下就出稿,所以如果看到新聞內容是農試所所長陳季駿表示,就代表是去抄聯合晚報的新聞,寫新聞都用抄的,感覺也是很掉漆。
google 農試所所長陳季駿,就知道那些新聞在抄人家的新聞了。
光的折射例子 在 Goodaystudio攝影師-張馬克 Facebook 八卦
週三佈光分享日
燈具:永諾560 II(1/2 CTO濾片),金貝DC600加雙燈頭
相機器材:Canon 5DMK2,Canon 50mm/F1.4
修圖軟體:Adobe lightroom 4,Photoshop CS
佈燈想法和過程:上星期和朋友參加一個聚會時,朋友開玩笑的一直說“介質!打光就要那個介質!“;不得不承認,有時打假太陽光的光法真的和那個介質很有關係,這星期要講的就是我之前上課很常說的“一塊髒玻璃的故事“。
和之前很多次的打燈範例很像,在這次範例的天氣狀況也是很不好,基本上就是小毛毛雨加很多烏雲的日子。這樣的天氣狀況在早上還好,但在漸漸日落的下午時就很麻煩了,更別說場景是換到室內的狀況,基本上就是個跟時間賽跑的節奏下去拍攝,但廠商說了算,此刻也只好跟自己之前打燈的技術來挑戰。
因為這次拍攝的室內場地是個溫室,好處就是天花板是透明的,但比較麻煩的是因為太高且這是個舊溫室,所以天花板上都是陳年的灰塵,自然光線是比較沒辦法打進來的,更別說在陽光漸漸減弱的下午時光,所以自然要動用上打燈的手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先對室內自然光的狀況拍一張照片,了解一些可用的自然光有那些,然後我可以把光線加在那;而在拍完自然光照片後,我就大概知道問題在那了。
首先由上方下來的光線狀況還可以,但人正面的光線不太行,更別說人臉下方的反差了。另外人後方的光線狀況也不優,不過好在室內的空間夠大,加上是玻璃屋的設計,所以我可以放心的來佈光看看。
當時手上有的是一個金貝dc600外拍燈和一支永諾的小閃燈,因為側方的玻璃面前夠大,所以我在這把dc600加上雙燈頭放在戶外,因為室內的光線由於玻璃太髒,所以光線變得有些黃黃暖暖的,為了讓打光的光線可跟室內的自然光融合,我在兩個燈頭前都加了1/2 CTO的濾片;然後第一支燈放在跟模特兒比較平行的位置,讓光可切過模特兒到身後,而不讓硬的光線打在人的正面上,這樣才比較有自然光線的氛圍感。另一支燈就放在比較後方,主要是打在人後方的背景,讓後方也吃到光線,這樣打光起來的狀況才會比較自然些。而實際打下去的感覺其實有些超過我個人的想像,主要是綠色的植物因為有個光線打下去後,顏色變得好看,而背景的風扇因為光打到而有了影子增加了層次感,這些東西其實並不是我一開始打燈會預期到的,但沒想到其好效果讓整個環境的光線看起來更加的真實。
人側方和後方的光線佈好後,再來是人正面的光線感覺,我在這是利用地板跳燈的方式來補人下方的反差狀況,使人的正面反差下降也可增加適當的明亮度。這樣整張作品的佈光就大致上完成了。
那這些例子跟“介質“和“髒玻璃“有什麼,其實是有的。首先因為髒玻璃上的灰塵讓閃燈的光線有柔化的效果,也因為灰塵會有擴散和折射光線的效果,所以讓整面玻璃變成了一個很大型的控光幕,提供了人側面很大的光線來源。而在把模特兒靠近玻璃拍攝時,也因為灰塵把“光“留在玻璃上,而讓玻璃有太陽光打入的感覺,這是很乾淨的玻璃沒辦法辦到的事;而這樣的介質效果就跟霧氣和灰塵或水滴一樣,讓光線在空間中更有存在感,也會讓照片的感覺提昇很多,所以如果看到玻璃很髒時其實要感到開心,因為你就有一個可製造光線感的東西了!今天的例子,希望對大家拍攝時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