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搶救八仙塵暴傷患全數出院 見證臺灣高水準醫療】
2015年6月27日發生的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故,至目前為止,共造成15死484傷,是繼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臺灣受傷人數最多的意外。根據衛福部7月7日官方統計,所有傷患平均燒燙傷面積約44%,燒燙傷面積大於40%之傷患計有248人,其中80%以上傷患人數共24人。
臺大醫院收治之八仙樂園粉塵爆燃的燒傷病人有34位,住院病人有33位,其中有22位女性、12位男性,平均年齡是21.7歲;收治之20%以上大面積燒傷病人有28位,平均燒傷面積是43%。燒傷病人有21位住在加護病房,有12位插管呼吸治療,吸入性肺損傷9位、肺水腫等併發症19位、接受氣管切開手術1位、敗血性休克12位、需要ECMO者0位、死亡病人數0位。目前所有病人都已經出院,沒有病人器官衰竭,所有住院病人之平均住院天數是65天,住在加護病房病人之平均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是75天。
本院此次大量大面積燒傷的治療經驗分享,主要是醫療團隊發揮整體性治療、有效且快速之傷口清創與植皮、適當體液補充、足夠熱量給予、敗血症的積極處理、與嚴謹的感控措施。本院醫療團隊,在燒傷事件發生後的第一個月,每天早上7點30分舉行晨會,匯集眾人的醫療經驗與看法以執行燒傷診治。對於大量病人病情的掌握,首先建立雲端病人病情資料庫,獲得授權的住院醫師與專科護理師,可以隨時隨地以桌上型電腦或是行動裝置來更新病人病情,讓獲得授權的醫療團隊,可即時掌握病人病情。此外,醫療團隊也透過智慧型手機的即時通訊,不受時地限制的溝通彼此見解。
對於大面積燒傷的治療,初期處理大面積(20%以上)嚴重燒傷的病人,第一週是以急救為主,需要給予足夠量的點滴液體與熱量,並且隨時監測病人病況,以及隨時調整點滴液體量與藥物,儘量維持各器官足夠血液灌流,一週後再進手術房施行清創手術與覆蓋屍皮、或是覆蓋生物合成材料於傷口,以及陸續施行植皮手術。對於此次大量傷口的植皮手術需求,是要以有限的病人正常未燒傷皮膚,來修補大量大面積燒傷傷口,本院主要是使用自行發展之微植皮複合手術,將整片正常皮膚剪裁成眾多微小面積之皮膚,再分別移植至燒傷傷口,傷口最表層再覆蓋屍皮,以增加植皮成功率。對於小面積(20%以下)的淺層二度燒傷病人,則只有清洗傷口、與覆蓋人工敷料。
本院接受衛福部分配的大體皮膚,總量有28萬平方公分,用於覆蓋大面積燒傷之傷口、或是清創手術後之傷口。衛福部所採購的大體皮膚,在燒傷初期覆蓋於傷口,可以穩定病人生命徵象,在燒傷後期覆蓋於傷口,可以減少傷口感染與降低敗血性休克;此外,本院使用大體皮膚是大面積燒傷病人存活的關鍵因素之一。本院也接受日本紅十字會透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之人工真皮500片,用於覆蓋清創手術後之傷口。至於日本J-Tech公司透過衛福部捐贈、首次在臺灣使用之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 autologous cultured epidermis)產品,本院也用於1位大面積燒傷病人之傷口。對於部分清創後之傷口植皮手術中,也有4位使用澳洲Avita公司捐贈之ReCell自體細胞移植術。
復健方面,所有病患從住院初期的急性期開始,即及早開始進行各項復健治療。本院復健團隊每週定期開會,逐一討論每位住院病患的復健狀況及治療方向。因復健治療的及早介入與密集治療,本院病患復健狀況皆相當良好,所有病患於住院期間都持續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及吞嚥治療等各項復健,直到出院時都可以自己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以及自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部分功能恢復較慢的病患,也會轉至復健病房持續密集復健,直到可以自己走著出院回家。出院後,病患亦持續於整形外科及復健科門診追蹤治療及繼續復健。
此外,本院亦相當重視所有病患及家屬的心理社會狀態。每位病患都有專責的臨床心理師及社工師,持續協助處理每位病患和每個家庭的心理情緒與社會問題。
在傷患治療期間,曾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燒燙傷中心組成的醫療小組,搭乘馬英九總統「久揚之旅」專機一起來臺,此6位專家於7月22日至本院燒傷中心及復健部與治療團隊進行專業交流,對本院及全國之治療成果表示高度讚揚。
●臺大醫院627八仙樂園粉塵爆燃事件,醫療團隊成員如下●
1、副院長、外科部主任、內科部主任、創傷醫學部主任、麻醉部主任、復健部主任、護理部主任、社會工作室主任。
2、整形外科、腸胃外科醫師。
3、感染科、胸腔內科、腎臟科、心臟內科、腸胃內科醫師。
4、創傷醫學部醫師。
5、麻醉部醫師。
6、復健部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
7、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8、護理部護理師。
9、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10、營養室營養師
11、社會工作室社工師。
●附註●
1、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 autologous cultured epidermis)產品的製作,是取下病人2乘2公分的皮膚,送至日本J-Tech公司,再分離出表皮細胞,然後在GMP純無塵室內做體外培養增生。三週之後,將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由培養室取出,儘速將鮮活自體表皮細胞送至本院,覆蓋在病人清創後之傷口。
2、ReCell自體細胞移植術(4例),是取下患者的自體表皮細胞,經由酵素分解後,噴灑於燒燙微植皮手術處,以促進微植皮手術成功率與加速皮膚新生。ReCell自體細胞移植術中之酵素轉化過程只要 30 分鐘,取皮面積小。
3、自體培養表皮細胞(JACE)與ReCell自體細胞移植術的使用,可以減少燒傷病人正常皮膚的取用。
傷口感染護理措施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八卦
大家今天到哪兒看燈呢?
元宵節快樂🏮🏮🏮
小兒子在元宵節前夕誕生,當年是強烈寒流。
今年冬天好暖啊!
【餵自己的小孩:到嬰兒室搶寶寶的衝動】
2003年,SARS風暴仍籠罩著台灣,口罩是路上行人的標準配備,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距離遙遠。那也是政府推行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制度第二年,五月底我在受訓的醫學中心產下第一胎。夏天來了,病毒會因為暑氣而被鎮住嗎?誰也不確定,「隔離」還是最有效的方法。醫院原本已開始實施母嬰親善措施,卻因為SARS感染管制的理由,取消「母嬰同室」,也沒有「產檯即吸」,孩子出生後讓我看一眼,就送到嬰兒室去了,連抱都沒抱到。
我生產後在產房觀察約莫一小時,身體狀況穩定就被送往產後病房。孩子在「驗明正身」之後,進了嬰兒室與我分開。產後四小時接到嬰兒室的電話,說是寶寶想喝奶了,可以到嬰兒室餵奶。由於產後傷口疼痛、身體疲憊,從病房移動到嬰兒室對我來說真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當時住的病房在12樓,嬰兒室在另一棟建築的五樓,除非是半夜,否則電梯很難等。常常到嬰兒室時,寶寶已經哭到累了,含上乳房就睡著,嬰兒室的護理人員說:「陳醫師,我可是半小時前就叫妳了啊!妳怎麼那麼久才來?」。因為接到電話,要先上一次廁所,想說這一餵寶寶不知要喝多久。產後會陰有傷口,每上一次廁所都是大工程,還要會陰沖洗、擦藥。傷口的腫脹讓我寸步難行,又堅持不想坐輪椅,因為坐下去痛苦一次,爬起來又痛苦一次,更何況不一定有人可以推我。超過兩小時的第二產程,讓我神經壓迫受損,雙腿無力。更多產婦因為傷口疼痛或是產後疲憊無法移動,就將餵養小孩的「工作」,交由嬰兒室的護理人員全權處理,餵的是配方奶。當我好不容易把自己移動到嬰兒室,第一次從護理同仁手上抱起寶寶時感覺好陌生,這真的是在我肚子裡待了十個月的小傢伙嗎?為什麼寶寶不能一直待在我身邊?母乳哺育是我的堅持,但跟寶寶分開來讓我好辛苦,每次餵完奶都不想把寶寶「還回去」,心想如果寶寶可以一直待在身邊該有多好。
產前看了《母乳最好》,知道陳昭惠醫師是母乳哺育的專家。 SARS來襲,寶貝花園轉載了一篇陳昭惠醫師的文章〈在SARS風暴下的母乳哺育〉,文中提到SARS與母乳哺育的關係,目前仍無官方的正式建議。不過陳醫師根據之前感染性疾病的經驗,提出她個人的六項建議,其中產後的建議為「寶寶一生下來就和媽媽有肌膚接觸時,可以讓寶寶得到媽媽身上的正常的菌種。如果嬰兒放在嬰兒室,接觸到的是更多醫療工作團隊人員身上的各式病菌,暴露的危險性更大。此時更應該母嬰同室,接觸媽媽和寶寶的醫療工作人員應該加強洗手,戴口罩。」很想把這建議拿給同事們看,讓她們把寶寶還給我。但是,這是醫院非常時期的政策,我也不知道應該去跟誰建議才有用,為了不造成同事們的困擾,我還是把母嬰同室的要求吞回去,反正自然產三天就可以出院,就忍耐一下吧。
產後開啟了我八年八個月哺乳的生活,這是在當時料想不到的。第二胎於2007年出生,雖然已經離開受訓的醫學中心,到診所工作將近四年,因為醫院離家較近的緣故,我還是回到醫院生產。當時醫院執行母嬰親善措施已經六年,情況「似乎」好多了,孩子出生後雖沒「肌膚接觸」,但有讓我抱一下,在產後觀察的這段時間,孩子一直跟我在一起。老大沒有因為我懷孕而離乳,所以我持續泌乳。抱起剛出生的老二放上胸前,孩子在含上乳房竟就「咕嚕!咕嚕!」大口地吞起母奶來,「初乳怎麼可能這麼多!」連我自己都感到訝異。產後觀察結束要被推去產後病房前,孩子被抱回去嬰兒室洗澡。這一去,又不還我了…
那是元宵節前一天,剛好寒流來襲。孩子凌晨四點多出生,我在產後病房等到八點多都還等不到孩子,明明入院時就「簽」好親子同室的同意書了,忍不住打電話去嬰兒室詢問。「陳醫師,你的寶寶體溫一直不穩定,可能是天氣太冷的關係,也可能是才剛滿37周,我們把他放在暖床很久了都還是這樣。兒科醫師說要觀察,我們先『偷偷』推去給你餵奶,餵好之後,你要趕快讓他回來睡暖床啦!」講完電話開始後悔沒在家裡生,又不把寶寶還我了。趕緊打電話跟曾在醫院共事的兒科醫師(大學同學)求救,問她新生兒體溫不穩定怎麼辦。相對於我的焦慮不安,同學倒是「老神在在」,從電話那頭幽幽傳來「唉喲!鈺萍啊,生了真正憨憨呢!(台語)就把孩子抱在身邊一直在一起就好了,媽媽的身體是不用插電的暖床,可以調節寶寶的體溫啊!」必須承認,我到那時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做「母嬰一體」。媽媽跟孩子一直在一起,並不是只有餵奶這件事,孩子不成熟的生理現象,要靠母體調節維持,體溫就是一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監控」繼續發生,孩子有可能推回嬰兒室之後又不還我,住院一天就趕緊回家,心想醫院還真是個麻煩的地方。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已經推行六年了,有些事情已經改變,但也有些事情還沒變。
圖片來源 https://zi.media/@tomchuntw/post/jsDIyH
傷口感染護理措施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八卦
大家今天到哪兒看燈呢?
元宵節快樂🏮🏮🏮
小兒子在元宵節前夕誕生,當年是強烈寒流。
今年冬天好暖啊!
【餵自己的小孩:到嬰兒室搶寶寶的衝動】
2003年,SARS風暴仍籠罩著台灣,口罩是路上行人的標準配備,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距離遙遠。那也是政府推行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制度第二年,五月底我在受訓的醫學中心產下第一胎。夏天來了,病毒會因為暑氣而被鎮住嗎?誰也不確定,「隔離」還是最有效的方法。醫院原本已開始實施母嬰親善措施,卻因為SARS感染管制的理由,取消「母嬰同室」,也沒有「產檯即吸」,孩子出生後讓我看一眼,就送到嬰兒室去了,連抱都沒抱到。
我生產後在產房觀察約莫一小時,身體狀況穩定就被送往產後病房。孩子在「驗明正身」之後,進了嬰兒室與我分開。產後四小時接到嬰兒室的電話,說是寶寶想喝奶了,可以到嬰兒室餵奶。由於產後傷口疼痛、身體疲憊,從病房移動到嬰兒室對我來說真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當時住的病房在12樓,嬰兒室在另一棟建築的五樓,除非是半夜,否則電梯很難等。常常到嬰兒室時,寶寶已經哭到累了,含上乳房就睡著,嬰兒室的護理人員說:「陳醫師,我可是半小時前就叫妳了啊!妳怎麼那麼久才來?」。因為接到電話,要先上一次廁所,想說這一餵寶寶不知要喝多久。產後會陰有傷口,每上一次廁所都是大工程,還要會陰沖洗、擦藥。傷口的腫脹讓我寸步難行,又堅持不想坐輪椅,因為坐下去痛苦一次,爬起來又痛苦一次,更何況不一定有人可以推我。超過兩小時的第二產程,讓我神經壓迫受損,雙腿無力。更多產婦因為傷口疼痛或是產後疲憊無法移動,就將餵養小孩的「工作」,交由嬰兒室的護理人員全權處理,餵的是配方奶。當我好不容易把自己移動到嬰兒室,第一次從護理同仁手上抱起寶寶時感覺好陌生,這真的是在我肚子裡待了十個月的小傢伙嗎?為什麼寶寶不能一直待在我身邊?母乳哺育是我的堅持,但跟寶寶分開來讓我好辛苦,每次餵完奶都不想把寶寶「還回去」,心想如果寶寶可以一直待在身邊該有多好。
產前看了《母乳最好》,知道陳昭惠醫師是母乳哺育的專家。 SARS來襲,寶貝花園轉載了一篇陳昭惠醫師的文章〈在SARS風暴下的母乳哺育〉,文中提到SARS與母乳哺育的關係,目前仍無官方的正式建議。不過陳醫師根據之前感染性疾病的經驗,提出她個人的六項建議,其中產後的建議為「寶寶一生下來就和媽媽有肌膚接觸時,可以讓寶寶得到媽媽身上的正常的菌種。如果嬰兒放在嬰兒室,接觸到的是更多醫療工作團隊人員身上的各式病菌,暴露的危險性更大。此時更應該母嬰同室,接觸媽媽和寶寶的醫療工作人員應該加強洗手,戴口罩。」很想把這建議拿給同事們看,讓她們把寶寶還給我。但是,這是醫院非常時期的政策,我也不知道應該去跟誰建議才有用,為了不造成同事們的困擾,我還是把母嬰同室的要求吞回去,反正自然產三天就可以出院,就忍耐一下吧。
產後開啟了我八年八個月哺乳的生活,這是在當時料想不到的。第二胎於2007年出生,雖然已經離開受訓的醫學中心,到診所工作將近四年,因為醫院離家較近的緣故,我還是回到醫院生產。當時醫院執行母嬰親善措施已經六年,情況「似乎」好多了,孩子出生後雖沒「肌膚接觸」,但有讓我抱一下,在產後觀察的這段時間,孩子一直跟我在一起。老大沒有因為我懷孕而離乳,所以我持續泌乳。抱起剛出生的老二放上胸前,孩子在含上乳房竟就「咕嚕!咕嚕!」大口地吞起母奶來,「初乳怎麼可能這麼多!」連我自己都感到訝異。產後觀察結束要被推去產後病房前,孩子被抱回去嬰兒室洗澡。這一去,又不還我了…
那是元宵節前一天,剛好寒流來襲。孩子凌晨四點多出生,我在產後病房等到八點多都還等不到孩子,明明入院時就「簽」好親子同室的同意書了,忍不住打電話去嬰兒室詢問。「陳醫師,你的寶寶體溫一直不穩定,可能是天氣太冷的關係,也可能是才剛滿37周,我們把他放在暖床很久了都還是這樣。兒科醫師說要觀察,我們先『偷偷』推去給你餵奶,餵好之後,你要趕快讓他回來睡暖床啦!」講完電話開始後悔沒在家裡生,又不把寶寶還我了。趕緊打電話跟曾在醫院共事的兒科醫師(大學同學)求救,問她新生兒體溫不穩定怎麼辦。相對於我的焦慮不安,同學倒是「老神在在」,從電話那頭幽幽傳來「唉喲!鈺萍啊,生了真正憨憨呢!(台語)就把孩子抱在身邊一直在一起就好了,媽媽的身體是不用插電的暖床,可以調節寶寶的體溫啊!」必須承認,我到那時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做「母嬰一體」。媽媽跟孩子一直在一起,並不是只有餵奶這件事,孩子不成熟的生理現象,要靠母體調節維持,體溫就是一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監控」繼續發生,孩子有可能推回嬰兒室之後又不還我,住院一天就趕緊回家,心想醫院還真是個麻煩的地方。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已經推行六年了,有些事情已經改變,但也有些事情還沒變。
圖片來源 https://zi.media/@tomchuntw/post/jsDIyH
傷口感染護理措施 在 促進傷口癒合護理措施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八卦
剪了那一刀真的會造成日後性交疼痛、甚至尿失禁嗎?搜尋網路也會發現,許多文章提及「剪會陰」這件事都蘊藏了許多怒氣,甚至認定台灣的女人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