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德國能源政策發展系列:記者李怡慧、彭智宏德國採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德國政府投資再生能源 立法強制民營電廠二十年保證收購綠電 民眾選擇綠色發電 即必須付出高於法國二倍.台灣五倍價格購買綠電 學習節能 德國支持綠能的民眾:我願意】
德國人的用電,是一種理念和政策的結合。
理念是,德國人確立在2022年,要關掉所有的核電廠。
在這個明確理念下,德國人搭配的政策是,立法強迫民營電廠,以20年的固定價格,保證收購綠電,並強制規定綠電優先入電網,換句話說,先用再生能源,不夠才用傳統發電。
而"綠電優先"所增加的各樣成本,不是由民營電廠負擔,而是"全民買單"。
於是德國人說,用電和電價,其實是一場"思維革命"。
「我們必須思考,"我用的能源怎麼來的",你必須去問你的發電業者,甚至 發動抗議去弄清楚,"我們希望有乾淨能源",凡事都需付上代價,」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Alex是工程師,他的漂亮太太,曾是台灣記者的春慧笑說,Alex很"綠"。
大概從十年前吧,Alex開始堅持,用電只用100%再生能源的綠電。
利用電費比價的網站,德國人能自己選擇買什麼電,跟誰買電最划算。
「OK,這是我們最常用的網站,它會先問"居住地",輸入你的郵遞區號,接著問"一家幾口",選擇三個人,好的,接著它會問"選擇綠電"嗎,我們勾"是的",」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輸入大約的用電量,私人或企業用電,你期待的電力來源組合等資本資訊。
「所有資訊都在上面,」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各供電業每個月的電費,和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立刻一目瞭然。
「但這方案的優惠較少,我的方案優惠多(新客戶優惠),所以各種費率可以輕鬆比價,我的方案比較便宜,」德國工程師Alexander Brujic。
我們很好奇,綠電的電費是否特別高。
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的最新全球數據,台灣一度電的平均電費是2.84元(新台幣),美國,一度電約4元,德國,一度電約10元,德國是全歐洲第二高,僅次丹麥。
而Alex的綠電,一年電費約15000元,以Alex家全年使用1700度電來換算,綠電一度,等於約9元,看起來不便宜,是台灣一度電的3倍。
Alex解釋,每度9塊錢(或所有德國每度電價)裡面,包括了支持綠電發展,而全民買單的,"再生能源附加費"約2塊錢,佔電費約20%。
從2000年公布<再生能源法>後,德國人的再生能源附加費,從電價的2%,逐年漲到20%,民眾和企業承受的陣痛不小。
然而,因為再生能源補貼是20年,換句話說,2020年一到,德國人就不必再付附加費,加上,乾淨能源技術,7年來成本驟降85%,2020年之後,德國總算可望苦盡甘來,電費將開始下降。
Alex說,這20年,是德國為乾淨能源附上的"代價",也是德國人深刻學習,"電不能浪費"的"學費"。
「(兩人笑),我們常常為了省電而拌嘴,他希望"拯救地球",所以他總唸我,"喔..你為什麼把燈亮著",或是,"暖氣怎麼好像開一輩子了..","你不熱嗎",所以我終於了解,你其實只要把暖氣開著幾小時,然後整間屋子就會暖一整天了,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深刻體會到,我必須丟棄一些,在台灣的用電習慣,像是在台灣,我們總把冷氣開一整天,因為天氣實在太熱了,還有像是燈,好像總是亮著到永遠,」媒體工作者吳春慧。
節能和綠電,是一體兩面。
不過,你可能會問,那麼全民買單的再生能源附加費,到哪去了呢。
這座在德國漢堡,二戰時期,希特勒蓋的碉堡的案例,美好得難以置信。
「所有從這裡發出來的電,還有暖氣,像是這個標誌,會送到最近新建的電網裡,」漢堡城市規劃工程賽巴斯瑪斯。
「太陽能板也建置在屋頂,面積是1300平方公尺,裝置容量是750kW,這是德國此類型中,最大的太陽能電站,」漢堡城市規劃工程賽巴斯瑪斯。
已經荒廢了60年的二戰碉堡,由1998年德國電業自由化後,發電權下放到民間的地方能源公司負責,太陽能和社區民眾排廢物所發的熱能,能併入電網,提供1000戶家庭使用。
而碉堡綠電的被收購價與市場交易價的價差,以及配合綠電併網的電網改造工程,這些成本,都是由德國人付出的,再生能源附加費和能源稅,所孕育出的果子。
我們能接受,能源轉型,電價必然會變貴的事實嗎?
德國人在數十年來的陣痛中,改變思維,慢慢接受,他們可能不是特別了不起,只是盼望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90的網紅誠品esli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佳倫是南門市場老字號合興糕糰店的第三代。與先生一同到英國分別攻讀空間設計與品牌設計。畢業後還進了英國Monocle品牌旗下的設計公司工作。原本堅決不接家裡市場生意的佳倫在歐洲愛上當地的傳統市場,自問為什麼台灣做不到?而匡佑在經手了許多老品牌轉型的案例後,也思考自己家裡的傳統市場生意該如何轉型。 於...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蔡壁如 Facebook 八卦
#市場是一個城市的縮影
隨著時代在進步,也因為人們的生活習慣與作息,逐漸改變了民眾採買習慣,大部分的傳統市場也隨著超市的普及,以及新的世代較少踏入傳統市場,因而逐漸沒落,吳益政說,他要鼓勵大家回到傳統市場,因為希望讓食材從農地到市場,再到餐桌會縮短距離,尤其能減少食物運送的碳足跡。
現代的家庭,普遍因工作時間的關係,而都選擇去超市,超市可以買到很多進口貨,那就代表碳足跡很大,因為進口食材要坐船或飛機從世界各地來,因為旅程很長就必須冷藏、冷凍保鮮,無論是在運送過程以及在賣場,都會增加對能源的消耗,而食材需長時間存放,若是添加防腐劑,長期以來對身體是不好的。
因此傳統市場因縮短農場-市場-餐桌的距離,不但減少食物碳足跡,食材也生鮮,從農場當天或前天採收,隔天就送到菜市場,送到我們餐桌,距離非常短,所以才要鼓勵大家回到傳統市場。
而傳統市場會沒落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感覺傳統市場總是就是濕濕黏黏的不夠衛生,買東西比較不舒適。事實上現在有許多案例將傳統市場改造,採取乾濕分離,讓地板的排水、通風,不會再濕濕黏黏的,以及垃圾處理分類。傳統市場導入設計、燈光、通風,盡可能導入環保綠能透過自然的通風。當人民認知環保價值跟生鮮健康的觀念時,會相信這是很新的概念,會很喜歡這種有價值的東西,就會回到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的改造,先前吳益政提出過一百億針對全國讓願意改的傳統市場給予補助。最主要是要讓傳統的農業能夠回到傳統市場來,讓年輕人回到菜市場去買菜,自己在家煮。這是一個鼓勵食材、農業安全,減少食物的碳足跡,減少對能源消耗的依賴。
傳統市場,每到選舉就可以見到候選人來拜票,但鮮少看見會有人願意真正的去改善傳統市場,傳統市場改造需要經費,一個市場少說就要五仟萬或1億,而就目前全台灣大概只有台北市能夠辦到。益政說,每到選舉大家都愛來傳統市場拜票,選舉完又不幫人家,既然這樣那我就自己來(參選),吳益政他希望能夠當上市長後,將傳統市場更新,鼓勵大家回到傳統市場,每個人都能做到環保愛地球,也做個世界的好公民。
#傳統市場
#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
#陽光經濟吳益政
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八卦
我們來談一個台灣常見的公司治理問題。
台灣有家公司,原來從事化妝用品代工生產,標榜正派經營,原料天然無害,近來發展自有品牌,不過中小企業的資金不夠,沒辦法灑錢在宣傳上,只能依靠最傳統的作法,派業務去大街小巷,發試用品跟定期優惠折扣,依靠口碑來吸引客戶。
在業務努力推廣,以及口耳相傳的使用者體驗攻勢下,漸漸佔有不錯的市場,只不過大企業對消費者的金錢攻勢與媒體優勢太大,業績時好時壞,董事會常常改組。
新任董事長在業績低迷時接任,重新組織了被打散的各部門,引進專案管理制度,同時利用大企業的醜聞不斷,業績蒸蒸日上。此時,組織面臨到了重大決定,也就是人力不足的情況,董事長積極的提拔老業務,然後用傳統的方法,招募新人繼續鞏固原有市場;並採用高學歷MBA改造原來公司沉悶的管理制度。
新董座意氣風發,打算要一鼓作氣改變消費者習慣,原料要用無毒的、供應商要找在地的,不僅要留住舊客戶,還要招攬新客源。
結果很不錯,在台灣各地成立的分公司初期都成功了,把原本大企業的客戶都搶走,此時出任分公司的總經理,自然是總公司原本的協理、部門經理、老顧問。
但隱憂出現,因為分公司需要人手,新任總經理們把原本的屬下幾乎都帶走了,總公司出現了人才斷層,這該怎麼辦?也沒辦法,因為論資排輩,現在只有那些年資不到2年的MBA可以用。所以這些資歷尚淺,也沒基層經驗,只是有高學歷MBA的新人,便以秘書甚至董事長特助的身份掌握公司核心權力。
但也很妙,MBA們厭惡在生產部門工作,也不願意在業務部門裡面做外勤,整天在總公司內寫計畫跟專案,跑國外的化妝品廠,努力地想要讓產業轉型。他們覺得,分公司能成功,一定是消費者習慣已經改變了,所以現在不轉要待何時?
MBA特助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新商品跟新企畫,包括使用法國幹細胞技術的修護霜,美國生產的美白霜,還得進口阿爾卑斯山雪水,據說有豐富礦物質,產品效果可以加倍。然後積極在臉書上推銷、網路上行銷,廣告費到處砸,他們認為高單價、高附加價值才是對的,必定可以吸收到如台北市中產階級的客戶群。
你問他們,那老客戶呢?他們想用的是中低價位的一般美白霜,也不需要那麼高檔的效果,面膜只要能讓皮膚緊緻就好,並不想真的返老還童啊。這些特助們認為,老客戶一定不會跑,不管怎樣都會買單的,至於那些老客戶的優惠方案就取消好了,應該要積極爭取新市場,追求最大營收。
董事長當然覺得不對勁,因為生產部門回報,新原料跟新製程,機器的調整很困難,而且產量很低,更糟糕的是舊產品的產能被佔據。業務的回報是老客戶在抱怨原本產品質量怎麼降低了,而且價錢還沒變低,還天天手機簡訊推銷他們根本不用的新產品。雪上加霜的是,分公司每天接到客訴,也常常回報總公司諸多問題,包括舊產品的需求太大但供應不足,新產品滯銷以及老客戶使用後的不習慣。
但特助們每周的會議,都不停的秀資料,漂亮的圖表在螢幕上告訴大家,新產品接受度高,新客戶讚不絕口,絕對不能停產,而且為了擴大新客戶的需求,必須積極增加新生產線,還要挪用舊產品的產能。而且老客戶不會跑的啦,真的別擔心。
兩年過去了,財報出來難看到極點,新客戶多半只是網路調查投票,基本上還是去買原本大企業牌子的修護霜,就算修護霜裡面一丁點幹細胞都沒。而買單的新客戶,用量也沒那麼大,老客戶則是根本不買,甚至是公開抵制,要求生產原本簡單便宜好用的舊面霜跟乳液。
然後,分公司倒了一大半,因為總公司決議的銷售策略,新客戶沒增加多少,反而被新成立的其他家仿冒商搶走,人家廣告戰狂打你的法國原料是假的,只有他們的土耳其番紅花萃取物是真的低價好用。老客戶因為買不到舊款面膜,紛紛回家用黃瓜敷臉,不買了。
各位,你們認為這些MBA應該怎麼做,辭職走人負責嗎?
當然沒有,人家也三十好幾,老婆小孩要養,現在工作薪水不錯,而且有跨國企業高階主管的頭銜超爽,怎樣都不願意。所以繼續在董事長主持的會議中,主張新產品沒有錯,錯的都是老客戶不懂新產品的好,以及廣告戰打輸人家,所以只要更加積極的使用臉書,以及在網路社群中貼文就好了。
董事長當然臉很綠,但不能解雇這些人,因為新客戶已經被經營起不少,把MBA特助們都開除,馬上就失去這些業績。可是你現在不處理,分公司裁撤後回總公司的老業務每個人都氣憤難耐,覺得這些留洋MBA都是蒙蔽董事長的小人。
故事到這邊就結束,那也太沒戲劇性了。
因為自從分公司裁撤後,開始有人發現,這些MBA特助私下,都跟仿冒商與大企業的業務有來往,他們是間諜?那倒不是,而是仿冒商跟大企業那邊的MBA,跟這家傳產的MBA都是老同學跟老朋友,平常沒事就在交換意見。
原來開設分公司,到整個新產品的行銷跟策略,都是這些年輕MBA自己去搞出來的,他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要站起來,不應該被這些老人控制,時代是他們的,大家都要聽他們的。
「所以私下串聯不為過,讓我們專注在新產品怎樣逼老客戶買單的策略」
各位想想,那些打拼幾十年的老業務會不會崩潰,裁撤的原部門經理跟協理,會不會去找董事會跟金主抱怨。以及那些用習慣舊面霜的老客戶,抱怨怎麼活像中華電信,老客戶不離不棄被當北七,整天優惠給新客戶,去抗議還要嘲笑老人家不懂智慧手機。
老客戶真的生氣了,他們覺得大不了回家天天切黃瓜敷臉,你們這些留洋MBA小鬼,只懂理論不懂實際需求,生產了滿倉庫賣不掉的產品,看你們到時候怎麼辦。
怎麼辦?你覺得這種個性的MBA,會跟董事長辭職負責,還是在公司垮掉前想辦法跳槽?
董事長現在很頭大,因為新客戶要靠MBA們拉住,但老客戶的需求也要滿足。請問各位,你們覺得該怎麼辦?
#方法不是沒有
#案例已經存在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評價
佳倫是南門市場老字號合興糕糰店的第三代。與先生一同到英國分別攻讀空間設計與品牌設計。畢業後還進了英國Monocle品牌旗下的設計公司工作。原本堅決不接家裡市場生意的佳倫在歐洲愛上當地的傳統市場,自問為什麼台灣做不到?而匡佑在經手了許多老品牌轉型的案例後,也思考自己家裡的傳統市場生意該如何轉型。
於是兩人回到台灣,成立了合興壹玖肆柒。親自操刀空間與品牌設計,將市場裡現做現敲水蒸鬆糕的場景搬到店內,也舉辦親子手作課程,讓對中式糕點很陌生的小朋友們體驗敲鬆糕的樂趣。
未來,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改造南門市場的老店,讓不斷流失的年輕客群找回逛市場的樂趣!
延伸閱讀:一家人的南門市場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311071280184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TdVaR0lIqE/hqdefault.jpg)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傳統市場的重生再進化一窺市場未來新趨勢 - 蕃新聞 的相關結果
提到透過設計提升傳統市場的觀光價值,就先讓我們以國外的案例為參考, ... 三大面向來推動市場改造,藉著嶄新的空間,創造安全、舒適、開放的多功能 ... ... <看更多>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葡萄牙70年老傳統市場大改造!純白玻璃天棚 - La Vie 的相關結果
葡萄牙70年老傳統市場大改造!純白玻璃天棚、露天花園座席一掃陽春感 · 臺北體育館品牌視覺、入口空間再設計!呼應家與主場精神,打造溫暖明亮的服務體驗. ... <看更多>
傳統市場改造案例 在 臺北市場大改造老市場再現新味道 - 臺北產經資訊網 的相關結果
隨著歲月的累積,傳統市場環境與設備逐漸老舊,影響安全與衛生,市場改造成為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市場改建、整建與轉型活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