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委會上週發表了新編版海外華語文教材《學華語向前走》,讓非華裔學生學習華語時有一本優質實用的輔助材料。其中兒童版教材還針對緬甸、菲律賓、泰北等地不同的歷史及文化,融入當地特色,客製化不同版本,方便當地學生學習。
僑委會長期以來致力於發展僑民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正體字的推廣。正體字保留古書《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原則,不僅容易理解,也是幾千年來祖先智慧的文化傳承。相比之下,簡體字便不具這個意涵,例如「戲劇」的「戲(戏)」,左邊是個「又」,「勸告」的「勸(劝)」,左邊也是一個「又」,這樣的字至少有16個(如漢/汉、對/对、雞/鸡、鄧/邓、難/难、僅/仅、樹/树、鳳/凤,歡/欢)。沒有任何造字原則或意義,只有死背下來。
雖然現在世界上使用正體字的人不超過四千萬(超過一半在臺灣),使用簡化字者則超過13億,但這不影響我們推廣正體字的決心。為了讓海外部分使用簡體字的僑校學生們也能認識正體字,僑委會近年來也提供「正簡並列」的教材,讓使用簡體字的學生能了解傳統的漢字文化之美。
「文化」是臺灣引以為傲的重要資產,臺灣在世界地圖上雖然不大,但在「文化世界」的地圖上絕對不小。保存正體字就是保存正統中華文化的精緻優美。推廣正體漢字,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播出去,我一直念茲在茲,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做的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廖小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youtube分享】 【中國大地上快要消失不見的「摩托車佬」】 【粵語流失要怪誰?語言首要功能是溝通】 「中國特色」摩托車,這種帶有危險性的載人交通,許多大城市已明令禁止,但韶關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司機叔叔大太陽底下曬著等生意,皮膚焦黑,問他為什麼這般辛苦,只說是「沒辦法啊」,為了生活...
傳承文化的意涵 在 賴品妤 Facebook 八卦
#影片就是影片 !#中國人才講視頻 !
言論自由是台灣民主的寶藏,而語言對一個國家的集體認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涵,台灣與中國雖然都使用同一種語言,但我們的腔調、用詞和慣用語都有極大差異,這就是不同生活文化、集體想像的表現。
#從用語來統戰台灣
我同意語言會互相影響、流通,而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人民當然可以選擇自己想要使用的詞彙,但是,我認為,面對中國戰略性地將台灣的慣用語置換,並進一步進行思想統戰的意圖,教育部應該要有所警覺!
在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視頻」一詞原本只有一個釋義是「電視波所包括的頻率範圍,在二十赫至四百萬赫之間」。
但是,在四年前被納入了第二種釋義「泛指影音檔案」,而這不是台灣原本的用法,這是中國對「視頻」的釋義。
甚至在 #政府機關的公文 中,就直接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用詞,如「#優化」、「#視頻」等,這些原本就非台灣的用語。
語言為國家立國之本,如果我們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忽視了自我文化的保護,任由中國系統性地入侵、置換,就可能動搖我們的集體認同,影響我們對自我文化的想像,而讓中國達成統戰目的。
所以,我今天建議教育部,應勇於任事,整理出一份台灣與中國用語的對照表,或架設公開平台,提供各公家單位參考,鼓勵大家 #多使用台灣的用語,盡量 #避免使用中國慣用語。#教育部蔡清華次長 也十分認同我的想法,並當場允諾會儘速來處理。
我也提醒教育部,在審議詞彙時,應更加注意詞彙的產生來源以及文化傳承的脈絡,或是考慮增加標註字彙的源頭;教育部也承諾,將會與專家學者來研究,一同保護我們台灣的語言。
#教育部 #教育文化委員會
#中國慣用語入侵中
#信息素❓#合同❓#走心❓#結婚是領證嗎❓
傳承文化的意涵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上週六是屏東縣泰武鄉「 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的開學典禮,我非常開心能出席這場盛會,因為這是全臺第一個以傳承和教導排灣族文化為主的學校,是原住民教育文化與部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開學典禮第一堂課很特別,我和行政院原民會孫主委大川一同與學員們在小米田播種小米,透過課程來認識排灣族最重要的文化,體會排灣族傳統技術和先人傳承的智慧。
在臺灣多元文化的社會裡,原住民文化佔有重要的地位,要保存且傳承這獨具特色的文化,透過教育讓孩子學習自己的母語文化是必要的,否則很容易就流失。所以在「黃金十年國家願景」的「公義社會、優質教育」目標下,我提出原住民「部落學校設立十年計畫」。目前行政院原民會已核定的原住民學校有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等,未來將以每年設立3所學校的進度,期望在十年內設立30所學校。
政府推動原住民政策的宗旨是「尊重差異、公平正義、推廣自治、自主發展」,希望從中展現最具「原」味的文化精神。傳承原民文化也有國際意涵,因為人類學界認為,臺灣是南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事實上,國內許多原住民語與南太平洋國家語言相通,如排灣族語Aliyan是指「朋友」,帛琉語Alli(讀音)就有「問候」的意思,兩者讀音很像,都表示友善之意;孫主委告訴我,又如「眼睛」叫mata,「手指」叫lima,從一數到十,相似處不少等等,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三年前我出訪友邦吉里巴斯共和國時,也向該國總統湯安諾(Anote Tong)表示,該國人民與臺灣原住民在根源上可能相同。湯總統父親來自大陸廣東,他面貌有點像我們的國父。當他聽到我說兩國人民祖先可能同源的時候,幽默的說:他們正苦於海平面上升的問題,現在既然他們祖先可能來自臺灣,未來萬一有需要,還可搬到臺灣去住!大家聽了哄堂大笑。
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我們是一家人,要共同實現臺灣多元文化盛開綻放的理想,我們會繼續努力!
傳承文化的意涵 在 廖小花 Youtube 的評價
【youtube分享】
【中國大地上快要消失不見的「摩托車佬」】
【粵語流失要怪誰?語言首要功能是溝通】
「中國特色」摩托車,這種帶有危險性的載人交通,許多大城市已明令禁止,但韶關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司機叔叔大太陽底下曬著等生意,皮膚焦黑,問他為什麼這般辛苦,只說是「沒辦法啊」,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啊。
#外省居民#
交談中,我們發現叔叔不是廣東人,問他哪裡人,說是湖南人。和我媽媽一樣,都是從外省到廣東打拼,最終定居在廣東的人。像叔叔這樣的「移動居民」,廣東還有很多。
廣東能發展得這麼快,多虧了這些外省居民的選擇與建設。但他們因不會粵語,會被瞧不起,會被欺負,因為「不是本地人」。
廣東的學校教普通話,因為在廣東上學的孩子,不只是「廣東人」。
#粵語流失怪誰?#
#廣東地域歧視嚴重#
大家給我留言,粵語的流失現況讓人惋惜,
那粵語的流失究竟要怪誰?
廣東,中國最大的移民省份,千萬外省人來這裡工作學習安家,廣東,不只是廣東人的廣東。
多虧了這些活躍的外省居民,廣東得以飛速建設與發展。廣東,有職責給每一位來廣東的居民一個友善的語言環境。
畢竟語言,首要功能是「溝通」,
語言,首先是一個工具。
#傳承文化的意涵#
粵語流失不該怪外省人,北方人,不該怪任何人,只能怪廣東人自己,是我們沒有保護好自己的文化。
傳承語言,也不能只是學會幾句「丟雷樓某」,而應該是穿透表象,傳承語言背後廣東人的特質和精神。
而現在⋯事已至此,這只能交給年輕的我們了!
————
app:一閃、快影、imovie
bgm:embracing擁抱
已購版權 ©️
date:2019.07.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KNnmuFYvn4/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LDi734w6Hu26SxJGuv1bh1kVMzg)
傳承文化的意涵 在 #傳承文化的意涵- YouTube 的八卦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