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時光機回到以前的台北仁愛圓環,圖說也很詳細!
走過台北市仁愛敦南圓環45年
1972 vs 1992 vs 2017
仁愛敦南圓環簡稱仁愛圓環,位於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會處,為台北現代都會形象的指標,素有都市過濾器之稱,將敦化南路和仁愛路相扣在一起;敦化南路充滿著商業氣息,仁愛路則相映著林蔭大道。
圓環中央的銅像為紀念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1879-1964)而鑄造,於1966年建置。于右任先生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於1930年11月18日就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直到1964年11月10日病逝才卸任,任職時間長達34年,是中華民國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
1997年,台北巿政府因進行巿區道路更新及圓環空間規劃,打算將銅像遷置他處,最初預定遷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園旁,以紀念于右任為名的「崇右企專」,此事在媒體披露後,經台大傅申教授及陸蓉芝教授發起,積極聯繫台北書法界,包括于右任先生入室弟子李普同先生,及各大書法團體和書法家們,以于老在黨國、文學及書法之貢獻,主張銅像應該留在台北市,繼續受民眾親近與瞻仰。並以于老追隨國父革命,在仁愛路上的國父紀念館的石碑林裡,亦有其墨寶碑刻,咸認國父紀念館應是于老銅像之最佳落腳處。
在取得共識後,大家簽名響應,並且多次與台北巿政府都巿發展局協調,希望暫緩將銅像遷至基隆之計畫,並極力協調爭取將銅像留在台北,都發局長張景森先生頗為了解書法界的心意,國父紀念館亦表示歡迎將銅像遷置其園區。繼在徐少萍立委的協助下,並獲得崇右企專之諒解,終於在1997年12月,確定將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遷往國父紀念館的中山碑林園區。
1998年1月元旦假期,台北巿政府動工拆除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工作人員在切除基座之鋼釘之後,仍無法移動銅像,只好敲開基座,發現原來基座鋼筋一直與銅像內部相連,因此銅像無法從基座上吊走;整座銅像非常堅固,足見設立當時是要將這座銅像傳諸久遠。為了能夠順利拆除,工程人員只好毀壞基座、切斷鋼筋,然後將銅像吊離,但此舉卻使得基座四周的于老生平碑文遭到嚴重斷裂破損。銅像在拆下之後,隨即與破損的碑刻一起送至國父紀念館保管。
最後由國父紀念館規劃,於于右任先生120歲冥誕(1998年4月16日)當周的星期日(4月19日),完成其銅像之遷建工作。銅像立於國父紀念館園區內的翠湖邊草地,由景觀設計師吳哲昌配合現場景觀進行妥善設計,銅像區保留了銅像原體及原碑文,碑文雖在之前拆除時已破裂,但為尊重歷史,只予以拼裝復合,再刻遷建記於後,以延續其設立及遷建紀實。
上圖拍攝於1972年,當時從這個角度仍可清楚見到右上角的仁愛國中校舍。此外,位於畫面最右側的老爺大廈則正在興建中;老爺大廈位於仁愛敦南圓環的東南側(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0號),由華美建設董事長張克東起造,姚元中設計,矜功營造廠承造,1971年11月27日開工,1973年7月1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1,157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共1座70戶。
中圖由唐根禮於1992年12月1日拍攝。
下圖由網友 Benson Yang 於2017年10月31日拍攝及分享。
1992年照片裡,緊鄰老爺大廈、外牆上貼滿了廣告物的建築物曾是財神酒店(1978-1982)所在地。而在2016年的照片裡,財神酒店的位置已經變成一棟24層樓高的現代化建築,即2006年啟用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
位於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圓環東南隅的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地址為仁愛路118號,基地面積達2632平方公尺,原為五星級飯店財神酒店所在地,1982年財神酒店歇業後,該大樓便一直呈荒廢狀態,1997年瑞和庭及恆昌開發公司以27億元標下土地,在爭議聲中納入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2000年7月23日開拆,瑞和庭再以45億元轉賣台新銀行,全案在2002年3月通過台北市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並在同年6月動工建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於2006年3月落成啟用。
讓我們來回顧「財神酒店」這棟建築物的歷史。
1978年開幕的財神酒店,是當時的建築界名人劉成懿向社會大眾集資興建的,眾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起造,和隔壁的老爺酒店一樣由姚元中設計,1975年5月5日開工,1978年7月20日完工,工程造價約4,990萬元,為一棟地下2層、地上15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地址為仁愛路四段116號。
擁有四百多個房間的財神酒店在1980年到1982年間,平均每月盈餘五、六百萬元,這間當時台灣最摩登的五星級觀光飯店,以美麗的中庭和透明的電梯名噪一時,也是國內房地產「共同持分,共同經營」的開山始祖。
後來劉成懿的財務出了問題,因306名小套房持有人的持分問題無法解決,還發生投資人進駐酒店,要求還錢的糾紛,使財神酒店於1982年歇業。幾經轉手,1988年由鴻源機構取得產權,準備重新開張。
鴻源機構原計劃花大錢重新裝修,不料,拆掉外牆後工程尚未完成,鴻源就爆發違法吸金事件而破產倒閉,於是,鴻源的15萬名債權人同時成為財神的新主人。
鴻源機構投資人自救會反對清算拍賣財神酒店,認為財神酒店公告現值約36億元,但市價可能達120億元,在未獲債權人同意前拍賣是侵害債權人權益。但是債權人實在太多,1991年9月1日召開債權人會議,還得借用林口綜合體育館舉行,如何處理酒店當然無法取得共識,問題拖了下來,建築物日漸破敗,就像一棟「沒有穿衣服」的建築物,矗立在仁愛路圓環旁。
財神酒店由閒置而到荒廢,從昔日的台北市仁愛路地標變成了市容的毒瘤,外牆還不時掉落磚塊砸傷路人,成為台北市最精華地段上最醒目的「大危樓」。一直到了1997年,才由瑞和庭建設開發及恆昌開發公司標下這棟建築物。
1998年,台北市政府基於公共安全、都市景觀及兼顧土地開發效益等,將財神酒店劃入台北市第四期的獎勵都市更新地區範圍內,內政部於1998年11月公布都市更新條例,市府依都市更新條例之規定於2000年6月26日公告,正式將該基地納入適用都市更新條例地區,隨即於同年7月23日拆除舊建築,全案在2002年初通過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聯席審查,同年3月21日核定實施,成為台北市第一件依都市更新條例完成審查的都市更新改建案。
2002年6月17日,台北市首宗依「都市更新條例」程序申辦、原財神酒店都市更新案,正式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台新銀行以45億元天價轉購土地,委託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事務所設計,在仁愛圓環打造「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造價總經費高達78億元,於2006年3月23日落成啟用。
台新金融控股公司總部大樓是一棟地上24層、地下6層的現代化建築,整體造型配合圓環意象,以中國傳統建築燈籠造型為設計理念,配合仁愛路動線塑造有如翻書時書頁對書脊的曲線,勾勒出全新的意象。為了保留仁愛路圓環建築記憶,大樓臨圓環面特別設計45公尺高度的等高線,至於建築外牆是以低反射玻璃帷幕設計,而且帷幕是採單一型式各自獨立定做,加上配合夜間照明設施,創造地區獨特的視覺效果。為了回饋地方,大樓四周退縮留設2至9公尺寬的人行步道,由業主認養,以提供沿街連續完整的開放空間,同時台新銀行配合成立財團法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將二樓留作藝文活動空間,包括小型劇場及展覽(演)等場地,把仁愛圓環轉化為生活化的藝術園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30的網紅初心者鉄道探検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GoPro HERO 9→https://amzn.to/2PD1q7k GoPro自撮り棒 + 三脚 + セルカ棒→https://amzn.to/2PxiMCA 鉄道の基礎知識[増補改訂版]→https://amzn.to/2Po6dtx レールウェイ マップル 全国鉄道地図帳 https://...
側 吊 式 電梯 在 Facebook 八卦
#高雄小旅行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來過兩回亞洲新灣區
但幾棟建築看看 書店逛逛
都沒腳力再走到圖書館。
這回因住的漢神飯店剛好在個尷尬位置
邊聊邊步行來這嚮往已久的高雄地標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由 #劉培森 設計
與日本竹中工務店合作
設計概念來自於高雄的日常風景
大樹乘涼🌳🌲☘️🌿🍀
整棟建築化身為一棵大樹
架高後的一樓處
在電梯處以如樹根包覆成樹幹
其他成了可乘涼的半開放廣場
特別之處在於採用懸吊式輕量化設計
僅四個端角設置結構柱
亦即除了茶室
整棟圖書館是自2樓以上開始
中間則藏有懸吊式景觀中庭
像是倒圓椎體
不同樓層可以進到中庭散步
可惜因疫情關係 ,R樓及部分樓層皆沒有開放
只能在開放的3樓處小逛一圈。
但不僅中庭
南側、西側的景觀陽台也種滿植栽
讓空間即便大 陽光穿透性卻很高
因現在一樣不開放 而無法出去看看風景
但這兩排全部設計面落地窗的座區
其實每回逛到喜歡的圖書館
都好希望住在隔壁街。
雖然第一眼看到
覺得跟伊東豐雄的仙台媒體中心很類似
仙台媒體中心是以水族館為靈感
以13根海草管柱撐起整個建築量體
而高圖館是「樹中館、館中樹」的概念
將 人👧書📖樹🌳 緊密連結在一起
但兩者連夜景燈光看來都有幾分相似
搭電梯上到最上一層
沿著迴廊梯一層層逛下來
不知這圖書館平常利用率有多少
但我一直覺得城市裡有座美麗的知識庫
絕對是市民之福。
側 吊 式 電梯 在 日本旅行情報局 Facebook 八卦
#部長大福回日本ep6
#隔離出關初體驗_拉麵我來了
雖說今天開始可以「正大光明」的出遊,可是心中卻沒有絲毫雀躍的心情!應該是居家隔離期間內有老婆相伴,再加上三天兩頭的「人性放風」,讓我感覺不到被隔離的孤寂伶仃和出外蹓躂的欲望吧!
#謝謝粉絲Vicky留言改天去淺草
看窗外今天依然是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而住處又在芝浦地區鄰近「日の出桟橋」。可能老婆看到Vicky的留言,便提起 #坐水上巴士去淺草 的意見;立刻上網查了時刻表,才發覺因為緊急事態宣言的關係,水上巴士只在週六週日航行。又聽到電視剛好傳出今天天氣可能是「春一番」的報導,那只好把淺草之行延後兩日囉!
#拜見名店麵屋武藏_你也吃過嗎
既然今天可外出用餐,住處附近有一家以東京都內為主的連鎖拉麵店「 #麵屋武藏」 芝浦店,一直沒有機會去試試,決定中午就去嘗鮮!
走入店中先在自動售票機選麵購票,螢幕上的照片都還清楚也明確標示價格。點完餐後經過廚房的吧檯用餐區後可到後面的座椅區,整體的氛圍感覺還不錯,特別是牆面上還貼著三船敏郎飾演宮本武藏的電影宣傳海報,有點懷舊之感!
我點了沾麵(日文:付け麺)和餃子。麵條好吃Q彈而有勁、餃子普通,只可惜湯汁雖是濃郁但小魚乾(日文:煮干)的味道過重反倒失去香味。老婆點的武藏拉麵還算及格!吃完的感覺是可去嘗鮮一次試試,或許有人會覺得合口味!………應該懂我的言下之意吧!
#台場彩虹大橋可以走上去散步
大家都應該有搭乘巴士經過彩虹大橋的經驗吧!彩虹大橋的詳細資料可問問谷哥(google),在此我就不多言。眾所皆知彩虹大橋是連接東京都港區芝浦和台場兩地首都高速公路,橫跨東京港的大吊橋。而比較為人所不知的是在芝浦和台場兩地尚設有兩處可讓行人及自行車上橋的入口。所以彩虹大橋不僅可遠觀其美,也可近賞其麗!
今天就來介紹在芝浦地區的入口:
離開麵屋武藏後就朝著彩虹大橋Rainbow Bridge方向走去,因為遠離首都高速公路上橋入口,所以附近的人車均少,沿途可見高架環型上橋道路,經過市區地住宅總和設計的示範大樓後,即可看到連接橋墩的白色建築,依路標指示即可到達入口。
自行車只能南邊電梯單向上橋(北邊為由台場來的自行車單向下橋),但行人可乘南北兩邊電梯上下橋。
在芝浦上橋後可步行約800公尺至台場,或是在橋上欣賞南(東京港外海),北(東京都江東區,中央區)兩方向風景後原處下橋。
#部長出題請接招_拜託留言回答喔🙏
PS最後在此有一小小趣味問題:彩虹大橋規定自行車在上橋之前,必須在後輪綁上木製台車,下橋後解除。理由為何?(請參考最後3張照片)
📣📣解答:為幾位答對的朋友鼓掌👏!
彩虹大橋兩側設有人行步道,為避免騎者上橋之後順勢騎上單車,所以防範未然,規定後輪綁上台車。自然在橋上使不上力,只能用牽車形式過橋囉!
( text & photo by 部長大福 )
📌前情提要
ep1:https://reurl.cc/bzXmpl
ep2 : https://reurl.cc/E2Zz5R
ep3:https://reurl.cc/Dv3yd6
ep4:https://reurl.cc/xgQ9Oe
ep5:https://reurl.cc/l0eo9A
📌快速認識部長大福:https://www.lovejapantrip.tw/members/index.aspx?member=8
側 吊 式 電梯 在 初心者鉄道探検隊 Youtube 的評價
GoPro HERO 9→https://amzn.to/2PD1q7k
GoPro自撮り棒 + 三脚 + セルカ棒→https://amzn.to/2PxiMCA
鉄道の基礎知識[増補改訂版]→https://amzn.to/2Po6dtx
レールウェイ マップル 全国鉄道地図帳 https://amzn.to/2PQ6rd1
ドメイン取るならお名前.com
https://px.a8.net/svt/ejp?a8mat=3BG373+3WIDUY+50+2HEVMR
ナウでヤングなレンタルサーバー!ロリポップ!
https://px.a8.net/svt/ejp?a8mat=3BICLD+BZ1X2I+348+60WN7
2020年1月3日撮影
銭函駅(ぜにばこえき)
JR北海道 函館本線
1880年(明治13年)11月11日に官営幌内鉄道 銭函 - 手宮間で仮運転。
11月18日に官営幌内鉄道 開運町駅(現在の南小樽駅) - 軽川駅(現在の手稲駅)間の試験開業に伴い、仮開業。一般駅。
11月28日に官営幌内鉄道 手宮駅 - 札幌駅間の仮開業に伴い、正式開業。
1891年(明治24年)下期に停車場移転(札幌側に約100m移転)。
1911年(明治44年)6月20日に函館本線 朝里駅 - 当駅間が複線化。
1931年(昭和6年)12月に現行駅舎に建て替え。
1968年(昭和43年)8月28日に函館本線のうち、当駅を含む小樽駅 - 滝川駅間が電化(交流20,000V・50Hz)。
2015年(平成27年)9月27日にキヨスク閉店。
2017年(平成29年)10月7日に改札内のエレベーター、駅舎入口のスロープ、多機能トイレを設置するバリアフリー化が完成。
2017年度(平成29年)の一日平均乗車人員は1,962人。
相対式2面2線のホームを持つ。ホームの移動は跨線橋で行う。出口は北側。駅舎側(北側)が3番線で札幌方面の列車が、向かいは1番線で小樽方面の列車が利用する。
中央の2番線にはホームがなく、ほしみ駅発着の列車が折り返すために使用する。札幌方面発ほしみ行きの列車は、一度当駅の2番線まで回送し、折り返しほしみ駅まで回送した後にほしみ発札幌方面行きとして運行する。
1970年頃に駅員が手作りした「銭函」が飾られている。縦58 cm、横140 cm、奥行き46 cmあり、かつてはホームの屋根から吊るされていたが、危険であると判断されて2010年6月に降ろされてホームの脇に飾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駅名の由来は地名から。いつもニシンが大量にとれたため、「銭函」となったとされる。このほか、ニシン漁により、当時はどの漁師の家にも銭箱が積まれていたから、とする説明などがある。
北海道で最初の鉄道として手宮駅 - 札幌駅間が開通した際に、これに合わせて開業した、北海道で最初の駅の1つである。他の多くの途中駅が乗降客がいるときだけ列車を止める簡易駅(フラッグストップ)だったのに対して、銭函駅は当初から正式な駅である。
銭函海水浴場の最寄駅であり、夏には海水浴に訪れる人々で賑わう。
開業した当初から、西辻甚太郎が「酒まんぢう」を駅構内で立ち売りしていた。これは北海道で最初の立ち売りであるとされており、北海道における駅弁のルーツとも言われている。「酒まんじゅう」は戦後、販売中止となるが、1998年に復活し、キヨスクが2015年に閉店するまで販売されていた。
Zenibako Station
JR Hokkaido Hakodate Main Line
Temporarily opened on November 18, 1880.
Officially opened on November 28 of the same year.
Relocated the stop in 1891 (relocated about 100m to Sapporo side).
It was rebuilt in December 1931 with the current station building.
The kiosk was closed on September 27, 2015.
On October 7, 2017, barrier-free installation of elevators in ticket gates, ramps at station entrances, and multifunctional toilets was completed.
The average daily ridership in 2017 was 1,962.
A "Zenibako(Money box)" handmade by station staff around 1970 is displayed. It is 58 cm high, 140 cm wide and 46 cm deep.It was once hung from the roof of platform, but it was judged dangerous and was dropped down in June 2010 and can be displayed next to platform. .
The origin of the station name is from the place name. It is said that it became "Zenibako(Money box)" because a large amount of herring was always taken. Other explanations include that at that time, every fisherman's house had a money box due to herring fishing.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railway stations in Hokkaido, which opened in line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Temiya Station-Sapporo Station as the oldest railway in Hokkaido.
錢函站
JR北海道 函館本線
1880年11月18日臨時開業。
於同年11月28日正式開業。
1891年,該站被重新安置(大約100m移至札幌一側)。
它在1931年12月用當前的站建築進行了重建。
該信息亭已於2015年9月27日關閉。
2017年10月7日,在檢票口,站入口的坡道和多功能廁所的無障礙電梯安裝完成。
2017年的每日平均載客量為1,962。
展示了大約1970年由車站工作人員手工製作的“ 錢函(錢箱)”。它高58厘米,寬140厘米,深46厘米,曾經懸掛在房屋的屋頂上,但被認為是危險的,於2010年6月放在平台上 。
站名稱的來源來自地名。據說因為總是取了很多鯡魚所以變成了“ 錢箱”。其他解釋包括,當時,由於鯡魚捕撈,每個漁民的房屋都有一個存錢箱。
它是北海道最古老的鐵路站之一,當Temiya站-札幌站作為北海道最古老的鐵路開通時就開通了。
钱函站
JR北海道 函馆本线
1880年11月18日临时开业。
于同年11月28日正式开业。
1891年,该站被重新安置(大约100m移至札幌一侧)。
它在1931年12月用当前的站建筑进行了重建。
该信息亭已于2015年9月27日关闭。
2017年10月7日,在检票口,站入口的坡道和多功能厕所的无障碍电梯安装完成。
2017年的每日平均载客量为1,962。
展示了大约1970年由车站工作人员手工制作的“ 钱函(钱箱)”。它高58厘米,宽140厘米,深46厘米,曾经悬挂在房屋的屋顶上,但被认为是危险的,于2010年6月放在平台上 。
站名称的来源来自地名。据说因为总是取了很多鲱鱼所以变成了“ 钱箱”。其他解释包括,当时,由于鲱鱼捕捞,每个渔民的房屋都有一个存钱箱。
它是北海道最古老的铁路站之一,当Temiya站-札幌站作为北海道最古老的铁路开通时就开通了。
제니바코 역
JR 홋카이도 하코다테 본선
1880 년 11 월 18 일 임시 개업.
같은 해 11 월 28 일 정식 개업.
1931 년 12 월 현재 역사에 재건축.
2015 년 9 월 27 일에 키오스크 폐점.
2017 년 10 월 7 일 개찰의 엘리베이터, 역사 입구 경사로, 다기능 화장실을 설치하는 장애인 화가 완성.
2017 년 하루 평균 승차 인원은 1,962 명.
1970 년경에 역무원이 직접 만든 '제니바코'가 장식되어있다. 세로 58 cm, 가로 140 cm, 깊이 46 cm있어, 예전에는 홈 지붕에서 매달려 있었지만, 위험하다고 판단되어 2010 년 6 월에 내려가 홈 옆에 장식되게되었다 .
홋카이도에서 가장 오래된 철도로 手宮 역 - 삿포로 역 사이가 개통했을 때, 이에 맞춰 개업 한 홋카이도에서 가장 오래된 역의 한개이다.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H2OBdz5Ur0/hqdefault.jpg)
側 吊 式 電梯 在 自地自建之無機房電梯及配電三相220V - Mobile01 的八卦
才能使電梯產生較佳效率(以前看過的電梯幾乎都是這麼做)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詳細情形請與你的廠商研究討論! 無機房的電梯有很多種設計方式建議你"樓桿式"及"側背式"絕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