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斤兩?早不是新聞】
昨天夜間的獨家新聞紕漏「高雄環局資源回收廠貪污案 電腦業者分紅800萬全買金條」,做法是這樣,廢清業者跟系統業者合作,在回收廠系統登記的過磅噸數動手腳,因為廢清業者每噸固定要繳3,150元給環局,只要減少噸數,每輛車就可以少繳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金額,根據媒體報導,因為這樣偷斤減兩,業者一年就賺了上億元 …
但這種事情是新聞嗎?業者笑說:行之有年。
不過,這次手法翻新。因為高雄剛好在2019-2020推動建置新的「廢棄物進廠資訊管理系統」,所以這次業者結合系統業者,在系統中植入木馬,修改系統讀取的數字,造成環保局少算廢棄物重量。
這樣一來,業者少付錢給環保局,可是,廢棄物可沒有少燒,空氣污染沒有減少。
🔺而且,業者這樣的做法,還可能是「賺兩手」。怎麼說?
早期的事業廢棄物回收業者,因為焚化爐容量有餘裕,可以取得比較多的焚燒配額,但是近幾年的新進業者,環保局能給的焚燒配額有限,導致業者「有廢棄物,沒地方燒」。
如果要委託其他環保業者清理事業廢棄物,代價遠高於環保局處理的3,150元/噸,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跟還有扣打 (quota) 的業者買扣打。
那扣打怎麼來?如果可以讓進廠的廢棄物 #帳面減量,不就有多的扣打了嗎?
☕☕☕
新聞上說,查到目前為止,一年期間內業者透過偷斤兩的方式,賺了上億元;上億元是什麼概念?少報一噸事業廢棄物賺3000元,那麼要賺到一億元,是幾噸事業廢棄物?3萬噸。
陳其邁市長在去年底,大力宣示,高雄市未來對外縣市的事業廢棄物收受一定會全面「減量」,從2020 ⇒ 2021年,一年將減少 #4萬噸的事業廢棄物。
如今一看,光被偷斤兩的,帳面上就少了3萬噸。
不禁令人懷疑,到底是帳面減量?還是實質減量?
☕☕☕
我回想起2015年的新聞:高雄市代燒6縣市垃圾,雲林縣等多個縣市積欠上億元垃圾代處理費,欠錢之餘還夾雜含碘廢液進廠,造成焚化廠2度冒出紫煙,時任高雄市環保局長鄒燦陽接獲民眾抗議,為此嚴查進廠垃圾。鄒燦陽說:「今年5月起南區、岡山焚化廠陸續冒出紫煙,外縣市可能夾雜含碘廢液進廠,需嚴格抽查」。
在提出逐批嚴格檢驗抽查每批外縣市事業廢棄物垃圾的政策推動一周後,業者揚言要包圍環保局抗議,然後呢?過不到兩個月,鄒局長因高血壓因素請辭。
這就是 #水很深 的 #事業廢棄物處理議題。
♦♦
我關心的,不是偷斤兩的錢怎麼那麼好賺,畢竟前陣子的連槓41期、頭獎上看27億的威力彩也與我無關,而是,帳面消失的垃圾去了哪裡?
當陳市長戮力宣示,高雄市未來對外縣市的事業廢棄物收受一定會全面「減量」,當時我就私下請教:是帳面減量,還是實質減量?
環局長官表示:「議員放心,我們對廢棄物的入場監控有信心」
☕☕☕
結果是,入場監控被植入木馬!
不但該由環保局收入市庫的錢沒收到,反而進了業者口袋變黃金;市民只能繼續吸這些超量廢棄物焚燒產生的污氣,當其他縣市,將不合法的廢棄物運來高雄燒,燒出的紫煙廢液可能影響高雄市民的健康,卻礙於業者壓力無法抽檢!這是我認為需要積極關注這個議題的原因。而且,這個議題,太多人牽涉其中,所以往往水深不可測。
當有擔當的政務官,打算落實逐一查核時,卻不敵水深被滅頂,感嘆。
#你的事就是阿凱的事
#不能說 #都市傳說
健康事業管理系是什麼 在 林淑芬 Facebook 八卦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Ⅱ 】
#這些進口的產業用料去了哪裡?#數據呢?#調查呢?
廢棄物/資源進入循環經濟的前提是,該廢棄物/資源是否為高品質次級材料。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經理張宇靖提到,材料的健康性會影響循環經濟的成熟度,材質健康性高,才能產生高質化再生產品。
環保署說:「臺灣是循環經濟的熱點,不是世界垃圾場」
但是我們進口的產業用料品質好嗎?答案是,#不知道。
這些產業用料進口後去哪了?到了循環經濟系統中了嗎?去了哪些產業?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在現行的制度下,產業用料僅需要填報進口報單,後續不會進入環保署的事業廢棄物追蹤流向管理系統。
根據環保署的委外研究報告指出,
許多產業用料輸出入與國際物料價格波動息息相關,因此其輸入者多為貿易商。
貿易商輸入後再視市場價格販售予需求產業或處理機構,共構成上下游產業鏈;
但因貿易商並非列管之事業,既無廢棄物申報管制編號也無法配合廢棄物流向追縱。
因此,這些進口的產業用料資源/廢棄物,
實際上是否品質好到足以進入循環經濟的系統中,成為再生產品,當然無從得知。
而這些不確定的流向的資源/廢棄物去到哪裡了?
台灣的循環經濟產業需要哪些用料,市場需求為何?
在沒有具體流向追蹤的狀況下,進口數量大增的產業用料,對台灣造成了哪些正面影響與負面衝擊,環保署與經濟部是否能力進行科學的評估?
這些大量進口的產業用料進到相關產業的製程中,是否增加了可能的污染?
這些問題,經濟部難道只顧著開放,不用做產業調查嗎?
環保署,不需要去研究進口產業用料對環境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嗎?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Ⅰ
https://goo.gl/rPD6jQ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Ⅱ
https://goo.gl/erC7JH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Ⅲ
https://goo.gl/uk7AtQ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Ⅳ
https://goo.gl/eWzXmM
◎ 參考資料|循環經濟業者:進口廢料品質要管控 https://goo.gl/sgYFHT
健康事業管理系是什麼 在 林淑芬 Facebook 八卦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Ⅱ 】
#這些進口的產業用料去了哪裡?#數據呢?#調查呢?
廢棄物/資源進入循環經濟的前提是,該廢棄物/資源是否為高品質次級材料。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經理張宇靖提到,材料的健康性會影響循環經濟的成熟度,材質健康性高,才能產生高質化再生產品。
環保署說:「臺灣是循環經濟的熱點,不是世界垃圾場」
但是我們進口的產業用料品質好嗎?答案是,#不知道。
這些產業用料進口後去哪了?到了循環經濟系統中了嗎?去了哪些產業?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在現行的制度下,產業用料僅需要填報進口報單,後續不會進入環保署的事業廢棄物追蹤流向管理系統。
根據環保署的委外研究報告指出,
許多產業用料輸出入與國際物料價格波動息息相關,因此其輸入者多為貿易商。
貿易商輸入後再視市場價格販售予需求產業或處理機構,共構成上下游產業鏈;
但因貿易商並非列管之事業,既無廢棄物申報管制編號也無法配合廢棄物流向追縱。
因此,這些進口的產業用料資源/廢棄物,
實際上是否品質好到足以進入循環經濟的系統中,成為再生產品,當然無從得知。
而這些不確定的流向的資源/廢棄物去到哪裡了?
台灣的循環經濟產業需要哪些用料,市場需求為何?
在沒有具體流向追蹤的狀況下,進口數量大增的產業用料,對台灣造成了哪些正面影響與負面衝擊,環保署與經濟部是否能力進行科學的評估?
這些大量進口的產業用料進到相關產業的製程中,是否增加了可能的污染?
這些問題,經濟部難道只顧著開放,不用做產業調查嗎?
環保署,不需要去研究進口產業用料對環境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嗎?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Ⅰ
https://goo.gl/rPD6jQ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Ⅱ
https://goo.gl/erC7JH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Ⅲ
https://goo.gl/uk7AtQ
▌產業用料的管理出了什麼問題?Ⅳ
https://goo.gl/eWzXmM
◎ 參考資料|循環經濟業者:進口廢料品質要管控 https://goo.gl/sgYF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