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繼續聊聊關於可不可以喝冰水這類的情感勒索
續前文👇👇👇
https://www.facebook.com/1737494576543429/posts/2372225086403705/
再說一次
你自己愛不愛喝冰水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懶得理你那是你自己的事
但你到處叫人不能喝冰水這我不行
這算是一種情緒勒索
有些人就是聽不懂人話
再說一次
我沒有告訴你喝冰水很棒你盡量多喝一些
但你不可以在沒有科學證據說喝冰水不好的狀況下叫別人絕對不可以喝
你有事嗎你腦子有問題嗎這邏輯很難懂嗎
再跟著我唸一遍中間不可以停頓
我希望請你搞清楚我沒有告訴你說喝冰水很好因為沒有證據說他很好但是也沒有證據說喝冰水不好所以請你不要隨便叫人家不要喝冰水我從來不會告訴你喝冰水特別好或特別不好他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不好就是一般般爽就喝不爽喝就拉倒這麼簡單的道理很難懂?
X
哪一個字你不認識了你有閱讀障礙嗎不愛看自己滾開你在我下面留言我嫌髒我一定嗆你
其實我都很清楚這些流言背後其實很多都是被一些特定人士跟團體拿來藉此當作招搖撞騙賣療程賣東西啪啦啪啦的一些話術跟媒介
其實說實話擋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道理我也懂其實我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你要不要喝冰水要不要吃薏仁要不要喝咖啡干我屁事
但你知道
一天到晚有多少受這種困擾的媽咪寫訊息來問我嗎?
我孩子氣管不好我婆婆都說是因為我懷孕吃冰造成的這是真的嗎我好內疚
也有媽媽寫信來跟我說蘇醫師蘇醫師我昨天不小心吃到薏仁這樣會不會對寶寶怎麼樣我好擔心喔該怎麼辦呢
我孩子生出來皮膚很黑我媽媽都怪我說是我懷孕一直喝咖啡造成的真的是這樣嗎
喝個杏仁茶也不行吃顆芒果也不行鳳梨西瓜芭樂香蕉荔枝蜂蜜洛神花薏仁咖啡紅茶都不行夏天喝個涼的也不行吃辣也不行蹲下也不行舉手也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好孕婦每天就是躺在床上強迫餵食吃白米飯呼吸到生就好恩恩不是這樣我聽說睡太多也有人說不行睡太少也有人說不行
每次看到這種我火都上來了是誰准許你這樣恐嚇孕婦的
誰准許你這樣胡說八道的
X
懷孕已經夠辛苦了為什麼還要用這些東西來綑綁約束孕婦
快樂一點放鬆一點好好懷孕很難嗎
你知道心靈健康很重要嗎
這才是我的點
用無稽之談騷擾別人尤其是孕婦我認為這是一種罪惡
跟打拋豬加九層塔和番茄一樣
都是死罪
何時才能終止這無窮盡的輪迴呢
我不知道
但我不會退縮我會繼續陪大家戰鬥下去
歐歐對了
每次提到這些問題都有人說我態度不好
哼
你今天才知道
其實我最討厭的就是裝著很有禮貌一本正經講幹話的這種
看到我不爽的我從小就是直接開幹我沒有要選舉不需要討好你
所以不必跟我戰態度你不會贏
我看到討厭的事情態度就是不會好你怎樣
有人說醫師不該不會用標點符號
你搞錯了
會不會用想不想用跟要不要用完全是不同的事情
關你屁事!!!!!!
老子愛怎樣就怎樣##%*《&¥⋯#
對不起今天都講幹話
大家別往心裡去
你要往心裡去那也是你家的事
以上
好
同場加映
隨便再選幾篇相關主題文章
請各位新同學可以複習一下觀念
很多我知道反正週休二日又到了大家慢慢看👇👇👇👇
關於懷孕的一千種可以不可以
https://drsu.blog/2020/04/30/super200430/
關於懷孕早期出血的討論
https://drsu.blog/2019/10/28/super191027/#more-3798
有關早期流產
https://drsu.blog/2017/11/07/super-171108/
懷孕禁忌大全集
https://drsu.blog/2019/10/03/super191003/#more-3707
媽咪的五十道陰影
https://drsu.blog/2018/04/28/super180428/
孕婦不能吃xxx系列
https://drsu.blog/2017/12/03/super-171203/
荔枝也有事?
https://drsu.blog/2018/07/05/super180705-2/
荔枝有毒嗎?
https://drsu.blog/2019/06/24/super190623/
孕婦可以吃芒果嗎?
https://drsu.blog/2018/05/04/super180504/
今天來聊聊蜂蜜水
https://drsu.blog/2018/03/22/super180322/
關於哺乳 媽媽吃辣母乳會變辣嗎?
https://drsu.blog/2018/03/05/super180303/
懷孕可不可以吃辣?
https://drsu.blog/2018/01/06/super180106/
今天來聊聊番紅花吧
https://drsu.blog/2017/11/05/super-171106/
洛神花跟薏仁到底招誰惹誰了?
https://drsu.blog/2019/12/06/super191206/#more-3951
關於懷孕的科學謬誤與迷思
之前我跟大家討論過很多了
基本上我都放在懷孕迷思這個分類項目下面
超多
有空各位同學可以去找找👇👇👇
https://drsu.blog/category/孕期與產前/懷孕迷思/
各位同學
我們有目錄
新同學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
你乖
我過去寫過文章的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737494576543429/posts/1807370666222486?s=1727931221&sfns=mo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
倒果為因謬誤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武漢肺炎Vs美國流感:當藍絲/藍營,也要有知識底線
一場武漢肺炎,本來理應全民集中精力抗疫,但在「政治正確」主旋律籠罩下的香港,卻成為政治角力場,林鄭月娥政府和「藍絲」群組不斷挑起群眾矛盾,展開批鬥「黑醫」「黑護」運動,同時不斷淡化疫情。「藍絲」群組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理論核彈」,就是說美國流感死了數萬人,而武漢肺炎不過死了「區區數百」,為什麼大驚小怪;現在全球對中國又是封關、又是禁飛,為什麼卻不對美國制裁,明顯是「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云云。在互聯網時代,出現平行時空已成常態,以上論點在香港「藍絲」群組和台灣「藍營」群組,居然是想通的,不少台灣「藍營」KOL也公然附和,令人不忍卒睹。
筆者自然不是醫生,但身邊有大量真正的醫療專家學者,加上要拆解上述悖論,其實是社會科學問題。假如大家再遇上這類文宣,建議用以下五點回應:
1. 「美國流感」不是一種病毒,而是出現在「美國」、很多種「流感」的集合,每年都會出現、每地都會出現,筆者的馬來西亞朋友林韋地醫生,也就是新加坡草根書室的老闆,對此有撰文詳細解釋。假如要比較,中國每年也有這種流感出現,根據醫學權威期刊《刺針》研究,每年平均死88,100人,也就是比美國還多。相反武漢肺炎是一種病毒,全新出現,由中國引發,本來卻為其他地方未有,一切未為世界所知,潛在風險大得多,針對疫區源頭中國,自然也順理成章。
2. 「美國流感」平均每年有二千萬人感染,過去半年死亡率約0.06%、一年前約0.13%(不同計算數字略有差異),這包括了「和流感相關死亡數字」(即並非直接因流感病故)。而根據官方數據,武漢流感目前死亡率大約3%,都是直接數字,這還未算不少專家對中國官方是否刻意調低數字充滿質疑(有學者估算倍之)。不少中國學者又強調,只要武漢肺炎更多輕微患者確診,死亡率就會進一步調低,屆時就可以「放鬆」,這是另一謬誤:須知美國流感有了足夠案例,已經成功研發出疫苗,有效率約為60%,但武漢肺炎至今無疫苗可用、未有足以廣泛使用的有效藥可治,總體風險就比美國流感大得多。
3. 「美國流感」並沒有單一地區成為outlier,但武漢肺炎卻有一個密集式死亡例子:武漢。不少中國學者提供數據時,都喜歡說湖北省或武漢市以外的感染率、死亡率如何如何,卻解釋不了為什麼武漢災情特別嚴重。須知武漢是中國一線城市,先進、發達、現代化,絕非第三世界,除非有專家能通過氣候、環境、人為因素或任何原因,論證武漢是特例,並說服全球不會出現第二個武漢,否則邏輯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重蹈武漢覆徹。而任何地方面對那種災情,都不可能以現有資源單獨應付,自然必須防微杜漸。
4. 武漢肺炎的源頭出現在中國,無論愛國人士是否喜歡接受,這確實為控制疫情製造了更多不確定性。由於中國舉國體制的不透明,疫情開始時被刻意隱瞞,錯過了控制的黃金時間;即使是習近平發話要嚴肅正視後,官方提供的數字,依然充滿商榷性。例如不同外媒都傳出,不少武漢死者都不被當作確診個案,而近月武漢處理屍體數目不乎尋常地高,令不少人懷疑真實的死亡數字。這樣的作風,連帶令以往高度透明的香港政府,也失去一貫公信力,單是庫存多少口罩、有何用途一類問題,已多番反口覆舌、前言不對後語。這樣的國情,在非常時期,必然容易造成社會恐慌,而這時期的社會恐慌,又必然令全民杯弓蛇影,對疫情控制有壞無利,出現反效果幾屬必然。
5. 最重要的common sense是,世界各國處理公共衛生危機時,首重「防疫」,然後才是「抗疫」。武漢肺炎剛出現時,才是最值得全球關注的危機,當疫情真的失控,進入「抗」的階段,往往意味著已出現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犧牲。雖然武漢肺炎致命程度不及SARS,但傳染廣度一如流感,如何防範,依然未有定案。可惜在藍絲/藍營群組,以香港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為代表,往往本末倒置,宣揚「有嚴重死傷才考慮封關」、以免小題大做影響自己收成期一類歪理。這種思想,不但涼薄,也與人類文明進展背道而馳。
當然,美國流感和武漢肺炎兩者還有諸多可比/不可比性,而世界各地處理疫情時夾雜政治,也是必然。然而甚麼立場也好,對知識、邏輯的基本認知,畢竟要有底線,否則一切只講求政治正確,卻犧牲了一切,到頭來只會令自己支持的政權/陣營更失分,徒然成為歷史笑柄,何必。
蘋果日報,2020年2月10日
倒果為因謬誤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有些政客和媒體希望台灣亂,他們當然都有自己的目的。
大家可以回想哪些人說AZ疫苗危險,要民眾、醫護人員拒打,但卻無視英國因為施打AZ疫苗,武漢肺炎的疫情驟降,而那些喊不要打的卻自己搶著打。
一直有政治人物、X嘴喊著要政府趕快進口中国復星公司代理德國的BNT「復必泰」疫苗。
他們都說政府因為反共的意識形態才不買,但這批疫苗的原液是德國製造而非中国(但那些人這樣說不就間接承認他們也認為——中国製造就不可信😆)
但為何政府不買?真相是這批中国代理的疫苗包裝封口有瑕疵,出現感染的問題。就像我們去買罐頭、飲料,如果包裝沒封好,誰敢買來吃,更何況是注射💉進入身體的藥劑。
所以,香港、澳門也全面停止施打該批由中国復星公司代理的德國疫苗——這些疫苗即將過期。
過期了就不能打!所以之前台灣進口的AZ疫苗因為政客、歪嘴及特定媒體渲染恐懼及扭曲事實,導致差點放到過期,這也是政府不敢進口更多AZ疫苗的原因。諷刺的是,現在吵著罵政府為何買不到疫苗,跟要大家拒打AZ疫苗是同一批人。
當大家跟風罵政府、罵醫護人員時,請先多想想,自己是不是犯了「倒果為因」的邏輯謬誤。
政客、紅媒用來用去就那幾招,但還是有人會被耍得團團轉,這個是陳時中再厲害也幫不了你(妳)。
換句話說好了,台灣社會對於讀醫學院的人都有高度評價,也希望子女以當醫生為第一志願,而且能考進去又能順利畢業取得執照的,真的是功課好又聰明。但幽默的是,那些每天再嘴、嘲諷、開酸防疫指揮中心「蓋牌啊」、「買不到疫苗啊」、「回歸校正」的剛好就是這批會讀書又聰明的人,
而更大的特點在於,這些人除了醫學知識更有菩薩心腸,這也是為何大多數台灣人信任他們。😇
繼續中国疫苗。
政府不買中国復星有瑕疵、感染疑慮,即將過期的疫苗,有做錯事嗎?台灣國產疫苗最快七月底就可以全面施打;同時,台灣陸續跟美國及其他國家進口優質疫苗。
很抱歉,這件事只能低調,因為在島內有一批人要污名化這些救命疫苗,對外中国會透過各種外交手段施壓。沒辦法,誰叫我們叫中華民國、不正常國家或稱不是國家也行。
這篇文只是希望台灣人不要輕易被風向帶走,等你(妳)冒出「這麼簡單,但政府卻不做。」的念頭時,請提醒自己——在台上跟台後的人絕對比我們聰明,為什麼不這樣做或那樣做,一定有國家考量。
講白一點,疫苗的事情政府跟我們講再多有什麼用,我們是能幫什麼忙?我們能自己去亞馬遜網站訂疫苗自己打嗎?
我們能做的就是互相提醒那批国民党與紅媒推的中国復星疫苗打了會出事,就這樣。
倒果為因謬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三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觀念,叫「沙盤推演」。「沙盤推演」這四個字,可能你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你真的知道,它用在你的工作跟生活裡,它的重點要放在那裡嗎?
我曾經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遇過喔我的學生,他在面對自己要辦一個活動,問他:「有沒有沙盤推演?」;結果不問還好,一問完之後,他很快的跟我說:「他有!」
當我深入細節,他就告訴我,他的整個流程,他順過了好幾遍。那我在這裡就聽出蹊蹺了,什麼叫做「順過了好幾遍」?
結果喔,當我深入去理解之後,我才發現他所謂的「順過好幾遍」,就叫做他把他的流程,整個真的是用很順的邏輯、很順的方法,真的把它「順過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幾乎沒有去想到,任何意外發生的可能;甚至於最糟的狀況發生的時候,他該怎麼辦?
那我說喔,這樣的方式在本質上,它並不叫做「沙盤推演」,它只是叫做「自我安慰」。
那麼聽到這裡當你回想到,你自己平常在準備任何事物的時候,你究竟是在自我安慰,還是在沙盤推演呢?
其實很多人會誤會,以為啊「沙盤推演」,好像讓自己想到那最糟糕的結果,好像會喪失自己的一個行動的信心。
當我們要面對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時候,反而在剛開始的時候,你先預想那「最差的結果」,會對你很有幫助。
注意哦!這邊所談的,叫做預想「最差的結果」,而不是預想「最差的感覺」。
很多人會弄錯這兩個部分,就以我自己創業為例子。當初我成立「啟點文化」的時候,我先預想「最差的結果」。
而這所謂的「預想最差的結果」,就是我很實際的去估算出我投資多少錢、我剩下多少存款;如果呢,啟點文化在都沒有賺錢的狀況底下,我能夠撐多久?
當我計算出來之後,OK!當年我能夠撐半年。然後接著我在問我自己,如果半年真的都沒賺到錢,必須鼻子摸著把「啟點文化」收掉,我甘不甘願再回到以前的環境,或者是去做其他的事情?
結果當我去預想這「最差的結果」之後,我發現我心安下來了!因為第一個,最差就這樣子,我是能接受的。
第二個,在什麼樣的「前提」底下,「最差的結果」會發生?這個前提就是這半年,真的我開的課程沒有人報名,我生不出任何課程的產品。
那你想想看,這種狀況要發生的機率,是高的還是低的?至少當年的我,我很有把握,這種事情要真發生啊,它的發生率真的還滿低的喔!
所以是不是當我去想清楚,那「最差的結果」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我反而很有動力,去做我該做的事。
然而在我認識的很多人裡喔,之所以會裹足不前,或者是沙盤推演都會流於自我安慰,那就是他滿頭滿腦在想「最差的感覺」。
比如說,如果你今天有一個機會,你可能腦子裡面就想「萬一失敗怎麼辦?」、「萬一失敗我會不會很丟臉?」或者是」萬一失敗,我是不是又會覺得自己很糟?」
當你停留在「感覺」的時候,你就不會去計算真正最糟的狀況,一旦發生,它會有什麼「具體的損失」;這裡的關鍵字叫做「具體」。
然後第二層,你才會細緻的去想,那在什麼樣的「前提」底下,最糟的狀況會發生?
當你想到了第二層,自然而然你就會很清楚知道,你需要先做什麼事,或先做什麼樣的準備,去避免那「最糟的狀況」。
所以其實用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方式,去做沙盤推演,除了我個人的經驗,能夠幫助你更勇敢的做決定之外,它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
第一個呢,正確的「沙盤推演」,也可以幫助我們去認清,叫做「不確定性」。當你認清了「不確定性」,你反而能夠更清楚的,去看懂眼前的狀況是什麼。
而第二個好處是,我們可以做好準備,知道如何因應初步的決策,可能造成的各種結果。
我們可以預測正面,或負面的局勢怎麼演變;並且擬定策略,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它可以幫助我們事先規劃、預先佈局,針對「最糟的狀況」,或者是針對那些「意外狀況」發生的時候,我可以先怎麼樣的去做應對?
而第三個好處是,預測結果的範圍之後,一旦特定的未來確實發生了,我們也不會覺得遺憾。因為事實造成,其實遺憾是無濟於事的。
就像當年我創業,我先去估算出「最糟的結果」會是什麼;其實在那一刻我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叫做它一旦發生,我會很快的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去迎接我人生當中的下一步,而不是停留在自怨自哀的情緒裡。
最後一個好處,就是當我們描繪可能的未來,跟推估發生率之後;就比較不會陷入結果論的思維,或者是後見之明的謬誤。
簡單來說就是任何結果的發生,當自己心中已經先有了一本帳,你在事後歸因的時候,才不會錯誤歸因。常常我們會很容易把自己的運氣當成是實力。
或者是反過來,明明那件事情你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但是因為運氣不好、因為意外而造成的失敗,你常常會因為這樣子,全盤否定自己實力上面的價值。
所以呢,我今天用這一段內容跟你分享,為什麼沙盤推演很重要?其實除了工作裡的沙盤推演之外;你對於你自己的人生、對於自己的生涯,有沙盤推演嗎?
我常常說喔,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但多數時候,我們不太知道日子是怎麼過的。然而日子它可以一天復一天,但人生呢?
你真的不太知道自己下輩子在哪裡,或者是會以什麼樣的形態來呈現,不是嗎?
所以呢,如果我們就只有此生此世,那麼這一輩子,你該怎麼樣為自己「沙盤推演」?確定自己是誰、自己要往哪裡去?
當你回首過往,你不止一次的問自己:「我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那或許這是一個提醒,這個提醒就是,我們有沒有真正的面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打破一些迷思,避免一些現象,並且培養出過好人生的必要能力?
說到這裡,我想這禮拜的「一天聽一點」,我都在跟你預告,我們在7月22號,要上線的【過好人生學】。
我再次誠摯的邀請你,因為這一門課,是結合了我這麼多年來個案教練,在「生涯方面」的探討,加上自己生命的實踐。
很多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過去曾經面臨很多生涯的選擇。在我成立「啟點文化」之前,我有過兩次的創業經驗。
在我是一個心理學家之前,其實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在業務工作賺到的。並且我的大學其實是念體育。
那或許你會很好奇,在我生命裡,面對了這麼多選擇、這麼多跨領域,如果你感覺今天的我,或許做了一些我自己會快樂,而對別人也有幫助的事情。
那麼我想【過好人生學】裡面,所談的不只是觀念,還有更多實際的做法,肯定會為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所以誠摯的邀請你,我們7月22號【過好人生學】,希望你的加入、希望你的支持。也期待在你參與學習之後,能夠得到你的體會跟收穫,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還是實體課,我都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v0JRk2tKwQ/hqdefault.jpg)
倒果為因謬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來透過一個心理學的觀念,來談一談關於「迷信」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觀念呢,叫做「後此謬誤」,它是一種我們內在的思維模式。講幾個例子喔,你大概可以體會一下「後此謬誤」是什麼。
有一個來自瑞典的美國職業冰球的守門員,叫做佩勒.林伯。他每次出賽的時候,都會在護具下面,穿同樣一件橘色的罩衫。
但重點是這個罩衫從來不洗,除了衛生的問題之外,幾年下來這個衣服,早就縫縫補補過好多次,都已經快要爛掉了。
另外一位已經退休的網球名將,叫伊凡.諾賽維奇。他每次贏球之後,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勝利當天的作息,複製到下場比賽的日子。
而這裡所談的「複製」,包含餐桌的擺設啊、餐點的菜色啊,這些是完完全全的複製。
他自己就在部落格上曾經寫到喔,他很希望比賽能夠快一點結束,因為比賽結束,他才能夠吃別的東西。
而另外一位運動員,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職棒明星,叫威德.伯格茲。他的外號是雞肉人,因為他每一場比賽之前,都要吃雞肉。
另外呢,他還很迷信這個數字「17」,他每次打擊的練習,都安排在5點17分;然後短跑練習都排在7點17分。
有一陣子剛好遇到打擊的低潮,結果有一場比賽的播報員,忘記念他的背號,就介紹他上場。
那一天他的比賽表現的很好,走出了低潮。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不準播報員,在介紹球員出場的時候,唸他的球衣號碼。
他現在已經退休了喔,他個人傳記的作者就說喔,博格茲的生活到處都是規定,他根本就是個機器人,是一個每件事情都有固定儀式的人。
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有打擊成績要顧,透過規律而機械化的作息,博格茲覺的自己在場上的表現,也會變得可以測量、可以比較。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各類運動員的選手身上,簡直是司空見慣。只要他們有一天的表現非常好,他們在這之前,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放大,成為他們表現好的原因。
然後全部集合成一個「儀式」,每天都要做一遍;這樣的情況,就是「後此謬誤」。
其實早在山頂洞人,或法老王的時代,從人類出現第一個幸運符,的那個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裡,就會產生這樣子我們無法拒絕的傾向。
當一個事情,接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我們就會判定,這兩件事情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從負面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被插座電過一次之後,他從此以後就會躲著插座。他有一次觸電的經驗,比被他爸媽電一萬次都有用。
你根本不用跟小朋友解釋,富蘭克林的電學原理,你也不用跟他說明,從電學被發現之後,要怎麼樣去設計出電場啊、電網啊、電線啊…。
你甚至於不用跟他說,這背後的對經濟呀、產業啊、文化啊,有什麼影響?
你根本不用跟他分析、研究電磁學的公式。反正呢,他只要被真真實實的電過一次、麻過一次,他就什麼都懂了。
我們的大腦會這麼認為,經過了這個經驗,所以得到某個結果。所以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再也不敢「再重複一次」。
你會發現,人類非常容犯「後此謬誤」。我們太容易把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把它歸納成因果關係。
「後此謬誤」可以說是我們「非理性思考」的大哥大。
所有失準的、不科學的、穿鑿附會的、道聽途說的、迷信的…這些說法;都應該給「後此謬誤」這個大哥,好好的鞠個躬喔!
我們會因為「後此謬誤」,讓我們被很多經驗,跟觀念牽著鼻子走;甚至於,被送去賣了,還不忘說謝謝、幫他數鈔票。
其實,這樣的「後此謬誤」,如果公允一點來看的話,它其實某個層面,也是我們之所以會學習、學會經驗的一個主要出發點。
但問題在於喔,我們不太懂得去過濾、去篩選出,有太多、太離譜的狀況;只會死板的,照著這樣的一個觀念,或這樣的一個經驗去歸因。
把前面發生的事情,跟後面發生的事情,只要它有順序性,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因果關係;就像是我們生活當中,那些小感冒。
其實,無論如何都是會好的,時間到了就會好。所以呢,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吃的任何感冒藥;其實只是緩解一些症狀,而不是真的治好感冒本身。
但是我們的家裡,總會有一堆陳藥,讓我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們深信吃這些東西,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但事實上,感冒復原的原理,根本不是這樣子啊!就算你只是躺著蓋被子、好好休息,時間到了你也會好。
那麼有些文明還有一些儀式,像是「跳舞祈雨」。
有雨才能豐收,但這就表示「跳舞」跟「豐收」有關係嗎?我們以現在的理性,當然會很清楚知道,絕對不是這樣子。
如果再回到前面談的運動員的經驗,你的球隊在賽前可能會集合、可能會做一些禱告;但是你們拿到冠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的神,比對手的神來的強嗎?
你們拿到的獎金,要跟你們自己的神明分嗎?不是吧?只是「後此謬誤」這樣的直觀思維,是很順手、是很方便,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
它讓我們會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會覺得再怎麼樣,這也是勝率最大的一個選項。
然而,當你發現自己也很容易這樣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跟瑕疵;因為這是我們演化心理當中,每一個人的「原廠設定」啊!
那既然知道「迷信」,也就是「後此謬誤」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我們的原廠設定。那就意味著,我們得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嗎?
當然不是喔!其實如果你問我,我是站在什麼樣的態度,我是「反迷信」嗎?或者是我把所有疑似迷信的東西,全部推翻嗎?
我倒沒有那麼極端,我所站的位置是哦,如果這個儀式行為,能夠讓我好一點、 能夠讓我有信心一點、能夠讓我平靜一點,那何妨繼續呢?
但是我更清楚知道一件事,任何事情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直指核心的努力。你為這件事情,做了多少努力跟準備?
就像前面提到的運動員,那些儀式只要能夠讓他安心,那麼就繼續;可是別忽略了一件事,他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運動明星。
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的那些努力、那些訓練;那是他所有汗水,跟自律累積下來的結果。
所以呢,當我們本末倒置,把那些「儀式」,當成是成功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能控制的努力,當成是主要的原因;那麼「迷信」在你的生命裡,才會是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asZdGVaH4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k4zcT1jrOZF6nh_Fdu5rSFFgdcQ)
倒果為因謬誤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在這邊試著問你兩個問題,你回答看看。
第一個問題,是在你能夠想到的朋友當中,有哪幾個是來往超過十年以上的?而第二個問題,是你想到的朋友當中,你覺得有幾個在十年之後,依然會是你的朋友?
不知道你對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數字上會有什麼差別?哪一個問題,你的回答「人數」是比較多的呢?事實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會認為「十年後還是朋友」的人數,會是比較多的。
這個不管是哪個年齡層,都有一致的傾向,也就是說喔大部分的人,都會以為自己和目前的朋友關係比較深厚;而自然而然要延續這個友情,在十年之後是可以預料的。
可是這裡就有一個吊詭,如果在任何時間點底下,你都覺得當下的朋友,要維持未來的十年的友誼,是容易的。那麼為什麼你在剛剛,我問你的第一個問題的時候,你也沒有辦法回答相對比較多的人呢?
還記得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想到的朋友當中,有幾個是來往「十年以上」的朋友?所以,在這裡就點出了一個,我們在思維跟大腦運作上面,一個可能的謬誤。
就是喔,我們的大腦會低估,我們將來可能會產生的變化。不管是剛剛的問題,還是你日常的嗜好,甚至於你生活的習慣,都會看的到這樣的傾向。包含自己喜歡的歌手啊、食物啊、興趣啊、休閒方式,我們都會以為,此刻往後看都不會再改變。
甚至於,我們也會相信,像是誠實、友善、好奇心…等等的人格特質,在日後也會一樣維持不變的。所以呢,這樣子思維的錯覺,以為當下的一切,都不會再改變。這個在心理學上面,有一個名詞叫做「歷史終結錯覺」。
其實,人類的大腦在演化的脈絡裡,要我們去想像那些抽象的、未來的,其實都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一個傾向,認為眼前當下的事情,通常不會改變。
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很難設想這些改變可能會是什麼。所以,就好像是多數人,可能都覺得自己應該不會得癌症,或者是自己應該不會遇上一些倒霉的事。
儘管有很多數據告訴我們,癌症的發生率其實很高;甚至於天有不測風雲,這句話也一天到晚在我們的耳朵裡面繚繞,不是嗎?談到這裡,就讓我想到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可能都說過,也聽過這樣的老話,叫做「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所以,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大腦,其實是追求「適應」跟「穩定」;然而,在實際上這樣的傾向,卻會為我們帶來很多的錯覺。當你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有時候「主動的學習」、「主動的追求變化」,就成為我們有意識,幫助自己前進一個重要的途徑。
就像你現在正在聽「一天聽一點」,是一樣的道理。有時候當我們面對,不可預料的變化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對未來「確定性」的答案;而是在於,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的管道,刺激自己的思考、拓展自己的視野,去接觸更多的「可能性」。
就如同你一路以來,對「一天聽一點」跟凱宇的支持,是一樣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更期望你能夠持續的收聽、收看,我為你所製作的內容。再次感謝你的支持,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內容的文字說明裡,都有近期課程的相關連結。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Insj8VGC0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