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14很多人問更新後官方都說會耗電那要更新嗎?
A:可以更新到iOS14.0.1然後用我的省電技巧就沒問題囉我自己就是這樣
iOS14省電秘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pBhKtpSy4
YouTube子母畫面到底怎麼看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行
A: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真不行就用捷徑來開在我的隱藏技巧上下集都有教喔
iOS14隱藏祕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NGGFGeBoo
iOS14隱藏祕技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jZIitxUUs
AirPodsPro空間音訊獨家功能到底怎麼辦到還有讓Siri幫你讀訊息iOS14新技巧
A:AirPodsPro/AirPods2 iOS14 7大功能一定要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vuXgBO7u4
其他
iOS14個人化Widgets桌面推薦必用App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yL8KspKJk
iOS14你一定要會的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GrMdrOZyg
iPadOS14超好用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6DBE4CXdo
喜歡的話記得訂閱一下我的YT頻道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手玩左大約一小時 比起上一代最大分別就係廣角了視野更廣闊,自拍不會再大頭 開機速度更加快速,使上用更加靈活 做到隨手即拍,咁就配合到POCKET既最大賣點 DJI正式發佈 DJI Pocket 2 DJI 迄今體積最小、性能最卓越、體驗最佳的消費級手持雲台相機 保持上一代便攜性的基礎上 具...
「個人化空間音訊」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3c有意思tim哥 Facebook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alex lam Youtube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 看板iOS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iPhone IOS16個人化空間音訊太神了吧- Apple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AirPods 3 一定要開『 空間音訊』功能,要不然聽起來跟前一代 ...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Apple AirPods Pro 2 體驗報告|從外表無法體驗的實質更新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 看板iOS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PTT推薦- iOS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 看板iOS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 - PTT評價 的評價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5
隨著展演場地的擴大,在類似TICC國際會議廳或小巨蛋這樣大型空間舉辦的現場音樂演出越來越多,對於音響工程人員要克服的場地問題也越來越複雜;早年在這一類的場館演出時,樂手的主要監聽系統還只有地板監聽的條件下,如何能讓每一位樂手都能在自己的監聽裡得到理想的樂器平衡,真的是一個非常困難而耗時的工作。更多時候我們會要面臨的是,因為場館巨大的聲音反射干擾,樂手的監聽必須壓制過現場PA所產生的回音時間差,但也因此非常容易造成從歌手麥克風所『必然』會擷取到的音源,而形成回授的元兇;但如果沒能壓制掉現場PA所產生的回音時間差,任何有經驗的樂手都知道那會是什麼樣的工作悲劇。並且,除了極少數的鼓手會採用Shaker音色的節拍器,讓Click勉強可以從地板監聽播放出來、來協助樂手整合速度拍分之外,在這種條件的演出環境,很多時候你甚至必須依賴視覺、看著鼓手的動作,才能在一片汪洋的聲音浪潮中,勉強維持住整個樂團的穩定性。
所幸,那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過去。現在的專業工作條件,應該都已經進化成『個人化監聽系統』搭配『耳道式監聽耳機』的作業方式了:音響工程人員將每一位樂手的訊號取得足量的放大,再將所有樂器訊號分軌回送到樂手身邊的小型訊號控制臺,樂手各自佩帶完全阻絕外界聲音的密合式的監聽耳機,各自去調整自己希望的聲音平衡;這麼一來,立刻克服了場館的聲音時間差,以及完全去除掉地板監聽的聲音來源,這會讓音響工程人員所需要顧及的變因大大地降低,尤有甚者,如果能將吉他、鍵盤與貝斯音箱搬離舞台區,其實,音響工程人員應該會有非常好的機會,讓現場觀眾聽到層次更分明清晰的聲音演出。
而如果我們已經在討論這種IEM系統(耳道式監聽),我推測你應該已經克服過不少棘手的工作環境與條件,應該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職業型音樂工作者了,照理說,你一定會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標準,不必我多做什麼提醒;不過,如果從經驗交流的觀點來看,也許我們可以彼此參考一下對方的做法。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5]
1. 各樂器的定位:現在在臺灣的音響器材供應方面,這一類型的監聽系統大概都已經進化、更新到16個stereo的訊號軌道;於此同時,甚至包括吉他手,也越來越多樂手會採用stereo的收音方式;但如果由音響工程人員所整理出來的鼓組(stereo)、打擊樂器(為了聲音的畫面感,通常都會是stereo)、鍵盤(很多時候會是兩個鍵盤手的兩個stereo)、Program(這類型的預錄聲音裝置,幾乎沒有意外都是stereo),以及新型態的吉他手(最近我就遇到同時有倆位吉他手都是採用stereo收音)的所有聲音訊號,如果你也都是採用開放的stereo位置來調整各樂器的音量平衡,你會發現,其實所有的『聲音成像』都像是集中在頭部中間,其實是很難去做更好的層次區分。我比較建議的是以音樂製作時的『Mix』觀念來處理這些樂器的定位:
A. 鼓組:其實在現實的世界裡,鼓組的聲音定位寬度不會是stereo所能提供的那種9點到3點極左、極右的畫面,在現場演出時,我比較喜歡將鼓組限縮在11點到1點的範圍,來讓鼓組與貝斯樂器形成一個比較緊密的區塊;如果我所合作的鼓手能夠讓我選擇整個鼓組的擺放面向,我會習慣採用Hi-hat偏向右邊的『觀眾定位』。如果我們同時會有打擊樂器手,我會將他的定位擺在10:45到1:15這種略寬於鼓組的畫面。
B. 貝斯:通常這會是一個Mono的訊號,我習慣放在12點位置,除了上述與鼓組形成『節奏組』的區塊之外,同時,也做為工作進行中、Vocal的一種支撐。
C. Program:這個原本是輔助功能、近年卻幾乎快要取代掉樂手的音樂工具,因為內容大多是現場不易執行的樂器或特殊聲響,以及一些特殊定位處理的樂器(譬如Loops),所以我會把9點到3點的這個最寬的寬度留給這個樂器。
D. 鍵盤組:如果我們有倆位鍵盤手,通常會是一位主鋼琴、一位主電氣鍵盤;在定位上,我會把鋼琴放在10:30到1:30這種略寬於鼓組的位置,而另外一個會有更多音色變化的鍵盤放在10點到2點的寬度來包覆主鋼琴。
E. 吉他組:如果聲音訊號源都是Mono,我會採取左右對稱的方式,視頻率的狀態來決定各自的偏向。而如果有任何一組以上是stereo訊號源,我會將這個stereo限縮成略寬於鼓組的寬度,再整個做向左或向右的偏向。也就是說:即使我自己也是一位吉他手,我在工作時的監聽,常常是偏向在某一邊的;而我個人的喜好,是將自己偏向右邊。
F. 和聲組:我會習慣將和聲組緊貼著主Vocal,大概拉開約莫左右15分鐘的定位,這真的會讓主Vocal好聽很多。
G. 主Vocal:呃…如果這個不是在12點鐘方向,好像有點兒不太對勁~
2. Click:這個維持音樂穩定最重要的工具,不論是來自鼓手或來自Program,在對完彼此的音量平衡後,我習慣將它放在我的極左邊。這個選擇來在兩個原因:
A. 很年輕的時候,我讀過一篇普科報導,它說明了人類的左耳對於聲音的反應,敏感度優於右耳;這次我整理筆記時,勉強只能找到一些不算是非常正式的報導:
https://kknews.cc/zh-tw/health/me33r2.html
https://swgwsm.51240.com/weishimezuoertingjuebiyouerqiang__xswgwsm/
因此,相較於右耳,我可以用較低的音量就感知到Click的存在。
B. 來自於年輕時在錄音室錄木吉他的訓練。由於我是慣用右手,所以木吉他的收音麥克風會是對著在我身體右側的吉他音孔;而錄音時非常需要檢查Click的串音問題,因此,我會下意識地將Click放在距離麥克風位置最遠的左邊。
而因為上述兩點所採行的Click擺放位置,其實在整個工作中會形成一種有趣的平衡:左邊的Click告訴我絕對的速度,而我可以聽到自己的樂器在偏右的狀況下與它的誤差;同時,鼓組的Hi-hat也是偏向我的右邊,我可以去校正自己與這位鼓手的『呼吸感』,來建構比較人性化的Groove。
因為,音樂最終是來自於你與你的樂手彼此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準度』。
3. 與外界的互動:當你使用了隔絕外界聲音的密合式的耳機,有太多在現場發生的事件,你會渾然不覺;比較理想的方案是你的Band Leader應該要配置一組Cue Mic,我會建議你也把它擺放在你的極左邊,用來提醒你任何突發的事件;另外一個關鍵,應該是要注意避免自己過度沈溺在自己的世界,而忘記了與你的樂手該有的音樂互動。
關於這一點,我所尊敬的華語音樂大師鍾興民先生有著非常強烈的觀點,他認為時下的職業樂手很容易因為自己所主觀調整的音量平衡,會一定性地影響了彈奏的力度與音色,因而反而使整體的音樂缺乏所有樂手共同的呼吸感,使音樂的起伏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從邏輯上來說,我完全支持Baby老師的論點,而這個非常人性曲線的音樂能力修煉,應該就是『職業』樂手與『專業』音樂家的那種若有似無卻又涇渭分明的分野吧。
4. Vocal:我看過太多的歌手不是太能適應這一類型的監聽工作模式,原因來自於:
A. 不論如何緊密、甚至是以自己的耳道來開模製作的耳機,都會因為演唱時的口腔動作連動到耳道的肌肉,造成耳機並不是一直處於完美密合的狀況,因此,來自於外界的聲音干擾會非常嚴重地影響聆聽與演唱的狀態;目前唯一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採用較大的耳機外殼、用耳殼的輪廓來限制耳機鬆動的範圍。
B. 但其實,我一直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歌手在耳機裡所聽的音樂內容,常常是交由現場的音響工程人員來調整,而不是自己有一組自己可以控制的系統、由自己來調整,而在演出時請音響工程人員做總體音量適度的增減。當然,如果你的工作級數已經是這樣的境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181sMH8gw
我覺得一切都好極了!但如果你相對於這個狀況還有一些距離,我真的建議,做為一個主要的『演出焦點中心』,提早一點時間到場,與你的樂手一起做Sound Check,一方面可以調整出一個自己比較有安全感的聲音平衡比例,一方面也認識你的樂手與你的聲音頻率互動的過程,這應該是讓整個音樂演出都更能提升水平的做法吧?
以上。
我深深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在器材面向上、我們還覺得不是那麼方便的事務,一定會在未來取得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巨大進步;但到了那個階段,我們在音樂上的進步,真的追得上那些硬體的演化嗎?為什麼會想要現場演出呢?為什麼會想要與觀眾分享那些獨一無二的時刻呢?你、我的內在,真有那些非表現出來不可的慾望與衝動嗎?如果沒有,再強大的硬體技術、再好的工作人員,恐怕都沒辦法為這樣的音樂內容增加絲毫的顏色。在我們開口向工作人員要求技術支援之前,也許,我們都應該再想想自己究竟有沒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1
開設這個專頁、寫完第一個主題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後,就一直想要找機會開始寫一些關於電吉他的項目,不論是我個人在器材使用的心得,或是在實務面向上實際操作的經驗。但相較於『練習木吉他彈奏』或是我的編曲經驗分享,我覺得『電吉他』所涵蓋的議題範圍更廣,卻同時反而是更『個人化』的取向 ---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想去追求的『Tone』,但『Tone』在各類型不同的音樂形態中,藉由不同器材的選擇搭配下,而最重要的『不同的彈奏手感』詮釋之後,其實,幾乎沒有方式去重現或定義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好 Tone』;也許你會非常認真去研究你所鍾愛的吉他英雄,他 (她) 所使用的所有器材搭配與彈奏手法 --- 譬如我就很努力去研究了 Nuno Bettencour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no_Bettencourt ) 的所有細節,甚至想盡辦法去搜購了他早期所使用的相關器材,結果 … 我一點兒也彈不出他那種兇狠又放蕩不羈的音色,反而在後來很多 Youtube 頻道上,看到其他的同好者們用了根本不相干的器材,在音色上卻更為神似 …… 我的結論是:謝謝我們各自的英雄為我們打開了音色探索道路的大門,但最終,我們自己的耳朵會定義出我們自己的音色 --- 而且你不論用什麼器材,你還是會調整、彈出你自己喜歡的音色。
但因為近期所投入的『第二代樂手培訓』的製作過程中,剛好有一些實屬難得的錄音機會,因此,還是想藉由這個契機,聊一些在實務經驗上可以一起討論的議題:
[一. 電吉他相關器材實務]_電吉他收音實例_01
且讓我們先跳過『究竟是傳統麥克風收音好、還是數位模擬器材的便利性好』這個看起來不像是爭議的爭議 --- 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單一命題、而是複合式的問題;我們先就這一週實際在強力錄音室『羽』房用麥克風收音的過程,做一些簡單的描述。
我們來想一下:如果我們所使用的一切電吉他收音相關『硬體器材』變因都不改變 --- 我是說從演奏者本身、那把電吉他、電吉他連接的以及其後功能相近的線材、線材連接到的可有可無的效果器盤、到音箱頭、到音箱箱體、到麥克風、到麥克風放大線路以及相關的動態調整 (Compressor & EQ) 、到數位音訊介面、到電腦 DAW 的錄音軟體版本 … 種種,一切的硬體變因都控制不變之下,我們要單錄一個樂句或是 Pattern,你覺得我們還可以再怎麼樣,才能讓那個樂句或 Pattern 聽起來『更好聽』?
『音量』!巨大無比的音量!
就以木吉他的麥克風收音來說,如果你希望得到非常有『存在感』的指彈音色,在一切外在因素都不改變的前提之下,你會需要加強你在右手彈奏的『Punch』--- 我常常對年輕的錄音樂手解釋:『那不是單純加重彈奏的力道,而是觸弦瞬間的勁道』;但木吉他因為本身結構的物理條件,你能『增益』的『勁道』,其實還是會有一個很快就突破不了的極限。同樣的道理在電吉他麥克風收音下,只要你願意增加音箱箱體的數量以及推動箱體的後級 (Power Amp) 總瓦數,『音量』這件事兒幾乎是可以無限擴大的 --- 看看八〇、九〇年代吉他英雄們在演唱會上所擺設的『音箱牆』,你大概就可以理解是為什麼了。
在電吉他的發聲系統中,真正主宰音量的關鍵因素,其一是後級,另一個是音箱箱體內的『喇叭單體』(Speaker);最理想的條件是:單體承受的功率、比後級的最大輸出大上一點點,這樣,你可以將後級的功率全部輸出,來讓單體的『紙盆』、『磁鐵』、『線圈』做出最好的動作反應。不過,我們之所以想要讓後級『功率全部輸出』,其實,那來自於『真空管』後級的特性。
就後級的主要分類,其實也就是起初的『真空管後級』與後來改進了真空管缺陷、卻也失去真空管迷人之處的『晶體後級』兩大類。真空管後級在功率全部工作時所產生的自然失真與泛音,一直是數位模擬器材無法突破與仿效的結界 --- 以近年來數位模擬器材突飛猛進的進程,我們將其視之為吉他器材界的 AI 人工智慧現狀也不為過;只是,AI 在今時今日不論已經誇張到什麼地步,目前『它』還未能有『靈魂』狀態的存在 --- 而真空管的自然失真與泛音,恰恰就是電吉他音色所呈現的『靈魂』。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在意數位模擬與真實電吉他音箱組最大的差距,其實就來在於真空管後級的無可取代性。
而電吉他真空管後級的瓦數,從早年常見的 100瓦,到近年隨著宅錄發展而越做瓦數越小的趨勢,因此有 50、30、20、5 乃至於 1瓦的各類型產品,這其中如果將各種瓦數的功率全開,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在『音量』的差距上,並不會呈現出如同標定數字的倍數差距;然而,在相距不是太大的音量比較之下,你會發現大瓦數所呈現的『量感』,是遠遠比小瓦數後級要來得扎實與飽和的。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巨大音量』,是以大瓦數的真空管後級做全輸出來定義的。
在這一週的錄音進度中,有兩首曲子的兩個樂段,會需要電吉他有比較『Heavy』的音樂性表現,因此,我們選用了 Mesa Boogie Rectifier Recording Preamp/Rectifier Stereo 2:100 Power Amp 組,與 Rock Mod III Preamp/VHT 2:50 Power Amp 組的四個機櫃式器材來相互搭配,因為樂段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前級、後級組合。以其中一項 Mesa Boogie 的機櫃組合一起工作時,你可以理解為『同時有兩顆 Rectifier 100瓦音箱頭,一起將後級音量全開,在很烈的前級破音選項下,僅靠它們的 Preamp 輸出來控制總音量的大小』。
那是有多大聲呢?
差不多就是把一臺 F1 賽車開進強力錄音室『羽』房,油門踩到底的引擎怒吼聲。
可能還不是很傳神!大概很像一列火車直接碾壓過羽房的那種畫面。
這樣的音壓會讓收音的麥克風有一種自然的『壓縮』感、呈現出一種緊實、飽滿的質地;而我們用了三隻不同頻率特性的麥克風,以調整相互的收音比例來呈現音色的樣貌,同時,在相距兩公尺以外,另外架了兩隻配對的麥克風,來收進整個 Studio 的空氣震動聲響。換句話說,我們的每一道電吉他軌道,都用了五隻的麥克風音源來組合成一個音色的呈現。
如果你曾經真的實際聽過這麼大聲的真空管後級表現,說真的,要讓你再回去使用數位模擬器材 … 應該是有點難了。但~請一定要記得一件事:『空間最貴』!如果不是在類似『強力』的這種正規聲學、隔音工程的房間,要能體會過這種『音浪』的衝擊,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麼這樣的錄音機會是『實屬難得』呢?因為,我們架完器材、調整完整體音色,真的可以開始錄音,那已經是三、四個小時之後了!而錄音室依然是逐小時計費的。在這種市場前景之下,還有多少製作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執行錄音的工作 … 我還真數不出幾個啊~
所以,我們很幸運也很開心,錄到了非常讓人滿意的聲音,這讓人覺得,做音樂這件事,是可以這麼去講究其中的一切細節;我們也期待著這樣的製作,可以讓音樂有著更好的聲音質感。
雖然,最後到了你手上的音樂成品,你很可能也只是用 i Phone 手機所配備的耳機就這麼聽過去了。
下一次,我們再來聊電吉他收音的最理想模式 --- 訊號乾溼分離。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評價
上手玩左大約一小時
比起上一代最大分別就係廣角了視野更廣闊,自拍不會再大頭
開機速度更加快速,使上用更加靈活
做到隨手即拍,咁就配合到POCKET既最大賣點
DJI正式發佈 DJI Pocket 2
DJI 迄今體積最小、性能最卓越、體驗最佳的消費級手持雲台相機
保持上一代便攜性的基礎上
具備 6400 萬 1/1.7 英吋感測器,拍攝更清晰,視角更廣闊
DJI獨創的矩陣式立體聲系統由四組咪高峰組成,收音更加清晰,音質更好
輕鬆實現智能跟隨、8 倍變焦、軌跡延時、全景相機等多種智慧功能
相信無論是日常記錄或是創意拍攝,DJI Pocket 2 都可以成為用戶的得力工具,幫助更多人發現及捕捉生活動人之處。
獨特的模組化設計構成豐富的配件生態,可拓展出更多空間及使用場景。
尺寸為 124.7 X 38.1 X 30 mm
重量僅為 117 g
內置 875mAh 鋰離子電池
在 1080p 解像度影片拍攝下
電池續航力可達 140分鐘。
影像效果穩定流暢
1/1.7 英吋影像感測器及 20 mm 等效焦距的 f/1.8 光圈鏡頭,最高可拍攝 6400 萬像素相及 4K/60fps 影片,畫質驚豔,視角更廣闊。支援 HDR 影片,極大提升影片的亮度動態範圍。相比 Osmo Pocket,全面升級的混合對焦 2.0 技術讓 DJI Pocket 2 對焦又快又準,同時 8 倍變焦又讓拍攝者無需靠近主體,遠處美景隨手可得,畫面始終保持清晰。
更加連結手機使用,得到更佳既拍攝體驗
與性能強大的DJI Mimo app 配搭使用,支援透過擴充連接埠快速連接手機,體驗 DJI Mimo app 帶來的更豐富的智慧功能。內建流暢的影像剪輯器,提供豐富的剪輯範本,使用 Story 模式可輕鬆拍攝你的專屬影片故事。新增一鍵剪輯功能,演算法會自動為你挑選素材中的精華片段並進行剪輯,配上背景音樂及轉場效果,即使是新手亦能輕鬆創作質感大片。
配備觸控式螢幕,可用於預覽圖像、調整參數及切換拍攝模式等。配搭迷你搖桿,無需連接手機即可控制雲台相機,可於全向轉動與變焦之間無縫切換,為使用者提供完整且舒適的單機操作體驗。
內建咪高峰具備四個方向收音性能,可錄製立體聲,觀影時帶來「聲」臨其境的效果,加上聲場跟隨、聲音變焦、拾音指向性切換及智能降風噪等創新功能,共同組成產品獨特的矩陣拾音系統,帶來無與倫比的音質享受。
模組化設計擴充配件生態,使用快感大滿足
DJI Pocket 2 將底部升級為可拆式底殼,無需像 Osmo Pocket 一樣外接配件轉接套,只需拆換底部即可轉接更多配件。全新模組化配件設計充分平衡了產品的極致外形及強大性能,既滿足用戶的需求,又豐富產品使用場景,讓用戶可發揮創作靈感。無論是設計或是體驗,使用體驗的快感得到極大滿足。
可拆式底殼能夠與三腳架轉接元件及全能手柄配件更換。轉接元件配搭微型三腳架,無需勞累雙手,拍攝更便利。全能手柄是該產品主打的核心配件,可將 Wi-Fi 、藍牙、無線咪高峰接收器、1/4" 螺紋口、揚聲器及 3.5mm 音訊連接埠集合於一身,支援外接多種配件、支援無線圖傳、支援單機回放影像等功能。全能手柄功能強大,一件就夠用,讓用戶告別攜帶多種配件的煩惱。此外,DJI Pocket 2 還有增廣鏡、無線咪高峰發射端、防水殼、手機夾、與 Osmo Pocket 通用的加長桿和 ND 濾鏡等配件。配件雖小,卻在影像創作者單兵作戰時發揮重要作用。
DJI Pocket 2 提供標準版及套裝版兩種購買選項,標準版足以滿足普通使用者日常拍攝需求,但對於具有個人化或專業需求的用戶,擁有完整配件生態的套裝版會是更好的選擇。
接受預訂、發售日期和售價
預訂: OTG Online Store 及OTG 合作經銷商由即日起接受預訂: https://bit.ly/3m5GjVX
預訂及售價:
DJI Pocket 2 標準版官方售價 HKD $2,899
包含 DJI Pocket 2、保護殼、迷你搖桿、三腳架轉接元件(1/4”),手繩,手機連接頭(Lightning),手機連接頭(USB-C),充電線等。
DJI Pocket 2 套裝版官方售價 HKD $ 3,999
於標準版基礎上額外附有:微型三腳架、增廣鏡、全能手柄、無線咪高峰防風毛套、無線咪高峰發射端、雙頭充電線等豐富配件。
現貨發售
11月1日,DJI Pocket 2 及套裝版在香港地區正式發售。
#DJI #djiosmopocket #osmopocket #osmopocket2 #djipocket2
#拍攝 #街拍 #HKVLOG #HKBLOG #HKBLOGGER #djiglobal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iPhone IOS16個人化空間音訊太神了吧- Apple板 - Dcard 的八卦
#iPhone IOS16個人化空間音訊太神了吧. Apple. 2022年9月12日23:27. 原本以為這玩意是Airpods Pro 2 才有,想不到一代跟Airpods 3也有更新IOS16後連接上Airpods就會 ... ... <看更多>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AirPods 3 一定要開『 空間音訊』功能,要不然聽起來跟前一代 ... 的八卦
勘誤說明:獺友們不好意思,2:40-2:46 的耳機應是AirPods 2 才對,誤標明成AirPods Pro 真的非常抱歉第一次聽AirPods 3 想說...阿跟前一代差不了多少 ... ... <看更多>
個人化空間音訊 在 [心得] 個人化空間音訊- 看板iOS 的八卦
雖然是這次AirPods pro 2發表的功能
但其實一代AirPods pro跟AirPods 3也有支援喔
戴上耳機之後,到設定裡面最上面的耳機裡
往下拉就能找到並且設定了
設定過程蠻快的,很像是幫耳朵掃Face ID
前後稍微比對了一下,覺得人聲比較突出
算是不無小補的功能~
不知道AirPods Pro 2代在音質上有沒有改善..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3 Pr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137.1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OS/M.1663047461.A.81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