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也要量力而為>
蔣月惠新聞發酵後,館長今日也在臉書喊話,表示會捐20萬給蔣月惠經營的羅騰園。不過言談間,館長似乎也有不少辛酸,他喊話:「我做的很累.........也許未來 我將不再捐任何款項也不一定,因為我累了一輩子,把賺到的錢一半都出去了,你們愛我 家人恨我你們懂嗎?你們不會懂得,永遠也不會懂我的悲哀,我的痛苦,試問誰同情過我?」
關鍵字:「你們愛我 家人恨我」
捐錢這種事情本來就是量力而為,
蔣月惠之所以令人尊敬,
也是因為她的作法
(捐出大部分收入甚至上街募款,數十年如一日)
是一般人沒辦法做到的,
館長之所以讓人尊敬,
也是因為他有能力捐也願意捐,
不過當捐錢變成一個義務或責任,
甚至是面子問題時(人言可畏阿),
那就是一種負擔,
這時候該休息就休息吧!
如果有人要酸,就讓他酸吧!
「後面不捐錢」不等於可以否定「前面的捐錢」啊!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資源有限的世界,
錢就是資源,
只要捐出去,就是沒辦法用在自己或家人身上,
館長今天捐20萬,代價就是家裡少20萬,
如果我是他太太,也是會碎碎念的
(你去問問,哪個老公捐20萬,太太不會碎碎念的?)
有一句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他的概念就是一個同心圓的概念,
先把自己搞好,再把自己家庭搞好,
再來管國家大事,甚至關注其他國家的議題,
這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像之前銳寶貝事件,我看了就覺得有點感慨,
爸爸投注很多時間在公益上做善事,
卻沒把家裡搞好,
一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
你花那麼時間在公益上,
相對也是壓縮了陪小孩的時間,不是嗎?
做了很多公益,但自己的小孩卻走偏了,
值得嗎?
我這個人比較自私,
手邊的資源或時間,
有的話一定是優先撥給小孩,
所謂做公益,
頂多是接一點法扶案件,幫窮人處理事情,
看到蔣月惠或館長,我只能佩服讚嘆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 在 許添財 Facebook 八卦
這個年頭要當個庶民真的也不容易,不只要修身齊家還要克制自己不要有治國平天下的“貪念”。但這似乎還不夠,還要看運氣好不好。
昨天(20200118)想說周末輕鬆一下,帶太太到金山山上訪友看山景後想順路到基隆廟口小吃一下,繞來繞去花了近一小時還是找不到停車位,飯店說只供住宿消費者過夜停車,難得一處小型私人空地停車場說還有8個空位,但到栅門處卻掛個牌子說暫停供應停車(應該是管理員溜班?)有個地下停車場卻大排長龍不知要排到何時,只好上高速公路回台北。
我建議移往士林夜市,太太說肚子太餓了,萬一再找不到停車位就會餓扁了,何況已超出平常在家晚餐時間太久了。我說上次到內湖萬豪酒店開會看到一家義大利咖啡餐廳價位還好,這邊不會限制停車資格。
終於用了餐還高興地自拍(如附照片)就上個洗手間再回家吧!沒想到再往電梯的通道上碰到一小隊人馬過來,太太走在我前面,忽然間被一黑色衣服男士擋路要她停止前進,緊跟在後的我馬上聽到折還的太太不高興低估,“路那麼寬為什麼要趕我?”這時我發現一位著西装的大人,我趕快拉住太太的手閃入旁邊的女用品銷售區,兩位面帶微笑的小姐擠在收銀台後,知道我們是“被迴避”進店而不是要消費的,也沒空招呼。(若不是等著今天要參加老友的女兒,我前助理的訂婚,不上班還是回台南好。至少從我2002年上任第一年,就用“商業模式”活用空地使停車格位倍增以來,台南市政府與民間都懂得如何不斷增加停車位供應。無論市區或海邊,收費或不收費。有事沒事也不會好好走路會碰上“被迴避”)
訪友看山景,婉謝好友請吃飯,想自己享受一下庶民生活輕鬆悠閒一下,卻也要看運氣。以後除了動不動就祈禱天佑台灣,還要祈禱“天佑我今天不要被迴避”(也許比今天香港人“被失蹤被跳樓”好得太多了。當年我在大學教書當系主任還不是要“被出國”?!就只希望不要運氣不好碰上“被迴避”總算還好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八卦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8月號
正心
前面講到儒學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由格物而致知,知識從外得到,進而達到知的境界,自己始有正確辨別能力,而力量能否集中,對己能否不自欺,則在於意之誠。有了以上這些,下一步乃如何用此能力朝向正當之方向,而支配力量,調整方向者,心是也。
我們可以從格物理解求得知識的方法,有了方法以至達到知的境界,進而增加知識的深度廣度,面對自我勿自欺並以誠意作為動力,將取得知識做到最好。自古以來,不論中西,均知知識就是能力,而知識越多,越能運用知識者,能力越大。我們看到現代的電影,尤其是英雄片中,常常提及「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雖然其能力被誇大,但正心的道理並無差異。
身與心有如船與舵,舵若把持不穩,則船無以渡達彼岸;心之方向若不正,則行為不能免於偏差。心若有定向,不受外力所動、所移、所屈,即使一時受外力影響,也能隨時復歸於正。但人均有慾望、難處、害怕,要常有正確之定向,殊不易也。人為有感情之動物,情感抒發較難不形之於外,故憤怒、恐懼、喜樂、憂患等情緒皆足以影響人之心志,而使其發生偏失。更有時因這些情緒造成心不在焉,使官能失去其作用,以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孔子曰:「操則存,捨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孔子講的這14個字正是對人心最佳的形容,心之難於把持也。《大學》雲:「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我們處在生生不已、變化無定的宇宙,萬事萬物不停在動在變,是非善惡,盈虛消長,激蕩推排,相因相成,均有關聯,以至互相影響。若心不能保持定向,堅持一己之立場,突然不慎失之毫釐,結果則將差以千里。
吾人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鮮少提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為修身之先決條件,未正心則無法修身。而修身需要正心。如何正心?荀子曰:「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荀子認為正心以治心起,宜由於禮,本於師,專於一。夫師者所以教人以正道者也,禮者所以示人以正路也,專於一則無事不辦,由荀子之說可使各種個性之人,治其心,而趨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