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片場參觀
⚠️注意:
本篇超逼真的場景都是劇組從無到有搭建而成的喔!
中華商場(1961-1992)緊鄰西門町,
由八座連棟式的三層水泥建築構成,
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商場,
八棟分別命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並設置行人天橋跨越中華路東西兩側與鐵道。
幫時商場內容納眾多百業商家,
從音響電子、茶樓、古玩、眼鏡鐘錶等應有盡有。
近期公視改編自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正在拍攝,
主場景就設定在這座1992年被拆除的中華商場。
老屋顏很榮幸受邀參訪劇組花費鉅資重現的「台北記憶」。
商場中每間約兩坪大的小店內,
劇組針對不同店家仔細考究各個細節,
搜尋大量老店舊物陳列,
各項老物一直呼應著記憶中某處角落,
不知不覺一點一點將我們捲入兒時回憶中。
除了真實的舊物,也大量製作仿舊的美術道具,
不管是書報攤上道具報紙的舊日期至唱片行的卡帶陳列;
從鐵捲門的逼真鏽斑至卡在磁磚牆上的陳年廣告,
真假難辨的技術讓喜愛老物的我們雞皮疙瘩直起,
難以想像這些竟都是出自劇組巧手復舊,
除了嘴上停不了的驚嘆,
在腦中也頻頻為他們的認真與瘋狂按讚!
看到劇組如此頂真的態度,也更期待本戲的播出!
劇組自去年八月開始搭景至今,已投入八千萬元經費,
即便如此,製作費用上還是有缺口,因此發佈了募資,
好的戲劇需要大家的支持,若大家有能力,
不妨也為即將走出新篇章的世界級台灣戲劇出力!
(募資說明請見以下網址)
https://about.pts.org.tw/pr/latestnews/article/4200
關注影集FB:https://www.facebook.com/MagicianOnTheSkywalk/
#天橋上的魔術師 #中華商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毛亮傑A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加入facebook:毛亮傑的空中隨想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989ALAN IG:989alan☕️🌹 https://www.instagram.com/989alan/ 最近公視「天橋上的魔術師」搭建場景照片曝光,劇組「神還原」了台北西區28年前拆...
信義 天橋 拆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八卦
分享中華商場還在的西門町
中華商場1961年至1992年
永恒的懷舊聖殿
於1992年10月20日動工拆除
圖片日期:1988/1/2
追憶中華商場新聞
【2018-04-22/聯合報/A6版/綜合】
消失26年…中華商場仍在老台北人心中
【記者邱瓊玉、陳靖宜、賈寶楠╱台北報導】一九六一年四月廿二日落成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百貨地標,僅管早在一九九二年拆除,消失了廿六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
中華商場原位在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八座各三層的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一千六百多個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五十七年前沒有百貨公司,中華商場就是地標,販售全台灣最新鮮、最潮的玩意,舉凡珍珠瑪瑙、音響電腦、南北美食、西服戲服、皮件骨董等應有盡有,還有診所、咖啡廳、寵物店,滿足各種消費需求。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表示,年過四十五歲的台北人,小時候就算沒來過,也曾路過或聽過中華商場;當時中華商場有最新的隨身聽、球鞋等舶來品,小朋友考得好,爸媽的獎勵就是去商場購物。
一九六五年商場頂樓架起大量霓虹燈廣告看板,把當地點綴成不夜城。當時搭火車進台北遠遠就可看到,民眾對台北第一印象、第一個要逛的就是中華商場,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就來此拍攝。
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在中華商場長大,父親開設戲靴店,舞台劇「京戲啟示錄」就是李家傳記。甫入圍曼布克國際獎的小說家吳明益,父親也在中華商場開鞋店,他寫「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勾勒童年生活風貌,許多人發現原來當年天橋上有奇幻的雜耍表演。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在中華商場的一段故事,旺福樂團一首「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更道盡當年商場繁華。
中華商場因美化市容而建,卻也因美化市容被拆。後來台北市政府決定「把中華路變成台灣的香榭大道」,並降低捷運興建成本,決定拆除中華商場,一九九二年十月廿九日,中華商場正式走入歷史。
#報時光UDNtime
#懷舊不滅
信義 天橋 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此影片節錄自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第一段影片的場景是已在1989年9月23日遭無名大火焚燬的台北後站,第二段影片的場景則是已於1992年10月底被夷為平地的台北市中華商場。
其中,有一場戲描述阿遠與阿雲到中華商場買鞋,結果阿遠停在商場騎樓的摩托車被偷了。在男女主角發現摩托車不見之後,電影出現一個站在商場西側鐵道旁一排機車間抽菸的中年男子,拿著菸的左手臂上有著榮民常見的反共文字刺青。事實上,這名男子並非劇組特地安排的演員,而是真正生活在中華商場的居民,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李,他站在那裡並非偷閒抽菸,而是在「顧車」維生。
作家吳明益在以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創作的自傳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年12月初版)裡頭,就曾提到了這位老李:
「這個長鏡頭之前,有一個看似隨意的取鏡,主景是一個中年人,吸著像是插在竹管還是濾嘴上頭的菸,百無聊賴地站在摩托車旁邊。由於鏡頭是側著拍的,因此沒有拍到他的右手是從小臂齊根斷去的。沒有斷的那隻手臂上有青天白日旗的刺青,那個人就是老李。
老李就住在商場的屋簷下,他的工作就是一有機車停下來,就拿著木牌掛在停在商場的機車手把上,名正言順地跟車主收五塊的顧車費。當然沒有人允許他這麼做,但事情就這樣開始了。商場也沒有人問過老李是哪裡來的,老李也從來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童年時住在我家門口的退伍軍人老李,變成侯孝賢電影裡的一個鏡頭,連法國人都看過,說起來比小說還像小說。」
【第一段:台北後站】阿雲(辛樹芬飾)搭火車到台北車站,在後車頭(台北後站)月台等候男友阿遠(王晶文飾)來接她。
此片寫實地紀錄下當時因為鐵路地下化而即將面臨拆除命運(於1986年3月15日被夷平)的台北車站之站內風貌,包括了台北後站(後車頭)的第六月台,及其面對太原路的出入口景觀。
《台北後站的歷史》
1923年6月,台北驛(車站)為了便利大稻埕地區的旅客,增設台北裏取扱所(辦公室);裏台北木造站房於1937年4月14日完工,並在1937年12月1日改稱「裏台北驛」。
當時,裏台北驛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支線之起點站,台北驛還因此增建了一座岸式月台(第三月台),並延長了原本的跨站天橋。
1945年戰後,裏台北驛更名為「台北後站」。
台北後站的外觀,與氣派非凡的前站有著很強烈的對比,可說是日治時期真正屬於台灣人進出的台北火車站。後來,當台北車站增建到第六月台時,台北後站也成為了淡水線主要的出入門戶。
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三代台北車站正式停用,並自同年3月1日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同年3月15日下午3點半,在數台怪手同時施工之下,走過45年歷史的台北車站因四周支柱斷裂而終告坍塌,而被夷為平地。
1989年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第四代台北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通車),雖然已計劃要保存台北後站,但是沒想到在1989年9月23日凌晨,木造的台北後站竟然毀於一場大火,留下了台北車站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第二段:中華商場】阿遠(王晶文飾)與阿雲(辛樹芬飾)專程到台北市的中華商場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的摩托車竟然不見了……
《中華商場的歷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信義 天橋 拆 在 毛亮傑Alan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加入facebook:毛亮傑的空中隨想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989ALAN
IG:989alan☕️🌹
https://www.instagram.com/989alan/
最近公視「天橋上的魔術師」搭建場景照片曝光,劇組「神還原」了台北西區28年前拆除的重要地標「中華商場」(1961.04.22~1992.10.20),看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三層樓的「中華商場」重現,天橋上的景致、點心世界、佳佳唱片行,都和當年一模一樣,彷彿穿越時空般,讓人驚嘆與感動!💖
你還記得有「中華商場」時的台北嗎?如果能回到70、80年代,你最想做什麼呢?💗
1992年10月20日,中華商場拆除,成就了現在中華路寬廣的林蔭大道,成就了鐵路地下化,成就了捷運板南線的誕生,更成就了西門町的持續繁榮。拆除前的最後一個週日(1992.10.18),我在天橋上拍照,記錄了這個城市與文化的重要轉捩點。📷
🎬台北記憶:中華商場的故事 (1961-1992)
https://youtu.be/PQORAXavsV0
#天橋上的魔術師 #中華商場 #佳佳唱片行 #點心世界 #公共電視
金馬獎最佳導演 #楊雅喆 執導,2019年以「返校」獲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的 #王誌成 老師,將作家 #吳明益 書中場景化為現實。感謝 #黃子佼 #李明璁 #老屋顏 #張哲生 分享的照片,影帝 #黃河 分享的影片。公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募資急催中 🔜https://reurl.cc/9zed5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kooUh7SlN4/hqdefault.jpg)
信義 天橋 拆 在 許淑華Hsu Shu-Hua Youtube 的評價
信義區的三興陸橋,因為橫跨車量相當高的基隆路,是大安區、信義區學童上下學必走的天橋,早在幾年前市府要進行拆除評估時就遭到周邊里長、學童、家長抗議要求保留,但隨著時間過去又有人為了對面新成屋的房價,要求拆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ysljIT1Mz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