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媽傳了訊息來:山料,最近常常過去看你,但都沒見到你,怎麼都躲在房間?我說新書要出版了,最近比較忙。
媽媽已讀了很久,訊息正在輸入。
待在對話視窗裡等媽媽回訊息的我,隨口嫌了一句「妳打字好慢!」再補充一句「還一堆錯字哈哈」,順便笑笑她。
而媽媽總說手機太小了,很難打字。
媽媽先是小小抱怨了幾句,內容大概是這兩週內來探望我 5 次,5 次都撲空,每次我都窩在房間,而她不好意思敲房門。
於是媽媽帶了一些水果放冰箱
:「兒子很忙,不要打擾他」
後來,訊息裡是看似例行性的關心:「兒子,照顧好身體」,而我回答都有去游泳,很健康!但接下來的消息,卻是我從未料想到的......
:「你們要保重身體喔⋯,媽媽眼睛快看不到了,下禮拜要去台大醫院治療。你們如果有一點點不舒服,要儘快看醫生」
眼睛怎麼了?
你一個人去嗎?
你住哪裡?
我陪你去吧?
四條問句接連傳送出去,握著手機的雙手開始發抖,才發現眼淚已經著急的掉了下來。驚覺媽媽在我拼命追求自我實踐的日子裡,一天一天老去。
她回覆的訊息與我之間,隔著一層眼淚:
「視網膜萎縮。」
「我自己搭飛機去。」
「也自己訂了飯店。」
「你又不在台北,那麼忙,別特地跑一趟」
媽媽面對恐懼時總是格外堅強
她不願麻煩她人,她儘量靠自己
她的勇敢,卻令人心疼。
我知道媽媽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所以我說沒關係,我正好要去找出版社開會,我可以陪你去。而媽媽的訊息瞬間雀躍起來,她說:「好!好棒!開心!」
她給我一個剛剛不曾出現的笑臉符號:「☺️」
這個符號,代表媽媽幸福。
我卻因為這個幸福笑臉,瞬間萬分慚愧。
媽媽期望的幸福非常單純,不過是見孩子一面,和孩子聊聊天,陪孩子生活而已。而我卻在看見媽媽幸福時,驚覺自己過往對愛的吝嗇
——— 我從來都只把注意力放在我自己身上。
她要的幸福非常簡單,卻從未好好被實現。
而我心裡迴轉著懊悔,早在多年前聽見媽媽說過自己視力不好,卻從未拖著媽媽去及早治療。細數自己的慚愧,此刻我才明白,媽媽那些錯字,那些回覆很慢的訊息,除了手機銀幕太小之外,是媽媽的眼睛已經不好了。
而即使打字很吃力,她也從不希望打電話,
就怕叨擾了已經長大的孩子。
媽媽,不要再打字了。你按視窗右邊,有一個麥克風,可以傳語音訊息,你用說的,才不會傷眼睛。
她模糊的視力,敲下的每一條訊息,
都為了與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
而媽媽接著傳來許多零碎的短秒數語音訊息,像是在練習。語氣中沒有恐懼,只有與兒子說話的幸福與雀躍。
此刻我看著靜置在冰箱的水果,已切塊削皮,擺放得很安靜,我知道,那不只是水果,而是一份不打擾的溫柔。
我的媽媽就是這樣
不喜歡給人添麻煩
她原本想一個人搭上飛機,一個人找間旅館,一個人找間醫院。她就是這麼溫暖的媽媽,她只願自己足夠堅強,不帶給孩子負擔。
後來的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媽媽也會害怕,害怕自己失明,害怕看不見兒子,而即使她害怕,她也從未將自己的恐懼鬧成脾氣,從未讓他人承擔她的眼淚。只是留下水果,無聲的告訴兒子: 工作加油,媽媽愛你。
謝謝媽媽
妳的堅強,是孩子們最幸福的事。我們的日子之所以歲月靜好,都歸功於妳的負重前行。
媽媽,妳非常渺小而偉大,妳將一份工作做了將近30年,將生活自己打理好,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妳總是擔心孩子太累,於是妳不曾把自己的人生加諸在孩子身上。
妳只會不斷默默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
不打擾,靜靜待著
只願能多看我們一眼,在再也看不見以前...
我想起媽媽年輕時愛聽劉若英的歌,其中一首「成全」,成全丈夫的瀟灑與冒險,成全女兒追求自我人生實踐,成全兒子嚮往自由的碧海藍天。
而無人為她成全。
我再傳訊息過去:「媽媽,今天身體有不舒服嗎?眼睛還好嗎? 如果看不清楚,就別去上班了。過來一起住,一起聊天吧!」
但媽媽說,她想和爸爸一起待著。
爸爸最近都會做菜給她吃,她很幸福。
她真的洋溢幸福。
在媽媽的幸福裡
我才知道,陪伴,便是最珍貴的禮物了。
我們無法預料此生將遇見什麼風雨
只願你不必再獨自經歷。
愛一個人很簡單
只要能做到不再讓他孤單。
.
.
.
.
.
.
.
最近大概是這樣
任何快樂或難過
都蓋不過這份沈重的煩惱。
讀完的人 不要幫我加油,要幫 #山料媽媽加油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俗語謂:凡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 以下來說的故事,情節戲劇得用來編一個電影劇本也嫌它荒謬,當中多少孰真孰假,旁人無法深究,但事實是,這刻我們看到的她,的確從一片狼藉之中重新站起,努力學習着擔當一位稱職的單親媽媽,希望在這個已不完整的家庭中,盡力還給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Yvonne家境不俗,從小...
你 現在 無法傳送訊息給 這 位 用戶 在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Facebook 八卦
接受《日本產業經濟新聞社》專訪
昨(26)天上午,我在總統府接受《日本產業經濟新聞社》專訪,針對近期臺灣處理武漢肺炎疫情的經驗、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對於國際防疫措施等表達我的看法,以下是完整的問答內容:
問:2003年SARS流行時,副總統是擔任衛生署長,採取果斷的措施,處理得非常好。請問您任衛生署長任期中經歷了哪些挑戰?那時臺灣還沒有加入WHO,請問有哪些困難?
副總統:2003年的時候,臺灣爆發了SARS疫情。當時SARS有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就是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病的病因是甚麼不知道,也不曉得怎麼診斷,更不曉得它的死亡率是多少,怎麼樣治療也都不知道。所以當時確實是全世界都處在一個不確定(uncertain)、未知(unknown)的情況下。對事證的無知,就是恐慌最大的來源。
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所有研究這個疾病的人,或者是在做防疫的人,都應該能夠很密切地來交流他們的資訊、他們的生物檢體等等。SARS一開始發生的時候,是從廣東開始,然後傳到了香港,再從香港傳到了多倫多、河內跟新加坡,臺灣在第一波散播的時候,還沒有感染的病例,後來有一個勤姓商人從中國得到感染回到臺灣,臺灣才有感染病例。
剛開始的時候,臺灣的醫學中心在防疫和病人照護做得都不錯,都沒有發生任何的問題。可是沒有想到,後來在臺北市立和平醫院發生了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爆發以後,臺北市政府做了一個大規模的封院,封院的過程比較沒能思考規劃得很好,馬上就訂在某日中午12點封院,只要在醫院裡面的人,通通被關在那個地方。有些計程車司機,停車在醫院去上個廁所,就被關住了;有些到醫院去買醫藥用品,也被關住了;有些幫爸爸、媽媽去拿藥的人,也被關住了。醫院裡面關了很多跟SARS沒有關係的人,既不是醫護人員,也不是病人或密切接觸者。而且,當時跟民眾的溝通沒有做得很好,所以一宣布關院就把很多人關在裡面,第一,立刻就引起了恐慌,第二,醫護人員也就抗議,第三,所有的病人也就開始擔心會被感染。
在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之前,我們就希望WHO能夠幫我們,給我們SARS的病毒株,讓我們可以做快速診斷工具,也讓我們能夠跟各國來交換疫情的資訊、防疫的知識。但是WHO都沒有理我們,一直到了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以後,他們才派代表來。在這之前,我們都很認真的把我們SARS的病例資料報告給WHO,但是我們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照顧。所以他們派代表來到臺灣的時候,很不幸的,已經有很多人過世了。
當時是一個很困難的狀況,在那個時候,我記得有很多日本醫界的朋友也來到臺灣,跟我們交換SARS防控的意見。SARS結束以後,APEC在曼谷召開衛生部長會議的時候,我還跟日本厚生省大臣見面,NHK還廣播出來。我們交換了很多的意見,他也謝謝我說,日本前後派了500多個醫生來到臺灣,看我們是怎樣做好SARS的院內感染管控,怎樣做好病人的照顧,還有怎樣做好民眾風險的溝通,他們都有來詢問我們。
那一段時間,我們跟日本維持很好的國際防疫交流,那算是一種雙邊的合作關係(bilateral),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經過WHO的管道來做多邊的合作交流。中國的疫情資訊當然不用講,我們都拿不到,我們曾經跟香港的大學要他們分離出來的病毒株,他們答應要幫我們送過來,可是說要先得到最後的批准(get final approval),但他們從未得到最後的批准,所以我們就沒有拿到它們的病毒株。
我們的病毒株是從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拿到的,美國前前後後派了一群人來幫我們忙,我們跟美國CDC實際上就是手牽手、肩並肩、心連心,從早到晚一起做,努力來控制疫情。我們那時候最大的幫助者是美國CDC,不是WHO。所以我們沒有參與WHO,對我們來說,失去了在第一個時點即刻控制疫情的機會。在SARS以後,大家才覺得,確實是不應該讓臺灣不在全球防疫網裡面,全球防疫是一個網絡(network),這個網絡不容許有任何的破洞,臺灣就是一個破洞,臺灣是國際防疫的孤兒。但是,病毒從來不尊重國界,病毒是會到處跑,這樣除了對臺灣造成危害以外,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威脅!幸好我們跟美國有這樣好的合作,才讓臺灣能夠在SARS的控制,得到比較好的成果。
我們後來分析SARS的發生率,臺灣是比較低的,WHO宣布的旅遊警示期間,還有社區感染期間,臺灣也是比較短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學習新加坡、香港、多倫多的例子,知道怎麼樣才能讓臺灣將疫情控制得很好!所以在傳染病防治上,一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相合作、彼此交流,彼此互換資訊,才能夠共同把防疫做得很好,WHO就是要扮演這個角色,但是WHO竟然把有2,300萬人的臺灣當作孤兒,把臺灣放棄掉。
這個造成臺灣和全世界很大的威脅,所以在那段期間,我們確確實實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在跟美國CDC合作的時候,第一個就是邊境檢疫(border quarantine),從境外要進入臺灣的人,我們就一定做發燒的檢查,如果發燒檢查是有問題的,我們就會進一步做病毒檢測。我們也要密切接觸者居家檢疫 (home quarantine)。從邊境檢疫加居家檢疫,如果有感染,就立即住進醫院,住在醫院的負壓病房。還有許多其他人會發燒,我們也有在醫院外面設置發燒篩檢站,在醫院裡面就規劃發燒病人的動線,發燒的病人都是搭乘特定電梯到發燒病房,其他人都不可以搭乘這個電梯,或是去發燒病房。我們努力把院內感染管控做好,對於醫護人員的保護,包括N95口罩、護目鏡、防護衣都準備得很好,然後再來照顧病人!前前後後,我們也花了我們很長的時間才控制住疫情。
如果當時在第一時點上WHO 就讓我們拿到病毒株,讓我們能夠參加各式各樣緊急專家會議的話,應該不會有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這樣不幸的事件,因為在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之前,在香港、新加坡都已經有這樣的案例,所以怎麼樣讓臺灣跟他們學習、交換意見,就變得很重要,這應該就是WHO應該扮演的角色。
問:請問當時跟日本交流的過程中,有得到什麼樣的收穫?
副總統:我覺得日本在醫院的院內感染管控上確實做得很好,雖然當時沒有SARS的案例,但是對於醫院環境的清潔消毒,譬如說病房裡的桌椅,還有醫院環境的清潔都是很認真,消毒得很好。我們互相交換經驗的時候,他們也說我們日本都有這樣做。所以,日本在醫院內的感染管控是做得相當不錯。日本的醫師在病人的照顧上,專業性也很高,對基本感染病的防治知識相當充足,他們看了我們怎麼做,他們立刻學得很快,他們很棒。
問:臺灣在SARS的疫情當中,學到甚麼經驗?例如《傳染病防治法》的修改?與其他的國家有沒有不同的情況?
副總統:在SARS剛剛開始的時候,臺灣的《傳染病防治法》確實是很舊的法律,所以對於防治這些新興傳染病沒有很好的規範。比如說,要讓病人在家裡做居家隔離,他會說法律上沒有規定,你怎麼能強迫我居家隔離;我們要求入境旅客要填表格、要量體溫、體溫高的就要去檢查等等,他不要這樣做,我們也沒法可管;中央政府規定不要戴口罩,地方政府卻要戴口罩,中央和地方防疫工作就不協調,也無法處理。在SARS流行的時候,我們為了要讓感染症醫院獨立出來,會徵收某些醫院,可是醫院不願意,也無法規範。
我們發現當時的《傳染病防治法》確實規定的不夠嚴謹。我們就把《傳染病防治法》中,防疫上應該要有的法規都訂得很完整,裡面還包括了假消息的罰則。當時SARS流行的時候,許多媒體不經查證,隨便報導某社區有一個病人,立刻引起民眾恐慌,他根本只是有發燒而已,並沒有SARS,這種假新聞讓整個情況就變得很令人憂慮。疫情的訊息不可以隨便散播,為了不准這樣做,我們就有設有罰則。《傳染病防治法》全部修完了以後,根據《傳染病防治法》,我們就開始了所有全國傳染病防治體系的重新再建立。
除了《傳染病防治法》以外,也需要修改《疾病管制局組織法》,以前疾病管制局沒有感染症醫生,只有一個兼任的。後來就有20幾個感染症專科的防疫醫師,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疾病管制局的同仁,不是只有高普考及格的公務員可以進來工作,還可以用醫事人員、教育人員、還有技術人員,讓同仁的專業多樣性更好、更周全。疾病管制局可以充實實驗室,加強實驗室的研發內容,而且也可以跟全國各個醫院的實驗室合作,連結在一起,這就是很重要的組織再造。
衛生署也要再造,那時候發現很多老人院容易得到群聚的感染,而國際衛生的交流也要加強,所以當時也重新修了《衛生署組織法》,設置長期照護處來照顧染病風險比較高的老人,把老人院或者養護院管理得很好。我們也有國際合作處,讓我們可以加強跟日本、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國際交流。透過這樣的合作平台,我們也跟「美國在台協會」(AIT)開始有「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在這個架構下合辦了很多跟全球公共衛生和全球防疫有關的訓練,像是登革熱(Dengue Fever)、茲卡病毒(Zika virus)、病媒蚊、還有急性傳染病防治,我們都開了工作坊。每一次的工作坊大概有25個到30個亞太國家的官員來,除了上課,還可以到實驗室去操作。
因為我們有國際合作的努力,跟國際上的連結就會比較好,雖然我們不是WHO的成員國,但是我們比一些WHO成員國,還更努力去推動全球衛生。所以我們把衛生署組織改造,把疾管局組織改造,修了《傳染病防治法》,設立了傳染病醫療體系,從2003年以後到現在都還有派上用場,它們叫做應變醫院,就是這些醫院到有必要的時候,通通變成感染症醫院,只有看感染病的病人,所有其他病人就不進來,我們把傳染病醫療體系也建立起來。建立傳染病醫療體系還不夠,地方衛生局的同仁也要加強防疫的知識和才能,CDC也開始訓練地方衛生局的同仁,人才的訓練也是強化防疫很重要的部分。
再來就是防疫物資,我們那時候就開始儲備口罩,也曉得流感很重要,而有儲備克流感和快篩的工具,儲備這些防疫物資也是在《傳染病防治法》中就有很好的規範。所以包括了人員、物資、機構、醫療體系,還有傳遞疫情消息,我們都有很好的規範。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到了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還有這一次武漢肺炎流行,我們就準備得比較好。SARS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公共衛生上很大的教訓,但是我們從教訓中學到了怎樣來好好的準備,好好來因應新的挑戰。
這次臺灣也是在一月初,一聽到有傳言說,在武漢出現了很奇怪的不明肺炎病,就已經召開了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對整個疫情就已經開始有警覺。臺灣算是很早就注意到這件疫情,我們也注意到武漢明明有醫護人員感染,如果一個醫師或者護士得到感染,絕對不太可能會是去野味市場得到感染的。但是,他們說沒有人對人的傳染(person to person transmission),我心裡想不太可能,除非這些醫生護士常常都跑去野味市場,要不怎麼會從野味市場被感染,後來的報告,發現最早期的病人,根本都沒到過市場,是後來有些病人到了市場,把病毒帶到市場裡去。「可以人對人傳染」,對傳染病防疫是很重要的,可是中國一直到一月下旬才承認,WHO也是跟著中國後面才承認這個事實,這對於全世界的防疫就造成很大的困難。
在《傳染病防治法》裡面,我們強調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疫情一定要透明(transparency)、不可隱匿,而且疫情一定要跟全世界各國來公開分享(sharing)。別的國家要派人來來臺灣看,我們也都歡迎他們來;疫情要透明,疫情要分享,更重要的,我們也強調防疫的工作要大家一起合作(cooperation),防治法也規定臺灣的病毒檢體,可以送到日本或送到其他國家。這次我們臺灣算是有比較好的防疫準備,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在中國的國人及臺商很多。
問:現在臺灣(武漢肺炎)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副總統的看法為何?
副總統:臺灣目前控制的情況是相當不錯,我們這31個確診個案裡面,實際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就是來臺灣觀光的大陸客;另一部分就是在中國感染的臺商,回來以後傳給他的太太或是她的先生、或傳給他的家人,大部分都是家庭傳染的零星家族聚集病例;第三部分就是去中、港、澳旅遊的人。有一個例子是爸爸、媽媽兩個人跟兩個兒子到義大利米蘭去,搭飛機的時候得到感染,因為飛機機艙空間很狹窄,飛行時間很長,很容易彼此感染。他們在香港轉機,而在香港機場裡面,一定也有很多大陸旅客,可能有廣州來的、浙江來的、或武漢來的,他們一起坐飛機,坐了12、13個小時,就感染了。
現在臺灣的這些個案,絕大部分都能夠追溯到感染來源,目前的狀況看起來,都還是家族內的感染。我們沒有像韓國的新天地教會,或是新加坡的神召會,因為宗教聚會而得到傳染,就是沒有所謂的聚集感染。臺灣到目前為止,從在國外得到感染的人數,比在國內感染的人數要來得多,而且沒有「感染以後又一直傳下去的傳染鏈」,沒有從這個家庭傳到那個家庭,我們沒有持續性感染鏈。相對來講,我們的感染情況算是有限的,但是卻讓我們的醫護和防疫人員投入很大的心力去做。
我們這次會做得比較好,其實是從SARS的時候就有經驗。例如旅客在海關的時候,就需要填報是去哪裡旅遊;如果是從大陸來的,就要在家裡14天不可以出去;如果有症狀,或者有發燒,就馬上送去做檢查,如果檢查出來有病毒,那就要在醫院的負壓病房接受照顧,直到病毒消失為止。我們整個照顧體系是參考SARS來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及CDC實際上有經驗,更好的是,它也有學者專家團隊,這些學者專家就是負責北、中、南、東不同地區的感染症醫療體系的負責指揮官,所以我們是把臺灣整個指揮體系建立起來。我們體會到臺灣永遠會面臨來自一個比較大的國家的新興傳染病的挑戰,像是SARS及這次的武漢肺炎,因為我們的臺商很多,所以入境的感染者就很多,還有遊客也很多,所以我們永遠是繃緊神經,準備在防疫,我們的防疫單位其實沒有一分鐘是放輕鬆的。
我很多朋友每次來臺灣都說:臺灣怎麼那麼緊張?怎麼每次經過機場入境時,還是要接受紅外線體溫感測等。我回答說,我們有登革熱,這對臺灣來說是很大的影響,而且從東南亞來的旅客也很多,我們一定要照顧他們。他們健康,我們大家都健康。大家來這裡經商或旅遊也都會很愉快。所以我們CDC一直是很緊張、很努力在維持。
問:想請問副總統看到現在日本對於(武漢肺炎)疫情的作法,有什麼建議可以提供?
副總統:基本上,日本在感染症的防疫上,以往都做得很棒,這不是我自己說的,因為我本身主攻流行病學,所以我有很多朋友是在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九州等,他們的感染症基礎研究,或是病人的照顧,或是公共衛生防疫,日本也有一套很好的防禦設備。這一次的情形,對日本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於中國疫情爆發得太快,而日本又是大家都很喜歡去觀光的國家,所以大陸客就很多。我看了日本所有傳染的人,開始的就是巴士司機,載了一大堆陸客而得到感染,計程車司機也受感染,所以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接觸到陸客而得到感染的情形很多,一旦感染以後,從這個司機傳給他的家人的時候,日本的掌控其實是滿好的,包括在醫院裡面的照顧,還有院內感染的掌控,我覺得是蠻得體的。
但是日本面臨一個最大的挑戰,不是日本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鑽石公主號郵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3,700人在一條船上,有人有感染該怎麼去處理。如果要講源頭的話,鑽石公主號其實當時要讓旅客上船的時候,就應該要宣布,如果你來自疫區,拜託請不要上來;或是你有咳嗽、發燒的症狀,也請你不要上來;特別是來自疫區的人,一旦把病人邀請到郵輪上,那就很危險了。鑽石公主號一開始在香港或在其他地方的時候,船公司應該就要有警覺,不應該讓這些來自疫區的人,或者是有症狀的人上船,一旦上了船,到處旅遊,那就很不容易(掌控)了。
我沒有坐過遊輪,我是聽朋友講的,坐遊輪很好玩、都是自助餐、大家都好開心;一面拿自助餐時,就一面聊天,真的很危險,在那樣的遊輪環境,很容易有人對人的接觸,而且在走道都距離很近,雖然沒有住在同一個房間,可是進進出出,都很容易感染到。
飛機跟輪船內的傳染,是這一次的武漢肺炎最獨特的感染場所。鑽石公主號載了3,700人在裡面,所以日本就把它放在港口,用特別的檢疫方式,有病的人帶下來治療。這樣的處理情形,當然有一些小地方可以再檢討,像最後有幾個人沒有檢驗第二次就下船,就是疏忽。但是我也可以體會,3,700人很多,帶給日本整個防疫一個挑戰,雖然有些日本國民覺得做得不夠好,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可是我覺得整體來說,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3,700個人的檢疫照護,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這些人下來以後,得到很好的治療。
我現在講到武漢肺炎的臨床特性等,都參考日本的資料,因為中國的資料有些時候有選擇性,剛開始的時候說致死率15%,因為住院的人都是肺炎(pneumonia),嚴重的人才住院,當中又有很多老人、有慢性病的人或雙重感染的人才會得到肺炎,當然這些人就死亡率高。所以一開始說,死亡率15%,我們就說沒有那麼高,我個人就認為沒有那麼高。現在是2%至3%,但是我相信,如果醫療照顧再好一點,搞不好會低於1%,就像日本一樣。
日本過世或是往生的個案,都是年紀大的,有病的人,您問到日本的情形,我覺得SARS跟武漢肺炎很不同的地方,在於SARS是不發燒就不感染,而且SARS一旦得到了症狀就很嚴重,所以病名叫做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而武漢肺炎實際上感染的人就好像是一座冰山,發病的人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底下是輕症的人跟沒有症狀的人,但是他們也會傳染給別人,這是最困難的地方。
我們很遺憾,早期的論文裡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說輕症的人是怎麼樣,中國大陸在12月的時候,醫院都看重症的人,把輕症的人通通放回家,也沒有教他們居家隔離,也沒有教他們避免感染,所以這些人就散布病毒(spread up)。同樣的,在鑽石公主號上面,開始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比較重視有肺炎的人,因為很危急,要好好照顧他,要不然可能會對生命有危險。可是輕症的人往往被忽略掉,所以我從鑽石公主號上面的資料看,有三成的人是無症狀的,我看了以後,真的是很害怕。所以我當時就在想說,冠狀病毒已經從SARS,慢慢變成流感化(influenza like)。我現在還在追蹤鑽石公主號上面的人的健康狀況,看起來大部分的人都是輕症。所以我們也從鑽石公主號學了很多很好的有關於武漢肺炎的知識。
我要謝謝你們(日本)讓我們能夠用橫濱模式,把我們臺灣的旅客都能夠好好的帶回來。所有隔離、照顧的方法,都是按照最高規格來做,這真的是只有日本這樣的好朋友,才能夠跟臺灣配合的這麼好,讓我們派專機去,我們的醫護人員去做很好的照顧,送他們回來。所以我們常常講”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這就是患難見真情,在患難當中,當我需要的時候,就見到了真正的朋友。
我們後來也發現,實際上,臺灣因為沒有參加WHO,有很多像緊急應變會議,邀請了日本,還有一些國家去參加,臺灣居然沒有參加。臺灣是受到威脅最厲害的地方,我們竟然沒有被邀請參加。所以在WHO諮詢委員會議的時候,他們就替臺灣發聲,一定要讓臺灣參加,我們實在很謝謝日本政府幫我們發聲,特別是安倍首相。讓我們在最艱難的疫情挑戰的環境之下,就能夠感受到,一個真正的好朋友,在最艱難的時候可以跟你一起去防治疫情,能夠有機會幫你得到更好的資訊、更好的參與,也對全世界會有貢獻,所以我們真的是很謝謝安倍首相還有日本政府在這方面給我們的支持,我們覺得受益良多。
問:假設臺灣一開始就加入WHO,臺灣是否對國際會更有貢獻?
副總統:那當然。我舉個例子,我們臺灣不是沒有加入過WHO,中華民國是主張要設立WHO的國家。聯合國要設立WHO,中華民國是一個倡議者,所以我們在很早以前,就是聯合國成立WHO的時候是倡議國之一,所以我們進入WHO以後,實際上跟WHO有很好的合作,臺灣也有WHO的分支機構,在臺大醫學院,也是我的母校,我的老師陳拱北教授,就是臺灣跟WHO聯絡的一個關鍵人。當時WHO幫臺灣,給臺灣經費,幫我們送人到日本、美國、澳洲去做很多的訓練,我們也提供很多的幫忙,像我的姐夫他是做瘧疾控制(malaria control),臺灣的瘧疾控制做完了以後,WHO就請他去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幫忙做瘧疾控制。當時我們還在WHO的時候,我們得到WHO很多的幫忙,在資源、人才訓練,知識傳播、與國際交流上,我們得到了很多的好處,但是,我們也做了很多的貢獻。當時WHO在臺灣開的國際會議相當的多,但是後來因為我們退出聯合國以後就沒有了。
臺灣一直願意扮演一個很好的世界衛生公民的角色,對全世界有所幫助,就像我們以前在聯合國的WHO裡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樣的,當時我們在臺灣還幫忙訓練很多東南亞來的醫師、護士,還有公共衛生防疫人員。我在臺大念碩士班的時候,有很多的朋友,他們都會想念當時我們在WHO的時候,他們獲益很多。後來,我們沒有在WHO裡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SARS來的時候,我們連中國的資料都沒有,雖然中國說,他們一直在照顧臺灣,都跟臺灣分享資料,說老實話,他跟我們分享資料就是報紙上可以看到的資料,那是沒有用的。你沒有很細節的臨床知識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做很好的疫情控制。
我們的人員到WHO去訓練的機會也減少很多。而且WHO也不是只有傳染病控制(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還有包括非傳染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像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環境疾病、甚至醫護人員的訓練,這些東西都是WHO可以做得好,臺灣也可以來幫忙做,以前我們很多的老師就是這樣去幫忙。其實我們不在WHO裡面,尤其是傳染病,我們沒有辦法拿到第一手的資料,SARS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得到的消息,都是很片面、不完整的,所以,讓我們在防疫工作的設計上,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剛才才講,幸好當時有透過美國CDC來幫忙,病毒也是他們給我們,我們當時也沒有病毒。怎麼這麼殘忍,不給我們病毒,讓我們沒有辦法去做確診診斷,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問:面對此次武漢肺炎,假設臺灣有加入WHO,臺灣可能可以提供怎麼樣的幫助?
副總統:假如臺灣有加入WHO,我相信一定會邀請我們的專家,像張上淳、林奏延、蘇益仁等人,去看看武漢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如果我們能夠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我們很有可能在1月初的時候,就會給WHO一個很好的建議,提醒大家應該要更注意武漢的情形。因為臺灣跟中國很接近,有很多臺商在那邊,也有很多以前一起合作研究的醫師、護士在武漢,所以我們可能也可以提醒他們要更小心。又譬如說,如果還不知道是否有人傳人的情形,臺灣的醫師或流行病學家就會告訴他們,都有醫事人員感染了,怎麼會沒有人傳人?提醒他們應該要更認真一點去調查,以得到更完整的資料。我們可以提供這些專家協助的角色,以做為一個會員國的身分,向WHO提供更多防疫的建議。
我覺得,如果我們是會員國,一定責無旁貸,也一定會好好去做,但我們不是,所以會有困難。例如許多專業的知識,臺灣目前是透過「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 IHR)的平台報告我們的資料。我們除了報告(疫情)資料外,還報告了我們如何做邊境管控、居家隔離與執行院內病人的治療等,我們把所做的防疫細節通通傳送給WHO,可是從未被登載。因為我們不是會員!所以我們防疫的知識、經驗,以及我們可能面臨的壓力,還有要跟大家討論的難題,通通都沒有機會跟WHO交換。所以我想說,「假如」我們是在WHO中,我們的專家學者一定可以給WHO很多的幫忙。我們的學者也一定會坐在緊急應變的會議中提供我們的意見。但是我們沒有、我們不能。
問:中國目前有做「封城」這樣的行動,WHO給他們的評價是認為很好,有助於控制(疫情),您怎麼看這樣的(行動)?
副總統:「封城」是全世界第一次有這樣做的防疫措施。臺灣沒有封城的經驗,我們只有封和平醫院的經驗。但是我剛才講過,和平醫院的封院,實際上,這個構想是不錯的,就是說把可能感染的人,或者是被感染的人,以及醫護人員在一個比較隔離的地方,不要感染到其他人。然後讓這些人能夠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讓外面的人也可以去支援,這是很好的。但是,不好的,就是我講過,因為關得太倉促了,讓民眾沒有準備好,所以(就變成)就很複雜。
這次所謂的「封城」,老實說,我們得到的資料也相當少。不曉得封城前跟封城後的狀況是如何?也不曉得是不是封城本身帶來病例的減少?如果一個地區被感染後,它的感染病例通常都會一直上升,可是當達到很多人感染後,病例數就開始下降,這是否因為封城導致的效果,我沒有經驗,全世界也都沒有人有這樣經驗。對於WHO說這是封城才達到的效果,我自己站在科學家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目前還需要蒐集更多的證據,才能證明封城是否確實有效果。
但是封城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些經濟上、人民生活平安、安全的代價等,都需要考慮,所以我覺得,與其要等到疫情很嚴重、要封城,還不如剛開始在醫院裡面知道有群聚感染 (clustered cases)的時候就去做防疫。所以我是覺得,以這個例子來看,任何一個好的流行病學家,或者是防疫的專家,他都要去看「first sign」--第一個跡象,也就是第一個可能爆發流行的跡象,就要掌控住。那就好像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當那個火種一出來,就要趕快把它熄滅掉。當然,封城是後面的事情,但是前面那一段,我覺得從整個事件來學習,WHO到現在為止,都一直沒有強調,未來碰到同樣的情形,如何去掌握「first sign」,怎麼樣在很有限傳染的情況下就去控制它,我覺得WHO應該更著眼在未來類似疫情的早期發現和適切預防上。
這個全球警戒(global alert)本來就是很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例如伊波拉疫情在剛出來的時候,全世界就有警覺,就開始執行防治的準備了。而不是像這次,一開始都說沒有,等到了後來爆發嚴重疫情時,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這一次,我覺得,整個全球防疫動員的情況是有一點晚了!如果早一點給中國一些幫忙、早一點給他們一些專業上或者是物資上的援助,讓他們能夠控制武漢的疫情,那全世界應該就不會受到這麼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WHO的專家比較看後面來收拾殘局、沒看前面來遏阻蔓延,但是防疫一定要看前面,不能看後面。
你 現在 無法傳送訊息給 這 位 用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患難見真情,而疫情暴露的,則是人性。每逢重大災變,我們看到的總是最新災情、死亡人數、確診人數、或經濟陷入衰退,這類令人沮喪的訊息;但事實上,即便是在最困頓狀況下,人類這種充滿韌性的生物,依然可以找到值得感恩,值得活下去的理由,這段時間我們聽到有醫師背景的國家領導人,暫時放下繁重的國務,重新披上白袍,協助診治病患,還有英國選美小姐原本要跑親善行程,但突然體會到任何親善工作,這一刻都比不上照顧自己的鄉親,來得重要,因此立刻飛回了英國,準備加入第一線醫護的行列;另外當然,在隨時和隨處都上演著生離死別的此刻,許多家人之間真情流露的故事,更凸顯出了人,存在的意義。】
{內文}
病毒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網路影片)
...成為你的伴侶?你倆是否承諾一生鍾愛 尊重、呵護並陪伴彼此?如果是的話,請說:「我願意」我願意!
但它沒能改變的。
(新冠病患妻子/亞曼達)
嗨 嗨,寶貝,嗨,是人性
(新冠病患妻子/亞曼達)
沒事了,我們要回家了,你想回家嗎?好嗎?我好愛你
在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的急診室裡,急診科醫生早已見慣,也學會接受人的脆弱,但這段期間肺衰竭病人的數量和暴增的速度,年輕醫生一輩子也不曾經歷過。
(急診科醫生/班森)
這是我們的專業,也是我們的工作,但病人實在太多了,平常一天最多接一個99警報,運氣不好的話,碰上兩個...
(醫院廣播)
99警報!99警報!
光是記者採訪這家紐約醫院的短短幾小時內,擴音器裡急促的「99警報」,就像一道道索命符,不斷響起。
(醫院廣播)
99警報!
(新聞旁白)
當我們採訪醫生和醫院人員時...
(醫院廣播)
99警報!
(新聞旁白)
這樣的廣播幾乎沒停過...
(醫院廣播)
99警報!99警報!
(新聞旁白)
代表有病人須要急救...
(記者vs重症科醫師/佛農吉)
(這是我聽到第5個、第6個警報了),99警報平日非常罕見,但現在差不多每半天
就有10例以上...
(喪母英國男子/史都爾特)
...星期一住院,今天星期四,她已經走了
病毒奪走了身邊長者的性命,這場瘟疫下的罹難者,有些是母親。
(喪母英國男子/史都爾特)
失去至親已夠難過了,但在他們離世之後,還無法擁抱自己的家人,安慰彼此,是我這輩子最痛徹心扉的一刻
有些是父親和母親,先後罹病,因為病情快速惡化,被轉入同一間安寧病房,拿下呼吸器之後相伴離世。
(喪親美國男子/巴迪貝克)
六分鐘內,他們先後去世,但就在幾個星期前,他們身體都還好好的
有些,是摯愛的丈夫,學校裡學生眼中的模範老師,當妻子描述她必須透過視訊,與病床上的先生訣別,連鏡頭前女主播也止不住落淚。
(主播vs.喪夫美國女子/莫拉)
莫拉,妳們夫妻都很年輕,他才42歲,沒有其他疾病,但當他染上這個病,你...我猜你應該,可能想過會走到這一步?從來沒想過,他原本只有很輕微的症狀一點點發燒,幾天之後,他也一直自我隔離,並沒有想太多,事實上,醫生原本不想替他篩檢,因為他症狀不明顯
(主播vs.喪夫美國女子/莫拉)
他讓早晨變得美好,總是照顧我,每天為我煮咖啡,幫我整理家中,幫我打理一切。所以...我感謝他,向他道謝,然後,我只能禱告,接著,醫生拿起了電話,他說:我很抱歉,但他沒心跳了,我放了那首我們婚禮上的歌給他聽,然後,就...結束了,所以,沒錯,他走的時候我陪著他
(主播vs.喪夫美國女子/莫拉)
對不起,我忍不住哭了...
這場浩劫來得太快,太多人在沒有心理準備下目睹,甚至無法目睹,只能隔著電話或網路,痛苦承受親人驟逝的撕心裂肺,不過,在死亡衝擊人性的同時,家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涓滴可貴的情與愛,又燃起人性光輝的溫暖角落。
(康復病患妻子vs.記者)
醫生走進病房,大呼:妳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會一直翻動,我聽了超激動的
(記者vs.醫護人員)
當你們把電話開擴音,傳送親人聲音,不僅僅是感覺而已,它實際上會產生作用,沒錯,正是如此
(醫護人員vs.記者)
她鼓勵丈夫:你要堅強,要努力,妻子告訴我,她每次打過去,妳幫她開擴音,丈夫的氧氣濃度就會開始上升,沒錯,真的是這樣,真的,這就是家人愛的力量...
美國維吉尼亞州3個女孩兒的爸,因為一趟紐約行,過去三星期,在醫院的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病情之嚴重,他自己都不相信竟能熬過。
(記者vs.新冠康復病患/提度)
返家後,你對女兒們說什麼?我說:「我愛她們...」
(記者vs.新冠康復病患/提度)
「爹地在醫院跟病毒搏鬥...」,「就為了回來看妳們」
(英格蘭小姐/穆克吉)
在這個大家都捲起衣袖的時候,我覺得我也必須加入醫護行列,貢獻一己之力
同為醫學院出身,媒體報導印度裔的英格蘭小姐穆克吉,和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雙雙在此時放下手邊的工作,重新披上白袍,投入診治病患的第一線,事實上,這場全球性、無疆界疫情,已經影響全人類生活每一個層面,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無論你是總理、總統,還是比爾蓋茲。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我們最終會浪費,可能是幾十億美金的資金,在那些沒被採用的疫苗設計上,但依現在這個狀況,浪費幾十億美金,如果和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是幾千倍,數兆美金的損失相比,我認為值得
微軟創辦人,也是全球最有錢富豪之一比爾蓋茲,上個月宣布他與妻子設立的基金會,將捐出1.25億美金投入新冠肺炎藥物研發,並且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惜冒著幾十億美金虧損的風險,率先投資各家藥廠的研發工作,希望能讓新冠肺炎的疫苗早一步問世,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近年積極參與非洲和各地傳染病防治工作,由於長期涉獵醫界最新研究,比爾蓋茲本人早在2015年,就曾在一場TED演說上警告將有千萬人喪命於大型傳染疾病,如今聽來,額外醒世也額外諷刺,但或許,就像人類史上所曾經歷過,無數次的重大試煉一樣,在黑暗中相互扶持,從苦難中汲取教訓,始終是人性裡,最強大的基因。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我們仍未籌組一個流行病專家團隊...,下一波疫情,將需要幾十萬醫護人員...,如果不及早準備,下一場瘟疫,可能比伊波拉疫情嚴重數倍...,這次的疫情,沒有入侵都會地區,只是運氣好,下次恐怕就沒那麼好運,疫情將會迅速蔓延全球...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如果我們現在開始準備,一定可以阻止瘟疫發生,謝謝大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DbteprUjM
你 現在 無法傳送訊息給 這 位 用戶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俗語謂:凡可憐的人必有可恨之處。
以下來說的故事,情節戲劇得用來編一個電影劇本也嫌它荒謬,當中多少孰真孰假,旁人無法深究,但事實是,這刻我們看到的她,的確從一片狼藉之中重新站起,努力學習着擔當一位稱職的單親媽媽,希望在這個已不完整的家庭中,盡力還給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Yvonne家境不俗,從小到大也不愁衣食,讀書不成,家人讓她到法國讀美容化妝,回港後不是打些風流工,便是搞些小生意,一時美甲,一時寵物店,直至搞美容生意時認識到前夫,兩人很快便結婚,生小朋友,婚後一家三口搬到九龍城區,家有花園,六隻愛犬,典型中產,甚至更上一層樓,婚後丈夫全權接手她的美容生意,把她養在家中,連兼職也不准她碰,他晚飯回來時,要吃到三餸一湯,他大宴親朋時,她川菜、西餐、印度菜、甚連乳豬也能即場烤一隻,留在家中花園七年,練得一手好廚藝,但花園以外的事,她毫無概念。
直至去年,她說丈夫遞上一份公司文件,告知她公司財務狀況有問題,讓她簽署,說簽過名後能方便借貸,她滿腦問號卻不虞有詐,豈知筆一落,便成了債務擔保人,錢銀是小,但接下來等待她的,竟是七年婚姻走到盡頭:「他從來都很顧家,很盡責,但那時剛好是180度轉變,我不認識眼前這個人。」公司同事告知,原來丈夫與公司經理搭上,對方是個帶着兩個女兒的單親媽媽,亦是她的好友: 「當初認識她時,覺得她一個女人帶着兩個女兒很可憐,我幫她租屋,給她工作,助她生活,豈料到頭來,連丈夫也幫她找了。」初知消息,她不相信,找了私家偵探,卻只跟了三小時,便拍到丈夫自行用門匙開啟另一個家的門,那道門與她家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原來每晚他在家吃過晚飯後,說的回內地趕工作,就是到了另一頭家。她與丈夫爭執,要他交出公司,他便真的撒手不管,接手過後方知公司負債累累,他曾跟銀行借的,跟朋友借的,跟外家借的,所有人湧過來的時候,她欠下1,800萬。最後,她要以資產抵債方式頂讓股份給丈夫的債主,再不夠的,便繼續慢慢償還。
被養在花園內多年換來的,就是三十多歲毫無工作經驗,一個女人帶着女兒重新生活,根本不知能從何活起,朋友提議:「你做蛋糕好吃,不如試試賣蛋糕吧。」湊巧又有朋友願意借出蛋糕工場,做着做着,便成了現在的蛋糕專頁。
做蛋糕本是她的業餘嗜好,從前只做給家人吃,麵粉、牛油、牛奶、忌廉,都得用上最好的,現在賣給別人吃也是一樣,訂單再多,她亦堅持不用預拌粉:「女兒很喜歡吃蛋糕,做給她吃,我當然要用上最好的材料,並要盡量避開防腐劑,現在,我也不要為了因為蛋糕是賣出去的,便不理會品質。」預拌粉是常見的蛋糕製作原料,包括麵粉、糖、鹽、奶粉等,按照一定比例提前混合好,節省蛋糕製作的時間,坊間不少連鎖蛋糕店都會用上預拌粉,因能加快起貨速度,而且又能保存較長時間,更方便儲存,但亦因此,預拌粉一般都含有各種食物添加劑,蛋糕質感也會受到影響。
要放棄預拌粉,便要付出更多時間,但手只得一對,難免力不從心,最近便出現了不少收了錢卻臨時交不出貨的情況,惹來不少投訴:「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我難辭其咎,惟有吸取經驗,我亦希望之前不滿意的客人可以聯絡我,我願意退款或者免費再做一個,不奢望大家繼續幫襯,只希望能盡回責任。」每天看着客人傳送過來的照片埋頭苦幹,做到電話要停下來,也未到自己可以停下來的時候:「電話都無電頂唔順,我還不能睡。」
蛋糕專頁開了不夠一個月,回響極大,但最令她感到快樂的,並不是來自排山倒海的訂單,而是專頁上為她打氣的留言:「我很記得,第一個寄訊息給我的人,她跟我說,我想幫你女兒交學費。人心,我分不清,她的親生爸爸會這樣對她,但一個陌生人,竟然說要幫我們交學費。」素未謀面的,願意雪中送炭;同床共枕的,卻在背後插刀。那一筆錢,她沒有接受,但那份心意,卻久久暖在心頭:「原來這個世界的人也不是那麼恐怖,只是那時我比較不幸,湊巧碰着那些不好的人罷了。」
一片鼓勵聲之中,當然也有不少批評聲音。與丈夫的婚姻問題,是她的感情失誤;被好友背叛,是她錯估人心,過分信人;背上過千萬債務,是她從不問世事,愚蠢惹來,你可以說她可憐可恨,咎由自取,甚至於整件事情的真確性,也因太過荒謬而引起不少人懷疑,對於這一切,Yvonne也只能一笑置之,面對舊事舊人,她都能暢所欲言,惟獨提起女兒,就是萬般虧欠。從前女兒生日,她能為她連開三個生日會,禮物多到三天也拆不完,今年生日,卻只剩一個生日蛋糕,莫說生日會,連出去玩的機會也沒有,但女兒卻懂得笑着跟她說:「媽媽不要緊,我可以自己在家看電視。」
「好記得有一次,我抱着女兒,不如我們跳下去吧,但她嚷着『媽媽不要,媽媽不好』,我也就回過神了,現在回想,幸好那次我沒有,因為捱過了,原來也不是那麼難捱。」
幸得家人幫助,Yvonne不至於被上門追債,她亦再三強調,自己並不淒慘,有屋住、有飯開、女兒能繼續上學、也能繼續學畫畫:「我知道自己不慘,若要相比,很多人也比我慘。」但婚姻沒了是真的,被至親的那些背叛也是真的,她最後就只剩女兒,和兩隻從小養大的狗。現在與女兒同住,屋租幸好還有家人暫時代付,但生活費與女兒的學費,總要自行想辦法:「我當然知道她可以轉校,但若果我連學校、老師、同學都要奪去她,我不忍心。」旁人對她都有微言,今時不同往日,有個錢便應該好好用,住,可以住得差一點,讀,也可讀得便宜一點,但對她來說,盡量維持女兒的生活不變,就是她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為,錢還能有機會拚個命去賺,但家庭的缺口,已成定局,她已別無他法。
看別人的事,談別人之苦,總是能輕鬆自若,我們時常只懂偏向選擇看那些可憐人的可恨之處,卻未必能感受到他們的可憐之處。
採訪:張靜雯
攝影:陳子洋、謝致中
剪輯:麥煒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ZnWpuwePQo/hqdefault.jpg)
你 現在 無法傳送訊息給 這 位 用戶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在大的災變或是疫情發生的時候,人類顯得非常渺小,因此借重他人的智慧,用人類的集體經驗對抗天災地變就變得很重要了!今天開放CALL IN,LINE帳號是luciferlive
在大的災變或是疫情發生的時候,人類顯得非常渺小,因此借重他人的智慧,用人類的集體經驗對抗天災地變就變得很重要了!你可以說這是抄作業,也可以說是見賢思齊,但總之就是集思廣益有甚麼不好啦!今天開放CALL IN,LINE帳號是luciferlive。
新的病毒已經出現,舊有的規範和常識不再管用,那怎麼還在用舊的規範沾沾自喜呢?
好啦,之後我們開call in會是SKYPE帳號跟line輪流用!讓大家可以分享你們遇到的狀況難題,或者是你們之前遇到同樣狀況的解決之道,政府北七或是寧可堅持智障立場也不要低頭認錯,民眾只好自救了!
你看看今天有一則指揮中心超氣的澄清文:【有關今日網路流傳「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呼籲出門在外要戴口罩請街友盡量回家用餐」等圖文,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陳副指揮官於今日記者會中回應記者提問有關民眾在戶外用餐配戴口罩情形,係告知大家盡量回家用餐,減少遭受感染的可能性,本案不肖人士刻意扭曲副指揮官語意,要求街友回家用餐,誤導民眾,已由刑事警察局偵查第九大隊偵辦中,提醒民眾切勿輕信網路流傳之不實訊息,若隨意散播、轉傳,可能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法最高可罰300萬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結果我想說是甚麼嚴重的中共認知作戰造謠,結果內文一看,的確就是教民眾盡量回家用餐,但沒有考慮到街友怎麼辦啊?不然難道他講話有說大家盡量回家用餐,但街友不含嗎?啊那不然原回答不就是整個規劃不夠周延沒想過街友,或者只能蹲在露天工地吃飯的工人怎麼辦的一個結果嗎?結果指揮中心的反應跟澄清就是不然罰三百萬,或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種防疫反應是不是太直接粗陋了,不是超前部署了一年多嗎?【抓頭】
這是目前人在瑞士的網友CHAN分享給我的資訊:【朱大您好!我簡短來分享一下瑞士情況好了
瑞士在歐洲國家一直是以佛係防疫著稱,2020-2021年的雪季全歐洲的雪場都關了,只有瑞士照開短暫關閉一陣子而已。 去年應英國變種病毒剛出現的時候,有很多人英國人來瑞士滑雪,瑞士政府後來發現這樣不對,要他們在飯店隔離,結果一堆人收到消息,連夜逃往其他國家,連飯店都沒有checkout ,直到發現為什麼敲房門都沒人回應才發現他們逃走了。
去年3月中開始封城,也沒有強制限制居民的移動,關閉所以有娛樂場所/餐廳/酒吧,超市非民生必需品的區域也都被圍起來,還有公共場所和大眾運輸需要戴口罩,另外建議企業在家辦公。
比較重要的是紓困部分,以沃州為例,因為封城造成損失薪水發不出來,只要企業提出申請,政府會負擔80% 員工原本的薪水。如果是員工可以工作,但因為疫情而縮短工時,政府會給付50%的薪水。 如果是失業的人或需要急難救助的人,瑞士原本就有完整的社福救助中心可以去諮詢,但基本上有工作的外國人不會去,因為那會留下紀錄,對以後辦簽證或換城市註冊的時候會有問題。
目前在瑞士政府出錢讓瑞士的居民,只要有保險晶片卡(有點像台灣的健保卡,有工作的居民就需要強制保健康險),可以到藥局每個月可以免費領五次的快篩試劑,甚至有藥局推出半年內每個月自動寄到家的服務。學生健康保險沒有此晶片卡無法領快篩,但可以到篩檢站做篩檢。 PCR的部分只要有症狀,網路上預約就可以優先篩檢,最快四小時可以收到簡訊和電子報告。有症狀的和要旅行的檢測站是分開的,我去過的檢測站就是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的貨櫃屋,兩個工作人員就可以採檢。目前也開放疫苗開放免費施打,大部分的人打Moderna 居多,因為瑞士有取得授權自行生產。
最後只想講,台灣政府到底在幹嘛? 真的有很多人沒工作沒做生意就沒飯吃,這種事情在去年就可以沙盤推演想好要怎麼做,到現在才在立法院要緊急通過紓困預算,好一個超前部署啊 讚!】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Q5uf3vMejw6-BalB-xeOg/joi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uq3htR10U/hqdefault.jpg)
你 現在 無法傳送訊息給 這 位 用戶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高端的不合格率那麼高,是不是要擔心製程有問題啊,交通部還特別在疫情期間拿振興預算編了九千萬來做vr實境,是不是非常超前部署啊!
民進黨現在是不是放暑假沒事做跟我兒子一樣想要吵著看卡通啊?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民眾黨立院黨團發出公文要求衛福部等部會,針對國產疫苗作專題報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批,現在是立法院休會期間,要求各部會作專題報告,不符合立法院職權行使,違憲違法,不僅國民黨仍在黑國產疫苗,民眾黨也一起透過各種干擾,影響國產疫苗推動,要求民眾黨立即收回該公文,各部會也沒必要遵循。】還違憲咧,民進黨在政黨政治中可以要求別黨收回公文是不是以為自己已經進入帝制啦?國產疫苗我到現在不知道二十一個通過的專家是誰,提出了甚麼意見,acip是甚麼看法,結果隔了一周,現在就已經通過可以公費施打了,民進黨又全黨辯護,我都不知道這是國產疫苗還是黨產疫苗了啊!
更重要的是民進黨還以黨的名義自己做圖替高端辯護說沒有82%不良率這回事,我都不知道民進黨已經變成高端駐台北辦公室了ㄟ?而且的確不是不良率,昨天我們就討論過,根據中國時報的那篇報導,你都出廠給客戶了,還被客戶挑出來82%不符合要求,這叫不合格率,良率發生在廠內可以自行銷毀,出不合格的貨給客戶,全世界只有食藥署這麼好的客戶會幫你辯解說搞不好更好,正常的客戶就是整批退回告你違約了啊!我這樣講是不是很欠高端告,真是不好意思我這人就是這麼直~~~
根據高虹安的臉書:【『用防疫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發展數位觀光!?』
虹安後來發現交通部竟然斥資九千萬新台幣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招標名為『智慧觀光虛實整合體驗先導計劃』,以建置旅遊景點的VR影片。但虹安質疑數位觀光的目標是什麼?其實並不明確。如果是要推動外國人更加認識台灣,進而創造旅遊需求,那為何在疫情的時候,多數都沒辦法旅遊的時間推出這個VR旅遊影片?尤其是使用的並非一般年度預算,而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應該是先防疫或對產業紓困等,而非花了九千萬做一個無法救民於水火,成效難以立竿見影的東西。】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去年觀光發展基金見底,舉債一五一億元,這項「智慧觀光虛實整合體驗先導計畫」就耗資九千萬元,更傳聞已「內定」,議論不斷。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辦公室表示,標案都經過公開程序,沒有內定的問題。先導計畫去年由卓眼公司得標,創辦人是台灣AI實驗室創始人、PTT創辦人杜奕瑾。】得標金就是這麼接近的八九四四萬元,就跟上報之前報導的【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於今年1月18日採限制性招標方式,委託研究計畫「COVID-19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國人接種之免疫持續性與不良反應評估」,該採購案總金額為新台幣3000萬元,經費來源則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疾管署於4月7日公告決標,最後由唯一1家投標廠商,即「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以2988萬、僅12萬元價差得標。】我有只差預算幾十萬的八九四四萬或是2988萬,我也愛國啊是不是?
今天要跟大家談一件事情,我國根本沒有少子化問題啊!尤其是那個施打疫苗的第二類排序,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這個人數竟然會一直複製增加啊,未來moderna也是要讓給他們先打,這些人是不是會自然解壓縮啊,這樣我國的防疫人力怎麼會不充足?!從2021年二月到七月,短短五個月就成長兩倍多,比史萊姆複製還要快啊!今年2月造冊初版約為9.0萬人,到6/23 施打人數已經 13.9萬人,到7/09 造冊人數變為 19.7萬人,成長為原先的2.1888倍耶!
而且更棒的是,中央造冊之後說這些人可以先打,結果實際打下去,人數又複製變大!【6/20公布的「最新接種對象順序」跟實際施打的(統計到7/19)
就已經有點差距了 第1類:估50.6萬,打66.2萬
第2類:估13.9萬,打25.6萬
第3類:估 6.1萬,打16.0萬
第4類:估 0.2萬,打 0.8萬】 真的不唬爛,這個疫苗接種數字就是這麼的神奇,我們有做圖板避免被告啊!
然後今天還有另外一個很妙的消息,【呂秀蓮幫牽線買5000萬劑疫苗沒有回應 陳時中:有收到訊息也留下電話但忙忘了】,姑且不論這個呂副總統的疫苗是不是真的有貨,現在是連有沒有疫苗的查核電話都懶得回了,這人還是你們綠營前輩啊,阿中是不是真的很想要休假?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lpCzKeH1Q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