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禮物]佛誔,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生日。借臺灣昭慧法師一輯學術演說,做了筆記,簡略敘述一下佛教的歷史背景。
古印度,文字仍未全面普及,人們對於重要的事物,靠囗耳相傳。祭祀的儀規,就是其中一項,師父傳授徒弟的重要任務。外界不知底蘊,祭祀就變得神秘,祭師亦於是地位崇高。
婆羅門推崇「祭司」的意色形態,佛教的僧團,不知不覺竟步其後塵。
印度宗教的三大主義,是:(1)吠陀(祭師)天啟(2)祭祀萬能(3)婆羅門第一。
可見,祭司有不可搖動的權威性。因為只有他們懂得處理複雜的祭事、儀規,從而壟斷宗教市場,提高祭司的尊貴性,令祭司無法替代。再加上,對信眾強調祭司是「天啟」的、是上天指派的、是天叫我們崇敬的,就使得負責祭祀活動的人,高高在上。
祭祀是順應人們的慾望而產生的,透過祭祀而達成願望的風俗,早上於佛陀出生前,經已形成。
古印度的阿利安民族,分為四大種氏: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呔舍(自由民眾)、首陀羅(賤民)。這些原本是職業分工的種氏制度,後來變成為社會階級。而祭司當然是四大之首,甚至高於貴族。
古印度的宗教繁多,當中「耆那教」與佛教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素食。而耆那教以「沙門(修道者)」為中心,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行改善命運,有異於婆羅門教的「祭司主宰一切」。印度東方地區的小國王,不願臣服婆羅門者甚多,於是有不少人信奉耆那教。
沙門和婆羅門其中一個分別,是沙門是「出家人」,離開了原本的家庭,斷了種氏關係,脫離了四大種氏的系統。
至於印度教的「奧義書」,是最早的「業說」和「輪迴說」,認為兩者互相影響、關連;命運不掌握在祭司手上,而在於個人。但因此,亦出現了宿命論, 使民眾接受社會不公平現象,認定一切壞事,都源於業報,安之樂受。
就這個宿命論,昭慧法師帶出一個真實個案,話說法師去尼泊爾(古時屬於印度)考察,同行還有一個西洋的修行人,懂當地語言。一行法師去到收費公廁,付費之後發現裏面滿地糞便。昭慧法師問,為何收費公廁乏人清潔。西洋修行人為她翻譯,管理員解釋是因為停水。西洋人接受這解釋,事件原本告一段落。
但昭慧法師看見附近有一條河流。建議若不打掃,就不該付費,動議尚未付款者不要付款。管理員見狀,立即派員往河邊取水,清潔公厠。
西洋人接受了管理員的解釋,是被宿命馴化的現象,她甚至同情管理人,認為法師太執著。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去思考。
佛教,可說「他力宗教」到「自力宗教」的突破。前者是靠祭司的法力,後者是靠自己的修行。
婆羅門的理想人生階段,分為四點:梵行(清淨)、居家、林隠、遁世。梵行是人生的學習期,然後成家,到家庭成熟之後便去森林靜坐,最後到處雲遊,以死於異地告終。後兩者有沙門的影響,祭司和沙門的最大分別,是祭司擁有家庭。
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誔生於其中一個小邦國。這個邦國的人民,以黃皮膚為主,佛陀屬剎帝利階級,其國家一直受附近兩強國威脅,受婆羅門思想影響。
佛陀的啓悟,源自他週遊四城門,在北門見到修行者(沙門),令他離城出家,尋求生老病死的解決方法,是年他29歲。佛陀的思想,不斷受到婆羅門與沙門的衝擊。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說到:印度的宗教方式歸納為六類:祭祀、咒術、德性(戒律道德)、苦行(改變體質、命運、心靈)、遁世(斷家庭入森林)、瑜伽(禪定訓練)。
咒術後成印度教最受推崇部分,也深切影響大乘佛教。顯示出人性的愚昧,希望引用他力,而達成個人願望。
佛陀在六者中作出取捨,判斷咒術驅遣鬼神的方法,不予採用。一來助長貪心,二來與大貪大嗔鬼神打交道,沒有好結果。(註:「阿含經」講述佛陀保留了「防毒蛇咒」,以保護弟子。但基本上,佛陀反對咒語和法術。)
佛陀亦反對通過祭祀得到福報,認為人類需要通過德性,取之有道。強調屠宰牲口的祭祀,更是得到無量的禍殃。佛陀對於祭祀,是不以為然的。對於亡者的超渡,佛說祭祀只能夠幫助墮入鬼道的亡魂,亡者假如墮入其他道,則無效。
但基於一般人沒有辦法知道,亡者究竟是否進入鬼道,所以祭祀也屬心安理得。後漢傳佛教出現「中陰身」的說法(南傳的講法,是短暫墮入鬼道,等候輪迥)。除了極少數,直接上天堂或落地獄的之外,大部份人都會經過短暫「鬼道」的時間(不是長期鬼道),只屬於短暫性質,因此對於這類情況,祭祀可有可無。佛陀對祭祀的觀感,是基於慈悲,基於孝道,而不是存在什麼撈取福報的動機。
德性,是多方面操行守則。不殺生亦不只限於殺人,而是廣及不殺眾生,這點與其他宗教有所分別,佛教提倡敬畏及悲憫生命。
佛陀贊成種族階級觀念(四姓平等),更規定進入僧團一律平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歷史背景。
(以上是第一節的內容,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上YouTube繼續。在往後的講座,會帶出現今佛教的現象,例如僧人開始將自己奉為「祭司」,高高在上。也不容許外界知道他們的戒律,要善信接受宿命等等。昭慧法師的講話,全部有文獻根據,很有啟發性。)
[佛誕禮物]佛誔,就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生日。借臺灣昭慧法師一輯學術演說,做了筆記,簡略敘述一下佛教的歷史背景。
古印度,文字仍未全面普及,人們對於重要的事物,靠囗耳相傳。祭祀的儀規,就是其中一項,師父傳授徒弟的重要任務。外界不知底蘊,祭祀就變得神秘,祭師亦於是地位崇高。
婆羅門推崇「祭司」的意色形態,佛教的僧團,不知不覺竟步其後塵。
印度宗教的三大主義,是:(1)吠陀(祭師)天啟(2)祭祀萬能(3)婆羅門第一。
可見,祭司有不可搖動的權威性。因為只有他們懂得處理複雜的祭事、儀規,從而壟斷宗教市場,提高祭司的尊貴性,令祭司無法替代。再加上,對信眾強調祭司是「天啟」的、是上天指派的、是天叫我們崇敬的,就使得負責祭祀活動的人,高高在上。
祭祀是順應人們的慾望而產生的,透過祭祀而達成願望的風俗,早上於佛陀出生前,經已形成。
古印度的阿利安民族,分為四大種氏:婆羅門(祭司)、剎帝利(貴族)、呔舍(自由民眾)、首陀羅(賤民)。這些原本是職業分工的種氏制度,後來變成為社會階級。而祭司當然是四大之首,甚至高於貴族。
古印度的宗教繁多,當中「耆那教」與佛教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素食。而耆那教以「沙門(修道者)」為中心,相信人們可以通過修行改善命運,有異於婆羅門教的「祭司主宰一切」。印度東方地區的小國王,不願臣服婆羅門者甚多,於是有不少人信奉耆那教。
沙門和婆羅門其中一個分別,是沙門是「出家人」,離開了原本的家庭,斷了種氏關係,脫離了四大種氏的系統。佛教的出家,理念來自沙門,僧尼跟隨「釋」姓,脫離四大種姓。
至於印度教的「奧義書」,是最早的「業說」和「輪迴說」,認為兩者互相影響、關連;命運不掌握在祭司手上,而在於個人。但因此,亦出現了宿命論, 使民眾接受社會不公平現象,認定一切壞事,都源於業報,安之樂受。
就這個宿命論,昭慧法師帶出一個真實個案,話說法師去尼泊爾(古時屬於印度)考察,同行還有一個西洋的修行人,懂當地語言。一行法師去到收費公廁,付費之後發現裏面滿地糞便。昭慧法師問,為何收費公廁乏人清潔。西洋修行人為她翻譯,管理員解釋是因為停水。西洋人接受這解釋,事件原本告一段落。
但昭慧法師看見附近有一條河流。建議若不打掃,就不該付費,動議尚未付款者不要付款。管理員見狀,立即派員往河邊取水,清潔公厠。
西洋人接受了管理員的解釋,是被宿命馴化的現象,她甚至同情管理人,認為法師太執著。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去思考。
佛教,可說「他力宗教」到「自力宗教」的突破。前者是靠祭司的法力,後者是靠自己的修行。
婆羅門的理想人生階段,分為四點:梵行(清淨)、居家、林隠、遁世。梵行是人生的學習期,然後成家,到家庭成熟之後便去森林靜坐,最後到處雲遊,以死於異地告終。後兩者有沙門的影響,祭司和沙門的最大分別,是祭司擁有家庭。
佛陀就是在這個背景,誔生於其中一個小邦國。這個邦國的人民,以黃皮膚為主,佛陀屬剎帝利階級,其國家一直受附近兩強國威脅,受婆羅門思想影響。
佛陀的啓悟,源自他週遊四城門,在北門見到修行者(沙門),令他離城出家,尋求生老病死的解決方法,是年他29歲。佛陀的思想,不斷受到婆羅門與沙門的衝擊。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說到:印度的宗教方式歸納為六類:祭祀、咒術、德性(戒律道德)、苦行(改變體質、命運、心靈)、遁世(斷家庭入森林)、瑜伽(禪定訓練)。
咒術後成印度教最受推崇部分,也深切影響大乘佛教。顯示出人性的愚昧,希望引用他力,而達成個人願望。
佛陀在六者中作出取捨,判斷咒術驅遣鬼神的方法,不予採用。一來助長貪心,二來與大貪大嗔鬼神打交道,沒有好結果。(註:「阿含經」講述佛陀保留了「防毒蛇咒」,以保護弟子。但基本上,佛陀反對咒語和法術。)
佛陀亦反對通過祭祀得到福報,認為人類需要通過德性,取之有道。強調屠宰牲口的祭祀,更是得到無量的禍殃。佛陀對於祭祀,是不以為然的。對於亡者的超渡,佛說祭祀只能夠幫助墮入鬼道的亡魂,亡者假如墮入其他道,則無效。
但基於一般人沒有辦法知道,亡者究竟是否進入鬼道,所以祭祀也屬心安理得。後漢傳佛教出現「中陰身」的說法(南傳的講法,是短暫墮入鬼道,等候輪迥)。除了極少數,直接上天堂或落地獄的之外,大部份人都會經過短暫「鬼道」的時間(不是長期鬼道),只屬於短暫性質,因此對於這類情況,祭祀可有可無。佛陀對祭祀的觀感,是基於慈悲,基於孝道,而不是存在什麼撈取福報的動機。
德性,是多方面操行守則。不殺生亦不只限於殺人,而是廣及不殺眾生,這點與其他宗教有所分別,佛教提倡敬畏及悲憫生命。
佛陀贊成種族階級觀念(四姓平等),更規定進入僧團一律平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歷史背景。
(以上是第一節的內容,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上YouTube繼續。在往後的講座,會帶出現今佛教的現象,例如僧人開始將自己奉為「祭司」,高高在上。也不容許外界知道他們的戒律,要善信接受宿命等等。昭慧法師的講話,全部有文獻根據,很有啟發性。)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佛陀 遊四城門 在 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 :: 全台寺廟百科 的八卦
全台寺廟百科,悉達多太子的故事,四門遊觀,太子用了6年時間忍受飢餓這是哪一種修行方式,釋迦譜白話,佛陀於哪個時間成道,釋迦牟尼生老病死,老人出家無門的故事. ... <看更多>
佛陀 遊四城門 在 [法語] 旗幡經- 看板Buddh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佛陀的九種功德 ( 名號 )及解釋
☆在《旗幡經》裡敘述了佛陀九種德行: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
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以下就佛陀的九種功德分別說明:
一、 阿羅漢(araham):
指已滅除煩惱,應受尊敬供養的人。
根據《清淨道論》 ,
araham(阿羅漢)這個巴利字有五種含義6 ,即:
(一) 《 離一切惡 》:
由於他已經去除所有的煩惱與習氣,
清淨無染,因而使自己遠離煩惱習氣,
所以佛陀是應受尊敬的阿羅漢。
(二) 《 破煩惱賊 》:
由於他已經用阿羅漢道的寶劍斬斷一切煩惱,
所以佛陀 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三)《 斷生死輪迴 》:
由於他已經切斷及毀壞以無明和貪愛為首的緣起支, 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四) 《 值得人天供養 》:
由於他具備無上的戒、定、慧功德,
因此受到梵天、 天神與人類最高的崇拜,
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五) 《 無秘密行惡 》:
即使處在無人看見的隱密處,
他也不會做出任何身、 口、意的惡行,
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二、 正等正覺者(正遍知sammAsambuddho):
正覺了知一切法的人。 sammA 是正,
sam 是自己,buddho 是覺悟。
所以正等正覺是「自己證到佛果」 ,
無需其他老師指導。
就佛傳的記載,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
初次見到老、病、死這三相時,
內心即非常的震憾,
開始思考人間的痛苦及生命輪迴的因,
後來他看到一位舉止安詳自在解脫的修行人時,
就毅然地決定放捨王位,決定出家修行
尋求解脫的真理及境界。
他先後跟當時出名的 Alara 及 Udaka 學習禪定,
證得非想非非想定。
雖然如此他還是覺得這不是究竟的解脫。
於是他開始六年的苦修,這六年中,
他日中一食,只吃一粒米麥,結果羸弱憔悴,
無法修行。於是,後來 他接受 Sujata 乳粥的供養。
之後,他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
在沒有老師的指導,
以堅定的決心降服了內心的煩惱魔障,
證得了漏盡智,證得道果, 成為正等正覺者。
三、 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no):
完美具足智慧與德行的人。
vijjA 是明,意指智證;caraNa 是行,
實踐修行之意。佛陀兼俱 「明」 與「行」 。
「明」可分三明或八明; 「行」則有十五行。
這八明與十五行是每一尊佛所具備的。
(一) 他的明具足,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所謂八明: 觀智 (vipassanA JAna) 、
意所成神變(mano-mayA iddhi) 、
種種神變(iddhi-vidhA) 、
天耳( dibba sato )、
他心智( cetopariyA )、
宿住隨念 (pubbenivAsAnussati) 、
天眼(dibba cakkhu) 、
漏盡智(Asavakkhaya JAna) 。
(二) 他的德行具足,
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
十五行(實踐修行):
第一到第四行是波羅提木叉律儀(pATimokha sIla) 、守護六根 (Indriya-samvara sI
la) 、
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JJutA) 、
警寤策勵(jAgariyAnuyoga) ;
第五到十一行是七個妙法,包括信(saddha)、
慚(hiri)、愧(ottappa)、多聞(bahussuta)、
精進(viriya)、正念(sati)、 智慧(paJJA);
第十二到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所以一 共有十五行。
因為這明與行而讓佛陀能悲智雙運,度化眾生。
我們一般人也需要這明與行的種子,
行的種子(caraNa) 即布施、
持戒與修習止禪等善行。
明的種子(vijjA)則指曾經修習過的辨別四界、名色、因果、行法(名色與 因果)三相
。
透過踐行此明與行的種子,
累積邁向解脫涅槃的資糧。
四、 善逝(sugato):善淨行的人。
su 是善,也有善來的意思,
善來是為眾生的幸福與快樂而來;
gato 是逝,所以 sugato是善逝。
《清淨道論》中解釋:
逝有「行」的意思,指的是「聖道」 ,
善逝之意涵為: 「善淨行故,善妙處行故,
正行故,正語故為善逝」。
(一) 善淨行:
形容佛陀的聖道是正確且清淨沒有汙點的。
(二) 善妙處行:
是指佛陀循此唯一聖道,行向安穩之地及涅槃。
(三) 正行:指已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轉來。
如《大義疏》所說:
「在須陀 洹道所斷的煩惱,
而那些煩惱便不會再轉來,故為善逝……
在阿 羅漢道所斷的煩惱,
而那些煩惱便不會轉來的,故為善逝。」
善淨行故,善妙處行故,正行故,正語故。
指佛陀自從在燃燈佛的座下獲得授記以來,
直至菩提座上成正覺,
總共完成了三十波羅蜜的正行,
而給予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
不做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的極端行為,
故為正行。以此正行故為善逝。
(四) 正語:
則是指佛陀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且在適當的場合而說適當的話,
以此正語故為善逝。
以上分別以四個語詞說明佛陀為善逝的意涵。
五、 世間解(lokavidU):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清淨道論》中說:
「佛陀依自性,依集因,依滅,
依滅的方便而普 遍了知通達於世間。」
這裡指的世間有三種:
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
(一) 空間世間(okasa loka) :
了解整個宇宙世界體系。
(二) 行世間(sankhAra loka) :
了解名色世間,五蘊及其緣起,
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三) 有情世間(satta loka) :
了解三十一界眾生的習氣和煩惱。
知道有情 的根性、易教化、難教化、
有能力、無能力。
佛陀因為充分了解三種世間,
所以說他是一位通達且完全了解世間的人。
六、 無上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堪受調伏者的無上導師。
就字詞上說明:anuttaro 無上;
purisa 男人或有情;dhamma 應被馴服的;
sArathi 領導者。
如《清淨道論》中解釋:
「應調御的丈夫是說未調御而當調御的畜生丈夫、
人類丈夫及非人類的丈夫」 。
也就是說佛陀可以調御未調御而當調御的人、
非人、畜生一切眾生。
他以溫和或嚴厲的方式教誡之,
並鼓勵對 方邁向聖道。
所以稱之無上調御丈夫。
七、 天人師(satthA deva manussAnam):
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佛陀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
適當地教誨人類、天神。
又《清淨道 論》中所述:
佛陀如商隊的首領可以帶領商隊度過沙漠的難處,
渡過盜賊的危險地帶,渡過野獸的惡劣處所,
渡過飢餓的困難,渡過無水的難處,
如是令渡種種難處得達安穩的地方。故說為師。
佛陀的才能超越天、人,
足以教化一切的天神與人類,故名之為天人師。
八、 佛陀(buddho):圓滿覺悟的人。
他證悟解脫一切苦的究竟智慧,
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
又他覺悟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之法),
也令他人了解四聖諦,即所謂的自覺覺他,
所以稱佛陀。
九、 世尊(bhagavA):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他具有最勝上的德、最吉祥的德,
所以他具足百福的特相,與萬德相應,
是一切眾生中最尊勝,最值得尊敬的人。
又他破一切惡,可以分別種種道、果,
破煩惱及知道如何抵達苦的邊際,
他已捨離徘徊於三有之中, 故說世尊。
♡佛随念
☆依據《清淨道論》的修行業處,
佛隨念屬於六隨念之一,也可歸在四護衛禪中。
禪修者藉著憶念佛陀的功德,
可提昇對三寶的信心,
因為佛陀的 功德是無量、崇高且圓滿。
因此禪修者在憶念佛陀的功德時,
內心將會呈 現光潔明亮、生起喜悅、增強信心,
如此淨化的作用,
使禪修者達到近行定(upacAra-jhAna) 。
另外,佛隨念之所以歸屬於四護衛禪之一,
乃是因為 禪修者若能持續保持正念、
憶念佛陀的功德,除了可提昇定力,
也有保護的作用──當人們內心生起恐懼時,
可憶念佛陀的功德,那麼內心的恐懼感會消失;
又如當身心失衡時,憶念佛陀的功德,
便可以安忍身心的創痛;
此外,
修習佛隨念時,非人眾生將不敢傷害我們,
免除受到它們的干擾; 遇到危險時可化險為夷,
具有保護的威力。
這些都是修習佛隨念的殊勝之處,
當具備了這樣的認識與信心,
便可進一步了解實修方法來修習佛隨念。
♡〔修習佛隨念的利益〕
根據在《清淨道論》中記載,
修習佛隨念可以獲得種種功德利益,
包括:降伏貪、瞋、癡,心正直安定,
可證得近行定;尊敬導師,使信心廣大、
正念廣大、智慧廣大、福德廣大、增長喜悅;
克服怖畏恐懼,安忍於苦痛;
此外,因為身中常存佛德隨念,
所以身體如塔一樣值得供養;
因為心向佛,所以即使遇到能誘發犯罪的對象,
也能像見佛一般,心生慚傀,不致犯罪;最後,
如果不能證得更高的境界,下一世也能投生於善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63.2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66482120.A.B9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