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序文
*文明是我們信仰的微光
感謝天下文化交給世界周報第一個先分享嚴先生談本書的影片:
https://youtu.be/GkD9Ksi1DFg
兩年多以前,我曾受邀赴美國矽谷演講,那是我在北美大型巡迴演講的最後一場,現場湧入了上千名的觀眾。面對這樣盛大的場面,聽眾們專注的眼神,演講到了最後,我想到自己已經年過七十,生命也來到了黃昏,百感交集之下,我私下告訴自己,未來將不再花時間寫書、演講,該是把舞台讓給下一代年輕人的時候了,只希望傾注此生所有心力在偏鄉教育及公益活動上。
但沒有想到新冠肺炎卻來了,原本打算不再寫書、演講的我,面對二戰以來全世界最大的停滯,包括國境交通的停滯、經濟的停滯、人際關係的停滯,尤其是曾經同屬觀光旅遊同業夥伴們正經歷墜崖式的崩解等等,各種無法教人樂觀的現象,讓我不得不打破沉默,再次秉筆直書。
莊子曾說「心為形役」,如今病毒很有效率的把全世界變成一個大牢籠,強制性的社交距離,將人的親密感切斷,人心惶惶,使得全世界瀰漫著一股「躁」。口罩遮住的臉孔,時不時顯露焦慮、憤怒、低落的情緒,令人總有種「天地之大,卻無容身之處」的感受,大家的心裡彷彿都感染了一場瘟疫。
從受災中能夠受教
如今疫苗雖然已現曙光,但離全球解禁還有漫長的等待歲月,甚至持久戰才剛要開始,更遑論恢復正常生活的時間。
對比世界其他國家,台灣疫情控制相對穩健,傑出的醫療水準、嚴謹的疫情指揮,加上大家的努力,得以讓世界刮目相看。但我們不能心存僥倖,在疫情停滯中,我們的心態不能停滯,更不能白白空手而回。這是一次「厚植自己的能力」最好的機會,我們除了受災,還必須從中「受教」。
從觀光旅遊來看,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推廣三、四十年前的行程,早就不足以承載未來。但我們卻也見識到,因國境封閉,原本專營國際旅遊的業者,紛紛轉向國內的旅遊業者爭搶生意,在無學習、無規劃的情況之下,不但沒有提升台灣旅遊的品質,反而因政府的推波助瀾,衍生了國旅亂象,讓本來承載有限的國旅市場,極有可能再次重蹈幾年前迎接陸客潮的景況,再一次未蒙其利,深受其害。
當我們已經走向一個新的文明之時,身為旅遊業的夥伴,更有義務把大家帶向一個新的境界。過去我們有好幾位文化人、美學大師和禪學大師,曾在不同時期帶團遠赴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參訪學習。學員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就是為了學得深,學得好,學得有價值。我們可以大膽提出一種想像,如果現今團員的素養都大幅進步,語文能力比導遊更好,歷史掌故也懂得比導遊更深、更廣,甚至從業同仁應自許「人人都是美學家、各個都是文化人」之際,領隊就不能再靠佣金、殺價來攬客,必須努力與時俱進,蛻變成為有國際視野、文化內涵的角色,而現在正是整個台灣旅遊脫胎換骨的一個大好機會。
脫胎換骨「轉大人」
談這些不是批評,而是對曾經共事的同業更深切的期許。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彈性湊假的熱潮裡,持續大力撒錢、搞內需、鼓勵暴起暴落的消耗型態旅遊;對遊人本身是磨損;對資源來說是剝奪;對旅遊觀光業的提供者是消耗;對自然環境是傷害,那麼我們的生活文明、旅遊觀光品質及文化深度,就無法普及和深化。
從積極正向的角度放大來看,這波疫情也正好是台灣整體難得「轉大人」的契機。過去台灣一直高喊產業升級,可是一直未有成效,政府應該趁此機會,捨棄那些進入門檻低、容易下手的低垂果實(The low hanging fruit),把經費與資源用在刀口上,例如,產業界原來缺乏的人才、學術界原來不足的技術,可以藉此調節、補課;讓待業的大學生得以學習實務的經驗;讓產業界的老師傅、技師們趁這個空檔,可以培養下一代的夥伴,甚至輔導那些因少子化面臨倒閉潮的學校,積極改制,讓教授重新進修,學生再次學習,而且特別聚焦在AI無法取代的生活能力與美學素養,力求全面性的轉型升級,努力擺脫單一語系的市場思維。
博雅於生活
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在教導未來機器可以取代的內容,遲早會被淘汰。可以想見未來十年之內,一個人若只有一項單一的技能,並不足以支撐未來。在科技時代,也更加凸顯跨界學習與「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稱general education通才教育、全人教育)的重要。賈伯斯在去世前幾年成立了公司內部培訓人才的「蘋果大學(Apple University),請來哈佛、耶魯等名校的講師開課,除了教授公司決策與科技專業之外,也強調溝通技巧、文學、藝術、音樂與舞蹈等素養的培養,因為光有技術,產品將欠缺文化與內涵,更無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品味,科技最終還是走回了人性。
台灣到目前為止,很幸運的都沒有封城,當我們在為自己能正常生活及健康的盼望明天而感到深深確幸之際,我們其實更應該利用這段沉潛期,廣泛的為自己增能、進修,看幾本大書、接觸經典的古典音樂、戲劇、增強體力、投入自然奧妙深處,甚至沉澱心境,與自己相處。當我們的生活因為懂得音樂、文學、戲劇、山海拓展等經驗時,生命將有所提升。
放大格局來看,如今台灣社會已經發展出各種成熟的生活風貌,不管是腳踏車、三鐵、衝浪、山海體驗等等,也逐漸成為年輕一代更正向面對生命的態度。此外,原住民文化、生活體驗、多元的民宿風情、小鎮文化,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發揮的優勢,可以吸引更多世界的朋友前來欣賞,生活的文明需要時間的淬鍊,生活的精采也將在各個角落慢慢詮釋和綻放。
鐵達尼號文明的微光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參與國際,讓世界能夠認同我們。疫情之中,身為地球村共同的一員,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鄰居若是失火,大家應該要合力滅火,如果只是獨善其身、插手旁觀,難保火勢不會殃及自己。這幾年,我們不幸看到不少政客,肆無忌憚的踐踏著民主,而且還囊括為數眾多的認同選民,過去最起碼保留口號似的利他主義,現今已經淪為公開的利己主義,甚至犧牲別人也在所不惜,疫苗競爭下,合縱連橫的角力,不禁讓人心驚。
電影「鐵達尼號」,感動我的不是愛情,而是輪船要沉沒前的那刻,所有乘客在慌亂尖叫聲中搶登救生艇,卻有一個清晰堅定的聲音喊著:「讓婦女和小孩,最優先上船!」而船上那幾位四重奏演奏者,不僅沒有慌張,反而從容不迫的拿起手中的樂器演奏了起來,無懼生死,撫慰人心,展現出一種文明的高貴,令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當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的此時此刻,全世界的感染及死亡數字不斷飆升,我們需要更加同理這個普世的苦難,而做為強國環伺之下的小國,我們又該如何思考未來永續發展?如何謀求長遠的和平之道?這些都更值得我們細細斟酌、思考。
孩子,對不起!
而我特別掛念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照理說無論從物質生活、學習環境,到社會可以提供的資源,這代年輕人應該算是幸福的一代。但在少子化之下,這代年輕人卻毫無選擇,勢必要承擔上一代所累積的社會負擔。思及這些,我也不得不感慨,下一代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辛苦的環境。我想說:「孩子!對不起,我們沒有把更好的未來給你,但是,你必須自己找出自己的路!」我殷切盼望年輕人要自己拿出主張、拿出力量,成為文明社會裡最堅實的公民,我們社會需要尋找穩定的力量,清晰的視野,尤其在你們一出生就有網路世界、卻無網路紀律的當下,你們更需要成為具有思辨力的公民,認真的討論與監督政府,才會產生一種健康的壓力,敦促政府堅守正確的大方向。
文明是信仰的微光
這本書是疫情結束前的再思考,裡面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攸關台灣下一步應該走的方向,可是問題看似簡單,改變問題,卻是幾乎寸步難行。即使略有批評,也都是出自對台灣深切期待的心。局勢混沌、風雨如晦,我們彷彿走進深不見底的黑暗隧道,但文明,永遠是我們眼前唯一信仰的微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Patrick派翠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知道網美很愛用一些IG重複影片的App,雖然我也不太了解那個到底作用是什麼? 但最潮的拍法今天傳授給大家!快分享出去! -------- 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討論影片,或下次想看我拍什麼影片,我考慮一下,揪咪~ 🦄️男神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trickl...
何美大學生了沒 在 Facebook 八卦
何不祝福,蕭美琴?
每到週五,我的心情,都特別輕鬆。
一週滿檔的工作,到了週五夜,可以暫時放下,休息兩天,趁著睡前,想跟關注我的網友,說說暐瀚的「心內話」。
媒體的責任,是監督,批評政府,是為了讓政府更好,並不是為了「毀滅」這個政府。當政府做了對國家有益的事情的時候,媒體不但不該雞蛋裡挑骨頭,還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鼓勵。
我心裡的這個準則,不分藍綠。
在這個基礎下,大家想一想,中華民國的駐美大使,能夠出席美國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這件事」,對台灣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如果是壞事,不管這個政府是藍是綠,政治立場是統是獨,我們都該批評,讓它改進;但若這事對台灣並無害處,也是民意所向,那不管是哪個政黨做了,我們都該給予支持,不是嗎?
這兩天收到很多網友來信,私傳所謂「打臉蕭美琴證據」給我。
包括「只是去蹭個熱度,圍牆外拍張照」、「根本沒有受邀」、「拿不出邀請函」、「沒有戴識別證」、「站在草皮區一點都不尊榮」、「票是買的吧」等等質疑。
我跟大家說結論,暐瀚對於蕭美琴「擁有邀請函」一事,毫不懷疑。藍營或其支持者,若再繼續糾纏這個問題,很可能將再次「跳進洞裡面去」。
不要被網路所謂的「懶人包」誤導。
蕭美琴站的地方,雖然不是內區,而是台灣觀禮團以往一直被分配到的「外區」(過去王金平、游錫堃帶團,位置都在這裡),但這個位置,絕不是沒有邀請函就能夠隨意抵達的地方,蕭美琴能站在這裡,代表她手上一定持有邀請函。(尤其今年特別嚴,周邊早就封路,怎可能隨意逛到這邊?)
其次,當天歐盟駐美大使、德國駐美大使、比利時駐美大使、印度駐美大使、荷蘭駐美大使,與蕭美琴的位置相同,證明這區確實是使節的「VIP區」。其他各國的大使,也並未配戴「證件」,而所謂蕭美琴是獨立接受「就職典禮籌備委員會 JCCIC」邀請,可以另外攜帶一名隨員的說法,也從當天的美國CNBC電視台轉播的影片中,清楚看見,蕭大使有一名隨員(美處國會組成員),他負責幫蕭美琴拍攝影片,這段過程,都被記錄下來。
唯一我目前不敢說死的事情,是「買票進場」。(今年入場限制不到兩千人,還有沒有賣票?我還在查證中)在野黨當然可以提出這種質疑,但沒有證據之前,不能指控考一百分的學生,一定是因為作弊。
最後,再重複一次。中華民國的駐美大使,能夠出席美國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這件事,對台灣,對中華民國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不是壞事,何不鼓勵祝福蕭大使?也請她,繼續在美國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努力!
暐瀚 2021-1-22 de 台北
何美大學生了沒 在 周庭 Agnes Chow Ting Facebook 八卦
【#眾志國際連結|東京後記:日本人關注香港自由的十件事】#長文
在反送中的戰役中,國際社會的壓力相當關鍵,特別是送中條例同樣影響在港外國人的人權、自由和人身安全,亦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同政府大有理由和身位關注。當我上星期日遊行後趕到機場匆匆check-in的時候,還沒有想像到,遊行人數會破紀錄、警察會暴力鎮壓和開槍、林鄭會成為跛腳鴨、有朋友為此犧牲明志。
沒想到,百萬人上街加上警察的暴力鎮壓,令日本社會對香港的情況特別關注,#香港加油 在數日間成為不少日本人學會的新詞彙!這趟來東京,帶著複雜的心情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記招,連日來接受近20個媒體專訪、到了三間大學(東京大學、法政大學、明治大學)演講/和同學交流,及與四位國會議員見面。
【日本政界:由一知半解到跨黨派要求政府回應】
1. 今次到日本,主要希望引起日本社會對香港的關注,呼籲政界和政府就送中條例發聲。所以我在每一個訪問中,都強調日本政界應該關注香港的情況,亦應為了國民的生命安全,公開表明立場。
2. 隨着香港的形勢起了變化,日本民眾對條例的態度亦有明顯改變。起初不少媒體和日本市民都抱着一種「外人」的心態,未必很明白條例對他們的影響;但自從百萬人上街後,日本媒體的輿論漸漸轉向。開始有新聞節目主持人、評論人等等提到一個關鍵問題:當歐美大國和歐盟都公開反對條例,為何與香港有緊密經濟關係的亞洲大國日本,竟然沒有提出過任何意見?不單是日本親在野黨的媒體,就連相當親自民黨的《產經新聞》也提出類似觀點。
3. 我相信,社會的輿論壓力是令日本官員改變態度的關鍵原因之一。6月5日,眾議院的外務委員會上曾有議員詢問外相河野太郎對送中條例的態度。當時河野只作出極官腔的回應,認為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和高度獨立的司法制度,逃犯條例並非日本政府要公開表達意見的議題;6月9日大遊行翌日,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被問到遊行時也僅以「日本政府會關注」作回應。
4. 不過,當香港警方在12日開槍後,外相河野太郎以「香港人的朋友」名義在個人Twitter發文,呼籲港府以和平對話方式處理爭議,使香港的自由得以維持。措辭雖不如歐美國家般直接和強烈,但日本的關注明顯有所加強。
5. 這次有幸與四位日本國會議員會面,他們特別關注修訂對日本國民和企業的影響,席間更提出國會議會聯署和聯合記招的建議,加強向北京和港府施壓。這些意料之外的成果當然不是偶然。十天後,全球關注的國際貿易事務和外交爭議將會聚焦在大阪舉行的G20峰會。日本政府自然要謹慎處理每個議題。
6. 的確,日本相當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這亦是自民黨能否持續得到商界支持的重要因素。但總括而言,日本向來甚少回應國外事務(即使是人權議題),這次算是個不錯的突破。期望日本政界未來繼續關注香港的政治狀況。
【日本市民:嘗試擺脫政治冷感】
7. 訪日行程另一重點是6月12日到明治大學作演講。活動開始前,200人的演講廳已爆滿,有不少學生未能進入會場,只能站在外面聽。也有一班香港留學生到場支持,令我十分感動。
8. 演講期間,傳來警方在金鐘開槍的消息,會場內的朋友跟香港人一同擔憂起來。我當刻心裡焦急,只想立刻買機票回港聲援,與大家作戰。後來在東京發起的涉谷集會,和昨天的快閃行動,許多來聽演講的日本和香港朋友都有參加。即使身在海外,仍有不少朋友充滿熱誠,時刻關注香港的情況,隨時準備在遠方聲援香港。
9. 過去與日本學界和社運的朋友聯絡,均認為日本人對政治冷漠,動員普遍困難。在日本,談政治的人很多時候會被視為怪人,遊行示威在很多人眼中只是「為他人添麻煩」的事。但反送中運動,喚醒不少日本人關心國際時事,更成了他們重新思考日本政治與民主主義的契機。
10. 其實香港人為反送中運動所付出的血汗,不單出現在國際傳媒鎂光燈下,更默默地改變不同社會的政治和文化面貌。期望將來,除了英美等歐美國家,日本也能成為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地方。大家一定要繼續努力。
(圖:日本記者俱樂部在記者招待會前叫我寫一些給日本人的說話,我寫了:「希望將來香港、日本,也能擁有真正的民主」。)
何美大學生了沒 在 Patrick派翠克 Youtube 的評價
我知道網美很愛用一些IG重複影片的App,雖然我也不太了解那個到底作用是什麼?
但最潮的拍法今天傳授給大家!快分享出去!
--------
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討論影片,或下次想看我拍什麼影片,我考慮一下,揪咪~
🦄️男神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atrickliu0721/
🦄️男神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patrick8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