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的綠川幾乎貫穿舊城區,全流域治理一直是我們執政當時的施政目標,在信義南街至大明路的綠川三期整治工程,將河岸綠帶延伸至校園,並利用自行車道結合水道、鐵道、園道「3way一體」全面串連,很高興終於將完工啟用。
過去綠川成功整治的經驗不分藍綠,成為各界到訪交流之處,也很開心台中市的南區現在又多了一個新的親近水域新空間。當時綠川上游完成整治後,接續規劃全流域治理,我也在任內有始有終全數完成發包,包含綠空鐵道段(民權路至復興路)、長春公園(復興路至信義南街)及中興大學段(信義南街至大明路),總長3.3公里的計畫,也共獲得中央核定13.9億元經費,將周邊觀光景點串聯,以鐵道歷史及都市人文來打造水岸休憩空間。綠川三期整體工程在2018年12月完成發包。
復興園道共融遊具場也是綠川全流域治理計畫的工項之一,遊戲場的設計構想,是以綠川的水質淨化流程為概念,透過多元共榮的遊具設施,從玩樂中融入環境之教育。
綠川三期工程完成之後,結合中興大學旁的園道及校園,有大面積綠意水域空間,以及藝文廣場、生態廊道、遊憩展場三大區,採用自然渠道、雨水撲滿、透水鋪面等LID低衝擊開發工法,讓興大成為海綿水岸校園。
當時的設計也聽取居民、師生、學者專家意見,透過基地保水設計,減少地表逕流、減緩區域洪峰、降低淹水發生率並且調節區域微氣候。藉由自然滲透的方式滲入土壤,促進自然水循環,改善生態環境。
優質的河川不只是景觀、用水及防災的功能,以河川為動線的綠色人本步道,兼顧城市綠帶與人文的休憩空間,也共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身為台中市的一份子,也覺得我們有這些美麗的河川,很幸福!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以前沒淹水的地方都淹了
#3Q給你最完整的歷史與政策解析
文:3Q 陳柏惟
最近,大家很關心我下一步怎麼走,但不管怎麼走,高雄都會是我的故鄉。這兩週空餘的時間,我還是跟好過日的團隊一起繼續研究各種高雄市政問題,今天就先和大家一起談談719水災中,市長認為不重要,市民卻很關心的問題:到底為什麼像是高醫一帶,以前沒淹的地方這次也淹了?
這次的暴雨後,雖然災情遍佈全市283處,但其中從東三民到鳳山地區的災情相對集中,水勢還超過往年規模相似或更大的降雨。要了解淹水的成因,我還是老話一句,就得從「了解歷史」開始,才能知道為何城市的某些地方會淹?
以下的懶人包,分成幾個部分
#都市化以前
我台灣國南部平原地區,聚落型態以集村為主,村莊外是大片農田。三民區過去也是如此,這裡位在鳳山新舊城間,沒有太大的聚落,農田主要由曹公圳灌溉系統調節。在渠道與河川間,有許多大小埤塘,擔任調節水利的作用。
豐水期,這些埤塘可以儲水、蓄洪,就算大水,水也會先淹沒埤塘和田園,才會淹到聚落。而枯水期就可以當作蓄水池來提供農作用水。
#都市化前期
在日治時期,隨著高雄快速發展,高雄市區經過三次通盤計劃檢討,成為全台第二,規劃規模不亞於台北的大城市。在1936年間的規劃中,市區街道北緣只到愛河,也就是後驛一帶,之外都還沒納入都市計畫。
日本戰敗時,這個都市計畫實際的興築並未完成,一直到1970年代王玉雲時代,才把計畫中的公園、道路全都蓋完,在戰後到1982之間,都缺乏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也沒有國土規畫概念,整個城市發展出了日本人規劃範圍就亂了分寸。
在都市計畫區內,伴隨著棋盤狀道路,規劃有完善排水系統,水溝注入大排,再注入愛河或高雄港。整體來說南高雄排水系統完善,較不容易淹水。然而,在規劃區外,排水仍然依賴舊渠道,兩種系統的銜接就成了問題。
#都市化失控
1980年代,三民區還留有許多埤塘和田地,然而就是在此時,隨著都市擴張和土地炒作,以及公共設施的需要,窪地、埤塘被填平。水泥化的結果,逕流無處可去,每次的洪水就會縮短,而淹水狀況日益嚴重。
以這次淹大水的寶珠溝沿線為例,本來在科工館後方,有個叫做寶珠埤的狹長埤塘,但被填平為道路與其他用途後,寶珠溝變成部分加蓋的狹窄水道,而上游和鳳山一帶相連的灌溉渠道也陸續縮減,卻沒有足夠的雨水下水道替代。排水功能大幅降低,讓寶珠溝沿線變成易淹水地區。
#彌補的低衝擊開發政策
2005年謝長廷市長任內,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極端降雨越來越多,而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根本不夠因應,因而開始引入「海綿城市」或說「低衝擊開發」的諸多概念,其中的代表就是滯洪池。
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本和里,這裡其實就是以前的本館埤遺址,在本館埤被消滅後,本和里就變成逢雨必淹的災區。滯洪池的興建,其實就只是回復部分埤塘的滯洪、蓄洪能力而已!
本和里滯洪池的成功,也讓後續十多座滯洪池,以及附帶滯洪功能的許多濕地、河道改良建設陸續推動,而這些水利設施,其實很多就位在以前埤塘的位置。
這樣的概念,其實就是盡可能利用與自然構造相似的設計設施,透過滲透、貯留及蒸發等功用,減少暴雨逕流量,減輕雨水下水道排水負荷,進行雨水管理,有效解決都市排水問題。
#為何這次淹水這麼嚴重?
為什麼建立了滯洪池後,仍然還會淹水呢?
其實,這次災情及中的寶珠溝地區,就是滯洪池未完成,而原有水利措施又出問題的地區。
本來,接近舊有寶珠埤的地區,陳菊市長規劃了十全滯洪公園,滯洪池和停車場地下室,可以容納6萬噸洪水,原本去年底就要完工,工程雖有延遲,但去年底基本結構已經接近完成,然而,政黨輪替後,工程更加拖延,且就算已經接近完工,市府面臨颱風警報卻不做準備,在719時,已經可使用的水門居然不開,讓滯洪池失去作用!
再加上寶珠溝下游堤防工程同樣拖延,只用沙包暫時阻擋,被719大雨後的洪峰沖垮,就造成了河畔甚至高醫.十全路一帶先前未見的大淹水!
其他如鐵路地下化工程後,土方回填卻沒有施作臨時排水措施,都會讓排水更加不易。這些工程控管不良,臨時應變不足的問題,市府絕對難辭其咎!
#該怎麼做?
若要解決問題,必須有全面性的低衝擊開發思維,例如美國低衝擊開發手冊中,就納入生態滯留單元(Bioretention Cell)、 雨水花園(Rain Garden)、 樹箱過濾設施(Tree Box Filters)、 植生濾槽(Biofilter)、 植生溝(Grass Swales)、 綠屋頂(Green Roof)、透水舖面(Permeable Pavements)、雨水桶(Rain Barrels)或滯洪池等概念,達成立體全面吸水,減少逕流的目標,絕非是單一方式可及!但現有的草包市府,顯然缺乏通盤的思考遠見,只會作秀,把例行挖水溝當政績,卻忽略整體排水蓄洪系統的作用。
我們必須知道,面對極端氣候,須以「不怕水淹,減少損失」的想法,代替「絕不淹水」的空頭支票。負責任的政治人物,需要了解歷史、盤點資源、設定目標,才能帶給市民良好的城市治理。
這,才應該是政治人物的良心。
韓國瑜沒有,但我和我的團隊,會一起用心來打拼!
也邀請各位8月10號,和3Q一起來,了解我們的下一步!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 在 林佳龍 Facebook 八卦
每一座幸福的城市,都擁有一條美麗的河流。
巴黎有塞納河,京都有鴨川,首爾有清溪川,但台中沒有。
喔不對,是現在沒有,但馬上就會有!而且未來會有更多條美麗河川,交織成水岸花都、宜居台中。
下個月,柳川就會以嶄新面貌與大家見面。這是全台灣第一座採低衝擊開發(LID)的景觀河岸,將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重要理念融入其中,並且兼顧防洪、水質改善及親水的功能,更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品質金質獎肯定。
另一方面,綠川的環境營造工程也在上個月動工,預計明年底完工。我們規劃將排入綠川的污水截流、引入旱溪溪水,接著打造親水環境;讓綠川開蓋,重現老台中人記憶中的河流。
「綠柳二川朝罩霧、青山四匝夕拖霞」。相信柳川、綠川整治完工後,結合台中文學館、第五市場、刑務所演武場、審計新村等文創景點,將成為舊城區的觀光新亮點,再現小京都風華,讓「綠柳成蔭、川流生景」!
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 在 2018/03/27 Sponge city Taipei 海綿城市LID低衝擊開發示範區 ... 的八卦
2018/03/27 Sponge city Taipei 海綿城市 LID 低衝擊開發 示範區紀錄片. 97 views97 views. Nov 11, 2020. 1. Dislike. Share. Sav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