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直播肉骨茶料理的時候,大部分的觀眾,都是聚焦在太座身上的穿著、皮膚、保養品、配件等等... ,因此有網友就很擔心阿金會不會因為被冷落而感到難過?其實,不會。阿金反而是很感激大家的幫忙安太座,因為宅在家裡,太座要照料一家大小的生活真的很辛苦。謝謝大家讓她有如明星般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日。不過,說實在的,我也不是完全被冷落啦!還是有一兩位朋友,有注意到說我真的瘦了,還有在問我手上的手錶是不是Garmin的Venu? (這位網友眼力也太好了吧?)
其實,會去買這個手錶也算是一種超前部署。
原先是在健身房運動時,在跑步機上,常常不太能夠掌握自己的心率有多快?跑步速度是否負荷過大還是太低?如果能即時有一個心率的回饋,就能幫助自己調整。另外就是,在運動時,也很擔心會漏接ICU的簡訊和電話,三不五時就要中斷運動,拿起電話來看一下,就覺得很煩。所以,買這隻手錶,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會挑Garmin的Venu,當時就真的單純因為它看起來比較高貴。當然,最後還是得經過太座的鑑定與首肯,對於阿金身上搭配的任何東西,阿金都會相信太座的眼光,還是那句老話,太座負責挑「任何東西」,阿金負責「挑太座」就好!(耶!得分!)
結果,四月底買的,五月碰到疫情持續升溫,這隻手錶就完全發揮了它意想不到的功能了。
首先,洗手的次數增加了,而這手錶防水,可以「一起洗」,運動後也能清洗,就不會像之前的手錶會有汗臭味。
疫情嚴峻,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健身中心就停止開放了。我一整個很焦慮,擔心好不容易養成的健身習慣和減下來的體重,會不會因為這段時間的荒廢而前功盡棄?另一方面,居家防疫期間,維持運動習慣、保持身心放鬆、充足睡眠,將有助於維持自身的免疫力。
剛好Garmin的手錶,具有五大健康指標:心率、呼吸次數、血氧飽和度、睡眠監測、壓力監測,個人覺得非常實用,就來和大家分享我的使用方式:
1.【運動/活動記錄】每天都有預設要達到的走路步數(12000步),爬樓梯的層數(10層)和卡路里消耗數,天天監測,下班後若有不足,就要補足(不能外出的話,就在家走路和爬樓梯)。還有,它還有那個叫你「起來動一下」的貼(很)心(煩)的提醒,每個小時提醒,讓你不會一直黏在沙發上,比較不會讓沙發凹陷。
2.【心率】我因為沒有上健身房,現改在公園跑步(注意要全程戴口罩,不和人交談,不接觸公園裡的任何設施),因此,配速和心率(我通常是心跳到155-160就不會太勉強自己),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它具有GPS功能,當然可以記錄你跑的距離和路線。
3.【壓力監測】它會有一個整體的壓力分數(它是根據心率變異數值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換算過來),我平均是35分(算是低度壓力^_^)但當壓力分數持續過高時,它還會引導我做呼吸放鬆訓練。
4.【睡眠監測】可以知道自己每天睡幾個小時,平均睡多久,也會提供深睡和淺睡的比例。我大概都只睡5到6個小時,好像還可以再睡長一點,才不會被誤以為很老^_^
5.【血氧飽和度】這個算是一個很棒的功能,它預設是在睡覺的時候測量,有打鼾的朋友,如果發現夜間睡眠時的血氧飽和度低,就要擔心是不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就要去看睡眠專科醫師。圖中可以看到,有一個晚上(5/18),我的血氧飽和度最低竟然只有82%!那是因為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當晚不小心睡著了,忘了戴CPAP(連續正壓呼吸器),所以才會記錄到這麼低的血氧飽和度。一般人血氧的正常範圍為95%-100%,低於90%則代表身體可能出了問題,可能有呼吸系統或是肺炎等相關疾病(新冠肺炎患者也會出現低血氧的情形),疫情期間大家可多加注意自己的呼吸速率和血氧變化。
6.【呼吸次數】在平日時,這個可以用在靜坐冥想調整自己的呼吸時使用,即時的回饋,可以減緩焦慮。靜坐的時候,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心率是否有下降下來。
這些功能,都能夠長期持續性的監測,通過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這個App可以看這些健康數據的變化趨勢,可以提供給自己做為作息改變的參考。建議大家如果也有Garmin的手錶的話,可以自行監測這五大健康指標數據: 心率、呼吸次數、血氧飽和度、睡眠監測、壓力監測,也養成良好運動、充分睡眠、放鬆身心的好習慣。
剛好誤打誤撞買了這支手錶,就在疫情升溫的期間,變成個人良好生活習慣的「監督者」、「回饋者」與「記錄者」。
#好家在我在家
Garmi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都市人愛吃餅乾,拆開便可以吃,作為下午茶點心或零嘴,方便又快捷。市面上餅乾的種類多不勝數,朱古力餅及一些夾心餅乾脂肪含量一般較高,容易致肥,不少著重健康的人也會避開。不過,原來一些沒有朱古力,沒有夾心,外表平平無奇的餅乾,如梳打餅或一些酥餅類餅乾,其實也可能暗藏危機。 餅乾用上不同的麵粉製造,主要...
低於100卡路里 在 王瞳 Facebook 八卦
30天挑戰❗ 居家生活讓我回到26歲體態🥰
#168 助攻神隊友 👉🏻 https://lihi.tv/ugw8T
比起運動吃對東西更重要!
我也做了很多功課,才選擇口袋餐~
來幫我做 #168斷食法 飲食控制
長時間待在家追劇配零食
身材放肆橫著長,看著鏡子直搖頭啊
狠下心決定要來168斷食法💪🏻
為了能更好計算卡路里
我選擇助攻神隊友pocketmeal
體控期間 無法大吃大喝
想喝就喝👉🏻口袋餐
想吃就吃👉🏻咕嚕餅
低卡清爽無負擔,
半夜吃也不會有罪惡感✨
我推薦我自己喜歡的喝法
口袋餐每一個口味都可以多變化
只要一點點小巧思就能~
完全跳脫無聊低脂餐迷思🤩
我也幫大家統整 口袋餐 咕嚕餅
哪些很厲害的功能~
🔺咕嚕餅|每片熱量:50大卡
◆洋車前籽:遇水膨脹50倍,飽足感持久
◆14%膳食纖維:纖體排空更順暢
◆維菊苣纖維:促進蠕動、延長腸胃好菌存活
◆Fibersol-2:解油膩促新陳代謝
◆無奶油添加:脂肪含量低於蘇打餅
◆101種蔬果穀物酵素 → 幫助消化、排便順暢、營養補給。
/
🔺口袋餐|每包熱量約100大卡
◆日本專利魔芋:遇水膨脹200倍,飽足長達3HR
◆大豆蛋白質:精實運動後的肌肉線條
◆多重益生菌|排便好順暢、小腹平坦。
◆CLA、MCT、褐藻:提高代謝、阻絕囤積。
◆難消化麥芽糊精 → 維持消化道機能。
·
▍Pocket Meal 生日慶-活動好評延長 ▍
🎉全館補貨開囉 🎉 https://lihi.tv/ugw8T
#口袋餐 #咕嚕餅 #帕奇杯 #限時優惠
▲結帳金額滿3千,即可享有滿額贈▲
✨滿額贈多項超值好禮
✨享參加萬元獎品抽獎
※詳細內容請參考粉專官網公告為主※
#限量套組 #此檔最優惠
新加入官網會員 #贈200元購物金
低於100卡路里 在 陳琪 Facebook 八卦
想全日都精神爽利,健康同有益嘅早餐絕對唔少得👍仲要好味道!麵包、麥皮Jay Jay 話好悶😥
最後我決定畀佢自己去超級市場揀, 一去到諗都唔諗就買咗盒雀巢KOKO KRUNCH 可可脆片, 最緊要係佢哋鍾意食又健康👍🏻
全穀物製造,可以吸收多D膳食纖維同營養✌🏻✌🏻✌🏻
宜家仲新出左輕便脆棒裝, 因為得96卡路里健康啲,可以拎返學係小息同d同學仔分享就好過亂食零食嚟頂肚餓!
#烘焗製造就唔怕熱氣 #低於100卡路里 #KOKOKRUNCH
Nestlé Breakfast Cereals 雀巢穀類早餐
低於100卡路里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都市人愛吃餅乾,拆開便可以吃,作為下午茶點心或零嘴,方便又快捷。市面上餅乾的種類多不勝數,朱古力餅及一些夾心餅乾脂肪含量一般較高,容易致肥,不少著重健康的人也會避開。不過,原來一些沒有朱古力,沒有夾心,外表平平無奇的餅乾,如梳打餅或一些酥餅類餅乾,其實也可能暗藏危機。
餅乾用上不同的麵粉製造,主要成分固然就是碳水化合物,但除了碳水化合物外,其實它的脂肪含量也很高,因為餅乾想要做到有酥脆的效果,很多時都用一些起酥油及棕櫚油等製作,它們除了令餅乾的脂肪含量提高,亦大大增加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
據「尚營坊」高級營養師李龍家麒(Mr. Thomas L.K.K. Lee)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會提升總膽固醇含量,令我們的血管容易閉塞,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危機亦會提升。「以一個每天吸收2,000卡路里熱量的成年人計算,我們只能夠吃到20克的飽和脂肪,及2.2克的反式脂肪,但要緊記,這是整天熱量吸收的計算,包括一天三餐的吸收,所以我們還是建議選餅乾時,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應愈少愈好。」
他特別強調,大家要更留意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沒有上下限,盡量要少吃,所以當我們選擇餅乾看到它有反式脂肪,0.5克已經很多,0.2克才是比較能夠接受,最好是完全沒有反式脂肪。」
細心看市面上的餅乾標籤,絕大部分反式脂肪一欄都是0,豈不可吃得放心?原來魔鬼在細節。Nutri-Pro註冊營養師黃麗寶指,每100克餅乾,其反式脂肪低於0.3克的話,成分便可聲稱0,所以並不代表沒有。如果材料一欄見到有植物起酥油,已可肯定當中含有反式脂肪,常吃也對身體不健康。
大家以後在選擇餅乾的時候,就要留意營養標籤入面的材料及反式脂肪,那就可以吃得安心又放心。
採訪:鄭嘉雯
攝影:周義安 王瑋彤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r8mFfAmXF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