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
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有位媽媽,在留言裡描述的狀態,讓我心裡有些觸動。她的情緒,也許跟伴侶也有關係。所以我想分享這本書,希望再次帶著大家了解藏在媽媽這個角色裡,那種難以說出口的苦楚。
我自己的書《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就我所有的書來說,銷售的數量不算好,雖然就一般作者來說已經蠻好了。出版社很用心了,我相當感恩,我知道,書沒那麼好賣,主要跟書裡面的內容有關。
如果您看過我的書,再來看這篇文章,您會發現有好多重疊之處。我在描述的,並不是這個社會討喜的、常見的陽光媽媽形象。
這篇摘文提到的,那種「不公平感」、「難以表達的怨恨」,散佈在我書中各處。今天晚上9點半我會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特別要把這篇摘文說清楚,也許做到同理,但我不知道能不能走向療癒?!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這段文字,可以用各種角度去辯證。但我希望帶起理解,去感受當媽媽痛苦的那一面,這能讓我們連結。
祝願您,能面對真實的自我,即便痛苦難受!
*********************************
精疲力竭的母親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高鐵車廂內,在我座位的前面三排,一位媽媽對自己的兩個小孩越來越生氣。她提高音量,威脅道:
「你等著被打吧!」
其他乘客面面相覷,感到尷尬......沒有人介入。我不知道小孩在做什麼,但媽媽的怒氣又升高一級:
「等一下就有你好看了,這是你自找的!」
我決定放下閱讀中的書,反正也已受到影響了。我走向母子三人:
「你很生氣......需要幫忙嗎?」
「不,不用,謝謝。」
「不,你需要的......」我溫和地堅持著。
「是,我累壞了。謝謝。」
我在她旁邊坐下來,跟她的孩子玩了一下。光是我的出現就已經讓他們平靜下來,第三者的介入永遠能緩和狀況,當然,只要不火上加油的話。
精疲力竭時,我們無法設想周全,會先應付最要緊的事。這位母親已經成功地把孩子和行李帶上火車,她準備了食物和飲料,但忘了帶能讓小孩子打發時間的東西。她疲憊不堪,不再有足夠的精力來陪孩子玩了。
薇奧蘭.蓋希托說:「我正把衣服丟進洗衣機,聽到背後傳來兩個孩子今天早上不知道第幾次吵架的聲音,突然間,一聲巨大的『砰』,緊接著是女兒的叫聲。那時,我動也不動,腦海浮現『她不會摔得很重』,還有『如果她還會叫,表示還活著』這樣的事。我最後就像個機器人一樣把洗衣機填滿,再也感覺不到任何事,我覺得自己不再是母親。」
這是契機。薇奧蘭.蓋希托正在寫關於職業過勞的博士論文,她把自己的經歷與她的研究工作做了連結。在母職中,她經歷了過勞的其中一個階段。職業中的精疲力盡不僅限於公司中,也出現在家中。
每一位新手父母都可能是受害者。所有的母親,甚至那些看起來有信心的,都過著高度緊張的日常生活。許多重複性的工作、極少得到的感謝、瘋狂的作息時間限制、一大堆她們完全無法控制的情況、不可能專注於一件事情而不會被打斷十次......這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時,永無止境地持續著。因為,我們不可能辭去母親一職。
寶寶如此美好,所以是什麼讓媽媽如此疲累?其實就是因為情況如此「美好」,她們不能抱怨。
薇奧蘭.蓋希托列出了母親生活中壓力因子的名單:
— 媽媽的工作是永無止境地重新開始每一項工作。她清洗、打掃,但幾分鐘後,又全髒了,這讓她失去了能為工作帶來意義和能量的成就感。
— 媽媽經歷著許多完全無法控制的狀況。她希望能夠徹底保護自己的孩子,但常常感到無力。她不僅要保護孩子免於意外或住院,但也要面對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例如嬰兒腹痛、長牙齒和被蜜蜂螫到。
— 小小孩的特性就是無法預期,就算母親規劃好一天的行程,也一定會被打亂。你準備出發去見朋友,把寶寶抱上車時,突然得換尿布......就算你是有條不紊的人,嬰兒還是會打亂你的時間表。當夜晚來臨,媽媽經常會有這種相當難受的感覺:「我一整天什麼都沒做。」
— 所有的工作都該有報酬......但這似乎不適用於母親這份工作。在那個她專屬的節日裡,她被理想化,也受到推崇。但在日常生活裡,她卻很少獲得感謝,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認為是應該的。
— 除此之外,她還不能犯錯。她把標準設得很高,當發現自己想成為的模樣與日常經歷間的落差,自然會感到絕望。
— 誰來負責支持媽媽呢?在心理層面上,面對小小孩時,她們大多時候是獨自一人的。有時候能去可以接待母親和小孩幾個小時的機構,但卻很少能找到聆聽她們心聲的場所。大部分的人都想聽到她說自己因為有如此可愛的寶寶而感到幸福充實,他們不想聽到她說自己有時候想掐死寶寶。老公呢?當他下班回家,媽媽要不就是因為怕他再次出門,所以什麼請求都不敢提,要不就是對他發洩一連串老公不知該如何應對的抱怨。他則會反駁說她也可以再回去工作,或說別人的太太—或更糟糕的,說自己的媽媽都得心應手,但她卻......簡言之,來自這一方的支持很少。
一般而言,一個待在家裡的全職媽媽要負責所有的家務。有時,丈夫不僅沒有提供能減輕妻子勞累的物質協助,甚至還期待她照顧自己!請一位家事清潔員?想都別想,因為妻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意識地說:「我媽媽都做得到,我怎麼可能做不到?」此外,許多丈夫也認為那不是必要的開銷,因為「你一整天也就只有這件事要做」。
家務分配的失衡會影響母親對孩子的愛嗎?會!
我太庸俗?我誇大了?你以為母親的愛與洗碗或掃地無關?當然有關。
太多衣物要洗、太多地板要擦、太多飯要煮、太多碗盤要洗,這些都可能改變愛的能力。
事實上,讓愛走遠的不是家務本身,而是不公平感。這是一份鮮少被如實承認的不公平感。下面這些日常的評價,總結了這種不公平:如果是「他」換尿布,我們會覺得他很棒。如果是「她」換尿布,沒有人會讚賞她,因為那是「正常的」。
某位男性—他是家庭主夫—有一天向我吐露:「我每天都發現這對我老婆來說有多麼不公平,我只做了一點點就得到讚賞和誇獎,她做了一大堆卻沒有人看見。」這是一項無論在男性或女性身上都很罕見的認知。甚至即使有了這種認知,只要不公平仍銘刻在社會中,它就會持續下去。其他較不敏感的丈夫甚至看不到問題,而且可能會在妻子抱怨或無法達成目標時,貶低、羞辱,或歸罪於她。
家庭主婦必須壓抑許多憤怒:那些與沮喪有關的憤怒、面對不公平的憤怒,有時還得加上由無意識或不夠敏感的丈夫所帶來的傷害而引發的憤怒。
獨自生活的女性遭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別人多,讓愛無法發展的,是難以表達的怨恨,而不是男性的缺席。
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期待女性知道該怎麼做,彷彿那是女性身上與生俱來的能力。她們以專業著稱,而少數幾個冒險挑戰的男性則被認為是業餘的。但事實是,她們知道的不會比男性多。確實,女性會分泌母愛的荷爾蒙,也能餵奶,但基因中並未寫著哪一牌的尿布最好,或是有關疫苗注射與親師關係的建議,更別說一切都需要不斷的調整。面對孩子,從來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因為他們在成長、改變,而且沒有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相似。
一段時間之後,媽媽再也受不了了。
薇奧蘭.蓋希托很詳實地描寫了過勞的第一階段:儲備的精力用盡。母親處在情緒與身體的疲乏當中,這是由必須不斷調整所引起的。
如果母親未獲得協助和支援,無法宣洩過度飽和的壓力,她可能會很快地來到第二階段,也就是「自我感喪失」和「疏遠」。
媽媽知道她必須繼續運作,但已不知道該怎麼做到。唯一的出口就是無意識地從情緒方面切斷壓力的來源,好讓精力的流失降到最低,並能繼續像機器人一樣,完成無法逃避的工作。精疲力竭的母親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但不帶任何情感,她會心不在焉。我們都經歷過這種完全耗盡的時刻:做著應該要做的事,準備三餐、放洗澡水、清理餐桌、哄小孩睡覺,但一切都以無意識的自動模式進行。當精疲力竭的狀態持續下去,自動模式也變成常態,母親與孩子越來越疏遠,她已經不再帶著感情了。
沒人幫助的母親會陷入憂鬱當中,越來越沒效率,一切都需要她竭盡全力,她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些以前能做到的事,像是打電話、填資料,現在都顯得難以克服。漸漸地,她進入過勞的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怒罵、打小孩、懲罰,母親做了所有以前不願對小孩做的事,而很顯然地,事情繼續惡化,惡性循環開始。她看到作為母親的自己,與曾夢想成為的母親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她甚至寧可徹底放棄做母親這件事。因為動機喪失和自尊崩壞,她否認所有自己做過的事,否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成就。
並非所有母親都會陷入憂鬱,但絕大部分—若非全部—都會經歷短暫但反覆出現,或持久的精疲力竭階段。
過勞的起因並不是女性的脆弱,不是因為她可能比其他人有更痛苦的過去,而是她與周圍互動的結果。不需要給她藥物:需要治療的不是她,而是需要重新設想她周圍的環境。這也不是僅限女性的病症,一位瑞士的小兒科醫師就證明了父親們也會經歷一模一樣的狀態,如果留在家裡照顧寶寶的是他們的話。
在這些困難的條件中,我們能瞭解父母有時會覺得自己受夠了,也瞭解到孩子會因此遭殃。一位精疲力竭、受過勞之苦的母親會與孩子疏遠。她越來越無法控制自我,覺得自己像是囚犯,被孩子剝削。她可能會對孩子的要求起而反抗,把孩子視為暴君,為此而恨他。有時候,恨意如此強烈,甚至會抹去她身上所有的母性。「他讓我消耗殆盡!」卡蜜兒吼道,「我再也受不了!這麼說很糟糕,但我對自己的小孩已經沒有任何感覺了,我有時候就像個機器人一樣在照顧他。他很快就讓我生氣,如果不馬上做我要他做的事,我就會發瘋。」
卡蜜兒是一個壞媽媽嗎?「她沒有母性!」她的婆婆如此評斷。後來,卡蜜兒依照我的建議重回職場,也漸漸重新找回對孩子的親情。現在,她很樂意與孩子玩;而之前,她只是處在過勞的極端階段而已。
壓抑的情緒、自我的貶低、情緒的疏遠、情感的距離、無力感、沮喪......這是會爆炸的混合物!當媽媽崩潰並虐待孩子,整個社會都應該負起責任,而不只是她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伊莎貝爾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分享] 逛郭元益與伊莎貝爾門市心得- 精華區GetMarry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伊莎貝爾|經典蛋糕系列 - 美食板 | Dcard 好物研究室 的評價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克魯賽德戰記- Crusaders Quest - 「總評價1星的角色」 的評價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伊莎貝爾彌月試吃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育兒 ... 的評價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伊莎貝爾彌月試吃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育兒 ... 的評價
- 關於伊莎貝爾評價 在 [閒聊] 4月置底閒聊區 - PTT評價 的評價
伊莎貝爾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父母並不需要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情負責。
孩子願意接觸的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情緒、有自己的需求、有想法和價值觀、有能力和極限的人。
在替孩子未來著想的表面下,我們其實正在逃離自己的過去。父母害怕面對的不是自己的罪惡感,而是自己童年的痛苦。
貶低,是掌控他人,但更是我們試著控制自己過去受過的傷。那是我們笨拙地想要讓童年時的自己,脫離深陷其中的被貶低狀態。
如果要讓孩子感到被愛,必須由父母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要孩子去「理解」。
其實,要承認孩子不像你所期待的那樣充實了自己的生活,實在不容易。
壓抑的情緒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知不覺地,當內心忙著向孩子隱瞞情緒時,我們就疏遠了孩子;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我們心中的位置變小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想要他們看見。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談到有的父母不會愛孩子。「愛」要經過學習,不愛自己的人,又如何能愛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978470582285134/
這本書的分享,到這邊進入了尾聲。但相關的議題,我們之後會持續討論。
雖然這本書的內容討論的重點是親子關係,可是這裡面很多心理歷程,在不同的關係裡,有共通的展現。
我很喜歡這本書,上面幾段摘句,都是書中讓我特別有感觸的部分。這些概念很精采,很可惜,要請各位自己看書了。
祝願您,別只躲在角色裡,要學著成為自己!
*********************************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溫柔的語言
有些父母一天會說四次「我愛你」,也有些完全說不出口。有些父母無法對孩子說不,並認為這就是向孩子表達愛的方法。有些父母宣稱行動勝過言語,有些父母用禮物來替代言語。
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太常聽到表達愛意的話語,要自己說出來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也可能會說得太多或說得不好。有時,我們覺得不得不再多說一些,這些話可能取代了其他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口的話。
當「我愛你」代表的是「我對你說我愛你,是為了讓你對此深信不疑,因為當初我太不常聽到這句話」,它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也會讓說出這句話的人每一次都回想起自己兒時的欠缺。這不再是現在式、親子關係中的「我愛你」,而是一句說給自己聽的「我愛你」。
也有一些父母會濫用稱讚:「你很帥/你光彩奪目/你真棒/你好聰明/你真乖」,都可能讓孩子不得不成為帥氣的、聰明的或乖巧的,否則就可能不再被愛,尤其當這些話取代的是更深刻的話語,像是「我很喜歡跟你一起生活,當我看著你,我能感覺到心在跳動......」和簡單的「我愛你」時。
{練習}
我每天都會跟每個孩子說一次「我愛你」,我會注意我的呼吸,也會注意我胸口的感覺,並看著孩子的眼睛。
很難嗎?請在他耳邊悄悄告訴他,或想著要怎麼做開始。最重要的是要讓愛的感覺在心中綻放。
***
為了不再有罪惡感
我們已經知道,罪惡感會讓我們只關注自己,且常常妨礙我們解決問題。它是對親子關係的限制,也是我們肩膀上沒有幫助的重量。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我們真的有錯,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負起責任,進行補救。其二,我們沒有錯,有罪惡感並不合理。
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舉動或態度,對他人造成的後果而產生罪惡感。相反地,如果這是像「我是一個壞媽媽,我完全失敗了」的整體罪惡感,那麼它表現的並非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反而很可能來自我們童年時期的評價。這時,「治癒內心的孩子」的練習(請見第11個練習:我愛自己嗎?)會比分析我們的教育行為更合適。
針對一項舉動、一個後果,請誠實確認我們罪惡感的真實狀況。的確,大多時候,我們常在自己沒有任何控制權的狀況中感到罪惡感,比起真正有錯的人,受害者常常覺得自己才是有錯的一方。
罪惡感會抑止我們傷害他人,就這層意義來說,它是有幫助且有建設性的。因此,並不需要將它完全抹除。在此,我們針對的是對自我意象與親子關係只有破壞性影響的感受。
{練習}針對一項舉動、一個後果,請誠實確認我們罪惡感的真實狀況:
A 我真的必須負全責。
B 我只須負部分的責任。
C 我完全不須負責。
依據我所勾選的:
A 我接受,甚至鼓勵與聆聽孩子的憤怒,而後進行修補。
B 我瞭解自己須負的責任並予以承擔,而且只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部分。我不會保護其他的父母或任何人,感到罪惡有時候是一種替別人承擔的方法。
C 我辨認出損失或受到的傷害、羞辱或需求無法滿足的沮喪。在這種情況中,我不是主體,我不是做決定的人......我承認自己的罪惡感,其實是自己的沮喪反過來針對自己。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嘗試,為的是讓自己感覺能控制狀況。我接受自己的無力感,我敢於感受之前被壓抑的情緒。
過度的罪惡感是心中存在著依然被壓抑的害怕、恐懼、生氣、憤怒、厭惡等情緒的清楚指標。隨著自我內心功課的進行和自我意識的進步,罪惡感會減低,而責任感和能夠控制自己人生的感覺則會提高。
.
註
第11個練習:我愛自己嗎?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4735787876038/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伊莎貝爾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愛自己,就是體驗感覺自己活著、感覺生命在心中鼓動的喜悅。
為了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照顧,我首先需要照顧自己內心的孩子。
我會以一位帶著無盡溫柔的普世母親的眼光看著自己。當我能接收到這份溫柔與愛時,我能感覺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我被這份愛填滿了,我將能更輕易地把愛給予身邊的人。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談到當一位媽媽執著於扮演「好媽媽」形象,將可能會失去當下跟自己的連結。然後,很可能焦慮地試著「說服」孩子相信,自己就是「好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6883186893909/
療癒之路雖然需要走一段時間,但作者溫柔的筆觸,能輕巧地帶著我們找到出口。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教養的困境,也同時指引我們方向。
鏡子練習,是學習「愛自己」的經典方法。我自己在看鏡子的時候,常給自己打氣:遇到困難了,還繼續努力,真不容易!
這篇摘文還有不少很棒的練習,每一種練習,都在試著對自己慈悲。每一次對自己慈悲,便在理解、諒解、和解的路上,跟自己手牽手、向前走。
所以,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不會輕易忘了自己,會堅強地跟自己站在一起。每天都找時間跟自己說說話,聊聊心事,願意傾聽自己的不安與挫折,並且疼惜自己。
祝願您,想要愛孩子的同時,多學習愛自己!
*********************************
我愛自己嗎?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練習}我喜歡我的這些特點:(請列出二十幾項外在、情緒、人際關係、智力、精神層面的特點)
喜歡自己的不同面向是一個階段。愛自己則是更廣泛的,是一種對於自己無條件的接受,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是一份與自己親密接觸後產生的默契和親密感,也因此,它會隨著發現自己的情緒而漸漸出現。
一開始,我會每天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並且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一個臉部細節上。
我會看著鏡子,四目相接,並告訴我的倒影:「我愛你。」我會留意我體驗到的感覺。一開始,很可能什麼感覺都沒有。接著,日復一日,我會堅持著以「我愛你」來度過憤怒、噁心、輕視的浪潮。漸漸地,默契與溫柔將會扎根,最後,愛出現了。真的是這樣,真的......
我會以一位帶著無盡溫柔的普世母親的眼光看著自己。當我能接收到這份溫柔與愛時,我能感覺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我被這份愛填滿了,我將能更輕易地把愛給予身邊的人。
愛自己,就是體驗感覺自己活著、感覺生命在心中鼓動的喜悅。
為了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照顧,我首先需要照顧自己內心的孩子。以下有幾個選項能讓你遇見內心的孩子,並漸漸治癒他的傷痛。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途徑,或全部採用。
{練習}照片
選出一張自己兒時的照片,看著照片,讓情感、情緒、想法等在心中升起。如果那些是愛,那就一切順利。如果不是,我就記下湧上心頭的感受。
有時,童年時的自己令我們厭惡、反感,覺得丟臉。我們只想做一件事,也就是趕走他。事實上,我們想藉此逃避的是自己的痛苦。但,難道就這樣讓童年時的自己獨自面對他的痛苦嗎?
在自己身上觀察這件事並予以分析是有幫助的。
誰曾經這樣說過我或想過我?
誰使我或任我去承擔困難的重擔,且沒有幫助我?
為了培養出對兒時的自己的同理心,我們需要聆聽他的情緒。我們對於自己的評價只不過是讓我們與情感保持距離的方法。有時候,說「我那時候很胖」比說「我那時候被別人嚇壞了」要來得容易。
說「我那時候很天真」比「我很害怕,所以不敢講出來」容易。
但所有的評價都使我們遠離了自己與我們的孩子。
看著照片,讓回憶湧上,我能藉此聆聽自己兒時的情緒。
{練習}兩人一起,我們會更強
我想像自己隨身帶著當年還是小女孩或小男孩的自己,我觀想那個孩子在我身邊,他(她)害怕時,我會讓他安心,跟他說話,或者聆聽他說話。
一整天,那孩子會在我的活動中陪著我。我牽著他(她)的手,在心裡跟他說話,我向他展現現在的生活。
{練習}治癒內心的孩子
下面是一篇讓人放鬆的文章,你可以用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如果需要,可以儘管重複:
我閉上雙眼,深呼吸。
我觀想雙眉之間有一個藍色光點。
這個光點將在我的身上移動,讓我的肌肉一吋一吋地放鬆。光掃過前額,下降至雙眼附近、鼻梁,讓下顎放鬆,甚至讓舌頭放鬆。
藍色光點下降到頸部、右肩、右臂,直到手指,藍色光點再次往上,穿過胸膛、左肩、左臂,來到手指。光點經過胸膛、心臟,撫過腹部,讓骨盆放鬆,下降到右腿,直到腳趾,然後再次往上,經過左腿,來到腳趾。
藍色光點停在尾骨,放鬆、舒展。它沿著脊椎一節一節向上,經過腰椎、胸椎、頸椎,穿過頭骨,讓骨頭放鬆,點亮整個大腦。
在我平靜地深呼吸時,有一個柔和的藍色光圈包圍著我。
我讓我的身體繼續放鬆,並在心中出發到森林裡。
一棵大樹矗立在我面前,堅毅挺拔,雄偉地向空中開枝散葉。我走近它,用手臂環繞它,把臉頰靠在樹皮上,感覺它的能量。
現在,我靠著大樹坐下。我想起自己目前遭遇的困難,任由這些畫面引起的情緒和感覺出現。
我心中的小孩受傷了。
我看見離大樹不遠的地方有一處深邃的洞穴,我知道它會引領我到過去的一景,我童年時痛苦的一景。
現在已是大人的我將會介入我的過去,去幫助和支持童年的我。
我繼續在樹下冥想時,我的一個自我意象站了起來,朝洞穴走去,走下在我面前的階梯。
我到了一扇門前。在門的後面,有我童年的一景,我知道我想要觀看,就像要進入電影放映室一樣,我打開那扇門。
我看著童年時的自己,看著那孩子的臉,觀察他(她)周遭發生的事。
我介入他正在經歷的事情。我是他從來不曾有過的目擊者、捍衛者。我看著我的父母,看著那個正在傷害孩子的人,並且告訴他。我告訴父母我從來不敢說的話,告訴他們這樣對待一個孩子是不公平的,我告訴他們這行為是不可容忍的。
傷害孩子、嘲笑孩子或操控孩子從來不是正當、合理的。
我父母的影像消失了,我轉身面對童年的自己。
我給他我的愛,他是那麼需要愛。
童年時的自己可能很不習慣無條件的愛,所以一開始他會懷疑......我給他時間,就像面對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小孩時那樣。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給他時間來習慣我的存在,來感受信賴關係。
根據他的年齡,我會從肩膀、膝蓋或手臂抱住他。我輕輕地愛撫他的頭,我愛他,並向他表現我的愛,他需要這份無條件給予的愛。
我聆聽他想告訴我的話、他掛心的事,我聆聽他的情緒。我讓他在我的懷裡哭泣或吶喊......讓他跟我說話、表達自己是很重要的。
我是他的未來,我比誰都瞭解他。
現在,換我跟他說話了。我跟他說他需要聽到的事,我向他解釋他還無法理解的事,我教他他還不知道的事。通常,眼淚會潸潸而下,那是如釋重負的眼淚,我接受這些眼淚。我的愛已經觸及了童年時的自己。
當童年的我接受到這份溫柔時,我能感受到在他身上發生的事和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現在,我要幫助童年的自己重拾自信,我要教他做自己和敢於表達自己。
我會在他生命的困難情況中陪伴他。
我會教他讓自己獲得尊重、跟其他人玩,還有所有他需要學會的事。
我看見如果自己當初曾獲得如此的陪伴和幫助,如果我在那時候得到了應得的愛與關懷,我會成為怎樣的孩子。
現在,是時候跟那個孩子說再見了,我告訴他我會回來,特別是每當他有需要,就能呼喚我。
隨著我一步一步地溯時間而上直到今天,我看見自己本來可能會如何長大、如何經歷人生的其他階段。
我觀想我可能會是怎樣的青少年,我看見二十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的自己......我看見自己現在本來可能會是怎樣,我看見自己本來可以成為的樣子。那是我實際的樣子,那是如果我當時曾獲得妥善的尊重和陪伴,獲得我應得的這一切,將會變成的樣子。
因為我意識到這件事,意識到我自己的真實,我讓一股深刻的信任與感激誕生。我感覺到自己體內的「生命」。
我一邊保持與這些感覺的聯繫,一邊回到大樹旁。我向四周張望,嗅聞氣味,聆聽自然的聲音。
然後回到我的藍色光圈中。我更深地呼吸。我意識到當我睜開眼時,會看見什麼,我動動腳趾與手指、雙手與雙腳,逐漸與我的身體恢復聯繫,我呼吸、打哈欠、伸展四肢......睜開眼睛。
{練習}寫信
寫一封信給兒時的自己,或許也可以是一首詩......我會藉此告訴他我愛他,以及我希望他能知道,關於他自己、關於別人和關於世界的兩三件事。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伊莎貝爾評價 在 伊莎貝爾|經典蛋糕系列 - 美食板 | Dcard 好物研究室 的八卦
Dcard 好物研究室販售各種年輕人的愛用商品!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美妝好物及生活靈感,透過卡友評價,讓你輕鬆購入! ... 蜂蜜蛋糕的珍貴,在於外型簡單,沒有花俏的奶油裝飾, ... ... <看更多>
伊莎貝爾評價 在 [分享] 逛郭元益與伊莎貝爾門市心得- 精華區GetMarry - 批踢踢 ... 的八卦
☑本板為批踢踢結婚板,所有文章、推文均受到法律、站規與板規管理。
板眾發文,不得因不知相關板規而免除責任。
張貼籌備婚禮過程之心得,發文標題為:[分享]
加上類別副標如:[文定]、[結婚]、[挑照]、[婚紗]、[推薦]等。
文長~
在開始辦婚事之始,我媽就表明一切由我和我男友去主導,
因此挑喜餅的責任也就落在我們兩人身上。
長大後嘴越來越挑的我,對於家裡拿到的喜餅已經有數年都漠不關心,
因此這項任務接得戰戰兢兢。
媽媽開了以下兩個條件:
1.一定要有大餅(可分開),大餅要好吃不膩口。
2.西餅量不必多,精緻取勝。
結婚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到了要挑選喜餅時,
我和男朋友大膽決定只從郭元益系列和伊莎貝爾系列做選擇。
決定喜餅之前,郭元益門市我們去過兩回(分別是板橋門市與中山門市),
伊莎貝爾(杭州門市)僅去了一回,以下是個人經驗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些幫助。
第一次去郭元益門市是前往朋友聚餐前,順道進去探探。
假日的板橋喜餅街人潮洶湧的情形實為意料之外,
在伊莎貝爾門市擠到連人都走不太進去的情況下,
我們意外在郭元益門市佔到最後一桌的位置。
雖然每個小姐目前都有客人,無法立即為我們介紹喜餅內容,但是店內的男性工作人員,
親切的先為我們奉上茶點和試吃西餅。
郭元益的試吃西餅分成兩列,一列是郭元益系列,另一列則為拉法頌系列。
每種口味都僅有一片,但是種類各不相同,可以從試吃中迅速建立對商品的印象。
在試吃的過程中,原本抱著「拉法頌太貴,趁機嘗嘗看」的我們,
在打開拉法頌餅乾後,踏入了無法回頭的道路:精緻,口味層次多,不會太甜。
拉法頌打破了我們原有的連鎖西餅觀念,也讓男友(付錢方)主動說:就是這個啦!
板橋接待小姐非常熱情開朗,最後我們就提著滿滿的試吃品回家報告。
回家後,待媽媽泡好綠茶,全家展開郭元益vs拉法頌的盲試,
兩盒試吃品中,各有數片餅乾,內容皆無重複。
吃後迅速一致通過,高下立判,拉法頌勝出。
拉法頌的缺點在於單價較高,中式大餅似乎無法直接併入西餅禮盒內。
但是媽媽喜歡京饌玉露,所以也算是功德圓滿(?)
數天後,我和男友前往目標的第二家店─伊莎貝爾。
親友當中有不少人對於伊莎貝爾的西餅評價不錯,我個人也蠻欣賞該品牌行銷手法,
再加上男友家人從事行業與該店有所往來,可以拿到更低的價格,
因此我們帶著憧憬心情踏入了伊莎貝爾門市。
店內除了我們,只有另一組看餅客人,看似清閒的假日午後。
第一印象是:店內裝潢沒有郭元益悅目。
我們表達要看餅之後,小姐指引我們入座,端來茶水和餅乾。
咦?為什麼皇樓、伊莎貝爾、御倉屋試吃品都混成一團,比例又很不均衡?
為什麼伊莎貝爾的巧克力餅乾同款式至少在我們的試吃品中佔了三塊?
還有其他種類餅乾在試吃品中也有複數塊?
我們心中納悶:隨便抓一把給客人試吃嗎?
咦?隨手抓起一塊餅乾,還沒打開,就碎了......
我們心中納悶:是不是不夠新鮮呢?
因此,我們在店內,只試了一片「據說不是煎餅但吃起來真的很像煎餅」的御倉屋餅乾。
以及伊莎貝爾的法式薄燒。
在小姐正式洽談後,第一句話是:有沒有特別喜歡我們的哪款喜餅?
沒有事先做太多功課的我,跟她說我們的需求後,希望她介紹幾款讓我們挑選。
她把DM拿到她自己面前,自顧自的翻了起來說:”這個不錯、這個也可以考慮.....
要不是店內很安靜,睡飽午覺的我們也都精神很好,恐怕會聽不見她說的話。
郭元益門市很認真地拿了她覺得漂亮的喜餅類型給我們參考,跟我們分享她個人的觀點,
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去建立自己「心目中喜餅」的概念。
而伊莎貝爾小姐出乎意料的,只說了:這盒有餅乾、有糖果......
(OS:不用你說我也知道會裝這些啊...)
後來她拿了艾格斯的樣品給我們參考,卻依舊沒有跟我們解釋這盒餅乾的賣點,
也沒什麼笑容可言。
我們看完艾格斯,我趕緊跟她表明:我們也需要大餅的資訊,
家中長輩對大餅有一定的要求,請她推薦一下。
她跟我們建議,不如買中西合併的款式(卡西絲三層)。
但是,仔細看了一下DM,我更進一步說明:不一定要合併,重點在於好吃,
請問你們賣得最好的款式是什麼?
她說茉綠水晶吧。
然而,媽媽比較喜歡有點肉鬆之類的款式,不放棄的我看到有一整面篇幅都在介紹
「奶黃Q餅」款式,趕緊問她:這是不是你們最近主打的款式?
她說:不是吧,賣很久了。(男友這時臉上的表情已經很僵硬了)
不知為何,她也不嘗試跟我們介紹或推銷這款,我只好問她鹹口味的款式中,
推薦什麼呢?
她說:都可以吧,香酥百匯或御品珍饌啊?(OS:為什麼妳就是不跟我們說奶黃Q餅呢?)
我問:香酥百匯或御品珍饌內容是什麼呢?
她說:我也不知道,我沒吃過
我們的對話,就此接不下去了!!!
之後我直接把盒數需求告訴她,她說她去幫我們準備試吃品的空隙,
男友提議:我們現在就走吧。
我基於不想再來諮詢一次的心態,堅持坐著等下去。
過一陣子後,不知為何換成另一位比較小姐來跟我們談了。
我再次提出要求:請推薦你們最受歡迎的一種鹹式中餅。
新門市小姐說:香菇滷肉或是香酥百匯吧
(咦,怎麼跟上一個說的不一樣?另外,為什麼不介紹奶黃Q餅一下呢?)
最後,雖然我很明確的表達只要中式大餅一甜一鹹的試吃(怕浪費)。
小姐還是堅持給了我三款大餅和一盒西餅試吃。
出了門市後,打開試吃西餅,我有種憤怒的感覺:裡面塞了三個杏仁角!
還有剛剛看到很多的巧克力餅乾也有複數個!
縱使我們只問了伊莎貝爾的資訊,試吃品中還有著皇樓的餅乾!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出清存貨嗎?)
男友載我回家的路上,我嘗試打開一個不知名的餅乾,餵他吃了一口,我也咬了一口,
兩人一起皺眉──很甜,有種白砂糖的死甜。巧克力夾心餅乾則是充斥著化學香料的味道,
對我們而言,這不是期待的幸福滋味。
之後繞去家裡最近的郭元益中山門市,小姐很親切,
拿出來的試吃品跟我在板橋門市看到的試吃品款項一模一樣。
經過伊莎貝爾的遭遇後,我真的很欣賞郭元益的精準接待模式!
拉法頌的滋味也仍然如我們印象的美好,因此就快樂下訂了。
這趟喜餅之旅,最後走到了意料之外的結局上,不過幸好我們仍然找到了心中所屬。
祝福所有本板的板友,都能夠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喜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79.225
※ 編輯: dakara 來自: 203.70.79.225 (09/25 23: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