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瑞士好
香港成為「特區」之後,曾一度誇口要變成亞洲的瑞士。但自董班子以來,特府懂得瑞士到底是甚麼嗎?
瑞士湖光山色,人間天堂,許多人都知道。今日遊瑞士,發現甚麼勞力士、天梭錶或蘇黎世的銀行存款,全是皮相。瑞士最寶貴的,對於中國人只有兩樣:空氣和水。
瑞士一公升的水比十隻勞力士鑽石錶更可貴。瑞士的水流自阿爾卑斯山邊,川流不息,用之不竭。在阿爾卑斯山一帶開車,十分鐘的車程,左右會看見六、七條飛瀑,沖天銀蛇,飛撲而下,看見都令人心曠神怡。
瑞士是內陸國家,城鎮的水池,人可以與在陽光裡沐浴的野鴿共用水源。沒有禽流感的。野鴿喝過的水,你伸手掬一瓢,就地取飲。瑞士沖廁的水都是山水。所以,可以這樣說——又要傷害某些人的感情——在瑞士住進任何三星酒店,走進廁所,打開水箱喝一杯沖廁的水,感覺清涼,比在第三世界買一瓶蒸餾水喝下,我會相信瑞士的廁所水乾淨一些。
瑞士人生活節奏緩慢,不慍不火,有法國及意大利人的悠閒,又有德意志人的嚴謹,集兩家感性與理性之長。身為瑞士人,真是前三世做了許多好事,修來的福。
日內瓦湖邊的洛桑,可以遙望湖對面法國的艾維安(Evian),但瑞士一百年來從沒想過建一條天橋搭到對面,促進瑞法兩國經濟和旅遊往來。
日內瓦這邊的瑞士人,想到對岸,只能開車或乘腳踏車沿湖邊繞到對面,要走一、兩小時。湖面連船也沒有,因為瑞士不想「發展」,不想與法國打成一片。瑞士獨立而遺世,不要告訴瑞士人,跟鄰近地區連成一片,你會多賺許多錢。瑞士本身錢夠多了,他不想再要。
瑞士無所謂經濟,因為「經濟」就在藍天翠嶺之間。七百萬人口,有千秋萬世享用不盡的自然資源本錢。最低工資不便宜,酒店侍應時薪港幣兩百多元,但瑞士人嚴禁輸入外來勞工,寧願成本增加也要保持種族高度純潔與文明。
不錯,瑞士也是「文化多元」國家:德裔人口土地最多,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南部則由法、意,加一種叫羅曼人的少數民族和平共處。瑞士的德語區不會恃強凌弱,要法語和意語區的人講德文。羅曼語區在東南部,佔據了瑞士的國家公園,人口只有七萬,他們的語言保留拉丁神髓最大,再加上德語。但瑞士羅曼語少數族裔區,從來沒有被吞併,也沒有被德裔瑞士人在那裡強開工廠,發展地產,掠奪資源,導致少數民族叛亂。
歐洲的瑞士,恰與今日的伊拉克成強烈對照。伊拉克不也是三種人口嗎?多數的遜尼派,少數的什葉派,還有山區的庫爾德族。但瑞士做得到的,伊拉克做不到。遜尼、什葉、庫爾德不都尊崇同一個宗教嗎?瑞士的德、法、意等也在天主教的大傘之下共存,為甚麼瑞士成為地球的典範,五百年來,四族和平共處,不但外人不敢侵略,五百年來也沒有內戰?打開地圖,看看瑞士,你自己去一趟,再看看伊拉克,你敢去嗎?
瑞士的智慧
歐洲的難民危機進入「邊境管制」階段的時候,英國傳出了一件奇聞,一個伊朗籍青年走進曼徹斯特警署,要求當局將他遣返回國,理由是他受夠了曼城當地人的歧視。
警察聞聽,第一個反應是這個年輕人,是不是想騙一張免費機票回國探親?因為——這個年輕人已經在英國非法居留了十年,他原本的伊朗護照早就過期。他一直有領取英國政府的福利救濟。但他表明,並不想要伸手拿錢,想找一份正經的工作,可是曼徹斯特的人對他不甚友善,很難找工作,所以絕望之下,他只想回國,至少還有親戚接濟幫助,不用受歧視,雖然他的母親依然會留在英國。
為甚麼說是奇聞,因為移民到了英美澳加這些西方國家,主動要求遣返原國者,應該沒有聽聞過。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非法移民為求進入西方,甘願付出沉重代價,否則就不會發生人蛇在貨櫃裡焗死的慘劇。這些人為偷渡前往異國,可以連命都不要,很難想像會有人為了不友好對待而絕望離開,而且是在住了十年之後。
當然,也不必像曼城警察那樣以如此 Cynical 的角度來猜度他的動機,也許這個大好青年,真的很傻很天真地曾經相信,英國人寬宏大量,樂於幫助異鄉人,當他發現曼徹斯特的英國居民,都是一幫粗俗、無禮、排外,心胸狹隘的人,令他理想幻滅,造成沉重的心理打擊,也不是不可能。
無論哪種解釋,這件小事都暴露出英國多年來的移民政策之謬,首先是非法居留也可以照樣領取福利,其次普通英國人,尤其是曼徹斯特這種北方的工業城市,並沒有倫敦「衛報」等知識份子報紙呼籲的那樣,對外來移民「理性包容」,再者,曼徹斯特、伯明翰這種工業城,已經是大量吸收移民的城市,為何還有移民感受到敵意與歧視?但最後這一個問題,今天世上主要的移民國,依然沒有答案。
本刊今期聚焦瑞士,眾所周知,入籍瑞士難如登天,瑞士保持中立、不收移民,小國寡民,在法、德、意夾縫中建起了一個人間天堂,又是甚麼道理?香港的處境,其實確有與瑞士相通之處,但香港跟瑞士還是差了那麼不止一點點,到底是文化水土有別,還是智商高下的問題?
(CUP Magazine 165 期十月號「走瑞士的路」經已出版,各書報攤有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足足講了三個月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我長得跟病毒有點像了,這周琪斐大放送終於要談一個跟肺炎不相關的主題「水資源」。 這次的肺炎疫情點燃了全球石油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但其實「水資源」比兩個還要更早成為國際間的主要戰場,正所謂「石油誠可貴,糧食價更高。若為水源故,兩者皆可拋。」我覺得我的中文越來越好...
伊朗 水源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八卦
我們足足講了三個月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我長得跟病毒有點像了,這周琪斐大放送終於要談一個跟肺炎不相關的主題「水資源」。
這次的肺炎疫情點燃了全球石油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但其實「水資源」比兩個還要更早成為國際間的主要戰場,正所謂「石油誠可貴,糧食價更高。若為水源故,兩者皆可拋。」我覺得我的中文越來越好了,還落韻文耶。
最近一次的國際水資源爭議,就發生中國跟中南半島各國分享的湄公河。上個月美國氣候學家就抓包,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蓋了11座水壩,把原本該流到中南半島的水攔光光,導致下游的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河域,水位暴跌1公尺,創下50年來最低水位。
住在島國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河流必須跟鄰居公家用,鄰居多糾紛就多,例如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就一口氣流經10國,1992年,匈牙利和它的鄰居前捷克斯洛伐克,就因為水壩建設問題而鬧上國際法院,最後很難得地,以理性和法學解決糾紛。但萬一你的鄰居是胖虎,你跟他講道理,他回你的是拳頭,這事就難了。這次中國就被發現,在湄公河上游一口氣蓋11座水壩,用來儲水、進行水力發電,這一直備受爭議,因為這水壩到底攔住多少水,外界只能觀落陰;下游的國家有多少水用,也只能看中國臉色,「朕不給的,你不能搶!」你想想啊,你家明明有自來水管,但水龍頭卻放在胖虎家,你想洗澡還得去拜託他多給你一點水,結果他只給你一湯匙,還說「我已經盡力了」。
像這樣的鄰居你會不會很想把他巴下去?一定會嘛,但是在我們講到各國為了水資源巴來巴去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有多珍貴。
地理老師說過,地表不是有75%被水覆蓋嗎?到處都是水,怎麼還會缺水?其實這些水,有高達97.5%是不能利用的鹹水,包括海洋還有像死海這種鹹湖或鹽井、鹽田,只有大約2.5%是淡水,但其中又有七成藏在冰山、冰河裡,看的到吃不到,我們實際上「可能」使用的淡水,只有區區0.8%。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0.8%裡面,有九成是需要相當技術才能抽取的地下水,另外一成才是河川湖泊等的地表水,以及卡在凍土層和大氣中的水源,覺得數據太多很複雜沒關係,打個比方,你把家裡浴缸裝滿水,再拿個漱口杯往浴缸裡撈,浴缸裡的水就像地球上的水,但只有杯子裡的可以拿來飲用、發展農耕和工業,還必須全人類共享,這只是比喻而已喔!小朋友千萬不要真的去放一缸水,你真的要,記得說是凱莉教的。
好,截至2020年,世界上大概有78億人,足足是100年前的四倍多。一天下來,我們就要用掉100億噸的淡水,相當400萬座游泳池的水,400萬座是多少?啊,總之就是很多啦!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這張地圖中的深色區域,就是目前面臨極高缺水壓力的國家和地區。是不是很多,用人口來看是八億多人都缺水,我知道你在找台灣,台灣是灰色的,什麼意思呢,無數據的意思。為什麼無數據?你去問聯合國啊!聯合國還估計,到了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後,情況就會惡化到,分佈在50國的全球26億人口,都將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水資源已經那麼緊張了,還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保證乾淨無虞,而根據台灣的BF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疾病,有80%與水有關。人不健康,國家就一定窮,而且世世代代無法翻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會缺水缺成這樣?
每天一睜開眼睛,洗臉刷牙就要用水,每個人平均每天需要喝3公升的水,但這是在你當阿宅,不動也不流汗的情況下。其他還包括上廁所、洗頭洗澡洗衣服,還有最近大家為了防疫勤洗手,都需要用水。根據自來水公司的數據,全台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280公升,差不多是一個標準浴缸的滿水量。
地球上75%到90%的淡水,都流進農牧業,每生產1公斤的穀物,就要大約1000公升的水,以台灣來說,會有四成的灌溉水,回流成地下水,但也不是每個地方的地下水都能被抽取利用。
至於畜牧業更驚人,拿牛肉為例,每生產1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費1萬5400公升的水。以一頭美國牛為例,平均需要養3年才能進屠宰場,3年來會吃1300公斤的穀物,而這些穀物又需要水去灌溉,加上牛本人要喝水,牧場和屠宰場也需要用水清洗,所以一頭肉牛從出生到變成200公斤的肉排,總共要用掉310萬公升的水。看到這裡,我決定每個月少吃一份牛排。
大約有一到兩成的淡水,用在工業。紡織業是農牧業以外,最喝水的行業,從退漿、精練、漂白到絲光,以及幾乎所有的染料都要用到水。冬天穿羊毛衫很暖對吧,不過每生產一磅的羊毛(454g),也就是差不多一件羊毛衫的量,平均就要消耗130公升的水,也就是你去超市買2公升裝的可樂,要買65瓶。而我們夏天愛穿吸汗舒適的棉布,耗水量更是其他種類的三倍。汽車製造也是耗水大宗,每生產一輛汽車大約需要15萬公升的水。
但是水不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嗎?的確,但不是百分之百都適合回收,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個技術回收工業廢水。至於農牧業,你是要農作物和牛羊再把水吐出來重複利用嗎,不然幾年前很流行尿療法……你先去試試,再回來告訴我效果怎麼樣。
總之呢,人類用掉的淡水,有九成是一去不復返的。
所以水真的很珍貴,那不夠用怎麼辦呢?各國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大家省點用吧?不是。是趕快去搶。
很多在河流上游的國家就築起了水壩,標準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結果當然就是外人拿著飛機大炮來討了。除了我們剛剛講到的湄公河,世界上的五大河流域,也就是非洲的尼羅河、印度半島的恆河、印度河、中東的幼發拉底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都已經出現嚴重的水資源競爭,今天因為時間限制,我們只講兩個。
首先我們來看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指的就是幼發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我小時候為了背這兩條河的名字,不知吃了多少棍子,對啦,我那個年代就是早餐配體罰。總而言之,這兩河源頭在土耳其,流過敘利亞、伊拉克,擦過伊朗後,注入波斯灣,下游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古文明搖籃,周杰倫的歌聽過吧?這幾個國家都聲稱他們擁有河流的使用權,但偏偏四國需求量遠超過兩河水量。
一開始伊拉克和敘利亞,蓋了很多水利設施,沒想到上游土耳其的水利設施後來居上,攔截掉幼發拉底河一半的水量,部分敘利亞的水利工程,甚至因此淪為蚊子設施,毫無作用。像1990年土耳其「阿塔圖克」大壩蓄水期間,就導致幼發拉底河直接斷流了整整9天,但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敘利亞只能在心裡罵髒話。
接下來我們來看,位於非洲的世界最長河「尼羅河。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但各國為了怎麼用水吵了幾十年,甚至差點打起來。早在1929年殖民時期,英國和埃及簽訂「尼羅河條約」,規定沿岸國家不能做出任何讓水量減少的行為,只有最下游以農立國的埃及,可以全權使用河水,不過後來其他國家覺得不公平,他們也想用尼羅河灌溉發電啊,就多次向埃及抗議條約不公,各國多年來紛爭不斷。到了2011年,主要支流「藍尼羅河」的發源地衣索比亞,開始興建大壩用來發電,這讓下游的蘇丹和埃及氣炸了,後來是美國出面調停,才讓這三國有望在今年達成協議。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世界上發生1800多起關於水的國際衝突,這還不包括國內衝突或家庭紛爭,平均一年有36個水資源的衝突。這中間除了剛剛提到的國家級搶水大戰,同一國的也在搶。包括奈及利亞、馬利和肯亞,都發生過農人和牧民,搶水互殺的慘劇。不少戰亂事件,也把摧毀供水設施當作戰略,沒水活命的一方,當然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包括2006年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爭,以及2018年衣索比亞的族群衝突,都用上了這一個狠招。
除了人口爆炸,導致水資源長年供不應求,未來還有一大隱患,那就是氣候變遷。暖化會直接導致乾旱,缺水的地方更多,這個問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還會導致冰川和冰帽消融,咦?融光了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人人有水用啦!但這等於是預支未來的水,等全部消融後大家都沒得用!
水資源匱乏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最後很容易訴諸武力,來捍衛水的主權與安全。聯合國早在1972年就警告,繼石油危機後,下一個就是「水危機」。照理來說,水資源應該要國際共享,各國政府合作解決水荒,但老實說,如果你只拿到一杯水,你會願意分鄰居半杯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全球搶水戰 #拳頭護水權 #暖化加劇水荒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ㄒ
伊朗 水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公布史上第六次全球暖化報告》
#人類十年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排放量過去幾年沒有下降
#地球升溫至1.5度不可避免
#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未來三十年暖化加劇
#我們可以阻止它變得更糟
#全球十億人口將不斷面對熱浪野火乾旱水資源爭奪
#格陵蘭冰層融化及南極冰棚崩塌不可逆轉
#地球上一些動植物將從此滅絕
#珊瑚礁白化將大規模死亡無法保護魚群
2007年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公共最新近期最重要的一份報告,全球變暖的一些破壞性影響已不可避免。但人類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全力阻止狀況變得更糟。
聯合國IPCC此份重要的新科學報告指出,各國推遲控制化石燃料排放(煤炭及天然氣)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人類已無法再阻止未來 30 年全球變暖加劇,儘管我們仍有很短的時間,阻止最悲慘的未來結論。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已經將地球升溫度大約 1.1 攝氏度或 2 華氏度,主要是原因還是燃燒煤炭、石油,其次天然氣,獲取能源。其後果目前已經可以在全球上演衝擊各地,的氣候災民。
光是今年夏天,熾熱的熱浪在美國和加拿大造成數百人死亡,洪水摧毀了德國和中國,而西伯利亞、土耳其和希臘的野火燎原,已經失控。
根據這份由聯合國召集的科學家團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周一發布的新報告,這只是一個開始。
即使各國今天開始,大幅減少排放,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仍然可能會使地球氣溫上升 1.5 攝氏度左右,我們可以説:人類現在基本上已經鎖定、無法逃避,更熱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升溫 1.5 度時,危險會大大增加。
全球近 10 億人可能會在更頻繁危及生命的熱浪中,傷害健康及一大部分老人死亡。
由於嚴重的干旱,還有數億人將爭奪水源。水資源,可能引發戰爭。
今天地球上一些動植物物種,將滅絕消失。
全球大片海域維持漁業的珊瑚礁,將遭受更大規模死亡。
英國利茲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此次為IPCC撰寫報告的數百名國際專家之一皮爾斯·福斯特說:“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 20 或 30 年內,極端天氣將大幅增加。” “不幸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情況只會比現在更糟。”
然而,人類仍然可以防止地球變得更熱。但這將需要各國協調努力,到 2050 年左右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這代表我們需要立即開始迅速擺脫煤炭等化石燃料,並從空氣中快速去除大量碳!
IPCC報告總結:如果全球真誠的合作,全球變暖可能會停止⋯⋯並穩定在於升溫於1.5 攝氏度左右。
但如果各國的努力失敗,全球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與工業化前時代相比,可能會超過 2 度、3 度甚至 4 攝氏度。
IPCC報告描述了變暖程度每增加一次會如何帶來更大的危險,例如更嚴重的洪水和熱浪、惡化的干旱和加速的海平面上升,這些都可能威脅到一些島國的生存。
地球越熱,越過危險的“臨界點”的風險就越大,例如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巨大冰棚,將出現不可逆轉的崩塌。
“地球氣候系統發生了一些變化,沒有回頭路,”該小組副主席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高級顧問 Ko Barrett 說。但是,她補充:立即和持續的減排“確實可以改變我們面前的氣候絕望。”
此次公布的IPCC的報告共獲得了 195 個政府的批准,基於共14,000 多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氣候變遷物理學最全面的總結。
此報告將於11 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峰會上成為各國領袖高峰會的討論焦點。
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世界領導人支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攝氏度的目標,儘管主要污染國家目前的政策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遙遠。溫室氣體的 10 大排放國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加拿大。
這份新報告毫無疑問地認為人類應對全球變暖負責,並得出結論認為,自 19 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基本上都是由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國家驅動的。和吸收熱量的甲烷。
報告稱,迄今為止的氣候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過去十年很可能是地球 125,000 年來最熱的十年。世界上的冰川正在以“至少在過去 2000 年中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和消退。至少 200 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未如此高。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海平面平均上升了 8 英寸,自 2006 年以來上升速度翻了一番。自 1950 年以來,熱浪變得明顯更熱,並且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更長。野火天氣在全球大片地區惡化。自 1980 年代以來,海洋中的極端高溫爆發——這會殺死魚類、海鳥和珊瑚礁——的頻率增加了一倍。
近年來,科學家們還能夠明確全球變暖與特定惡劣天氣事件之間的聯繫。報告稱,世界上出現的許多致命的新極端溫度——比如 6 月份席捲太平洋西北部的破紀錄熱浪——“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就極不可能發生”。溫室氣體排放明顯使一些乾旱、傾盆大雨和洪水變得更糟。
報告稱,熱帶氣旋在過去 40 年中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這種轉變不能僅用自然變化來解釋。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危害也會隨之上升。考慮一下危險的熱浪,在過去,這種熱浪每 50 年只在特定地區發生一次。如今,平均每 10 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的熱浪。在全球變暖 1.5 攝氏度的情況下,這些熱浪將每 5 年發生一次,而且溫度會明顯升高。在升溫 4 度時,它們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或採取海平面上升。在升溫 1.5 度時,預計本世紀海平面將再上升 1 到 2 英尺,許多沿海城市經常被洪水淹沒,而過去一個世紀只會發生一次。但報告稱,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巨大冰蓋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破壞穩定,在最壞的情況下,本世紀海平面可能再上升三英尺。
可能會有更多不可預測的變化。例如,有助於穩定歐洲氣候的大西洋重要海洋環流系統現在開始放緩。儘管該小組以“中等可信度”得出結論,該系統不太可能在本世紀突然崩潰,但它警告說,如果地球繼續升溫,這種“可能性低、影響大”的結果的機率將會上升。
羅格斯大學氣候科學家羅伯特·科普 (Robert Kopp) 說:“這不像我們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如果我們保持在 1.5 度,我們就安全,而在 2 度或 3 度,則遊戲結束。”報告。 “但每增加一點變暖都會增加風險。”
專家估計,世界各國政府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將使世界在本世紀末升溫約 3 攝氏度。這加大了各國做出更雄心勃勃的承諾的壓力,超出了他們根據 2015 年在巴黎達成的國際氣候協議所達成的承諾。
如果各國兌現最近的承諾——比如拜登先生 4 月份承諾到 2050 年消除美國的淨碳排放量或中國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那麼接近 2 攝氏度的變暖可能是可能的。其他行動,例如大幅減少農業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有助於將變暖限制在該水平以下。
“這份報告讓我深感緊迫,”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簡·盧布琴科說。 “現在是保持 1.5 目標觸手可及的關鍵十年。”
雖然近年來對氣候變化的廣泛科學理解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關鍵進展。計算機模型變得更加強大。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新數據,部署了衛星和海洋浮標,並通過分析冰芯和泥炭沼澤更清晰地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這使科學家們能夠改進他們的預測,並更準確地得出結論,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就可能變暖 2.5 至 4 攝氏度。
新報告還更詳細地探討了全球變暖將如何影響世界特定地區。例如,雖然迄今為止南美洲只有一個角落出現了可能損害農業的干旱,但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2 攝氏度,這種破壞性乾旱預計將在整個非洲大陸變得更加普遍。
巴黎薩克雷大學氣候科學家、報告編寫小組的聯合主席瓦萊麗·馬森-德爾莫特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表示,對區域影響的關注是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新方面之一。 “我們表明,氣候變化已經以多種方式在每個地區產生影響,”她說。
過去的氣候報告主要關注大規模的全球變化,這使得國家和企業難以採取具體措施來保護人員和財產。為了幫助制定這樣的計劃,該小組週一發布了一個交互式地圖集,展示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不同國家將如何變化。
“為社會、決策者和領導人提供每個地區的準確信息非常重要,”馬森-德爾莫特博士說。
這份新報告是 1988 年創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主要氣候科學評估的一部分。第二份報告將於 2022 年發布,將詳細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沿海城市、農場或醫療保健系統。同樣預計在明年發布的第三份報告將探討更全面的戰略,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阻止全球變暖。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9日)發布2013年以來最重大的IPCC第六次氣候科學評估報告(AR6)。報告明確警告,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嚴重氣候變遷效應,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將在本世紀跨越巴黎氣候協定設下的攝氏1.5度門檻,或甚至超過攝氏2度。部分摘要如下:
1.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增加約 1.1 °C。目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至少是 200 萬年來最高(410 ppm)。
2. 自從上一份2014年評估報告(AR5)以來,全球地表溫度強烈地變暖。過去五年(2016~2020 年)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3. 海平面上升和冰層流失的速度加快。目前海平面以近3000年來最快的速度上升中,相較於1901~1971 年,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 2 倍。
4. 極圈冰層流失更快,若以2010~2019 年期間與 1992~1999 年期間相比,格陵蘭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增加 6倍、南極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則增加 3 倍。
5. 更多科學證據歸因溫室氣體排放和極端氣候的關聯性,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熱帶氣旋和複合極端事件(乾燥/炎熱天氣與野火事件)等。
IPCC報告撰寫人之一的 Helene Hewitt表示,「先前報告中,對北極海冰融解的趨勢略有低估,現在我們綜合多方面的證據顯示,在所有情形下,我們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會首度看到北極幾乎沒有海冰的景象。」
https://www.ipcc.ch/assessment-report/ar6/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09/climate/climate-change-report-ipcc-un.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伊朗 水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我們足足講了三個月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我長得跟病毒有點像了,這周琪斐大放送終於要談一個跟肺炎不相關的主題「水資源」。
這次的肺炎疫情點燃了全球石油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但其實「水資源」比兩個還要更早成為國際間的主要戰場,正所謂「石油誠可貴,糧食價更高。若為水源故,兩者皆可拋。」我覺得我的中文越來越好了,還落韻文耶。
最近一次的國際水資源爭議,就發生中國跟中南半島各國分享的湄公河。上個月美國氣候學家就抓包,中國在湄公河上游蓋了11座水壩,把原本該流到中南半島的水攔光光,導致下游的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河域,水位暴跌1公尺,創下50年來最低水位。
住在島國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河流必須跟鄰居公家用,鄰居多糾紛就多,例如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就一口氣流經10國,1992年,匈牙利和它的鄰居前捷克斯洛伐克,就因為水壩建設問題而鬧上國際法院,最後很難得地,以理性和法學解決糾紛。但萬一你的鄰居是胖虎,你跟他講道理,他回你的是拳頭,這事就難了。這次中國就被發現,在湄公河上游一口氣蓋11座水壩,用來儲水、進行水力發電,這一直備受爭議,因為這水壩到底攔住多少水,外界只能觀落陰;下游的國家有多少水用,也只能看中國臉色,「朕不給的,你不能搶!」你想想啊,你家明明有自來水管,但水龍頭卻放在胖虎家,你想洗澡還得去拜託他多給你一點水,結果他只給你一湯匙,還說「我已經盡力了」。
像這樣的鄰居你會不會很想把他巴下去?一定會嘛,但是在我們講到各國為了水資源巴來巴去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有多珍貴。
地理老師說過,地表不是有75%被水覆蓋嗎?到處都是水,怎麼還會缺水?其實這些水,有高達97.5%是不能利用的鹹水,包括海洋還有像死海這種鹹湖或鹽井、鹽田,只有大約2.5%是淡水,但其中又有七成藏在冰山、冰河裡,看的到吃不到,我們實際上「可能」使用的淡水,只有區區0.8%。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0.8%裡面,有九成是需要相當技術才能抽取的地下水,另外一成才是河川湖泊等的地表水,以及卡在凍土層和大氣中的水源,覺得數據太多很複雜沒關係,打個比方,你把家裡浴缸裝滿水,再拿個漱口杯往浴缸裡撈,浴缸裡的水就像地球上的水,但只有杯子裡的可以拿來飲用、發展農耕和工業,還必須全人類共享,這只是比喻而已喔!小朋友千萬不要真的去放一缸水,你真的要,記得說是凱莉教的。
好,截至2020年,世界上大概有78億人,足足是100年前的四倍多。一天下來,我們就要用掉100億噸的淡水,相當400萬座游泳池的水,400萬座是多少?啊,總之就是很多啦!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這張地圖中的深色區域,就是目前面臨極高缺水壓力的國家和地區。是不是很多,用人口來看是八億多人都缺水,我知道你在找台灣,台灣是灰色的,什麼意思呢,無數據的意思。為什麼無數據?你去問聯合國啊!聯合國還估計,到了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後,情況就會惡化到,分佈在50國的全球26億人口,都將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水資源已經那麼緊張了,還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保證乾淨無虞,而根據台灣的BF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疾病,有80%與水有關。人不健康,國家就一定窮,而且世世代代無法翻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們會缺水缺成這樣?
每天一睜開眼睛,洗臉刷牙就要用水,每個人平均每天需要喝3公升的水,但這是在你當阿宅,不動也不流汗的情況下。其他還包括上廁所、洗頭洗澡洗衣服,還有最近大家為了防疫勤洗手,都需要用水。根據自來水公司的數據,全台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280公升,差不多是一個標準浴缸的滿水量。
地球上75%到90%的淡水,都流進農牧業,每生產1公斤的穀物,就要大約1000公升的水,以台灣來說,會有四成的灌溉水,回流成地下水,但也不是每個地方的地下水都能被抽取利用。
至於畜牧業更驚人,拿牛肉為例,每生產1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費1萬5400公升的水。以一頭美國牛為例,平均需要養3年才能進屠宰場,3年來會吃1300公斤的穀物,而這些穀物又需要水去灌溉,加上牛本人要喝水,牧場和屠宰場也需要用水清洗,所以一頭肉牛從出生到變成200公斤的肉排,總共要用掉310萬公升的水。看到這裡,我決定每個月少吃一份牛排。
大約有一到兩成的淡水,用在工業。紡織業是農牧業以外,最喝水的行業,從退漿、精練、漂白到絲光,以及幾乎所有的染料都要用到水。冬天穿羊毛衫很暖對吧,不過每生產一磅的羊毛(454g),也就是差不多一件羊毛衫的量,平均就要消耗130公升的水,也就是你去超市買2公升裝的可樂,要買65瓶。而我們夏天愛穿吸汗舒適的棉布,耗水量更是其他種類的三倍。汽車製造也是耗水大宗,每生產一輛汽車大約需要15萬公升的水。
但是水不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嗎?的確,但不是百分之百都適合回收,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個技術回收工業廢水。至於農牧業,你是要農作物和牛羊再把水吐出來重複利用嗎,不然幾年前很流行尿療法……你先去試試,再回來告訴我效果怎麼樣。
總之呢,人類用掉的淡水,有九成是一去不復返的。
所以水真的很珍貴,那不夠用怎麼辦呢?各國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大家省點用吧?不是。是趕快去搶。
很多在河流上游的國家就築起了水壩,標準的肥水不落外人田,結果當然就是外人拿著飛機大炮來討了。除了我們剛剛講到的湄公河,世界上的五大河流域,也就是非洲的尼羅河、印度半島的恆河、印度河、中東的幼發拉底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都已經出現嚴重的水資源競爭,今天因為時間限制,我們只講兩個。
首先我們來看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指的就是幼發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我小時候為了背這兩條河的名字,不知吃了多少棍子,對啦,我那個年代就是早餐配體罰。總而言之,這兩河源頭在土耳其,流過敘利亞、伊拉克,擦過伊朗後,注入波斯灣,下游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古文明搖籃,周杰倫的歌聽過吧?這幾個國家都聲稱他們擁有河流的使用權,但偏偏四國需求量遠超過兩河水量。
一開始伊拉克和敘利亞,蓋了很多水利設施,沒想到上游土耳其的水利設施後來居上,攔截掉幼發拉底河一半的水量,部分敘利亞的水利工程,甚至因此淪為蚊子設施,毫無作用。像1990年土耳其「阿塔圖克」大壩蓄水期間,就導致幼發拉底河直接斷流了整整9天,但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敘利亞只能在心裡罵髒話。
接下來我們來看,位於非洲的世界最長河「尼羅河。尼羅河流經10個國家,但各國為了怎麼用水吵了幾十年,甚至差點打起來。早在1929年殖民時期,英國和埃及簽訂「尼羅河條約」,規定沿岸國家不能做出任何讓水量減少的行為,只有最下游以農立國的埃及,可以全權使用河水,不過後來其他國家覺得不公平,他們也想用尼羅河灌溉發電啊,就多次向埃及抗議條約不公,各國多年來紛爭不斷。到了2011年,主要支流「藍尼羅河」的發源地衣索比亞,開始興建大壩用來發電,這讓下游的蘇丹和埃及氣炸了,後來是美國出面調停,才讓這三國有望在今年達成協議。
但是在1950年到2000年,世界上發生1800多起關於水的國際衝突,這還不包括國內衝突或家庭紛爭,平均一年有36個水資源的衝突。這中間除了剛剛提到的國家級搶水大戰,同一國的也在搶。包括奈及利亞、馬利和肯亞,都發生過農人和牧民,搶水互殺的慘劇。不少戰亂事件,也把摧毀供水設施當作戰略,沒水活命的一方,當然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包括2006年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爭,以及2018年衣索比亞的族群衝突,都用上了這一個狠招。
除了人口爆炸,導致水資源長年供不應求,未來還有一大隱患,那就是氣候變遷。暖化會直接導致乾旱,缺水的地方更多,這個問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還會導致冰川和冰帽消融,咦?融光了不是很好嗎?這樣就人人有水用啦!但這等於是預支未來的水,等全部消融後大家都沒得用!
水資源匱乏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最後很容易訴諸武力,來捍衛水的主權與安全。聯合國早在1972年就警告,繼石油危機後,下一個就是「水危機」。照理來說,水資源應該要國際共享,各國政府合作解決水荒,但老實說,如果你只拿到一杯水,你會願意分鄰居半杯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全球搶水戰 #拳頭護水權 #暖化加劇水荒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ㄒ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0sJaVR9aa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