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與商人的差別
經由東京一期一會的出版宣傳活動,有了較多機會接觸在台灣傳播圈工作的朋友們。期間和某單位弟弟聊天時,姊姊我突然心酸了起來:
「所以你們日本都是怎樣怎樣嗎」弟弟問
「不要光問我啊,你要靠自己的眼睛和感覺去看去體驗,做創意工作不能老窩在某個地方,你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嗯‧‧‧首先是沒時間,常常要工作到半夜,再者是沒錢」弟弟面有難色
「現在飛日本有廉價航空耶,加上你還年輕可以不用住那麼好的飯店」不知民間疾苦的不識相姊姊我提議
「話是這麼說啦,但薪水和時間真的都太少,旅遊費用還是要努力存才有」弟弟解釋
入行四五年的弟弟薪水和他在時間勞力上的投資不成正比!但他的老闆?或前老闆呢?據我所知,弟弟某一任老闆在台灣的房子可是一棟接一棟買,出國旅行總有不同辣妹隨行在側、對方甚至還來詢問過東京房地產。
「你要的那棟,外國人買的話最方便就是付現,金額大約是台幣一億,你現金夠嗎」
「太小看我了吧,一億現金有什麼問題」對方說
我不懂耶?老闆可以輕易付個一億現金,那為他賣命工作的員工為何連一趟日本旅遊的時間和經費都籌不出來?!很顯然,老闆的財富是一年年增加,但員工的微薄薪水卻百年不變。
在日本念MBA時,教授總要我們弄清楚企業家和商人的分別〈MBA要培育的是企業家不是商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有句名言: 「いま自分に与えられている仕事や地位は、半分は我がために、半分は社会のためにある」(企業家被賦予的工作和地位,有一半是為了自己,但另一半必須是為了社會)可惜,在台灣要找出50%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很少,但百分之一千為了個人私利的奸商卻很多。
#希望華航罷工風波能激起其他行業對勞資不平等的重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