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北京的策略,我自然全不認同。但也要先理解其計算方式,才能找到破解之道。其實北京研判的每一點,都有漏洞。集思廣益,然後出下篇。💪
《國安法》:中國眼中的「二次回歸」,與北京的二十大部署
北京以全國性法律《國安法》直接放進《基本法》附件三,不少人覺得非常突然,其實早前跡象並不少,筆者月前也曾撰文警告,但主流輿論始終見樹不見林。後發如何制人,必須冷靜思考。北京這次不似一時衝動,而似部署多時,不是當作普通鬥爭處理,而是提升到「香港二次回歸」的高度。真香港人,必須知己知彼:
1. 北京認為疫情製造了強勢解決香港的理想時機,在於一個基本假設,就是西方被疫情影響比中國大、經濟恢復比中國慢,不會動真格和中國decouple,反而急需中國資金和市場。無論是「戰狼外交」、銳實力全方位出擊、還是香港《國安法》,都是現實主義brinksmanship的示範。就像南海填海造島,無論國際怎樣譴責,只要沒有行動,就是既成事實。
2. 北京作為過去二十年全球化的大贏家,早就和各國精英結成「命運共同體」,雖然明白反華逐漸成為國際潮流,但「中國精英朋友」一代,還會在各國掌權十年,為了自身利益,很容易拉攏,甚至會出現「親華發大財」一類政綱。價值觀主導的新生代掌權前,這是中國的最後戰略機遇期。
3. 北京深信各國商會只關心實利,只擔心《國安法》令每天接觸「外國勢力」的自己被勒索,但只要在關鍵時刻以訂單籠絡、施加恩寵,商會就會動用自己的遊說團,在國內反遊說,就像九十年代的「賣港」英商那樣。
4. 在國際層面,最有資格發聲的其實是英國,但北京深信英國國力今不如昔,只會在中美之間博弈,不會有行動,也不會有大姿態去給予其他國家mandate,例如就《中英聯合聲明》被中國單方面改變作出申訴。中國近月除了部署企業從美國撤回,更建議改到英國上市,正是各個擊破;特朗普對盟友苛刻,信奉單邊主義,也是北京計算西方不會盲從美國的憑藉。
5. 美國的反應可以很多,加上11月大選在即,各級政客都會爭相打反華牌,但他們的目標是選票,做的往往另一回事。基於中共對人性的認知,認定美國頂多制裁幾個次級官員(以新疆書記陳全國為例),屆時可以輕易以權位安撫有關人等;但說到不承認香港為單獨關稅區、制裁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乃至更進一步的金融戰,北京相信美國政客計算了自身代理人得失,就會輕輕放下。
6. 即使美國大力制裁,在國際博弈,籌碼交換不一定要在爭議本身。例如金門炮戰,中國官方理由是支援中東、牽制美軍;世人以為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投降,殊不知美國也撤回了在土耳其的導彈。北京認為,香港是中國最核心利益、但不是美國最核心利益,就算要讓步,也有其他步可讓,保持宣傳在香港大獲全勝。
7. 在本地層面,北京基本戰略是不讓2003年反23條、2019年反逃犯條例的議會攻防戰出現,以免溫和建制派因為顧忌選票而倒戈或同情。從歷屆選票可見,「泛黃」基本盤大約六成,唯有上述兩例加上「淺藍」,民意才出現landslide,北京正盡全力確保不再出現,因此才有「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涵蓋全體商界的非常規格,那其實就是實質上的「二次回歸籌委會」。
8. 以往建制派撐23條、逃犯條例時,都視之為苦差,這次北京製造了「再回歸功臣」加官晉爵的真實希望,這是過往沒有的。建制派基於利益也好、擔心不夠左被陪鬥也好,都比從前更有積極性,除了全體「何君堯化」大賽,連好些建制派最開明的智者,這次也會以極左姿態示人。
9. 面對「泛黃」、一切廣義反逃犯條例的香港人,北京的策略是以「攬炒派」劃一標籤,從而分化。雖然自稱「攬炒」者,不少只以此為借助美國討價還價的策略、而非目標,但不少認同香港核心價值的淺藍、淺黃中人,會條件反射認為「攬炒」令自己資產化為烏有,結果慢慢走回建制,這正是北京建構話語權的算盤。
10. 北京明白「反國安法、支持五大訴求、拒絕暴力、拒絕攬炒」這條中間路線是有市場的,擔心他們和非建制派完全合流,令9月立法會選舉,變成就國安法單一議題的變相公投。屆時證明了國安法有七成民意反對,就難自圓其說。因此,北京樂見非建制派對「自己人」的定義越劃越窄、以「財政懸崖」為共同綱領,屆時就能證明「堅決反對二次回歸」的只是少數。
11. 昔日最容易彰顯民意的方式,除了選舉,就是遊行。但在新香港,就是沒有限聚令,和平遊行獲批也越來越難,加上遊行會出現起底一類後果,參加者在牆內被無差別標籤為「港獨泛暴派」;一般人也擔心出現衝突、而避免扶老攜幼出席。如此「國安」操作,令遊行基本盤不可能再現二百萬,而這自然成為主事官員的政績。
12. 昔日運動成功,社交媒體功不可沒,北京也作出針對性部署,例如對公務員私人社交媒體審查,並通過國泰、通識老師一類案例,令各行各業親建制派都「自發」以同一方式管理員工網上活動。今天即使在私人空間表態,也有大數據監控的無形壓力;反送中前千帆並舉的社交媒體聯署,可能已成絕唱。
13. 北京研判一旦缺乏critical mass大規模支援,激進力量、青年人更有成為condom的焦慮,訴諸激進行為的誘因更大,也會以「一了百了」心態直接以「港獨」為口號。《國安法》不斷強調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文宣甚至把「反送中」與顏色革命、9/11、ISIS相提並論,要多荒謬有多荒謬,卻是正式定性,和處理、重構1959年西藏「騷亂」高度相似,當時毛澤東指令就是「越亂越好」。
14. 《國安法》最令人意外的,在於國安直接設立香港辦公室。雖然他們一直存在,但粉墨登場,必然反映了利益再分配。以反恐之名行事,相信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無形、但難實證的白色恐怖,已陰魂不散。
15. 疫情過後,中國經濟也百病叢生,急需民族主義轉移視線,動員全國民意強烈支持香港《國安法》,也是救命稻草。疫後牆內對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抹黑,反而比運動期間更「進取」;特區政府早前還嘗試以獨立檢討委員會、監警會報告等回應民意,現在也跟從「戰狼外交」,連721也歸咎「濫用999」,明顯是為了配合「香港的後真相」這個「大內宣」,目標受眾早已不是香港人。
16. 既是「二次回歸之戰」,「參戰」資源自然源源不絕,而資源可以做甚麼,自然你懂的。陽光下的例子,包括製造民意:和那些「支持逃犯條例大聯盟」簽名不同的是,這次和中國「抗疫成功」大外宣、國內民族主義「大內宣」連成一氣,資源只會更多。
17. 忽然實質終結「一國兩制」,也不會沒有政權內部質疑,如何解釋,只能提升至民族主義高度。例如這樣說:香港新一代的中國人認同極低,趨勢和台灣過去三十年相若,只能以「霹靂手段」「拯救」再下一代香港人,也就是徹底放棄這幾代,讓今天的香港認同到此為止。這說法,最合中國主旋律脾胃。
18. 「二次回歸」說,也為北京「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合法性」,暗示統一在望,對領導人的內部威望,「利多於弊」。
19. 《國安法》來臨前,香港特區政府已喪失任何意志,並有了重新演繹基本法22條開路,此刻誰在管理香港,已經賢愚共知。
20. DSE試題、立法會內會、《頭條新聞》、黃色經濟圈等批鬥,從現象看本質,不過是在不同範疇製造全方位打壓,不讓任何範疇置身風眼之外。以「全民被運動」,制衡以往反23條的全民運動,也是昔日所未見。
北京相信以上部署,足以在香港社會瀰漫無力感,而根據毛主席矛盾論,從來都是一手軟、一手硬。只要國際反彈有限,《國安法》訂立初時應用克制,只以個別(幾乎已事先公告的)人士祭旗,令一般人覺得如己無關,樓價、股價不跌(其實市場早就和物理香港關係有限),「二次回歸」,就大功告成。
劇本如此,如何回應,每個部署漏洞如何,只能集思廣益。Be Water,大家努力。
明報,2020年5月25日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HGiwbTB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中最近感情不太好,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擦槍走火,上個禮拜,兩國外交戰火差點又被一張照片點燃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上傳一張寵物犬梅沙(Mercer)的照片,地上還擺著牠最愛的玩具,但正中間這隻…扼…好像有點尷尬,「小熊維尼」近年被網友當成對岸領導人的惡搞化身,大家應該都不陌...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品牌危機處理案例 :: 攝影師掛保證 的評價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危機都是自己找來的處理危機的首要條件是?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2022危機處理ppt-房地產相關影片討論,精選在Youtube上的 ... 的評價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重溫:23條怎樣到來?】Brinksmanship Vs Brinksmanship
政圈不時流傳,北京「必須」林鄭月娥任內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這個「硬任務」,而隨著政府認受性越來越低、對選舉的把握越來越小,「反正無嘢好輸」,連基本法22條也被重新演繹,這風聲近日又再傳出來。
2003年,田北俊帶領自由黨憑藉關鍵少數,一錘定音拉倒23條立法,成為他今天建立「希望聯盟」的最大希望。然而時移勢易,北京要依樣葫蘆,恐怕很難再守君子協定:先公開諮詢,再讓民意醞釀,雙方動員,然後演出攻防戰,最後任由議案被多數民意以一切手段拉倒。這一套遊戲規則,只適用於太平盛世,和一個尚有點廉恥、說話算話的政府。但經過23條、特別是反送中一役,政府應該心知肚明,真的根據香港內部立法程序,就是少數派壟斷的立法會「夠票」,只要成為一場全民運動(而這是必然的),就會重演之前發生的一切,而且必然變本加厲。當然,不能排除政府「真心膠」,或一心「hae交功課」,這畢竟是23條立法的一個可能途徑。但恐怕以今天政府的厚黑指數,從種種跡象可見,可能會另闢蹊徑。
其中一個可能性,據說是實行全國性法律,無論是通過加入基本法附件三,還是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這本來風險很大,因為貿貿然實行全國性法律,基本上就是宣告對「一國兩制」的徹底不信任,國際社會自此怎樣看香港獨特地位,就誰也說不準;而北京從來是一個避險政權,一個動作換來可能摧毀香港這個白手套,未免不化算。但北京正構想一個論述,讓實行全國性法律之時,國際社會也無話可說,從而不影響香港的獨特地位,雙方繼續洗錢,只是香港核心價值蕩然無存,而這個劇本有一個關鍵字:「反恐」。早在2014年前,親建制學者就開始吹風,警惕香港出現「本土恐怖主義」,當時筆者曾嘗試駁斥,但苗頭已經不妙。到了去年開始,由港澳辦、特首到警方記者會,都不時以所謂「恐怖主義傾向」形容香港抗爭運動,項莊舞劍,意在公公,目的就是以「反恐」之名,把香港內部抗爭演繹為「一國」層面,從而合理化「國家安全法」一類「全國性法律」在香港實施。對北京而言,只要成功說服國際社會香港存在「恐怖主義」,足以和各國內部的恐怖主義相提並論,摸底得知他們不會強硬回應,這條路,自然最為方便,因為無須處理香港任何內部情況,無聲無息就完成。
另一個可能性更有「創意」,這要從近日港澳辦、中聯辦、特區政府批評郭榮鏗議員「違反擁護《基本法》誓言、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談起。在一個行普通化的地方,以民選議員拉布為由,說他「違反基本法」,原因是基本法列明立法會議員的主要工作是立法,這樣的邏輯,早已超越一般理解:須知立法工作包括代表民意反抗不合理的法律,在少數派壟斷的議會,代表多數民意的議員以不同方式表達意見,只是工作一部份,否則豈不是只能當橡皮圖章?但以上指控的重點,其實不是「郭榮鏗案」本身,而是以此作為突破點:假如上述邏輯成立,是否「真誠擁護基本法」,定義就不只是是否支持綱領性的一國兩制、是否支持港獨或自決,而變成了是否支持、甚或行動有否違背基本法的每一條條文,而且「支持」、「違背」一類演繹,都是按「唯心」的中國方式解讀。假如下次選舉,DQ主任問所有候選人:「基本法列明23條立法是憲政責任,不支持23條立法就是不真誠擁護基本法,請問你是否支持23條立法?」假如厚顏無恥至此,即使是田北俊親自參選,也足以被DQ;而假如勉強以語言偽術選進去,到了審批23條立法,反對又是DQ下場,技術上,只能不斷提出修訂。在太平盛世,這樣行事自然很荒謬,但假如這能同時解決「反對派奪權」和「23條未能立法」兩大危機,對政權的誘因,卻是巨大的。
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目前方向這樣:即使沒有表面上的23條,香港人2003年對23條的憂慮,已經絕大部份成為現實,而且猶有過之:社交媒體分享個人立場會被批鬥、被解僱,參與合法遊行示威會被前行政長官牽頭的「篤灰網」公審,罷工會被秋後算賬,企業要天天表態、並懲罰政治不正確的員工,教育工作者的言論自由被嚴密監控,捐款變成洗黑錢,網絡上分享新聞也會被《公安條例》控告「煽動」……這時候,香港人才如夢初醒,《基本法》雖然保障香港人的言論、集會、遊行、示威、罷工權利,但只要政府援引、曲解古法、或借用其他條文「執法」,這些自由已經一律「依法失去」。對政權而言,今天拘捕幾人、明天在監獄私刑數人,大眾已經麻木,而且不容易激起大規模反彈,國際社會也不會留神,但數年下來,一切早已明日黃花,變成了另一個香港。這種不給予外界明確endgame、卻分拆endgame天天上市的伎倆,在權謀角度,不得不算「高明」。
北京以上為23條立法的可能性,目的都包括避免國際社會有最激烈反應,為了確保變天後的香港繼續被國際承認為不同中國大陸的實體,而又不給予單一藉口香港人像2003年、2014年、2019年那樣大規模動員,也不希望議會抗爭再次發揮功用,這些都是現實主義博弈的典型brinksmanship策略。要回應brinksmanship,自然要知己知彼:
- 香港不是新疆、西藏,畢竟資訊透明,香港人必須向國際社會說明,香港的抗爭並非恐怖主義:定義上這屬於學術問題、另文再敘;方法論上可多與各地同期發生的抗爭比較(同期差不多有20國發生類似大型抗爭,無一被列為恐怖主義);行動上必須保留大量證據,證明香港警察的暴力才是不成比例的暴力;文宣上要證明「全國性法律等於香港endgame」,因為足以影響各國在香港的戰略利益。這是國際線最重要的工作。
- 要回應溫水煮蛙策略,但又要市民保持希望,議會路線的朋友,應該有兩手準備,當DQ局限於案例,未改變權力結構,則要安排大量Plan B;當DQ針對整個陣營(例如「反對23條就不能選議員」),則必須及早製造文宣,向全港市民、全球受眾講解,這也是等於香港endgame,並以現任議員維繫一個國際認受的民選mandate,保留元氣。
- 當上述情況出現,移民潮也肯定隨之而來,屆時重點是希望離開的香港人不要獨善其身,在海外也可以維繫香港人身份認同,繼續用不同方式凝聚起來。「移民成為廢老」和「走到海外成為diasporas心繫香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但經過過去一年的洗禮,要放棄一切,談何容易?
沉著應對,從來是香港人的強項。
沈旭暉,壹週刊,2020年4月17日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香港特區政府表示,要仿效法國總統馬克龍處理「黃背心運動」的方法,搞「對話平台」、「落區對話」;同時繼續東施效顰港英對六七暴動的危機管理,一手軟、一手硬,一方面靠警察武力「止暴制亂」,另一方面派福利、轉移視線到「地產霸權」,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一切回復平靜」。21世紀還有這樣的研判、如此理解比較政治學,實在無奈。二十多年前,當時還是年輕才俊的克林頓爆冷擊敗老布殊當選總統,靠的是一句口號:「It’s the economy, stupid」;反之一個錯誤的斷症,同樣會一錯到底。當然,即使是馬克龍的危機管理,也是以消散民氣、多於真誠解決問題為目的,昨天《星期日明報》刊出法國博士生楊健偉撰寫的長文,就說明一切,很值得一讀。但即使是法國,黃背心也死灰復燃,何況完全不同的香港?
1. 黃背心運動的導火線,始終是反對加燃油稅,然後變成反對取消「富人稅」,得到極左、極右一眾反精英力量全力支持,政府以經濟手段和「對話」疏導,符合邏輯。即使是六七暴動,導火線也是新蒲崗的勞資糾紛,未出現炸彈前也有一定群眾基礎,最終港英以福利社會回應(雖然建議其實在檢討六六天星事件時已經提出),加上主流民意普遍反對「解放」香港,結果浴火重生。但這次運動的導火線「反送中」,誰也知道是100%的政治議題,破紀錄的上街人數、破紀錄的持續性,涉及的stakeholders絕不止前線、絕不止青年,包括主流中產、中間派、無數經濟既得利益者。即使市民同時對經濟問題存在不滿,即使運動影響經濟,但就算成功處理後者(這本身就極難),也不代表前者的root cause不存在,反政府情緒只會依舊、焦點更集中,而且還會多出一批被打擊的人成為同路人。政府應該心知肚明,「反送中」為何能突破「反一地兩檢」的同溫層,關鍵之一,就是一位富商高調登報司法覆核,引來各界、國際的連鎖效應。假如被打擊的富商有大十倍的全球能量,又會如何?
2. 政府此刻動員一切力量,要求各界登報表態「支持警隊止暴制亂」,這完全是下級公務員心態、官僚秘笈「瞞上不瞞下」的hea交功課。在還未禮崩樂壞的年代,任何人自然「反對一切暴力」,但客觀現實是「逃犯條例」雖然極不得人心,但在立法會依然「夠票」;未能強行通過,和6月12日的衝擊有直接關係,而6月19日卻有破紀錄200萬人參與遊行,當時沒有一個人「譴責暴力」,充份反映通過「肢體暴力」制止「制度暴力」,無論口中怎麼說,在香港已經有了廣泛民意基礎,甚至形成了一個check and balance的 informal mechanism。設想下次有爭議法案,例如《國歌法》、《23條》,或簡單至類似港視發牌一類單一事件,又是通過武力衝擊才令條例不能通過,主流民意難道不高興?自然不會。這不同法國,儘管議會代表以離地精英為主,但通過民主制度,畢竟也可以改變燃油稅、富人稅一類議題;但在香港的「議會」「制度」,經過二十多年的教育,不同陣營早已知道「屈機」的政治現實,武力衝擊成了制衡議會的last resort,最終更得到主流默許。此刻雞毛蒜皮計算一個入閘機有沒有受損,通過「對話平台」譴責暴力,而不檢討政治制度本身,只是自欺欺人。
3. 馬克龍的對話平台以消散民氣為目標,但過程中起碼真的大鳴大放,沒有任何敏感問題屬紅線,而在法國社會,就算討論帝國復辟、「時代革命」,也是a piece of cake。黃背心運動期間,也有人提出修改憲法,建立「第六共和」,引入更多直接民主元素、令選舉制度更有利基層,但慢慢通過對話,發現操作並不容易,而且一般人並未準備迎接改變,最重要的是黃背心組織者對制度性的未來,也沒有清晰願景,所以對話才有消散民氣效果。但在香港,官方的所謂「對話平台」有其預設前提,刻意按港澳辦、北京風向,劍指「經濟問題」、「上樓問題」、「青年上流問題」,而對真正的root cause輕輕放下;然而港人和法國黃背心不同,對香港的制度性結局、特別是2047年,有非常憂慮的願景,也早已提出了各種完善想像,只是這些想像只要一碰到紅線(及其一千米以外的外圍),就已經要止步,否則後果自負;而且在可見將來,紅線只會更紅、線條只會更粗,連提出討論也有這樣的下場,何況付諸實行?結果越是這樣「對話」,越是按官方劇本撰寫「研究報告」,越是掩蓋真正的矛盾,反抗只會更激烈;但另一方面,一旦真的大鳴大放,討論過後一些有相當民意基礎的選項,卻又落實不了,同樣難以善後。這些盲點,都是法國無需顧忌的。
4. 法國的對話局部奏效,在於對話起碼未有煽動新的仇恨;但假如特區政府通過對話,嘗試把民怨由政制、警察轉向經濟議題,這卻是馬克思主義所謂「以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更大的危機只在後頭。要麼所謂「解決經濟問題」其實是全體既得利益者合謀,例如通過收回農地,反而重燃了市場對高地價泡沫的信心;要麼卻是針對傳統香港財閥,並以來自內地的「民族資本家」取而代之,就像針對國泰等非中資企業進行的針對性打擊一樣。但這只會把矛盾引回中港矛盾這個主軸:在這個全民調研、全民fact check、全民自媒體的年代,大家很快會發現在過去十年,新到香港的壟斷性既得利益者,究竟是哪些勢力,「留島不留人」令香港經濟換血之說,又會否只是空穴來風。例如本土研究社的Facebook專頁,就剛列出囤積農地的中資企業其實更厲害,不用說國企在香港各行業的戰略性投資,要是經濟議題變成鬥爭主軸,最終方向恐怕殊途同歸,而且連鎖打擊面更大。
香港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城市,各方利益糾纏不清,應爆未爆的炸彈俯拾即是,現屆已經失去一切執政權威的政府,真的行有餘力繼續攬炒?說這麼多,方向很清晰:希望政府正視root cause,不要再浪費時間、自欺欺人。現在的KPI不是下個月社會有沒有人衝閘,而是怎樣令香港十年後依然充滿榮光,不會因為說一句「願榮光歸香港」就要大興文字獄,面對現實吧,it’s NOT the economy, stupid。
明報筆陣2019年9月15日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美中最近感情不太好,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擦槍走火,上個禮拜,兩國外交戰火差點又被一張照片點燃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上傳一張寵物犬梅沙(Mercer)的照片,地上還擺著牠最愛的玩具,但正中間這隻…扼…好像有點尷尬,「小熊維尼」近年被網友當成對岸領導人的惡搞化身,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蓬佩奧恐怕也不會不知道,這張曬狗照就引發聯想了,難道是在暗指「咬殺維尼」嗎?怎麼不找個跳跳虎、米老鼠、不然凱莉的妹妹凱蒂貓都好啊?但偏偏是小熊維尼,這真的沒有故意嗎?還好那個梅沙看起來慈眉善目,年幼無知的樣子,要是換這隻來就更不得了。
而就在這張照片引發政治解讀的同時,美國又傳出,川普政府打算禁止所有中國共產黨員入境美國,再為美中關係投下震撼彈。美國聯邦法律「移民與國籍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裡面規定,如果美國總統覺得哪些外國人入境後,可能危害美國利益,就可以宣布禁止他們入境,禁多久也由總統自行裁量。川普2017年就曾經援引這條法律,對七個穆斯林國家發布旅遊禁令,雖然鬧上最高法院,但最後是被裁定合法喔~所以川普現在打算如法炮製,這次把目標換成中國共產黨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已經在美國境內的人,取消簽證、驅逐出境!
《紐約時報》引述四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爆料說,這紙禁令還在草擬階段,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共產黨員約有9200萬人,但美方估計,如果把家屬計算在內,禁令可能影響2.7億人。如此廣泛的禁令將是自2018年兩國貿易戰開始以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最具挑釁性的行動!
中國全部人口突破14億,2.7億是20%的人口,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而且人家臉上不會寫著「我是中共黨員」啊,美國政府要怎麼確認?真的要執行起來難度很高吧?
況且「入黨」可以說是中國人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一部分,想要升官升學發大財,入黨者得優勢,但並不代表一定支持官方的意識形態呀;對川普這個舉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嗆聲說:如果報導屬實,只能讓人感到美國的「可悲」,但民間態度就不太一樣了。
不少中國網友表示,他支持!因為他們不爽高官捲款赴美安享晚年,還拜託川普「認真處理」,幫中國老百姓抓貪官。但專家認為,禁令一旦上路,勢必會引發中方報復,同樣拒絕美國公民入境中國,讓美中關係雪上加霜。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從跨海叫罵升級到相互制裁階段。這場新冷戰開打,美國真的挺得住嗎?還是一個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所以美中真的會走向這條路嗎?
雖然「去中國化」已經成為川普競選連任的主打歌,但專家普遍認為,美國和中國翻臉百害無一利,還恐怕出現嚴重「戒斷症」。我們舉幾個例子,先拿禁中共黨員入境這件事來說,將直接衝擊到旅遊消費和房地產板塊。
在疫情爆發前,赴美外國旅客人數,中國排名第五,2019年共有280萬人次,雖然人數不是最多,但中國遊客卻是最會買的,他們停留期間平均會消費6700美元(約20萬台幣),比其他國際遊客多了50%,許多高檔精品店根本是靠中國遊客的荷包吃飯的。
另一份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在美國的旅遊支出增長了8倍,2015年中國遊客為美國經濟貢獻了270億美元;而許多中國高官雖然嘴巴上反美,但都私下在美國置產,拚命把小孩往美國送,根據全美不動產協會(NAR)的數據, 2018年中國人購買的美國房地產,總價值高達320億美元,其中10%是買給留學子女住,比例超過任何國際買家。
出口上,美國農業部門十分仰賴中國市場。根據統計,美國的三大出口國,冠亞軍是鄰居加拿大(18%)和墨西哥(16%),第三名就是中國,2019年出口額佔了6.6%,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先前的美中貿易戰,就導致原本應該銷往中國的大批美國農產品賣不出去,2019年家庭農場破產案例比前一年增加近20%。
就算美國人能撂下狠話,說你中國人的錢我不賺了,問題還沒有解決。中國是世界工廠是叫假的?現在美國吃的穿的用的,連保險套都是Made In China。最傷感情的就是,川普天天在那邊Chinese virus,Chinese virus罵中國是病毒發源地,但美國還是跟中國買了一大堆醫療器材。從4月起陸續空運到美國,光是第一架就載了80噸,舉凡口罩,防護衣,手套,溫度計,呼吸器,測試劑全都要跟中國買,連挖鼻子做採樣的棉花棒,這麼基本的東西都要跟中國買。
但是中國的產品良率有問題啊,N95不是N95,只有N而已,no good。你當他不知道嗎?都知道,英國,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芬蘭,加拿大,都抱怨過了,美國怎麼會不知道?但不買行嗎? 你美國企業為了省錢,把所有的工廠搬過去一二十年了,美國國內自己根本都不產了。美國現在給COVID-19教訓了一頓,知道不能這樣搞,兩黨有共識,這些要救命的器材不能仰賴別人,要自己做。現在美國死了十幾萬人,確診病例快四百萬,夠急了吧?連這麼急的產業,據估計美國製造業能趕上進度,都要好幾年的時間,所以那些比較不急的,沒有一下子不會死的,像汽車,你覺得要花多少年製造業會搬回美國?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研究,中國的製造業生產每減少100億美元,對美國的直接和間接衝擊就高達650億美元,川普想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恐怕經歷多年陣痛期。而且中國其實是美國的海外金主爸爸喔,目前中國持有1.08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僅次於日本(1.26兆美元)(第三名英國3935億美元),為美國預算赤字提供了大筆資金。
這波疫情讓美國經濟面臨「大蕭條等級」的經濟危機,目前經濟學家們分成兩派,一派認為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應該放棄貿易戰,想盡辦法挽救當前經濟,美中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而另一派經濟學家則認為,美國應該繼續升級貿易戰,一方面向中國索討更多利益,同時也能報復中國的防疫不利,但其實兩派殊途同歸,都不能否認在疫情後,美國經濟對中國的需求勢必增加,不過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出於政治利益,預料美國將繼續攻擊中國,讓貿易戰持續升級。如果川普連任成功,「去中國化」可能成為第二任施政重點,就算民主黨拜登當選,在美國反中情緒高漲的氣氛下,也不至於貿然向中國靠攏,因此無論民主黨、共和黨誰執政,未來幾年內,美國很可能會在中國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美中攜手發展經濟,已經20多年,短時間內想要無痛脫鉤,專家學者們都打了大問號。蓬佩奧坦言,美中經濟一體化程度高,中國外長王毅也說,美中關係發展至今已經很難「不顧實際強行脫鉤」。雖然美中不至於真的實質上開戰,但你認為這場貿易版的「修昔底德陷阱」,有可能避免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禁中共黨員
#脫鉤美恐重傷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介紹
訪問主編:邱靖絨
內容簡介:
如果我們不有所作為,塑膠絕不可能從我們的日常中自行退場!
塑膠的殺傷力驚人,海洋首當其衝,愛海洋不只拒絕一根吸管,你還可以做得更多!作者邀所有愛海洋的讀者,一起行動。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這本書正提供最佳解答。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有一天會比所有魚類還要多?
這已不是假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避免這一天的加速到來。
本書榮登英國亞馬遜環保暢銷書第一名,
全球最實用手冊——由英國綠色和平海洋部主任
收錄最新研究和建議,
以實用、有趣和簡易方法教你日常生活減用塑膠!
每一年,大約都有1,270萬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系統,奪走超過一百萬隻海鳥和十萬頭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命。到了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總重,甚至會多過所有魚群。塑膠汙染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環境大患,身處這個世代的「你」又可以做些什麼,反轉這股趨勢?
《減塑生活》是本淺顯易懂的日常減塑指南,站在反塑運動最前線的作者,透過本書,告訴你如何經由生活中的小小改變,為這個世界帶來大大的不同。舉凡買個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或是自發性清掃自家附近公園或海灘環境等簡單的小動作,都可以輕易改變我們生活的整個大環境。
作者威爾.麥卡拉姆是英國綠色和平海洋部主任,他不僅收錄最新研究與實用建議,以及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軼聞,還有全球各地社區的成功案例,使這本書能成為一本實用手冊,教導人們如何在自家、社區和工作場所,開始終結對塑膠製品的依賴。書中提出的建議從用環保杯買咖啡等簡單動作,到較鮮為人知的方法:例如用洗衣袋裝衣物,減少洗衣過程中衣物纖維釋出等,無所不包。此外,本書也引導讀者一同監督大型機構如企業和政府等,迫使他們擴大施行減塑措施,為生活帶來最大的改變。
我們必須動員數十億人跟我們一起行動,以聚沙成塔的力量,將這股減塑的風潮推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本書要給世界各地每天為這股塑膠汙染浪潮奮戰的每一個你!
這本書是喚醒大眾守護環境的一記警鐘——
希望能藉此串連起世界各地的力量,
終結人類對塑膠的依賴。
作者簡介:威爾.麥卡拉姆Will McCallum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的負責人。過去三年,他一直在反塑膠運動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常常拜會政府和各家公司機構,懇求他們協助處理這場塑膠危機。他還領導全球的綠色和平組織,在南極洋創立世界最大的保護區。近年他和他的團隊在南極洲駐守了一個月,打算了解塑膠汙染是否已經入侵這個星球最偏遠的地區。他熱愛長跑,也常常划海洋獨木舟探索英國海岸。他認為他之所以會如此鍾愛大自然和戶外活動,都是受到他祖父母、兒童文學《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影響,和英國BBC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影片的啟蒙。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危機都是自己找來的處理危機的首要條件是? - YouTube 的八卦
剖析現代 企業危機 五大面向:▻ 危機 演變:魔鬼藏在細節中──小事變大, ... 危機 修復:當 危機 終了,組織不應該浪費經驗,而應該把教訓當成 案例 ,更 ... ... <看更多>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2022危機處理ppt-房地產相關影片討論,精選在Youtube上的 ... 的八卦
2022危機處理ppt-房地產討論分析,精選在Youtube的熱門影片,找危機處理ppt,星巴克危機處理案例,危機處理案例分析,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在Youtube的 ... ... <看更多>
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 在 品牌危機處理案例 :: 攝影師掛保證 的八卦
攝影師掛保證,星巴克危機處理案例,危機處理成功案例ppt,2021公關危機案例,2020公關危機案例,2021公關案例,企業危機處理成功案例,危機處理案例分析,政府危機處理案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