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台灣.希望行腳」產業請益行程,我們拜會了和碩的童子賢董事長。
身為科技業的專業經理人,童子賢董事長長期贊助藝文團體,曾經籌資拍攝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式文學電影,這樣的用心令人佩服。
對於ICT產業、電視、電玩遊戲產業,童董事長有深入的觀察,不只關注產業脈動、全球趨勢,更關心在地的文化養成。
民間企業對於政府效能不彰的問題,感受很深。他以科技業系統設計的角度建議,政府可透過好的系統設計、新的管理方式,來掌握民意、提昇效能,也能對民意迅速做出反應。
我認為,ICT產業和設計產業是台灣的希望,若能協助政府推動老人長照體系的建制和食安管理的系統服務,可以帶動公共服務的新模式,提高人民生活的品質,甚至開創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創造出企業、人民和政府公共服務的三贏,這也是我們「點亮台灣.希望行腳」產業請益行程的理想和目標。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最新【著名詩人楊牧過世 曾被認為台灣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
詩人楊牧今天(13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
楊牧被譽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家,他在已逝的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博士(Nils Goran David Malmqvist)口中,被視為是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台灣花蓮。他中學時代起使用葉珊作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發表作品,在現代詩壇中開闢了一條抒情浪漫的道路。詩人學者焦桐曾說:「楊牧是台灣最勇於試煉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
在東華大學,有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上頭描繪著的楊牧記錄了他豐厚的人生:自17歲發表〈水之湄〉一詩以來,創作從不停歇,詩、文等專著超過50種,屢獲國內外各項文學獎肯定,除了文學創作外,楊牧在比較文學、翻譯方面,亦有極高成就。
楊牧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進入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後獲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在他32歲的時候,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作品風格也有改變,他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加上了冷靜與含蓄,並且積極介入現實層面問題的探討,提出許多對台灣社會的觀察,展現濃厚的本土關懷。他在1976年,與中學同學,包括詩人瘂弦、生化學家沈燕士等共同創辦洪範書店,洪範也是台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楊牧在1984年發表的著名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被認是暗喻戒嚴時期的重要政治詩作,其後不斷在台港中各式抗議場合中,受到年輕人引用與改編。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楊牧,1984(摘錄)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寫在一封不容增刪的信裏
我看到淚水的印子擴大如乾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魚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許枯骨和白刺,我彷彿也
看到血在他成長的知識判斷裏
濺開,像炮火中從困頓的孤堡
放出的軍鴿,繫著疲乏頑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衝開窒息的硝烟
鼓翼升到燒焦的黃楊樹梢
敏捷地迴轉,對準增防的營盤刺飛
卻在高速中撞上一顆無意的流彈
粉碎於交擊的喧囂,讓毛骨和鮮血
充塞永遠不再的空間
讓我們從容遺忘。我體會
他沙啞的聲調,他曾經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風雨
計算着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嚮導的使徒──
他單薄的胸膛鼓脹如風爐
一顆心在高溫裏熔化
透明,流動,虛無
(文/報導者;圖片提供/目宿媒體)
#延伸閱讀
【更多詩人生平與手稿,請見楊牧數位主題館】http://yang-mu.blogspot.com/
【關於詩人的創作和人生歷程:《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https://youtu.be/PCVhuq6J-ZQ
#楊牧 #RIP #報導者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今天是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發表會,歷時多年的努力,在民國100年完成,特別有意義。我透過臉書參與,表達對文學前輩由衷的敬意,也為這一種新的跨界藝術形式來背書。
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是影響過去60年台灣文壇的主要前輩,他們的作品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一個字、一首詩、一篇篇作品,啟發著很多人的心靈,成為幾代人各種藝術形式的靈感泉源,也讓累積正體中文底蘊的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的寶地。
6位文壇旗手成為大銀幕的主角,透過5位導演的創意呈現,不單只是紀錄,更讓台灣經典文學作品與精神,透過電影有更大的穿透力,獲得全世界更多的欣賞,也讓年輕人發現字裡行間的樂趣。 《電影臉書頁面http://goo.gl/ji551》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描寫六位作家的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明天起以影展方式上映,六部片中、描述作家王文興創作歷程的電影、「尋找背海的人」,今晚也搶先舉行首映,曾經在威尼斯影展拿下大獎的導演林靖傑,相當有創意地透過戲劇和動畫手法,精準描繪出王文興當年震撼文壇的作品、「家變」。
王文興口裡朗誦的,正是他在三十多年前震驚文壇的作品、「家變」。這本小說從內容形式、到語言文字,甚至是深刻刻畫父子衝突的情節,都因為太創新,1973年一發表,就引起正反兩面強烈的評價。
這本書引起大爭議,卻也變成文學系學生必讀的經典,但這一切,王文興都不在乎,他只想在文學這條路上,找出一種接近於詩的語言。
1939年王文興生於福建,七歲時舉家遷到台灣,短篇小說《欠缺》裡,寫的就是早年在台北市同安街舊居的景物,也就是現在的市定古蹟、紀州庵。
1960年代,王文興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和同班同學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到台大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他寫書很慢,一本《家變》就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又寫了23年,加上一本短篇小說集,總共只出了三本書,但是他的文字功力,卻隨著歲月不斷累積。
王文興用西洋文學的技巧寫小說,並大量使用自創的語詞句法,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新生代電影導演林靖傑,透過動畫、戲劇的手法,呈現王文興小說的魅力,也揣摩這位台灣現代文學史上、不能被忽略的作家,創作的內在心境。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
"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楊力州生於彰化,其父親在農村裡以肖像畫為生活工具,一心想成為畫家,楊力州回憶他童年老家的客廳,總是擺滿50張以上未完成或已完成的遺照。耳濡目染下,楊力州從小也喜歡畫畫,一路升上復興美工,大學也是就讀美術系。唯漸漸的他就明白父親跟藝術界畫家的差異。大學時代因為繪畫比賽獲8萬元獎金的楊力州,買了人生第一台攝影機,從此他不再畫畫,脫離美術世界。
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楊力州開始接觸大量的電影,並著迷不已。尤其是台灣紀錄片導演吳乙峰描述白化症的《月亮的小孩》,觸動並啟蒙了楊力州,發現世界有一群人渴望被別人認識、知道他們是誰。
畢業後,楊力州在復興美工當了兩年老師,但對於將來的可預期感到不安,想到自己就要教書一輩子,人生的牌如此確定攤在眼前,毫無未知,30歲的他乃毅然決然離職,前往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電影。
多年後,2019年上映的《紅盒子》,主題是布袋戲傳承與父子關係,但楊力州自言,隱性子題是人如何成為自己。他坦率表示,他跟《紅盒子》的陳錫煌其實都一樣,想要成為自己,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只是他在大二時走向與父不同之路,而陳錫煌要到76歲時才邁向自我之途。且楊力州另有所悟,關於父親對他的期待,或是他自身的想像,是他少年時想要成為父親所期待成為的樣子,根本不是父親加諸於他。
因緣際會下,楊力州展開老人命題的紀錄片創作,一為失智失能老人的《被遺忘的時光》,楊力州企圖紀錄、呈現他們的世界的真實,與常人的世界的真實,彼此之間的巨大落差。另一則是老人家跳舞的《青春啦啦隊》,反向地看望健康老人如何走向晚年。兩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捕捉、凝望老人的生活現狀與樣貌,楊力州希望能有更多的面向理解老人群體日常。
拍攝紀錄片時,楊力州會全神投入現場,拍完有難以抽身之感,他認為自己太難說再見,所以會持續關注被攝者後來的狀態,包含《奇蹟的夏天》那群踢足球的國中生們。楊力州提到,《奇蹟的夏天》首映後,對他們說過的一番話耿耿於懷多年,因為他在當下的勉勵是要年輕人們努力踢足球,但楊力州心知肚明台灣並沒有良好的足球環境。
7、8年後,楊力州前往台中觀看世足會外賽中華隊對越南隊,即便中華隊輸了,但在場11位足球員中有4名國手是《奇蹟的夏天》裡的中學生這件事,對楊力州而言,就已經是勝利了,至此,楊力州心中才能舒坦,不再感到愧疚憂愁。
小檔案
十五歲時希望可以成為畫家,卻在二十五歲時成為老師,本來以為會一直教到六十五歲退休,沒想到三十四歲時得到金鐘獎,接著三十七歲得到金馬獎,之後成為想都沒想過的導演。也因為拍片,他成為別人眼中的體育政策、老人議題、東南亞政策、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其紀錄片作品有《紅盒子》、《我們的那時此刻》、《拔一條河》、《青春啦啦隊》、《兩地: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林海音》、《被遺忘的時光》、《征服北極》、《水蜜桃阿嬤》、《奇蹟的夏天》、《新宿驛・東口以東》、《飄浪之女》、《我愛(080)》、《打火兄弟》等。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後製/賴炫佑
作品提供/楊力州
場地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導演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cover-people
#導演 #紀錄片 #一影像 #楊力州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 「他們在島嶼寫作」全系列介紹 - YouTube 的八卦
⛰關於「# 他們在島嶼寫作 」 2011年「 他們在島嶼寫作 」第一系列首次推出六部紀錄片,呈現六位作家:林海音、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王文興、楊牧的文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