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粉政治的雙重思考現象
#如何避免陷入鄉愿大醬缸
前幾天我有個喜歡哈拉的朋友說,我們平常都在同溫層裡面瞎聊,應該「跨出同溫層」,瞭解一下韓國瑜粉、國民黨粉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所以他跑去「夜探敵營」,申請加入了一個韓粉的臉書群組。
過了兩天,他跟我說,他放棄了,因為「韓粉的思維真的不是我能夠理解的,我看了頭好痛」。
我有點同情他。畢竟他去群組裡面,舉目所及都是鐵到沒程沒度的韓粉。作為高雄人,我的現實生活也少不了有票投韓國瑜的朋友,只要不碰政治,和他們相處也都很愉快。不過,一小部份韓國瑜鐵粉的思維,真的會讓我感到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從哪冒出來的呢?
剛才發呆的時候,一個名詞突然湧上心頭-英國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小說《1984》裡提出的概念,叫「雙重思考(doublethink)」。
歐威爾給「雙重思考」這名詞的定義是:同時接受兩種相違背的信念或行為,明知它們互相矛盾,卻仍說服自己都照單全收。
觀念不太好理解?我們不妨看看幾個例子:
一邊說「政治人物必須勤政愛民」,但另一方面又對韓國瑜頻繁的請假曠職無動於衷。
一邊說高雄市府負債數額高、必須省吃儉用,但另一方面又贊成韓國瑜大灑公帑坐直昇機。
一邊說期待韓國瑜當好高雄市長,但另一方面又說總統非韓不投。
一邊說韓國瑜是「正向能量、道德模範」,但另一方面又支持韓國瑜說「能撈就撈、能混就混」。
一邊說韓國瑜是「腳踏實地在為高雄設想」,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挖石油、迪士尼、賽馬場等謬論是好點子。
好啦,打韓粉打得有點多了。講個網路上看來的笑話吧!
有位年輕朋友A,非常憤恨民進黨的勞基法修惡,去到哪裡都說「還我勞權」、「還我七天假」。結果前一天郭台銘宣佈角逐總統,他突然說,他要支持郭董。他的朋友就問他,郭董不是那種最不在乎勞權的企業家嗎?你看富士康當時跳了幾個人下去!
他說:「我不管!郭董有能力,可以帶領大家賺到錢!」
他朋友說:「你之前不是最恨民進黨,說他們都是『資進黨』嗎?怎麼現在反倒支持台灣最大的資本家呢?」
某A:「……」
好啦,笑話講完了。但笑話背後,反映的是華人社會裡面普遍存在的「雙重思考」問題。就像歐威爾在《1984》裡面所揭示的,這是長期被極權政體洗腦、規訓以後的結果。兩個截然相反的信念或行為放在一起,任誰都會感到不舒服,也就是心理學家常講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但是習於「雙重思考」的華人們,往往會自己生出一套邏輯,把兩個矛盾的東西湊在一起。而這個邏輯是悖離客觀事實的。往好聽一點講叫「鄉愿」,往難聽一點講叫「腦補」,再往難聽一點講叫「硬拗」,用日本話講就是「支離滅裂な思考・発言」。
所以一邊說韓國瑜是「正向能量、人格高尚」,又贊同韓國瑜說「能撈就撈、能混就混」,中間的腦補就是「韓國瑜真性情、不做作」。
所以一邊說韓國瑜是「勤政愛民」,又一邊默許韓國瑜宿醉曠職,中間還要幫忙腦補「韓國瑜做得好累喔!要好好保重身體喔!」
噢這些邏輯看得我頭好痛,真的要耐住好大的性子才能寫完這篇文章。
與其說這些人是「雙重思考」,不如說是因為他們被洗腦習慣了,認同都跟著極權政黨或偉大領袖在走;但天下沒有完美的政黨,更沒有完美的人格,所以極權政黨或偉大領袖掌權後,長期目標,就是灌輸人們「雙重思考」的思維模式。讓他們眼睜睜地看到政黨和領袖所講的和所做的產生嚴重矛盾時,順民們還能夠乖乖地幫領導們合理化。
一開始的時候,極權領導者還要試著欺騙群眾;當「雙重思考」的習慣養成以後,領導者就不需要欺騙群眾了,順民會自己欺騙自己。
孔子所謂的「鄉愿,德之賊也」大概就是指這類型的思維。雖然中國後代的極權領導者們,用改編過的孔子思想奴役了好大一批人民,但是如果還原到三千年前孔子的原貌的話,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孔老夫子的腦袋是異常清楚的,只是後人遵循的都是孔子的幻影而已。
要避免被這種「雙重思考」的鄉愿醬缸馴養成極權奴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支持任何政黨、政治人物與口號以前,要先釐清事實:這些人講的和做的是否一致?然後再深入自己的內心,探討對自己最重要的議題是什麼?
我們都很清楚,民主政黨與政治人物沒有完美的,也不可能在每個議題上和個人同步,也不可能在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事事盡如人意。但是如果搞清楚個人的底線,知道對自己最重要的議題是什麼,凡事基於事實來做判斷,就不會做出「XX一樣爛,票投(另一個言行更加嚴重不一致的)OOO」這種自相矛盾的民主抉擇來。
最後,轉錄前一天年代新聞台《年代向錢看》的專訪片段。如果看完以後覺得不會頭痛的,那小弟也只能大感佩服了!
https://youtu.be/QNurtttqWW8?t=2649
(作者:#C編)
📖 參考閱讀
中國禁聞網,《比「欺騙」更有效的洗腦手法—基於「雙重思想」的思維控制》
https://www.bannedbook.org/…/…/comments/20140805/284008.html
編按:維基百科裡面把doublethink翻譯成「雙重思想」。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購買連結:https://bit.ly/3fmId0J 全館不限商品折抵券: https://bit.ly/3fnV1UA 五分鐘精華版: https://bit.ly/37QkV16 我本來以為拖延只是想逃避無聊耗時的事情,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更深層的答案。 決定要做拖延類的主題時,我大概翻了四本書...
「人格心理學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你是哪種人格類型?5大人格測試!【心理學】 | 維思維-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人格心理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人格心理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八卦
#韓粉政治的雙重思考現象
#如何避免陷入鄉愿大醬缸
前幾天我有個喜歡哈拉的朋友說,我們平常都在同溫層裡面瞎聊,應該「跨出同溫層」,瞭解一下韓國瑜粉、國民黨粉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所以他跑去「夜探敵營」,申請加入了一個韓粉的臉書群組。
過了兩天,他跟我說,他放棄了,因為「韓粉的思維真的不是我能夠理解的,我看了頭好痛」。
我有點同情他。畢竟他去群組裡面,舉目所及都是鐵到沒程沒度的韓粉。作為高雄人,我的現實生活也少不了有票投韓國瑜的朋友,只要不碰政治,和他們相處也都很愉快。不過,一小部份韓國瑜鐵粉的思維,真的會讓我感到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從哪冒出來的呢?
剛才發呆的時候,一個名詞突然湧上心頭-英國名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小說《1984》裡提出的概念,叫「雙重思考(doublethink)」。
歐威爾給「雙重思考」這名詞的定義是:同時接受兩種相違背的信念或行為,明知它們互相矛盾,卻仍說服自己都照單全收。
觀念不太好理解?我們不妨看看幾個例子:
一邊說「政治人物必須勤政愛民」,但另一方面又對韓國瑜頻繁的請假曠職無動於衷。
一邊說高雄市府負債數額高、必須省吃儉用,但另一方面又贊成韓國瑜大灑公帑坐直昇機。
一邊說期待韓國瑜當好高雄市長,但另一方面又說總統非韓不投。
一邊說韓國瑜是「正向能量、道德模範」,但另一方面又支持韓國瑜說「能撈就撈、能混就混」。
一邊說韓國瑜是「腳踏實地在為高雄設想」,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挖石油、迪士尼、賽馬場等謬論是好點子。
好啦,打韓粉打得有點多了。講個網路上看來的笑話吧!
有位年輕朋友A,非常憤恨民進黨的勞基法修惡,去到哪裡都說「還我勞權」、「還我七天假」。結果前一天郭台銘宣佈角逐總統,他突然說,他要支持郭董。他的朋友就問他,郭董不是那種最不在乎勞權的企業家嗎?你看富士康當時跳了幾個人下去!
他說:「我不管!郭董有能力,可以帶領大家賺到錢!」
他朋友說:「你之前不是最恨民進黨,說他們都是『資進黨』嗎?怎麼現在反倒支持台灣最大的資本家呢?」
某A:「……」
好啦,笑話講完了。但笑話背後,反映的是華人社會裡面普遍存在的「雙重思考」問題。就像歐威爾在《1984》裡面所揭示的,這是長期被極權政體洗腦、規訓以後的結果。兩個截然相反的信念或行為放在一起,任誰都會感到不舒服,也就是心理學家常講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但是習於「雙重思考」的華人們,往往會自己生出一套邏輯,把兩個矛盾的東西湊在一起。而這個邏輯是悖離客觀事實的。往好聽一點講叫「鄉愿」,往難聽一點講叫「腦補」,再往難聽一點講叫「硬拗」,用日本話講就是「支離滅裂な思考・発言」。
所以一邊說韓國瑜是「正向能量、人格高尚」,又贊同韓國瑜說「能撈就撈、能混就混」,中間的腦補就是「韓國瑜真性情、不做作」。
所以一邊說韓國瑜是「勤政愛民」,又一邊默許韓國瑜宿醉曠職,中間還要幫忙腦補「韓國瑜做得好累喔!要好好保重身體喔!」
噢這些邏輯看得我頭好痛,真的要耐住好大的性子才能寫完這篇文章。
與其說這些人是「雙重思考」,不如說是因為他們被洗腦習慣了,認同都跟著極權政黨或偉大領袖在走;但天下沒有完美的政黨,更沒有完美的人格,所以極權政黨或偉大領袖掌權後,長期目標,就是灌輸人們「雙重思考」的思維模式。讓他們眼睜睜地看到政黨和領袖所講的和所做的產生嚴重矛盾時,順民們還能夠乖乖地幫領導們合理化。
一開始的時候,極權領導者還要試著欺騙群眾;當「雙重思考」的習慣養成以後,領導者就不需要欺騙群眾了,順民會自己欺騙自己。
孔子所謂的「鄉愿,德之賊也」大概就是指這類型的思維。雖然中國後代的極權領導者們,用改編過的孔子思想奴役了好大一批人民,但是如果還原到三千年前孔子的原貌的話,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孔老夫子的腦袋是異常清楚的,只是後人遵循的都是孔子的幻影而已。
要避免被這種「雙重思考」的鄉愿醬缸馴養成極權奴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支持任何政黨、政治人物與口號以前,要先釐清事實:這些人講的和做的是否一致?然後再深入自己的內心,探討對自己最重要的議題是什麼?
我們都很清楚,民主政黨與政治人物沒有完美的,也不可能在每個議題上和個人同步,也不可能在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事事盡如人意。但是如果搞清楚個人的底線,知道對自己最重要的議題是什麼,凡事基於事實來做判斷,就不會做出「XX一樣爛,票投(另一個言行更加嚴重不一致的)OOO」這種自相矛盾的民主抉擇來。
最後,轉錄前一天年代新聞台《年代向錢看》的專訪片段。如果看完以後覺得不會頭痛的,那小弟也只能大感佩服了!
https://youtu.be/QNurtttqWW8?t=2649
(作者:#C編)
📖 參考閱讀
中國禁聞網,《比「欺騙」更有效的洗腦手法—基於「雙重思想」的思維控制》
https://www.bannedbook.org/…/…/comments/20140805/284008.html
編按:維基百科裡面把doublethink翻譯成「雙重思想」。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司法精神醫學體系改革2:司法鑑定的漏洞比想像還多!】
首先,感謝各方專家前輩紛紛賜教,讓我深深覺得用功還不夠,且這個領域要改革的項目實在太多,我們團隊會盡快將這些精闢意見整理,以作為我們推動修法與監督行政單位的依據。事實上,精神醫療的最大洞,是在社區預防與復健項目,這涉及錢在哪裡?資源如何分配?跨領域如何整合?等問題,我們會繼續來推動這條漫長改革的路。
今天的系列二,我們會稍微聚焦到法律問題上,先來探討在昨天「系統化攔截模型」中「攔截點3」從法庭與監獄的問題,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可不可以讓精神犯罪者得到適切的處遇。在勇警李承翰殉職事件一審判決後,許多民眾對精神醫學鑑定,以及法官判決感到失望,我這邊還是要來快速帶大家看一下精神犯罪者的鑑定重點為何,而哪邊應以專家意見為主,哪邊法官又需做定奪?
首先,幾乎世界所有國家,都需要有責任能力才能受刑罰,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上個月美國有個五歲男童開休旅車想「去買藍寶堅尼」。假設此男童在路上失控撞死路人,那他要負過失殺人罪刑入獄嗎? 而若是他朝向路人衝撞,那要判死刑嗎?想當然,在此狀況下,監護人須負起民事賠償責任或可能的兒福法令刑責,然而,我們卻無法將五歲兒定罪。
因此,各國的法律制度經過兩個世紀的演變,大多把犯人(以下以精神障礙犯罪者為例)分為「完全責任能力」(依法判刑),「部分責任能力」(酌減其刑+保護治療),「無責任能力」(只需保護治療)三類,而判別準則經過演變,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20世紀下半後,不論是美國的模範刑法典或1975年德國刑法,都走向「犯罪時要有精神疾病」+「因此辨識能力&控制能力有問題」的雙重檢定法則。
但問題來了,司法鑑定,不是只有「責任能力鑑定」,在犯罪者被司法體系攔截時,為了與醫療體系互相配合,我們需要的是「三重能力鑑定」:
1. #受審能力鑑定:所謂受審能力,是指「幫助審判進行」以及「幫自己做重大決定」的能力。犯罪者必須知道自己是被告、知道被告什麼罪、知道刑事法庭是「檢察官起訴被告,律師辯護,再由法官判決」這個過程,最後要能有幫自己做決定(例如要不要上訴、認罪協商等等)的能力。
你可能覺得,管他受審能力,人抓來審就對了。然而,沒有受審能力的混亂病人,最大問題可能是無法釐清犯罪真相,導致判決不準確,譬如其實是別人殺的但堅持相信是自己殺的等等怪異思考。當然,為了個人的尊嚴與其權益,也需要他神智清楚的就審。舉個非精神疾病的例子比較好瞭解,日本「京阿尼縱火案」的犯人,由於縱火燒到自己難以言語,因而是把他醫到一定程度後再正式抓上法庭審判的。
而精神病患很多發病時,充滿幻覺、妄想,言談缺乏連結與邏輯,在法庭上根本不知道在幹嘛。因此這時就要先強制治療一段時間,評估穩定後再去審判。這也能減少「裝病脫罪」的機會,因為抓到以後先送進精神科病房治療,失去自由以外,24小時接受三班護理觀察,每天會談,還要做各種檢查,藥物治療,如果再裝就關久一點,一般人根本不可能維持24小時戒備好幾週到能騙過專業團隊的。
2.#責任能力鑑定:《刑法》19條在2005年修法時,修法理由中提到,關於責任能力多「認以生理學及心理學之混合立法體例為優」,「生理原因」指的是「有無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為準」,「實務即可依醫學專家之鑑定結果為據」,而「心理原因」則是「行為人之辨識其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是否屬不能、欠缺或顯著減低。」這部分「由法官就心理結果部分判斷」。
也就是,犯罪時有精神疾病並不能「脫罪」,而是要看他是否處於「無法辨識行為違法」,或「無法依其辨識控制行為」,要達到如此混亂的程度,其實是不多見的。就算符合刑法19-1,我們應視為「有罪但有心智疾病」(guilty but mentally ill, GBMI),亦即「無刑事責任」(Not criminally responsible, NCR),仍須根據刑法87條監護處分。
3. #再犯風險鑑定:判斷病人的責任能力後,對於責任能力下降或失去,需要監護處分的病人,其實還需要判斷其「危險性」與「再犯風險」,來覺得後續處遇的位置,例如,「高暴力、高再犯風險」,就需要到戒備森嚴的「司法精神病院」去,若治療效果不佳,可能要長期拘留於此。而「中度風險」,則一般送到精神專科醫院的「司法精神醫學病房」。一些犯下輕罪,同時「低度風險」的患者,則是在一般精神科住院甚至社區服務治療,譬如我就聽過我們團隊的醫學顧問講過,有一個失智症的阿婆偷拿一塊豬肉被監護處分六個月;或是從小智障+聾啞人士,被拐騙去搬漂流木,結果違反森林法監護處分一年,同夥都放出來了他還在住院,這類的患者或許接受有強制力的社區治療還對他們比較有幫助。
至於風險鑑定的工具,大致分為非結構臨床分析,精算風險分析(ARA)和結構性專家判斷(SPJ)。其中,非結構分析較為主觀的,預測能力較差;而精算風險分析則是納入一系列的風險因子,根據統計提供一個數據化的預後估計值,來預測未來暴力的可能性;結構性專家判斷則納入部分專家專家彈性調整整體的風險程度。大體上,ARA和SPJ有相同的預測準確性。但某些證據累積較多的領域,ARA的預測力比SPJ好,但SPJ對於治療後的追蹤預測效果較好。
我們來看看實務層面的例子,以我國為例:
1. #受審能力:
我們的法律其實有受審能力的概念,這是來自《刑事訴訟法》第 294 條:「被告心神喪失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者,應於其能到庭以前停止審判。」
問題在於,刑法已在2005年修正時拋棄「心神喪失」的傳統責任能力概念,但刑事訴訟法第294條卻未一併進行修正、仍保留半世紀前「心神喪失」的文字,因此,大概只有「對外界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及判斷作用」的患者(如昏迷、嚴重譫妄、嚴重失智症)才符合。對於精神病極度發作,認為自已是有八隻腳和100個眼睛的外星使者的患者,並不能符合這條,使得刑訴294很難運用。
因此,實務層面我們會發現很多沒有受審能力的個案仍然被審判、被判刑,例如北投殺童案主嫌,在法院上堅持自己沒病,辯護律師主張精神異常抗辯,是國家機器派來迫害他,誣賴他有病的壞蛋,這種混亂狀態,除了讓法庭增加喜感,並不利釐清真相,追究責任。把他醫到穩定再來審,並非讓他脫罪,而是讓他能神智清楚的知道,自己必須誠懇的面對受害者與司法,無法逃避!
2. #責任能力:
我們上面講過,根據修法意旨,生理原因由醫師鑑定,而心裡原因則有法官充分根據各方證據判斷後判定,然而,實務上法官也常把後者丟給醫師,導致完全由醫師決定審判的過程,和立法精神明顯不符。
再者,許多輿論認為鑑定過程過於草率,其實一部分是沒有足夠鑑定時間與資源,或是在病患急性發作期,就趕著要求做出結論。給予鑑定團隊充分的時間,足夠的法律授權,提升刑事案例之鑑定費用,都是實務上需要的措施。反倒在同一審中找不同團隊多鑑定幾次,並不是最急迫的需求。
最後,對於「有罪但有心智疾病」的個案,目前修法方向朝向打開《刑法》87條的監護處分時間天花板,這點我也贊成。但須注意,過去立法時會設監護處分五年,是根據一些證據顯示(白話的說)「五年醫不好大概也很難好了」,問題是,延長監護處分後,對於高再犯風險個案,或是部分合併人格疾患,在精神症狀改善後,犯罪風險仍難以降低個案的長期拘禁場所如何規劃? 在長期監護處份期間,是否能隨著病情調整治療模式? 監護處份結束後,如何在社區追蹤(目前沒有具有約束力的機制)?這些配套措施,是延長年限以外,需要規劃的!
3.#再犯風險:
我們上面講了很多專業的風險評估方式,但是台灣實務上的鑑定報告會不會寫呢?答案一般來說是:沒有!
唯一和再犯風險評估較有關的法條是《保安處分執行法》第46條:「因有刑法第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二十條之情形,而受監護處分者,檢察官應按其情形,指定精神病院、醫院、慈善團體及其最近親屬或其他適當處所。 」也就是說,決定風險高低的,竟然不是專家而是檢察官自己決定! 各位可曾看過法官判監護處分,而檢查官送去慈善團體執行的? 答案當然沒有,因此每個人都是送到地檢署簽約的醫院去,那就沒有所謂風險分級了。
這個目前或許還不是問題,但未來建立「司法精神病院」,或是監護處分年限可無限延長,病人病情改善,但仍有部分風險時,是否都仍需要昂貴的特殊單位住院治療? 或是可以移轉到低強度的病房或社區治療?這就需要建立風險分級的制度!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要改善我們的精神疾病犯罪鑑定過程,並讓病犯得到該有的刑罰,同時接受治療,這需要很完整的配套,除了《刑法》外,還要修《刑事訴訟法》、《保安處分執行法》以及其他配套法令,這也是我們要在國會繼續追蹤的!
明天,我們團隊會再跟大家報告英國、日本的風險分級方式,以及世界各國的司法精神病院狀況,還有台灣成立司法精神病院會面臨的實務層面問題,請大家繼續指教~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購買連結:https://bit.ly/3fmId0J
全館不限商品折抵券: https://bit.ly/3fnV1UA
五分鐘精華版: https://bit.ly/37QkV16
我本來以為拖延只是想逃避無聊耗時的事情,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更深層的答案。
決定要做拖延類的主題時,我大概翻了四本書,直到這一本,我就知道,就是它了。
作者從剖析拖延者的內心,直至這種心理障礙是如何被引發出來的,寫得非常細膩,而且這本書有個我特別喜歡的地方,就是它的舉例非常多元,可能是兩位作者是開業心理醫生的緣故,書上寫的例子非常貼近生活,也能更迅速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如果你跟我一樣,深受拖延所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愛拖延
如果,你不想跟我一樣事情都累積到週末才做(然後朋友越來越少)
這本《拖延心理學》,非常推薦給你
我偷偷打開了付費會員摟: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維思維WeisWay Youtube 的評價
在上期在黑暗三角人格中有談到自戀型人格是怎樣的情況。因為只聊到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還有很多其他的描述沒說到,例如,自戀型人格的特徵是什麼啦?他的診斷標準?什麼導致他們自戀等等。那這集就來詳細的聊聊自戀型人格障礙吧
------------------------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bit.ly/2CoCFFD
【訂閱按這裡】
https://bit.ly/38OqWfl
【維C Line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13483644
【目錄】
00:00 介紹
00:47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05:33 舉個例子
07:56 統計
08:40 診斷標準
09:58 成因
11:15 精選留言 + 記得分享喔
--------------------------------------------
【想當YouTuber的按這裡】
▶️ 課程【內有介紹】 ‣‣ https://bit.ly/2Z0DLjb
(現在$200 OFF)
數據分析工具(免費)
https://bit.ly/2CurquY
想學動畫!(有免費的)
https://bit.ly/393B8kd
----------------------------
【其他平台按這裡】
Facebook: 維思維
https://www.facebook.com/weisway18/
IG :weisway18
https://www.instagram.com/weisway18/
----------------------------
【推薦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https://bit.ly/38UyyNd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https://bit.ly/2WaJDEM
如何控制夢? : https://bit.ly/2AQZb9l
為什麼聽自己錄音會覺得難聽?https://bit.ly/3elDRXh
失眠?這樣做!: https://bit.ly/2Cm6DJT
你到底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https://bit.ly/2OgD9Qn
--------------------
【播放列表】
心理學小知識 https://bit.ly/3gUi1LR
生活小知識: https://bit.ly/3j42fjI
科學小知識 https://bit.ly/2DyyDuu
健康小知識 https://bit.ly/3egiPJj
動畫謎語 https://bit.ly/3eswQE9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延續著上一集的主題「想要找一份工作安穩一輩子?這樣想,你就會被淘汰!」。
我們談到了「思想遺毒」,會阻礙你生涯的發展。假如你對於我提出的危機,仍然有懷疑或者是保留,那麼你不妨聽聽看這個故事。
十年前呢,就有用手機的人喔,都知道一個品牌,叫「諾基亞」。
他們從1996年開始,連續15年的時間,都獲得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而這樣的榮譽呢,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為諾基亞帶來前所未有的利潤。
不過就在iPhone推出之後,徹底改變了手機的定義,諾基亞仍然對於這個現象有一點傲慢,仍然覺得自己夠大、夠穩,所以不怕iPhone的威脅。他們覺得呢,沒有必要跟iPhone,甚至於Android的系統,去進行任何的協商跟合作。
正是因為這樣的致命決策,諾基亞並沒有及時的搭上「智慧型手機」這個高速列車,從此呢,就被消費者遠遠的甩開。
甚至於在2017年,它們全面的退出東方市場的時候,他們當時的總裁就說喔:「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失敗了!」
諾基亞確實沒有做錯什麼,而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喔~「什麼都沒有做!」
談到這裡你以為我要跟你說,諾基亞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迷信過去的輝煌,自以為是的認為就算不創新,沒有跟上潮流,也能夠穩穩的活下去?
但是,其實並不是喔!
我真正要告訴你的就是啊,科技的發展會消滅很多、很多的工作跟公司,但同時呢,也會創造更多新的工作跟新產業。
就像汽車一旦發明之後,馬車伕就不再被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鋪路工人,或者是加油站的人員。當ETC上路之後,國道收費員就會被裁撤,這個時候會需要更多的系統維修,和安裝的人力。
因此喔,我真的要說的不是工作消失了,而是當「新的工作」發生的時候,你還做得來嗎?你有能力跟上去嗎?當「穩定」成為你生涯的唯一信念時,你就很容易停止學習跟成長。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會影響「行動」,而行動會造成「結果」,那麼不管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你都逃不掉啊!
而諾基亞的沒落就是在警告我們,活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要是不趁早幫思想排毒、不斷的升級思維,你的人生崩盤也只是遲早的事。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很好奇,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知道,自己腦袋有沒有毒?跟得上跟不上時代?
以下呢,我會分析「三種」一般人在生涯規劃的時候,很容易有的「思想遺毒」。讓你明明活在21世紀,但卻繼續用20世紀的腦袋,因而卡住自己,只能被焦慮感淹沒,但是卻找不到任何可以翻身的方法。
第一種思考的遺毒呢,就叫做「太需要正確答案」。
我有一個學生,他嫌現在的工作太累、太操,他想要換工作,也投了很多履歷,結果等到了兩家公司請他去做面試。
在面試完A公司之後,他很滿意A公司的薪水很高,但發現它們的內部鬥爭有點嚴重,這並不是他喜歡的工作氛圍,所以他決定去看看B公司。
而B公司的薪水雖然差了一點,不過員工相處比較和諧,但我的學生又考量到,B公司的產業相對比較沒有前景;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定,不知道該選哪一家公司。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裡,我這個學生一直很焦慮,因為沒有人可以跟他保證,選哪一家公司才是「對」的。再加上呢,他太害怕自己選錯,會導致自己的「失敗」。
所以呢,他決定去求神問卜、去擲杯啊!也就是喔,他寧可把責任推給神明,而不是自己做決定,真的是喔,不問蒼生問鬼神啊!
我這個學生就是典型的,把「做決定的成敗」,跟自己「個人的價值」劃上了等號。之所以會有這種心態,其實跟我們從小的學習經驗,是很有關聯的。
在傳統的教育裡面,我們每個人都是身經百戰,看到題目就要在最快的時間裡想到答案,並且做出反應,這樣子才能脫穎而出,或者是順利畢業。
你可能以為這只發生在校園裡,然而這樣的考試習慣,很容易讓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為一切都有「答案」,因而沒有辦法跟「不確定」共處。
因此呢,就算離開了學校,這個習慣還是會留著,當生活一遇到挑戰,我們就很想快的,想找一個「答案」來解決它,然後呢,獲得高分或者是順利通過考驗。
但事實上呢,需有要「正確答案」,它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因為就算神明幫你做了決定,也不代表你從此以後就能飛黃騰達啊;任何決策的重點,都是在做了決定之後,才是真正的開始。
就像你決定結婚,並不是結了婚之後,從此以後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真正的考驗,都是在結婚之後的生活經營,這是一樣的道理啊。
如果你也認同在快速變動的21世紀,任何看起來很對的答案,過一陣子就會被推翻,所以呢「太需要正確答案」,這其實是一個有問題的觀念。
如果你想要升級到更有適應力的想法,那麼你首先要修煉的,就是啊「別讓感覺走在前面」這個功夫。也就是說,你要很小心的覺察自己的思考重點,別把力氣放錯了地方。
要是你滿頭滿腦的只想著「如果選錯了怎麼辦呢?」,讓這樣的焦慮走在前面的時候,你就什麼事情也都做不了。
你只會一直用「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妄想要預測「未來」。這樣的思考方式,你到底是想要幫助你自己,還是在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說到這裡啊,就讓我想起自己的經驗。我跟嘉玲在創立「啟點文化」之前,我們也曾經有創業失敗的經驗。
如果你問我:「再次創業,會不會擔心?」,說沒有是騙人的。但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如果我們讓那些擔心,跟害怕的情緒走在前面;而不是很務實的,去計算「假如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我們會有哪些具體的損失?我們是否承擔得起?」
如果呢,當年我們讓情緒走在前面,你今天就不會認識「啟點文化」了。
我們之所以能夠下定決心,是因為我們很清楚,在21世紀面對「失敗」的定義,就叫做「原來這樣子做,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樣子而己。而這種對失敗的「重新定義」,才是能夠幫助我們面對未來的關鍵思維。
在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當中,會用很實際的方法,讓你學會面對生命的關鍵選擇時,該怎麼想?
特別是剛剛的例子,多數人沒有辦法下決心,是因為把自己卡在失敗的「感覺」裡;而不是務實的去評估「如果最差的結果發生,我是否能承受?」,以及啊「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會有最差的結果?」
其實只要你能夠想清楚這些,要做決定與下決心,其實就不困難了!
再來,第二種落後的觀念,那就是認為「只要認識自己,一切就會沒問題」。
坊間很多談「生涯」的書籍,和專家都會告訴你,找到自己的天賦或熱情非常的重要;所以你一定做過不少的生涯測驗,或者是人格特質的測驗。
想透過這些標準化的測驗,來發現自己的優勢,像是有沒有語言啊、藝術啊、數理啊…這些天份?
等到確定之後,就往那個方向走,覺得呢「選對了」就應該沒問題。這就讓人產生一個很大的迷思,那就是一定要找到「熱情」,才能開始。
所以我就發現喔,很多人終其一生最大的熱情,就是不斷的在找熱情。
於是客觀來看喔,他只是從一個興趣換到另外一個興趣,在本質上,並沒有為自己累積任何資源、能力或者是認知啊。
你覺得不斷找熱情的人生,會是個「好人生」嗎?
相反的,還有一些人喔,他們確實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熱情跟召喚;可是這也不等於,他們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啊。
其實呢,「熱情」是個生涯的假議題;過好人生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具備「創造結果的能力」?因為只有具備「創造結果的能力」,你才能夠讓眼前的事情得到圓滿。
就像我常說的「幸福並不是找到『對』的事來努力,幸福是透過做『對』眼前的事情,去引發出下一件『更對』的事啊!」
如果沒有「創造結果的能力」,就算找到了「熱情」,那又怎樣呢?所以呢,創造結果的能力,才是你是否能過上好人生的關鍵指標。
這就讓我想到一個賣座的國片,「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先生。他就是一個擁有熱情,但同時也能夠創造結果的最佳典範。
「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然而呢,對魏導有一點認識的人都知道喔;其實在拍「海角七號」之前,他真正想拍的電影,是「賽德克巴萊」。
只是當時礙於自己的知名度不夠,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所以呢,他抓住了「海角七號」的機會,盡一切的努力,後來「海角七號」叫好又叫座;這才讓隨後的資金到位,一圓他拍攝「賽德克巴萊」的夢想。
不管是「找錢」還是「找資源」,它就是創造結果的一部分,而不只是空有拍片的熱情。也因為魏導有這樣的能力,才能夠讓他的電影,一部部的繼續拍下去、繼續走下去啊!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也看過很多有熱情、有才華的藝術家,他們鬱鬱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就是呢,他們只做自己開心的事、覺得只要有才華,別人就應該看見他、肯定他。
他們沒辦法彎下腰,從頭培養更核心的基本功;更不懂得去務實的修煉「創造結果」的能力,就只會發夢啊、漫談啊,才會把自己困在原地。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你想要過好人生,就得先搞清楚,做什麼能夠為你創造出結果?你必須做「有效的努力」,而不是「為了做而做」;然後再把自己的人生,都浪費在「瞎忙」上面。
在【過好人生學】裡,我會陪伴你建立「創造結果」的能力,包含怎麼樣聚焦在高價值的事務上、如何優化自己在做的事、還有建立起學習反饋的機制,這些會讓你透過「創造結果」的過程當中,走向你自己真正滿足的道路上。
經典的電影《教父》裡,有一句很棒的台詞,它影響了很多人,這句話是這樣說的:「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楚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看清事物本質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為你的思想把把脈,看看自己的腦子裡,是否仍有上個世紀的思想遺毒。如此這般,你才能夠真正看清楚,二十一世紀究竟是什麼樣的新世界,而提早做準備。
所以呢,敬請期待「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三集,我會跟你好好的來探討,第三種思想的遺毒,以及啊我們面對未來的新思維,陪伴你一起看清楚「過好人生」的本質。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而然如同今天內容所提到的,要怎麼樣過好人生?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歡迎你的加入。
詳細的課程內容與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期待能夠透過這一門線上課程,跟你一起活出你想要的「好人生」。
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人格心理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八卦
行為心理學英文完整相關資訊- 說愛你2021年6月11日· 面試課程例?gl = tw 日文的「pr 範例?tw」在翻譯中...人格心理學英文-2021-04-30 | 說愛你人格心理學 ... ... <看更多>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人格心理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八卦
行為心理學英文完整相關資訊- 說愛你2021年6月11日· 面試課程例?gl = tw 日文的「pr 範例?tw」在翻譯中...人格心理學英文-2021-04-30 | 說愛你人格心理學 ... ... <看更多>
人格心理學例子 在 你是哪種人格類型?5大人格測試!【心理學】 | 維思維-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