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橋1958年全新落成】
你有走過中興大橋嗎?
在台北開始起步朝都市化發展
中興大橋串接起西門町與三重
是當時遠東及台灣第一座預力混凝土大橋
不僅是交通建設的里程碑
也有背負著繁榮發展的使命
#每座大橋都有自己的故事 #台灣交通建設史
#人工收費站已成為歷史畫面 #消失的台北街景
#征收 #過橋受益費 #中興橋 #通車 #收費站
#康定圓環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58/10/4
圖說:台北中興大橋通車啟用典禮四日揭幕,圖為中興大橋一隅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維在
歷史新聞節錄
【1958-10-04/聯合報/03版/】
中興大橋興建始末
【本報記者陳啟福】一座跨越淡水河一千○五十五公尺的遠東最長的預力混凝土大橋--中興大橋,定於明(四)日開始通車;譽其為「遠東最長預力混凝土大橋」的是世界預力混凝土會議的一本論文專集,以及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等國的許多建設工程界的著名刊物,而不是自由中國工程人員的自詡。世界預力混凝土會議是一九五七年七月廿九日至八月三日為期一週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在該項會議紀錄和四十二個國家參加會議的多位專家論文的巨冊中首先推薦的。
在台灣使用預力混凝土建造橋樑,「中興大橋」以前即有許多小橋樑試用過,由於它的優點很多,工程費用又省,於是「中興大橋」決定這樣建造。從測量、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始終並沒有聘請外籍的工程師指導,而且相反地,在大橋施工中尤其四十公尺九十五噸的大樑用人工架起上墩,曾博得外籍工程師稱讚,他們由於懷疑而先後趕來參觀,及至身歷其境,才表示驚佩。其中有一項三十公尺大樑設計時,混凝土的強度提高到每平方公尺四百公斤,折合每平方寸五千六百八十磅,這種高強度的混凝土在施工時要特別小心,在美國亦極少見,因此引起外國的工程雜誌紛紛介紹。
中興大橋全長一千○五十五公尺,橋面寬十四公尺半,台北市方面橋端引道自橋頭到成都路口共一七七公尺,台北縣二重埔方面的引道長達一千○四公尺。全橋共分六十一孔,計四十公尺的五孔,三十公尺一孔,十五公尺五十五孔,所有基樁及大樑均用預鑄,在工地附近設廠鑄製,所用的工數,統計達一萬工以上。
建橋的經費三千萬元,由台北縣市各半負擔,台北市由市庫撥付,台北縣向台銀貸用,台北縣二重埔引道的建築費一百九十五萬元,及地上物補償費三百二十五萬元,共五百二十萬元,均向台銀借用,現在無法攤還,所以才要征收「受益費」。收費期間到台北縣所借用的五百二十萬元滿額及一千五百萬利息還清為止。台北市方面地上物補償及引道都是自己出錢,在成都路與康定路口建一座六十公尺的圓環,中間建立一座紀念碑,通車典禮就在此舉行。橋頭兩邊的兩隻大獅,是由師大藝術系教授闕明德用水泥雕刻而成。
【1958-10-12/聯合報/06版/】
中興橋過橋費 昨日收入萬元
時間迅速秩序良好
【本報訊】中興大橋自昨(十一)日開始征收車輛過橋受益費,在二重埔方面橋頭設站逐輛收取,第一天收入尚未統計出來,大約一萬一千元左右。車輛分為四類:大型車、小型車、軍車、二輪車。收費分為三種:(一)大型車每輛收十元,包括客貨車。(二)小型車每輛五元,包括小包車、吉普車、三輪機車等。(三)軍車每輛收二元,大小車均一視同仁。二輪車每輛亦收一元,包括摩托卡等二輪機車。
中興大橋自四日開始通車,至十日為止,公路局收費站認為六、七、八三天可以作為平時一般通行車輛的標準,在每晨零時起至夜間十二時止,二十四小時中,六日通行二千三百多輛,七日亦二千三百多輛,八日二千六百多輛,來往大約各半。在二千多輛中,以軍車及小型車佔絕大多數,大型車及二輪車均佔極少數。大型車不多的原因,是台北橋尚未開始管制,台北市公共汽車仍行台北橋,公路局除直達車行中興大橋外,普通班車亦行台北橋,其他各種貨運卡車,多為節省十元一次而不行中興大橋。以六、七、八三天作為標準,每天收費共計一萬一千元左右,昨日收入總數今晨二時才能統計出來,昨天一天中的通行情形,與六、七、八三天差不多,俟台北橋開始管制時,收入可以增加。
收費站設有兩個亭子收費,各有一人負責,夜間減少為一亭。公路局派六位專人,日夜分十二班輪流值勤,橋頭有一所管理處,辦公室及宿舍設備都很雅潔。收費員很忙碌,在收費時,將零票及收據準備好,車輛一停住,司機不需下車,伸出手來就可向收費員繳費,時間很迅速。收費人員都穿著公路局新式服裝,戴帽子,結領帶。有一位警員在該處維持秩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