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結束一週,夜深,深刻感受到的失望。
回想當時,游泳與騎車皆在教練要求內達成,
身上帶著足夠跑到特殊需求袋的能量膠與補給,
完成第一圈跑步,沒遇到特殊需求站,
詢問前導車裁判,折騰了一番得到回覆,
在馬亨亨113k跑步折返點,比過2次CT226,
的確是在同一個地點沒錯,不知道為什麼剛剛沒看到,反正就是沒拿到自己準備的東西,
還沒進活水湖,我沒補給了,開始焦慮暴躁,
感謝一位好心選手分享一包膠,
跑完活水湖一圈體力開始透支,
部分肌肉開始抽筋,吃下那包膠,我要撐到特殊需求袋
開始耳鳴,抽筋來襲,我要很專注在調節自己的呼吸,
注意放鬆避免抽筋惡化,很多人的加油聲當下都有聽到,沒能力回覆感到很抱歉
一直撐,撐到第二次經過特殊需求袋,
這一次看到了,靜靜的出現在路旁人行道上,
拿到準備的補給了,趕快喝下去,醒過來,但太遲了...
沉重發冷的身體,補給裡有咖啡因,我還可以繼續慢跑
終點前Kyoko示意要陪我衝線,揮手拒絕,
全燒光了,透支了,我沒能力好好衝線了。
過終點,靠到最右邊,不要擋到後面衝線的選手
撐著膝蓋,好冷...好暈...只想坐下...架去救護站...
打三支點滴,躺三個小時,失望的站起來,
我浪費太多資源,浪費太多人的時間,
先回房間消化吸收,這一次不只沒達標,
我還很狼狽的完賽,不甘心一個小失誤毀了大半年的準備
這個失望可能會時不時浮現,還有一年的時間,
我想要達成未盡之心願。
#還沒結束
亨源泳知 在 安柏不在家 Facebook 八卦
『做工的人』 波托西的銀礦之城/世界僅存開放參觀的運作中礦坑
切格瓦拉的摩托車日記寫到這座城市深陷貧困、壓榨的礦工們
為了解放礦工,他在玻利維亞帶起革命,也在這裡留下他自己人生中最後一行文字。
波托西曾是南美洲最繁華的城市,它出產的銀礦足以從玻利維亞搭到西班牙一座橋,四百年來,為這座礦山而死的人數也多達八百萬人,堆出來的骸骨一樣能抵達西班牙。歐洲人來此掠奪金銀財富,留下無盡的窮困和疾病。他們有句話說:
『people eat montain, montain eat people too』
『人們靠山吃飯,而山也吃人。』
這座礦山是惡魔的寶庫,給人溫飽,也給人絕望
這趟從台灣帶了很多中文書看
『僵硬變形的關節與水泥咬手的潰爛,從沒痊癒過,
隔著圍籬的冷漠歧視,和圍籬內的直接壓迫,
幾瓶維士比、一管注射針、一個小藥瓶……
他們只能無奈認命,
這世界卻不能棄之不顧。』-林立青《做工的人》
波托西的礦坑就是底層中的底層、剝削中的剝削
隨時可能致命的惡劣環境、長期忍受空氣不流通以及地底高溫、搬運重達百斤的礦物,在暗無天日的地底連續工作12、20小時,只能靠97度的廉價酒精、含在嘴裡的古柯葉維持體力
長年吸入礦坑粉塵導致諸多肺部疾病命,礦工平均壽命只有45-55歲。為了養家餬口,人們仍然用生命交換財富,每月只有1000-4000台幣不到,挖到多少礦來決定收入。
旅行越久越是能感受到階級的殘酷
前陣子有新聞,偏鄉學校的孩子成績總是沒有市區的好、沿海城市總是較於內陸資源豐富,出生的地點,往往決定了一大部分的命運
每次讀任何新聞故事、包含這本書,總是毫無懸念地在弱勢者那一方,因為我也身處於社會底層。
我常常坐在地上擺攤看著人來來往往
有時候覺得自己就像是無家可歸的遊民,任他們的視線冷冷掃過
鞋子一雙雙經過居高臨下俯視我,還會有酒醉的人會過來踩踏我的攤子
在澳洲當觀光大使時,除了一位泰國優勝者因為繳不出簽證與保險費棄權。其他九個國家的人大多都是有混血、雙語背景、家境富裕。當主辦單位要我們多出去玩、拍攝影片時,同學一下就買了最新Gopro、比基尼一套換一套、餐廳美食拍照打卡,他們是最稱職的觀光大使。那次我只帶了400澳幣去,穿著夜市一套390的泳衣,也沒有多餘的錢出去玩,沒有辦法像他們一樣,那是我感到最無助的時刻,也深深感受到貧富差距帶給我的弱勢
而旅行是一個不太有階級之分的地方
旅行是這樣的,一樣去一趟馬丘比丘
有錢的人搭火車坐飛機,沒錢的人走路睡青年旅館
但是到頭來,我們都站在這些觀光景點呼吸同一片空氣
我們搭便車、走了8小時山路,最後和一群科學家一起在死海漂浮,站在馬丘比丘上和醫生、律師交流心得、和共產黨員一起吃飯。
有一次法國人問我,在出來旅行之前,我的職業是什麼
隱隱約約感覺到似乎是想從我的職業辨別我的背景
我說,在旅行之前,我只是個學生
我感到自己就像大亨小傳裡面Gatsby,他用軍服掩飾自己的出身背景
而我無從分辨的學生身份、旅人和國際視野讓我好像套上了他的軍服。
很多國家其實貧富差距很大,有分好區壞區,富人區、貧民區。如果你跟大陸朋友聊天,就會發現他們不太願意跟你說他們來自哪個城市,如果來自北京、上海,通常不會猶豫太久,但若是來自其他小縣城,他們會顧左右而言他。
一開始我覺得很疑惑,因為台灣的貧富差距並沒有大到讓人覺得你是從基隆嶼、東沙群島來的就鄙視你,這是我後來才隱隱約約明白的
每次我讀到新聞,14歲就創業白手起家、幾歲登上XX峰或去了哪裡
靠著爸爸靠著家人,幸運的比別人站在更前面,是的他們也很努力,但如果沒有父母的資源,我其實不太相信他們如何靠自己在這麼年輕就有如此成就。
當明星藝人後代跟我坐在一起上節目受訪,我們聊旅行,他用難以置信的語氣說我旅行得這麼困苦幹嘛還要出來旅行,差別在他花家裡的錢,我花自己的。我只覺得他人生真的過太爽。
生長在南美窮鄉僻壤的孩子,他們這輩子也許就守著一個小小的土地,每天在地底挖礦、領微薄薪水,讓下一代繼續生活貧困之中無法翻身
聽過我演講的人可能發現我會有點反資本主義
這是給有資源的人、既得利益者的世界,我們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有那麼多的不公平和無奈
我只是在最小限度內做我的反抗
而也許我知道,正如同我自己所經驗到的,不管是台灣或波托西,不管是學測不到40級分的學校還是既得利益者的優勢,都是難以翻轉的階級複製的悲哀
亨源泳知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八卦
週末到了,又是影評時間。這次分析師Lizzy寫的東西非常有趣,她在談好萊塢電影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金融產業的刻板形象化,以及一部反刻板形象化的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
我做投資銀行新聞很長時間,也真正的採訪過前聯準會主席、美國財政部長、高盛證券執行長、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董事長這些人,儘管這些行業有一些asshole,但是大部分人的確如同Lizzy所說,也是跟我們大家一樣,需要養家、害怕失業(而且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一般人,金融行業的失控,往往是一個體制的失控,而不是有一群人,每天陰謀詭計的要危害這個世界。那跟好萊塢電影所描述的世界實在差異太大。
一個正牌的券商分析師,她是怎麼看好萊塢電影裡說的說的,那個她的世界?
--------------------------------
【分析師Lizzy的影視世界】
披著鯊魚皮的人到底都長什麼樣?
──談好萊塢電影的臉譜化
以前在證券業工作時,很怕被計程車司機或鄰居路人問到職業。因為不管我回「金融業」還是「證券業」,對方的下一句通常都是:「那來報幾支明牌」。。。
說實話,不是我做人不好、有好康都不報,而是真的無法回答啊。有好幾年,我是在本土券商的總經理室或債券部工作,總不能報「10年期公債不錯喔!」;後來幾年,我在外資券商研究部工作,聽起來離「明牌」近了點,但也不盡然,如果負責的產業股價比較牛皮,恐怕不符合對方的「飆股」想像,若是把他人推薦的明牌直接轉述,也很不負責任。
更何況,我身為「想太多」界的翹楚,可不敢只是這樣萍水相逢、未來恐怕不會再相見,就隨口報幾檔股票出去,畢竟我不知對方想投資多久、期待什麼樣的風險與報酬、有沒有持續追蹤並判斷何時出場的能力,實在無法隨便亂給建議。
或許你會說,人家搞不好也是隨口問問,根本不會真的聽。啊沒辦法,我就「想太多」界的翹楚嘛,別人丟來一個問題種子,我自己會發展出一大片樹狀圖,再種出一座森林公園給他(怕了吧)。
言歸正傳。我想說的是,很多不在金融業的人,對這行業的想像是很單一的,我遇過的刻板印象通常都是:「有哪些股票可以買?」、「噢那你下午不就都沒事了?」(想像中的證券營業員生活)、「噢那你不都三點半下班?」(想像中的銀行行員生活)。
這當然無可厚非,隔行如隔山,如果有人跟我說他在晶圓產業工作,這人又長得不像張忠謀,那我大概就會想像他穿著全白無塵衣的樣子,然後問他「你挑蛋糕的時候,是不是真的看一眼就知道幾吋?」
所以,我沒有要抱怨人家只想聽明牌的意思,但我會盡力逃避這種場面,畢竟總不能只為了證明自己不小氣,就跟人家囉嗦金融業裡面有多少子產業、其下又有多少不同功能的部門吧。
不過,經過金融風暴,這種「單一想像」就更尷尬了。金融業成了貪婪邪惡的化身,裡面的每個人好像都是口袋滿滿、冷酷無情的冷血菁英,跟其他「腳踏實地」的行業比起來,更顯卑鄙墮落。
而電影公司要找金融題材拍攝時,不管在金融風暴之前或之後,通常也喜歡以貪婪自私毫無羞恥的金融人為主角,其實這樣拍當然很有娛樂性,我也不介意多看幾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縱慾狂歡,但這些特例與大多數金融人士的實際狀況差得遠了,看多了難免替他們抱屈。
因此,我特別想推薦2010年的華爾街題材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它的獨特之處,在於:1. 片中描述的角色們,比較像有血有肉的人而非冷血怪物;2. 它呈現出體制造成的系統問題複雜性。《黑心交易員的告白》的背景發生在金融市場崩盤前夕,某位在紐約金融業風險部門任職的菜鳥,發現公司持有的有價證券曝險過高,財務狀況極度危險,消息一層層傳上去,驚動了高層,半夜緊急開會商討對策。
片中幾個主要角色,分別代表了不同階層與部門的金融人,例如風險管理部門職員以及主管、業務部門的業務員及主管、執行長、背後真正的大老闆等等。從他們的對話內容,可以看出在一家金融機構裡頭,交易部門、研究部門、中後台、內控等等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利益結構與衝突,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也很零碎。
對於即將到來的風暴,大多數員工都是見樹不見林,更不可能提出警告或做預防,一方面無法摸清嚴重性,另一方面嘛,資歷比你深、懂的比你多的老闆又沒叫你停,你能不繼續做嗎?萬一你真的提出警告,老闆也聽了,結果你錯了,公司因此成為市場上唯一賺不到錢的大蠢驢,你以後還要混嗎?
甚至,像《黑心交易員的告白》發生的狀況,如果確定已走到崩盤臨界點,發現整個行業遲早都要完蛋,若有機會當第一個跑出去求生的人,你要不要先安安靜靜地跑?還是高風亮節光風霽月地通知所有人、陪他們一起死?
更讓大家只想專心自保的理由還有一個,就是現代金融業的工作穩定性並不高,不只是業務員,就算是秘書、後台人員也一樣。既然強烈感受到工作沒保障,只好「有錢堪撈直需撈」,一切以短期可拿到的獎勵金、紅利為考量,以防哪天工作不保、甚至碰上長期失業,會陷入財務絕境。
若是將此類行為直接貼上「貪婪」標籤,並沒有切中問題核心。這群人不像《華爾街》裡的麥克道格拉斯、一臉自信又不屑地高喊「貪婪真棒!」,其實他們更在意的,是怕被裁員、怕失業後找不到同類工作、想轉行更是難如登天,退休金還沒存夠,家中還有老小要養、房貸車貸要還,加上對自己與家人都是「由奢入儉難」......這些擔憂在《黑心交易員的告白》裡各種位階的角色身上,都曾表現出來。
到了電影結尾,會發現只有金字塔最頂端的1%可以一次次撐過各式危機。傑瑞米艾朗飾演的大老闆,與罪惡感發作的業務主管(凱文史貝西飾演),討論史上歷次金融危機時,強調了一點:人的本性永遠會搞出一樣的爛攤子,唯一不同的,只有看你是站在哪個位置。對於最上層1%的大富翁,這些過程只不過像大亨在賭場玩玩罷了,不管輸贏,下了賭桌還是可以繼續吃大餐、住五星級飯店;但如果是個背著房貸養家的工人或普通受薪階級(包括大多數金融業從業人士),這些危機都可能會讓人生就此崩壞。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裡大多數人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隨時可被上頭的老大犧牲、替換,連像凱文史貝西與黛咪摩兒飾演的高階經理人,最後也只能龜縮在自己的窩囊處境裡面,動彈不得,只剩茫然與空虛。
想要更了解真正的金融業人物實況,我推薦這本書:《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本書的推薦序可是采蘋女神(警告:非「姊姊」)寫的,各位趕快去翻哪。作者盧彥戴克在金融風暴過後幾年,進入倫敦金融圈深入研究產業結構,從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角度,理解業內任由大風暴發生的原因,以及後續的政策是否足以預防危機再次發生。
讀完整本書會發現,全球金融的行業特性,形成龐大堅固的結構,每個放進去的人事物,都被體制影響,即使原本可以對客戶有益的商品,進到這機制裡都能演變成巨大危機。因此,把「個人」揪出來責怪,並沒有幫助,如果體制不變、參與者的誘因動機及環境不變,以後還會出現不同形態的新危機。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是編劇兼導演J.C. Chandor的第一部作品,他的父親在美林證券工作幾十年,可以想見他對美國金融業不陌生。或許正因這個淵源,Chandor沒有把這群在金融業工作的高薪族群寫得很負面,而是從他們的角度觀察整件事。當然Chandor並非要觀眾同情這群人,他想呈現的是,這些危機的成因與解決方法,遠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複雜,牽涉到系統與機制,圈子裡的思考邏輯,甚至是人性的根本,不是把這些金融業的人全釘上十字架就可以解決。
2008年那個時候,我聽著一位部門主管說萬一被裁員要去開計程車,另一位資深分析師說要看看能不能去麥當勞當店長。後來他們並沒有走上那樣的路,但當時那些半開玩笑的計畫,其實沒有想像中離譜。
美國在金融風暴後,紐約街頭有失業的金融人士在胸前掛著牌子找工作,也有不少人被迫離開了這行,再也回不來,過去多年累積的專業全得歸零,原以為可以負擔的房貸與孩子學費也可能變得負擔不起。他們不是電影裡麥克道格拉斯演的Gordon Gekko,而是有家要養、想追尋好生活的專業人士,如此而已。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很忠實地呈現了這點,在這個被外人視為「鯊魚」圈的世界,它找到了有血有肉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