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港遷移,我們辦到了!
-
-
-
基隆市的市民朋友盼望了二、三十年的軍港遷移,過去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從2016年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就任、適應就任立委後,與 林右昌UChange市長積極推動軍港西遷,並且大力支持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讓基隆港的核心區塊,海洋廣場、國門廣場、東西岸碼頭得到相當程度的整頓,如今已有初步的成果。
這是個讓基隆大幅改變的計畫,讓東岸的威海營區遷移至西岸,重新思考基隆港的戰略發展,東四、東五碼頭回歸港務公司,希望在疫情平息之後,基隆重新成為國際郵輪母港,而遷移過去西岸的營區,官士兵的生活空間得以優化、訓練設施得到提升,在不影響國防戰備的狀況下,第一期工程的西11工區,即將在2022年2月點交,第二三期工程的西14、15工區,即將在2022年3月點交,第二三期工程的西8工區、即將在2022年9月點交。
期盼軍港遷移完成後,基隆的微笑港灣和核心區塊,可以帶領台灣持續走向世界,讓基隆港成為國際郵輪母港,讓台灣成為太平洋各國的最佳夥伴!
#軍港遷移 #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
#微笑港灣 #蔡英文 #蔡適應 #林右昌
基隆市港再生標竿願景3D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DovWzm9oY
交期長英文 在 張麗善 Facebook 八卦
今天陪同蔡英文總統到 #元長 勘查受損情形,我趁著見到蔡總統,趕快向她提出改善雲林農業的 #四大訴求 ,分別是 #補助落花生復耕費用及辦理專案休耕 #農水路改善計畫 #農產品冷鏈物流建置 #農作物價格樓地板保障 ,#提案書也當面向蔡總統遞交,期盼與中央合作,共同保障農民生計。
雲林農漁畜產業截至8日止,受損統計金額高達5,211萬元,為全台災損第一…其中以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的 #花生 損失最慘重,加上豪雨不停造成 #延遲性災害 ,未來農民恐面臨無種子或種子高價困境,所以除了農損補助外,我也建議中央補助落花生復耕費用及辦理專案休耕,或提供 #非敏感作物以符合轉作申報規範,這建議獲得蔡總統認同,農委會也會在一周內提供適合種植的作物。
全台三分之一的蔬菜來自雲林,農業產值近800億元,這回農損全台第一,造成蔬菜水果供不應求,接下來面臨的是菜價攀高,這顯示 #冷鏈物流 對農業大縣的重要性,是一項必需投資的現代化基礎設備,所以建議中央協助雲林建置 #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 ,一來避免天災造成農作物短缺,另一方面可冷藏儲存生產過剩的蔬果,冷鏈做得好,產銷就沒大問題,市場供應也能趨於穩定。
不僅如此,我也建議要採取 #農作物樓地板價格保障 ,反映農作物生產成本,因近年農業人力短缺,肥料與農藥漲價,生產成本增加,導致農民生計不穩定,所以我們要保障農作物樓地板價格,讓農業得以永續經營。
另外,我常說「農水路是農民的活路」,雲林已完成的農地重劃區有159區及面積78,653公頃,全國都排名第一。經農民提出的農水路改善需求經費就超過8億元,但雲林縣一直以來的資源都相當的不足,這一次的豪雨讓問題的嚴峻性更加明顯,所以雲林更需要中央的協助,改善農水路的問題。
最後要感謝行政院長蘇貞昌跟農委會陳吉仲主委,上禮拜六第一時間透過視訊電話,答應給予雲林縣農業全品項 #從寬 #從速 #從優 補助農民,並在一個月內,讓農民領到補助,盡速復耕,提醒咱的農民朋友,8/10-8/19記得前往公所申請!
交期長英文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八卦
【司法的威信為何死了又死、一死再死?】
頂新劣油案刑事一審宣判,台灣的司法在國民心中又死了一次。
很多人疑惑,到底法官是黑心恐龍還是堅守無罪推定?法官有沒有道理?我的答案是:還不能確定。因為,
判決根本還沒出爐啊!
你知道嗎,不管新聞、名嘴、政治人物說得再怎麼活靈活現,其實,沒有人看過完整的判決。
事實是,在台灣,「宣判」和「判決送達當事人、上網公布」是兩回事,通常兩者的時間差是一個星期以上。
覺得訝異、荒謬嗎?
判決是「論理、說理」的過程,而宣判是說出「結論」。「論理」是「結論」的基礎,照理說,應該是先有論理,才有結論。
如果法官還沒寫好判決,那麼為何能夠清楚的判斷被告是有罪或無罪?如果法官已經寫好判決,為何不能在宣判時一併公布判決?
「先宣判,再給判決」,就是在昭告天下「抱歉我的論理過程還沒準備好,大家先聽結論」。即使是大學生交期末報告都一定被教授打槍的作法,竟然是我國司法審判的陳年慣習。
這在重大社會矚目案件尤其會造成非常惡劣的結果:
宣判結果出爐,正反意見看到結果就開槍,但沒人看過真正的判決,沒人知道法官、律師、檢察官如何論理,正反雙方大亂鬥,各種稀奇古怪的臆測紛紛出爐。
沒有判決,國民只能情緒討論,無法進行就法論法的法律討論。
沒人知道判決怎麼寫,因此法官的想法只能淹沒在黨證、政商關係、金權政治等國人清楚明白的日常感受之下,就算有法律人想就法論法,也礙於清楚法院認事用法的軌跡而難以發聲。等到判決真的出爐上網,抱歉,新聞熱潮早已過了,沒有觀眾有興趣。
司法的威信,就是一再地在這樣的時刻受到重傷,死了又死、一死再死。
是的,法院有發新聞稿,但法律人長年習慣的寫作方式,讓法院新聞稿成為國民(甚至媒體從業人員)無法解讀的天書。
隨手摘錄頂新劣油案新聞稿
「後者之檢驗方式係以快篩法方式檢驗,並未再以管柱層析法確認之檢驗程序,不單與主管機關製作之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內容不符;亦與食藥署黑心油品事件Q&A所為說明及鑑定人薛復琴所稱必須採樣,於實驗室以正式檢驗方法檢驗,如此取得之數據始得為法律上認定違規與否之依據所為論述有違。」
這樣子句中還有子句的寫作,連大學生都未必能一次讀懂,遑論對全民釋疑。而且,說實話,這篇新聞稿已經算是比較像人話的法院論述了。
整篇新聞稿有多少人能一次看懂?這樣的寫作是大學生以上就有能力讀懂的嗎?如果不是,那麼新聞稿到底是寫給誰看的?能怪人民不理解法院的想法嗎?
如果言論市場上沒有呈現法官的想法,那麼所有的新聞、名嘴、鍵盤評論員、國民都只能站在臆測的(而非事實的)基礎上討論,法官自然會被譏為恐龍、黑心、有錢判生沒錢判死。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宣告爭議性議題(例如同性婚姻)判決時,只宣布結果,要隔一個星期之後才會公布判決全文,而且新聞稿用莎士比亞的古英文撰寫,那全國輿論勢必不只譁然,甚至會沸騰到把最高法院掀翻掉吧。
身為法律人,看到很多認真負責的司法官,屢屢在重大案件因為不符「社會期待」而受到嚴厲的指控,百口莫辯,其實內心感到很沈重也有些不捨。
傷害司法威信的不是陽光,而是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以及沒有道理卻長年無法改變的慣習。
讓重大矚目案件「回歸法律論辯」是良好法治環境的基礎。法院若要服眾,就從宣判時同時公布判決全文,以及改用更親民的語言寫作開始吧!
-------------
【延伸閱讀】
《四問頂新越南油案檢察官 此案辦得問心無愧嗎?》
文/法操司想傳媒 法操FOLLAW
http://www.follaw.tw/judge/02case/8451/
《Lin bay好油》魏應充真的笑了!》
Lin bay 好 油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522704
《彰化地院新聞稿》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08930
-------------
〔支援好政治 阿苗需要你!〕
政見一覽:http://goo.gl/iHNy6W
105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苗博雅政治獻金專戶
台北富邦(012)731-102-00-7772
線上刷卡或超商捐款:https://goo.gl/JDNPx2
政治獻金依法應開立收據,並可依法抵稅喲!請填寫表單以利開立收據:https://goo.gl/KWYd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