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台灣人才外流深圳系列報導:記者林佳錦.溫明書深圳採訪
【台灣許多年輕人勇闖深圳發展 看到當地遊戲軟體.大數據.創新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的無限可能 互聯網經濟讓“BAT”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迅速崛起 也完全改變中國大陸經濟風貌 馬雲.馬化騰都沒有顯赫的學歷與留洋經驗 潘石屹認為“活力”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根據主計總處七月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30歲以下的失業人口高達12.26%,每八個年輕人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年輕人失業然口高達20萬人,1990年代,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不到新台幣3萬元,到了今天依然如此,而台灣的房價生活指數不斷上揚,現在台北市的房價薪資比是全世界最高,比香港還高,當台灣上一代的老企業家在罵,年輕人不肯努力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澳洲當台勞賺錢,或著到大陸試試身手闖一闖,因為想要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說俗氣一點想要快速累積第一桶金,只有出走。
「世界這麼大,然後外面的機會非常多,我覺得出來的人有一種特質吧,我是說我覺得第一個,本身的特質可能就是他願意去冒險,他想要去新創一些事情,他是外面有些機會是他在台灣看不到的。」
「即將應屆畢業生都會想出來,因為他自己也覺得他還年輕,他想出來看看 ,哪怕今天我覺得在外面我不適應,或有所不足我願意再回到台灣去,可是他們現階段還是想冒險,我覺得這個精神是非常好的。」
「深圳的90後說真的比我們的拚勁會強一點,我們的優勢在於說跟人之間的這種,親和力這塊或是人與人之間,比較有溫暖這個情面在台灣還是比較重的。」
這幾年台灣年輕人稍稍遠離了小確幸的符號,可能更多人想要嘗試的走出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環境實在太悶了,所以想走出來看看,但這跟絕大部分大陸年輕人,必須的離鄉出走還是有距離的。
「中國大陸很大,他們大陸的年輕人從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新疆西藏坐個飛機出來都要十幾個小時,如果坐火車出來三天兩天的都要,我們台灣人從台灣搭個飛機過來,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我們還有甚麼走不出來的。」
「大陸的年輕人到深圳來喔,他是要來拚的,他是要拚到成功才會走,如果這裡不成功,他可能轉戰東莞啊或是轉戰惠州啊,去廣州啊到二線城市他就爬上去了,但是台灣的年輕人來喔他是來看的,先出來看看,不行,我還是回去找我爸爸媽媽 ,他不是來拚他是來看的,這兩個差距是很大的。」
上海交大學生創業的餓了麼,主打手機訂餐送餐服務,去年12月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45億美元,不僅比宏達電高出25億美元,甚至比宏碁多出33億美元,小小的一個APP,竟然比硬體還要值錢,這是台灣人不懂的世界,在大陸90後創業是很常見的事情。
台灣人有很多來自於環境教養,自然給你的一些優良的好的特質,是很多老闆喜歡的,這些也是你的資產,只是對岸持續高速發展三十多年,經濟一直成長個人所得增加,年輕人自然對未來有樂觀的預期,對比之下台灣過去十多年經濟成長少,所得沒增加,年輕人自然傾向悲觀,這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幾年,台灣社會缺乏一種領導力量,一種領導社會往對的方向走的力量,年輕人也只能用腳走出自己的未來。
交大統計所畢業 在 黃珊珊 Facebook 八卦
週四的關渡平原納管說明會和上一次說明會的火爆場面相比和緩了許多,現場有人問到我有沒有寫過論文,只能說,我因為太忙,只修完學分沒有寫論文,所以碩士沒有畢業。
十多年前考上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在職專班,經歷了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當時我已經在當議員,但小孩只有三歲,需要一邊兼顧學業、議員及家庭。
兩年多的期間很辛苦卻也很充實,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在台北郵局上課,周六及周日則要到新竹交大上課。在交大我學習了經濟學及法律經濟分析、統計學,生物科技法律倫理,專利商標著作權,也學著寫專利說明書。
那時全英文上課的法律課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不過也是因為那時期,科法所有許多年輕的老師,讓我從傳統律師的思維中漸漸建立起國際觀,對我在擔任民意代表的視野上有很大幫助。
後來因為小孩上小學,我覺得他的功課比我的還重要,直到畢業年限到期,我都抽不出時間寫論文,決定暫時放下這個旅程;另一部份的原因是那時已經有律師執照,碩士學位對我而言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是念研究所的過程中學習到了我終身受用的東西,還有認識了很棒的老師與同學,這些資產比學位重要多了。
人的學習沒有止境,我有一個朋友,五十歲開始念研究所,七十歲時已經拿了兩個碩士一個博士,也許哪一天,我也還有機會再去考一次研究所,重圓那個沒完成的夢想!
Keep Fighting!
交大統計所畢業 在 謝金魚 Facebook 八卦
#魚泡泡 這邏輯我完全不懂,新竹有馬偕、有台大分院、還有北榮新竹分院,真的出事還有林口長庚,竹科十五萬人應該有一半住在台北,而且新竹請問一定要「在地醫學系」的邏輯是什麼?再說,這十五萬人可能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清華的,1.3萬人可以代表大多數人嗎?難道台大畢業的就要指定給台大的看,那成大還要為校友運醫師過去喔?笑死人了。
政府的統計中,新竹醫療缺乏、每一位醫師服務對象超過六千人的地方是新竹縣的橫山、芎林、寶山這三個靠山區的偏鄉,根竹科人口密集的竹北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如果你說為了服務偏遠地區,我還勉強覺得可以討論,雖然公費生制度根本就人蛇集團作法,但如果可以提供補助,讓一些醫師願意協助服務偏鄉,我覺得可以考慮。
而且醫學系的學生還不能幫你看病、至少要等個十年才會出現可以獨當一面的清大醫師,難道清華有了醫學系之後,竹科有人送急診還要指定說非清華畢業的醫生不看嗎?然後隔壁的陽交結婚之後,難道不是在地醫學系?陽明你敢說他不是醫學系嗎?
今天乾脆直白點,就說陽明交大結婚了,我清大看不爽啦,是清大人就站出來挺啦,輸人不輸陣,尬一個爽就好了!那我覺得我ok耶~雖然還是會說超白癡,但我有可能就默默幫忙簽個名。可是搬出這麼不合邏輯的說法,我真的不行。
我不是反對大學設立醫學系或開醫院,而是反對任何大學浪費資源,事實上就是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患不均,以新竹市來說,單一醫師服務的人口不到四百人,四百人是什麼概念?就算一個醫師一個診(四到五小時)很廢的只看20個人,一個月之內就可以看完,所以這根本不是缺乏,而是可以好好發展更充裕、更有品質的醫療環境,今天要塞更多人進來,那就是造成惡性競爭,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最後我要說,提升醫療水準不是醫學系後醫系滿地開花,是民眾請理解醫療不是廉價評比買菜送蔥、尤其拜託健保高抬貴手放過醫事人員。更懇求各大學不要拿醫學系當作招生的萬靈丹,請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