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父母過世,我們才真正成年
之前有些朋友,在版面上談到喪親的經驗,有朋友甚至多年之後,還不太敢碰觸這個心裡的黑洞。我一直記掛著這件事,剛好最近推薦了一本書《成年孤兒》,裡面有些內容,對朋友們或許有些幫助。
「我們以為只要轉過身繼續前行,傷痕自會消失,但是不管走了多遠,終究無法逃避自己。」
這寫出了不少朋友面對喪親的心態,讓自己在生活中忙碌,轉移注意力,當作沒這回事。可是,它有時候會來一記回馬槍,提醒我們,失落的存在,我們已經成了孤兒。
「當失落成真,唯有正視它、接納它、撫慰它,我們才能超越這份巨大的傷痛,完整拼回人生。」
不管父母給了我們什麼,正面的、負面的,我們一直以來,心裡都留了一個位置給他們。當心裡的一個大的空間空下來了,我們要花許多的功夫,去調整我們的內在,釋放悲傷。
「那一生最後的再見,是我們陪著自己,真正迎向成年的開始。」
對我來說,「轉大人」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法律上、生理上變成了成年。另一個,則是我們意知道,徹徹底底地清楚,我們已經不是誰的子女,很多事在實務上、情感上,只能依靠自己。
特別請寶瓶出版社,授權一些文字。希望幫助已經在這個階段,或者正準備進入這個階段的朋友。
-----------------------------------
【亞歷山大.李維】
那一天終究要來
過去幾年,針對成人變成孤兒後的狀況,我在進行了不少研究與探討後,大致領悟到:無論關係是否和諧、相處情形如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都不可能因死亡而消失。父母的角色完全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我們如何看待,父母都是我們生命中最初、最明顯也最確實的持續存在。在注意到其他事物前,我們已先注意到父母了;在認識太陽、月亮或大地等其他生命現象之前,我們早已習慣父母了。
不管親子關係如何,也不管親子之間的相處情形是好是壞,父母都給了子女一種永恆的假象,讓我們相信人生是一種可知、可靠、可信賴而且可行的努力。
父母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堅不可摧,我們也會看到他們受人生中各式各樣的危害所苦。我們看著他們夏天受風寒、寒冬患感冒,還有頭痛、喉嚨痛或其他傳染病。他們也會受傷、覺得沮喪,一陣子過後,我們看到他們痊癒。或許他們不會每次都完全康復,可能會四肢無力或留下傷痕,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看到他們駕馭傷痛、不屈不撓,我們對父母耐受力的信心,每次都會獲得支持的力量。
父母生病,也許會使一個正常的家庭因此分裂,他們或許會不良於行,甚至擔心、害怕。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視父母的病痛為一種短暫的現象,換句話說,父母是恆常不變的。
然而,某一天,我們會接到電話、信件或是到醫院,被通知我們的父母因生病或受傷,而不再恢復過來了。在他們開始衰老之前,我們會看到他們久病或衰弱一陣子,之後,又出乎意料地走得很快。不管是如何發生的,沒有例外,父親,母親,就是去世了。
當他們消失在遙不可及的範圍之外,我們心中那份暴露於父母光環下的安全與天真,也一併隨之消逝了。
遊樂場裡的那個壞蛋,這下子就可以抓到我們了。
******************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緊接著,許多事情也開始跟著改變。基本上,中年時痛失父母,會引發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過往關於「失去」的記憶、未得化解的種種衝突湧現,使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產生疑慮。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若有朋友失去父親或母親,常常在幾個月內,這段友誼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家庭中,手足之間的角色會重回親近、關懷、承諾、家庭認同與互相支持。舊的友誼有時會變淡,新的友誼可能會形成。
我們對時間的看法及運用也會隨之改變。例如,早在一九○○年,作家瑪麗.金斯利便已在西非完成數百英里原始流域的探險及記錄,這些地方是歐洲人從未見過的,而這件不尋常的任務,瑪麗是在父母去世後不久開始進行的。同樣地,佛洛伊德在母親去世後一年,公布了關於戀母情結的驚人發現,這個理論是描述小孩無意識地傾慕母親而敵視父親的傾向。
這是一種突然驚覺自己不再是「某個人的小孩」之後的認知,隨著這種認知出現,童年也一併消逝了。我們驚覺自己是個「成人」了,而成人應該是歸屬於老一輩的人,我們也同時產生一種恐懼──此後,自己將直逼死亡面前。我與一些父母雙亡的子女談過,他們全都對我說:「我是下一個輪到要死去的人了。」
或許一個人健康和精神狀態的改變,也與失去父母有關。研究報告指出,父母亡故是人們發生精神異常的明顯前兆,男女皆然。事實上,在父母逝世週年的一個月內,子女自殺率有明顯增加的現象。剛剛遭遇喪親之痛的家屬死亡率,大約比喪親六個月內者高出七倍之多。
哀傷不只是從失去中恢復過來,並回歸生活的過程而已。它是一個過渡時期,而「改變」,就是這段過渡時期的印證。
儘管哀傷的過程會逐漸趨於緩解,但悲痛卻永遠都不會過去。在父母去世後,與他們有關的回憶和情感會數度浮上心頭。對某些人而言,這些可當作是歡迎已逝的親人來訪;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痛苦和縈繞不去的驚恐。
.
成年孤兒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113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加贈限量作者簽名書衣):http://ppt.cc/Qv9m5
【贈品書衣解說 : http://ppt.cc/HCG1a 】
2.博客來(簽名款已售完)請至一般版:http://ppt.cc/XpS6Y
3.誠品(限量明信片首刷已送完):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台北市圖免費講座 : 3/26(六)下午2:30-5:30(自由進場)
http://ppt.cc/NeNn2
亞 里斯 多 德 如何 看待 人生的目標 與 實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這是我推薦的一本書《韌性》,「韌性」這個概念很接近我們一般所謂的抗壓性,但依理論家的界定而有些不同。現今社會對於如何培養大人與兒童的抗壓性很重視,我也個人認為這個議題非常重要。所以特別請出版社授權,分享一些文章給各位朋友參考。
這篇談到的是目前相當流行的概念—「正念」。我個人非常推崇這個效果,在台灣,除了有相關協會、治療機構在推廣相關活動外,也可以透過禪修打坐來體驗。
「有件事是現代人常做,患有憂鬱症的人做得太過頭的,那就是:總是在想著自己。」
單純想著「自我」沒什麼問題,但是想要片刻放下的時候,卻怎麼也放不下,那就有些惱人。聖嚴法師談到「收心、攝心、安心、放心」的進程,透過禪修打坐,讓心念專一,進而物我兩忘,把自我暫時輕輕地收拾在一旁。
這篇講到的狀態,如果各位朋友覺得過於遙遠,也可以暫時用慢活來看。步調放慢,去覺察感官知覺,讓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那麼,大腦就能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節節放鬆,不假外求。
像這樣好的知識,希望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大家身心自在安康。
.
韌性: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0537
--------------------------------------------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流水在夜光中閃爍著,溫暖且柔和地從手指劃過,誘人的泡泡小姐來回舞動在水波之上。
安德烈亞並不是在南太平洋某處享受這樣的夜晚。這位來自奧古斯堡的女性其實正在洗碗,她正在用雙手洗滌那些洗碗機無法清洗的廚具。從前她很討厭親手洗滌帶著食物殘渣的鍋子或昂貴的菜刀等。
洗碗或許不是安德烈亞最喜歡的事之一,不過如今她重視這件事,再也不會只想以最快速度完成這項活動。她會刻意一件一件地慢慢清洗,並且試著觀察其中的美好,如冷冰冰的鋼如何在柔和的光線下變得溫暖,溫暖的水如何在泡沫中沖洗出一只閃閃發亮的鍋子。
烏爾里克.安德森—羅伊斯特(Ulrike Anderssen-Reuster)表示,安德烈亞改變對洗碗的看法。這位心身醫學家幫助人們為生活賦予新觀點。她教導人們「正念」。
這當中不僅涉及到更少的壓力,也涉及到更多的感官。這位精神病學家表示:「正念會讓人對事物有更深的認識,有助提升經驗及生活的品質。」我們要練習的是,將注意力投注到某個瞬間,不要把現象歸類成好的或壞的。如此一來,那些令人難受的事物,就會變得沒有那麼令人難受。正念讓我們少去評價,而是實實在在地接受生活。
安德森—羅伊斯特表示:「我們賦予自己太多的念頭。」其中有許多是負面的,像是現在我又得去倒垃圾,或是衣服洗好了,現在我又得去把它們晾起來等等。如果透過深切感受當下,我們也可以從垃圾或晾衣服等這類負面念頭得出正面之事。倒垃圾其實並沒有那麼糟,不過就是手上提個桶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心理學家史蒂芬.施密特(Stefan Schmidt)補充:「如果曬衣服時,專心將每件衣物拿在手上,仔細感覺潮濕的纖維,接著小心翼翼將它們掛到繩子上,這會賦予我們某種程度的平靜,進而帶給我們心靈美好的感受。」
不妨從冥想開始
施密特建議患者,不妨試試冥想。多數人一開始都會有些排斥。施密特在佛萊堡大學醫院指導名為「冥想、正念與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他的重點在於健康。屬於冥想的專心練習與正念練習確實對健康有益。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相關研究都已證實這點。
一九七○年代初期,哈佛大學的學者便已發現,冥想技巧不僅可以放鬆心靈與身體,還可以明顯降低血壓及耗氧。當時開始發展正念減壓課程的卡巴金曾表示,冥想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保護我們免受過度壓力所侵害。我們可以在八週之內學會全球各地廣為流行的正念訓練的基礎。
卡巴金的《正念療癒力》(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一書,如今已成為經典。根據書中說法,冥想有益健康,近年來被大量運用在對抗疾病,包括飲食失調、成癮症、慢性疼痛及憂鬱症等。「德國精神病學、心理治療、心身醫學暨神經病學學會」也表示,目前只有極少數防治倦怠症的方法被評定為有效,以正念為基礎的壓力管理課便是其中之一。
有件事是現代人常做,患有憂鬱症的人做得太過頭的,那就是:總是在想著自己。安德森—羅伊斯特表示:「他們雖然從一個地方移動另一個地方,可是過程中卻無時無刻不被自己的擔憂所俘虜。其實只要走出這種憂鬱的循環,蒐集各式各樣的印象,便能減少很大的負擔。」
冥想的療效,最初是由在開悟之路走了一大段路的冥想大師身上獲得證實。不過,我們不必成為西藏高僧或披上紅色袈裟,才能從冥想中受益。施密特認為,正念練習不僅對冥想專家有幫助,也能充實每個願意練習的人,無論你是健康或患病。我們可以透過正念練習來訓練平靜或好心情。
正念有助於應付人生逆境
不願嘗試冥想的人(就連靜坐短短五分鐘也感到害怕的人),不妨從正念練習開始。訣竅就是,居住在事物裡,不要費事尋覓或意圖遠離。這不僅可以緩和病痛所帶來的苦,就連報稅這件事,你也可以從中找到平靜與放鬆。人們只要價值中立地看待許多帳單,將多采多姿的收據進行分類,接著將各種數字填入表格裡就大功告成了。過程中,人們應當盡可能有意識地呼吸,這是正念的基本練習之一。
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針對這一點訓練,譬如手裡正拿著這本有關韌性的書在閱讀時。正念並非只對令人為難的課題具有驚人的正面效果。光是在上班途中,不去在乎時間壓力,而去感受微風、聆聽鳥語或好奇地觀察行人們不同的穿著風格與面貌,便足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當你自覺快被不遵守規則的駕駛人惹怒時,你可以先好奇地確認自己內心油然而生的那把火,然後自問:這把火燒的是否有意義,或者只會帶來更多負面情緒?也許那位駕駛人並不是自私的傢伙,也許他只是因為心事重重,一時不察罷了。這樣的觀點可以讓日常生活變得更輕鬆,讓人生變得更愜意。
施密特總結:「正念有助於學習更妥善地應付人生逆境,不論面對的逆境為何。在正念理論看來,討人厭的老闆與罹癌代表的,都是類似的挑戰。」核心問題其實是我該如何克服挑戰?我的反應方式是否會為自己帶來更多傷害?我如何才能在正面的意義下克服它們?
每個人每天都能做這樣的練習,只不過若缺乏專業輔助或有經驗的團體支持,進行起來會有點困難。施密特表示:「借助冥想技巧,我們可以學習穩定地保持注意力,否則我們很容易就會心不在焉。」
正念訓練能幫助我們有目標地培養這項能力,好讓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它。多次練習後,我們就能夠更常憑藉自己所有感官,欣賞異國美景,進而深受感動,或是當孩子充滿信任地依偎在我們懷裡時,我們也能由衷地享受它。
.
靜坐會改變大腦 中文字幕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6WvLU5-Cu0
順逆境心安平安 04收心、攝心、安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zogc_3mbM
亞 里斯 多 德 如何 看待 人生的目標 與 實踐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這裡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的書評專欄真正邁入一年了,再度借用了韓國插畫家 Jungho Lee 的作品,此疊書在過去 365 天的日子裡為一成不變的世界灑下一顆又一顆的繁星,看著這一年的點滴累積真切感到相當欣慰,記得去年此刻甫收到合作邀約來信時,當下受寵若驚,有些機會總在不經意之間降臨,然後你好好把握,朝著自己想前進的方向努力成長,專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也是我現階段還在學習的目標,至少已經不再是原地踏步。
▍關鍵個人頁面:https://reurl.cc/oLkmmj
12 個月寫下了 16 篇的文章加上一篇年度好書回顧,有些月份超前佈署,有些月份壓著底線,有些則意外多產,多數決定選書時都是還沒翻過甚至尚未拿到實品,雖然每本書都值得一讀,不過也常在開始思考該如何提筆的當下才發覺某些故事不是那麼好發揮,只能硬著頭皮尋找幾個切入點,不過正是反覆思考這些不那麼對盤之作品的過程當中,也漸漸從一些初次閱讀沒有注意到的角度翻轉自己的成見,可以透過更客觀、多面的觀點看待這些書籍。
還有些時候,在幾本候選名單中挑了 A,讀過才發現比較愛 B,或是 C 其實不容錯過,結果就會變成,反正讀都讀完了,那就全寫吧,小孩子才作選擇,因此偶爾會出現一個月兩篇的狀況,由衷感謝編輯的不嫌棄。
《霧中的曼哈頓灘》珍妮佛伊根
《金色筆記》多麗絲萊辛
《地下鐵道》科爾森懷特黑德
《白》韓江
《刺青師的美麗人生》海瑟莫里斯
《超能家族》達力歐桂格里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伊塔羅卡爾維諾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古拉格氣象學家》奧立維侯蘭
《我彌留之際》威廉福克納
《愛情的盡頭》格雷安葛林
《牛奶工》安娜伯恩斯
《笑忘書》米蘭昆德拉
《雲遊者》奧爾嘉朵卡萩
《歲月之門》理查費納根
《正常人》莎莉魯尼
現在才發現,這些書與電影是定義我們生活的方式,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恆久不斷地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內在遊記,一部電影、一本小說皆宛若一趟心靈旅程,而且無遠弗屆,還能仰賴文字與影像持續自由且盡情地穿梭各個時空、國度與平行人生,在這個護照最無用的年代裡已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