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票選百大女導演電影榜單】
.
BBC有鑒於近幾年多數的電影榜單嚴重缺乏女性導演的作品,在今年邀集了來自84個國家的368位電影專家(包括影評人、記者、學者等),共同票選出最偉大的女導演作品百大榜單。
.
368位選民中有185位女性、181位男性、一名非二元性別者與一名匿名者。他們共同票選出了761部電影,再進一步進行評分和排名,選出前一百名。遺憾的是,最後沒有任何東亞女性導演作品入榜。名單中排名最前的亞洲電影是伊朗導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的《The House is Black》,名列第25位。
.
最後選出的作品最早來自1916年,最晚到2019年,但多數電影是1990年後製作。有新浪潮教母之稱的法國名導安妮.華達有六部作品進入百強,凱薩琳.畢格羅則有三部片進入前20名。最終榮登榜首的是紐西蘭導演珍.康萍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
.
以下節錄前25名片單:
.
(25)
《The House is Black》(1962)
導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Forugh Farrokhzad)
.
(24)
《淑女鳥》(Lady Bird ,2017)
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
(23)
《The Hitch-Hiker》(1953)
導演:艾達.盧皮諾(Ida Lupino)
.
(22)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導演:琳恩.倫賽(Lynne Ramsay)
.
(21)
《冰封之心》(Winter’s Bone ,2010)
導演:黛布拉.格蘭尼克(Debra Granik)
.
(20)
《獨領風騷》(Clueless ,1995)
導演:艾美.海克林(Amy Heckerling)
(19)
《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 ,1992)
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18)
《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 ,2000)
導演:瑪麗.哈倫(Mary Harron)
(17)
《七美人》(Seven Beauties ,1975)
導演:莉娜.維黛美拉(Lina Wertmuller)
(16)
《Wanda》(1970)
導演:芭芭拉.洛登(Barbara Loden)
(15)
《沼澤》(The Swamp ,2001)
導演:露柯希亞.馬泰(Lucrecia Martel)
(14)
《驚爆點》(Point Break ,1991)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13)
《無法無家》(Vagabond ,1985)
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12)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2012)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11)
《上升》(The Ascent ,1977)
導演:莉莎.雪彼寇(Larisa Shepitko)
(10)
《塵埃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 ,1991)
導演:茱莉.黛許(Julie Dash)
(9)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
導演:安德莉雅.阿諾德(Andrea Arnold)
(8)
《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2016)
導演:瑪倫.艾德(Maren Ade)
(7)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2008)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6)
《野雛菊》(Daisies ,1966)
導演:維拉.齊蒂洛娃(Věra Chytilová)
(5)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2003)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4)
《軍中禁戀》(Beau Travail ,1999)
導演: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
(3)
《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導演: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
(2)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from 5 to 7 ,1962)
導演:安妮.華達
(1)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1993)
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
.
完整版請見此:
http://www.bbc.com/…/20191125-the-100-greatest-films-direct…
.
.
(圖為《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劇照。)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八卦
【BBC票選百大女導演電影榜單】
.
BBC有鑒於近幾年多數的電影榜單嚴重缺乏女性導演的作品,在今年邀集了來自84個國家的368位電影專家(包括影評人、記者、學者等),共同票選出最偉大的女導演作品百大榜單。
.
368位選民中有185位女性、181位男性、一名非二元性別者與一名匿名者。他們共同票選出了761部電影,再進一步進行評分和排名,選出前一百名。遺憾的是,最後沒有任何東亞女性導演作品入榜。名單中排名最前的亞洲電影是伊朗導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的《The House is Black》,名列第25位。
.
最後選出的作品最早來自1916年,最晚到2019年,但多數電影是1990年後製作。有新浪潮教母之稱的法國名導安妮.華達有六部作品進入百強,凱薩琳.畢格羅則有三部片進入前20名。最終榮登榜首的是紐西蘭導演珍.康萍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
.
以下節錄前25名片單:
.
(25)
《The House is Black》(1962)
導演:芙茹弗.法洛克扎德(Forugh Farrokhzad)
.
(24)
《淑女鳥》(Lady Bird ,2017)
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
(23)
《The Hitch-Hiker》(1953)
導演:艾達.盧皮諾(Ida Lupino)
.
(22)
《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導演:琳恩.倫賽(Lynne Ramsay)
.
(21)
《冰封之心》(Winter’s Bone ,2010)
導演:黛布拉.格蘭尼克(Debra Granik)
.
(20)
《獨領風騷》(Clueless ,1995)
導演:艾美.海克林(Amy Heckerling)
(19)
《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 ,1992)
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18)
《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 ,2000)
導演:瑪麗.哈倫(Mary Harron)
(17)
《七美人》(Seven Beauties ,1975)
導演:莉娜.維黛美拉(Lina Wertmuller)
(16)
《Wanda》(1970)
導演:芭芭拉.洛登(Barbara Loden)
(15)
《沼澤》(The Swamp ,2001)
導演:露柯希亞.馬泰(Lucrecia Martel)
(14)
《驚爆點》(Point Break ,1991)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13)
《無法無家》(Vagabond ,1985)
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12)
《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2012)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11)
《上升》(The Ascent ,1977)
導演:莉莎.雪彼寇(Larisa Shepitko)
(10)
《塵埃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 ,1991)
導演:茱莉.黛許(Julie Dash)
(9)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
導演:安德莉雅.阿諾德(Andrea Arnold)
(8)
《顛父人生》(Toni Erdmann ,2016)
導演:瑪倫.艾德(Maren Ade)
(7)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2008)
導演:凱薩琳.畢格羅
(6)
《野雛菊》(Daisies ,1966)
導演:維拉.齊蒂洛娃(Věra Chytilová)
(5)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2003)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4)
《軍中禁戀》(Beau Travail ,1999)
導演: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
(3)
《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導演: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
(2)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from 5 to 7 ,1962)
導演:安妮.華達
(1)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1993)
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
.
完整版請見此: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91125-the-100-greatest-films-directed-by-women-poll?fbclid=IwAR055gvPaUhFzKCIB2vIBcj2xYCnIM6oUlFMOtKI6Ywdw3fY1NPsmJlm9VY
.
.
(圖為《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劇照。)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八卦
【#地下情報】
『BBC票選影史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BBC繼前兩年分別票選出21世紀百大電影以及影史百大喜劇後,今年將目光移至外語電影,邀請到43個國家、涵蓋41個語系的209位影評人共襄盛舉,台灣則有焦雄屏、聞天祥兩位影評人參與。
這次百大外語電影的片單,分別出自67個導演之手,來自24個國家以及19種語言,其中法語片共佔27部,再者則是華語片12部、日本片11部,義大利片11部。
而票選出的百大前5名,分別為《七武士》、《單車失竊記》、《東京物語》、《羅生門》以及《遊戲規則》,前五名內就有兩部黑澤明電影。而這次最被推崇的導演為柏格曼以及布紐爾,都分別有5部電影入選。
將片單攤開來看,亞洲電影共佔25部(日本11部、中國5部、台灣5部、香港3部、韓國1部),《花樣年華》為亞洲電影最高排名,共位居第九。
台灣部分,分別為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李安的《臥虎藏龍》和《飲食男女》,《悲情城市》位居十八名,為臺灣名次最高;香港部分,不意外地皆由王家衛一人拿下,分別為《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以及《春光乍洩》;中國部分,則有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及費穆的《小城之春》。
有趣的是,前年BBC釋出的21世紀百大電影片單,《花樣年華》排名第二,但到了外語電影片單卻下拉到第九,而楊德昌的《一一》原本排在第八名,卻也直落至二十五名。
推測除了評審組成不同外,評分方式也有所影響。因為主要評分方式是由影評人選出前十名,並以10分為滿分依序遞減,再以總分最高的電影,透過投票率來排序,因此許多影評人心中的第一名雖然有在榜單內,排名卻不高,而名氣較低的導演或電影,可能也會影響到排名。
另外,雖然黑澤明的《七武士》位居榜首,但參與票選的6位日本影評人卻都沒有投給他,根據外媒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當初黑澤明以《羅生門》奪下1951年的威尼斯金獅獎,成為首位享譽國際的日本導演,也帶動國際影人對《七武士》的興趣;再者,黑澤明曾提及自己的電影深受美國大師John Ford的影響,因此明顯可看出他的電影皆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時代劇風格融入西方特色,這反而讓他的作品更易被西方觀眾所接受。反倒對日本影評人而言,他們更喜愛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認為他們對日本文化的呈現更為精準。上述原因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黑澤明的《七武士》可以擁有20%的票數搶下寶座,因為國外影評對黑澤明的熟悉度都較高。
其中較為可惜的是,雖然有將近一半比例的女性影評人參與票選,但卻僅有4位女性導演進入榜單,分別為香妲艾克曼《珍妮德爾曼》、卡提亞蘭德《無法無天》(共同執導)、克萊兒德尼《軍中禁戀》、安妮華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主要仍因為女性執導的電影數量較稀少,就算依照好萊塢目前的情勢來看,女性電影工作者依然佔少數,根據外媒報導,2016到2017年所舉辦的23個國際影展,女性執導的電影平均僅有6部,男性導演則有18部。雖然好萊塢從去年的#MeToo運動就開始掀起一波多元化浪潮,為好萊塢女性平權大力發聲,順勢讓女導演以及編劇,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搶手貨,但男性工作者仍不可避免地佔大多數。
*貼文圖片為入選片單的五部臺灣電影
以下附上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1.《七武士》黑澤明,1954/日本
2.《單車失竊記》狄西嘉,1948/義大利
3.《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1953/日本
4.《羅生門》黑澤明,1950/日本
5.《遊戲規則》讓雷諾瓦,1939/法國
6.《假面》英格瑪伯格曼,1966/瑞典
7.《八又二分之一》費里尼,1963/義大利、法國
8.《四百擊 》法蘭索瓦楚浮,1959/法國
9.《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香港
10.《生活的甜蜜》費里尼,1960/義大利、法國
11.《斷了氣》尚盧高達,1960/法國
12.《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中國
13.《M》佛瑞茲朗,1931/德國
14.《珍妮德爾曼》香妲·艾克曼,1975/法國
15.《大地之歌》薩耶哲雷,1955/印度
16.《大都會》佛瑞茲朗,1927/德國
17.《天譴》 韋納荷索,1972/西德
18.《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臺灣
19.《阿爾及爾之戰〉傑羅龐泰科法,1965/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20.《鏡子》塔可夫斯基,1974/蘇聯
21.《分居風暴》阿斯哈法哈蒂,2011/伊朗
22.《羊男的迷宮》吉勒摩戴托羅,2006/西班牙
23.《聖女貞德受難記》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28/丹麥
24.《波坦金戰艦》艾森斯坦,1925/蘇聯
25.《一一》楊德昌,2000/臺灣
26.《新天堂樂園》吉賽佩托納托,1988/義大利
27.《蜂巢的幽靈》维克多艾里斯,1973/西班牙
28.《芬妮與亞歷山大》英格瑪伯格曼,1982/瑞典、西德、法國
29.《原罪犯》朴贊郁,2003/南韓
30.《第七封印》英格瑪伯格曼,1957/瑞典
31.《竊聽風暴》賀克唐納斯馬克,2006/德國
32.《我的母親》佩德羅·阿莫多瓦,1999/西班牙
33.《遊戲時間》賈克大地,1967/法國
34.《慾望之翼》文溫德斯,1987/德國
35.《浩氣蓋山河》盧奇諾維斯康蒂,1963/義大利
36.《大幻影》尚雷諾瓦,1937/法國
37.《神隱少女》宮崎駿,2001/日本
3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臺灣
39.《特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0/伊朗
40.《安德烈盧布列夫》塔可夫斯基,1966/蘇聯
41.《活著》張藝謀,1994/中國
42.《無法無天》佛南度梅瑞爾斯、卡提亞蘭德,2002/巴西
43.《軍中禁戀》克萊兒德尼,1999/法國
44.《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安妮華達,1962/法國、義大利
45.《情事》安東尼奧尼,1960/法國、義大利
46.《天堂的小孩》馬塞勒卡內,1945/法國
47.《4月3週又2天 》克里斯汀穆基,2007/羅馬尼亞
48.《薇麗狄雅娜》路易斯布紐爾,1961/西班牙
49.《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蘇聯
50.《亞特蘭大號》尚維果,1934/法國
51. 《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1964 / 法國、西德
52. 《驢子巴特薩》羅伯特·布列松,1966 / 法國、瑞典
53. 《晚春》小津安二郎,1949 / 日本
54. 《飲食男女》李安,1994 / 臺灣
55. 《夏日之戀》法蘭索瓦·楚浮,1962 / 法國
56.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 香港
57. 《飛向太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2/ 蘇聯
58. 《伯爵夫人的耳環》馬克思·歐弗斯,1985/法國、義大利
59. 《見證》埃列姆.克利莫夫,1985 / 蘇聯
60. 《輕蔑》尚盧高達,1963 / 法國、義大利
61. 《山椒大夫》溝口健二,1954 / 日本
62. 《逃離非洲》吉布里迪厄蒙貝提,1973 / 塞內加爾
63. 《小城之春》費穆,1948 / 中國
64. 《藍色情挑》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93 / 法國、波蘭、瑞士
65. 《復活》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55 / 丹麥
66. 《恐懼吞噬心靈》法斯賓達,1974 / 西德
67. 《泯滅天使》路易斯布紐爾,1962 / 墨西哥
68. 《雨月物語》溝口健二,1953 / 日本
69. 《愛慕》麥可漢內克,2012 / 法國、奧地利、德國
70. 《慾海含羞花》安東尼奧尼,1962 / 義大利
71. 《春光乍洩》王家衛,1997 / 香港
72. 《生之慾》黑澤明,1953 / 日本
73. 《持攝影機的人》齊加‧維多夫,1929 / 蘇聯
74. 《狂人皮埃洛》尚盧高達,1965 / 法國、義大利
75. 《青樓怨婦》路易斯布紐爾,1967 / 法國、義大利
76. 《你他媽的也是》艾方索·柯朗,2002 / 墨西哥
77. 《同流者》貝納多貝托魯奇,1970 / 義大利、法國、西德
78. 《臥虎藏龍》李安,2000 / 臺灣
79. 《亂》黑澤明,1985 / 日本、法國
80. 《被遺忘的人》路易斯·布紐爾,1950 / 墨西哥
81.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尚皮耶居內,2001 / 法國
82. 《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記 》賈克‧希維特,1974 / 法國
83. 《大路》費里尼,1954 / 義大利
84.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路易斯·布紐爾,1972 /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85. 《風燭淚》狄西嘉,1952 / 義大利
86. 《堤》克里斯馬凱,1962 / 法國
87. 《卡比莉亞之夜》費里尼,1957 / 義大利、法國
88. 《殘菊物語》溝口健二,1939 / 日本
89. 《野草莓》英格瑪柏格曼,1957 / 瑞典
90. 《廣島之戀》亞倫雷奈,1959 / 法國、日本
91. 《男人的鬥爭》朱爾斯達辛,1955 / 法國
92. 《婚姻場景》英格瑪柏格曼,1973 / 瑞典
93. 《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 / 中國
94.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87 / 伊朗
95. 《浮雲》成瀨己喜男,1955 / 日本
96. 《浩劫》克勞德蘭茲曼,1985 / 法國
97.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97 / 伊朗、法國
98.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1994 / 中國
99. 《灰燼與鑽石》華依達,1958 / 波蘭
100. 《霧中風景》泰奧·安哲羅普洛斯,1988 / 法國、希臘、義大利
#大家看過幾部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好雷] 金馬影展之《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精華區movie 的八卦
【2012金馬影展之二十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PTT2個人板 Inkstone
在影展看老片就像挖寶,你知道這些都是經典大師,只是不知道對不對自己
的味、能不能懂得領略他/她。昨天看完整整五十年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全片沒有一個女性角色(連活女人的鏡頭都沒有天啊這樣形容好驚悚),今
天馬上接著看同樣是1962年的《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非常女性觀點/女性關懷的「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的作品。
一開始,我的確花了點時間適應那一直特寫大臉的、橫移拉近拉遠都好快的
鏡頭,及彷彿走台步般的演員演出。但在進入狀況後,一切就變得趣味豐滿了: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是一部短小輕巧,但意念富足的電影,聚焦在女主角某
天的午後,她去算命、去血拼,她在家會情人、練歌唱,她出門喝咖啡、找朋友,
它彷彿一部在巴黎玩大地遊戲的公路電影,而片中每段歷程都只是日常一瞬,天
天都會發生的。然特別之處在於:這不是普通的一天,這是克萊歐和醫生約好,
晚一點要去看癌症化驗結果的日子。
於是開啟了一趟對身邊一切都極度敏感、對路上看到的事物聽到的話語遇見
的人都忍不住多想兩句的歷程。因為害怕死亡(即面對死亡)讓我們清楚意識到
自己活著,而那些原本沒有特別意義的,透過這雙眼看去,都成了帶著生機的小
幸福,或是相反的無意義的浪費(譬如一個在街上用針刺穿自己的手臂表演的男
子);我覺得有趣的是,這樣的敏感一方面來自對自己的存在強烈依戀(想活下
去)因而放大的感知,另一方面,卻也是安妮華達作為一個導演的細膩的陰性目
光。她對情緒轉變甚大的女性典型(也許太典型了,但別忘了這是半世紀前的作
品)的捕捉是精采的,有聲有色;她對某種需要陪伴、需要說話的對象以整理自
己/面對自己(這部份倒是和男女無關)的孤單的呈現也是立體的。
更重要的或許是,這是一部上世紀中的法國電影,巴黎香頌與婀娜大衣,清
閒的生活與藝術的點滴……《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有某種氣質,讓人對復古的
美感傾醉,對巴黎人喋喋不休的咖啡廳時光微笑會心。再加上另一位大師高達的
客串(演出劇中劇一段默片的男主角,以一雙墨鏡看世界的黑白兩面,漂亮地幫
本片點題),還有一個滿地都是小貓咪在玩耍的房間;電影開始沒多久,克萊歐
對著鏡子說了一句:「沒關係,美麗就是生命,只要我是美麗的就比其他人更加
活著。」這一切魅力的集合是神祕的,彷彿一只發光小寶盒,而我在五十年後第
一次掀開一小角,已經是驚喜。四顆星。
--
「天使的眼淚滴落人間,但那幸福終究不夠灑在每一個人身上。」
時光之硯部落格 https://blog.yam.com/YenC
琢磨影音, 琢磨文字, 琢磨自己的地方
PTT2個人板 Inkst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22.1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