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把言語修飾得多好,他人其實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在的出發點。
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何。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
或許你曾和某個上過溝通課的人交談,他現在懂得運用許多華麗的文字來講同樣的話。我們可以盡量運用溝通法中的「我的陳述」和「積極傾聽」,但如果不是真誠想與人建立連結,這些方法都不太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取自《正念溝通》
************************************
各位朋友,早安:
我想透過這本書,還有下列兩段摘文,提醒各位朋友:跟別人溝通之前,請先跟自己溝通!
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他去上了溝通課,然後對我們使用。不管他的語氣多溫暖,也不管他花了多少時間傾聽,又或者他費了很大的力氣同理我們的感受與需要,結果他心裡面真正想要的是按照他的期待改變我們,把我們變成他想要的樣子,我們終究會知道,然後自然地產生抗拒,早或晚而已。
非暴力溝通或許是一種說話的架構或公式,但是它更包含了一種思想體系。我們得要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的感受與需要,我們是有心想跟對方在某個層面合作,我們不但願意傾聽,也不排斥跟對方學習,這時再使用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架構或公式,才是使用非暴力溝通合適的方法。
一個人內在的意圖,每一刻的動心起念,用非常微妙的方式影響著互動的雙方。如果一個人講話的出發點,只是為了控制另一個人,那麼就算當下取得了對方的信任,暫時控制了對方,又能持續多久呢?
我們真的能放下責怪對方的慣性嗎?我們真的願意在我們的請求被拒絕之後,還好好傾聽對方嗎?
這對一般的人性來說,超級困難的。
再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真的能連結自己內在的愛與慈悲嗎?
假設一個人的內在圓滿,想改變他人的動機,也就會大幅減弱了。一個內在充滿焦慮的人,能傳遞出多麼有愛又和善的訊息呢?
我是真心認為,當外在的社會制約如此之強,一個人在沒有友伴的情況下,沒有基礎訓練的前提下,要獨自探索並且學會非暴力溝通,相當不容易。
不過,在非暴力溝通的討論中,領受到一些智慧,讓自己更寧靜,我個人是覺得有可能的。
我最近一直感受到,我們內在的心念,會隨著時間,逐漸化為外在的實相。每一種不同的價值觀替換,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跟著變化。內在價值觀的調整,會讓某些人離開、某些人取代,即使是跟難以分開的家人,互動的方式與親疏遠近,都會起伏震盪!
所謂「非暴力」,其實內含深刻的善意與愛。祝願您,充分意識自己,並且能感受到愛的力量!
************************************
【文/ 奧朗‧傑‧舒佛】
我發展出非暴力溝通,做為一種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在有可能屈服於自我追尋之物的地方發出意識之光。我人生中最想要的是情感、在相互真誠給予的基礎上和他人之間有所交流。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二十幾歲時,我常常當背包客去旅行。有一年冬天,我和大學時的好友艾倫一起去紐約的卡茲奇山進行了幾天的雪地露營。艾倫是位詩人、音樂家和作曲家,大學的時候我們很要好,經常在一起思考宗教、哲學和人生的絕對奧祕。畢業後,我比他更想繼續保持聯繫。
旅行期間,我決定運用某些新學到的非暴力溝通技巧。當時我感覺受傷又憤怒,說出我希望與他有更多連結與親密性,並詢問他為什麼不常聯絡,更請他更敞開心胸跟我分享想法。艾倫比我還安靜,但是我一直要他開口,想當然,結果不是很理想。
現在回頭看,我能看出自己既沒有以臨在引導對話,也沒有發自好奇與關心來溝通。雖然我真心想要有更多交流,但我太過執著於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以至於我沒有尊重他本來的模樣,也不好奇他到底怎麼了。在我自己對親密感的渴望和關心他的需求之間,沒有取得平衡。我甚至沒有注意過他是否願意和自己聊這件事情:「嘿,從我們畢業後,我一直很想你。我想我們可能對保持聯繫有不同的期望。你願意跟我聊聊這件事嗎?」
而且,我的意圖是錯的,我的方法夾雜了微妙的怪罪成分(我心裡想:「他為什麼不跟我聯絡呢?朋友不是本來就該常聯絡嗎?」)和操控(「說出自己的感覺有這麼難嗎?他不能把腦袋裡想的事情說出來就好嗎?」)。那次旅行之後,我們又更加疏遠了,失去他這位朋友,讓我感覺非常痛苦。儘管我多次嘗試主動找他,但我們再也沒有聯絡了。
「意圖是我們言行背後的動機或內在品質。」
這就是意圖的力量,以及沒有謹慎選擇的風險。無論我們把言語修飾得多好,他人其實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在的出發點。
或許你曾和某個上過溝通課的人交談,他現在懂得運用許多華麗的文字來講同樣的話。我們可以盡量運用溝通法中的「我的陳述」和「積極傾聽」,但如果不是真誠想與人建立連結,這些方法都不太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
你是否曾經和朋友一起挺過某個充滿挑戰的局面,等到走出困境時,對彼此更加尊重了?或者和你愛的人解決意見分歧之後,感覺更加親密、感情也更深了?
親密度是從衝突中產生的,差異可以把我們聚在一起,幫助我們認識彼此;摩擦能創造與調和一些事情,產生新想法和觀點。這類對話的特點是,與我們無意識的溝通行為有非常不同的意圖。
「要是有一種方法能辨識與幫助這種情境產生,讓我們再次獲得相同的經歷呢?是否有一種更具效益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對衝突的習慣性反應?」這是馬歇爾.盧森堡發展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本影響深遠的著作開頭,他寫道:
「我相信以慈悲的方式去享受給予和接受,是我們的天性,我這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思考兩個問題:是什麼使我們與慈悲的本性分離,導致我們做出暴力和剝削的行為?以及相反的,是什麼讓一些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他們的慈悲呢?」
盧森堡博士是在一九四○年代的底特律長大,他目睹了多起種族暴動事件,有數十人喪生。這些事件,再加上他年輕時,當下社會中反猶太主義的經歷,在他心中種下了一份衝動,一直想要理解暴力的根源。而他發現,在我們持續懷抱著慈悲之心的能力中,思想和語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的非暴力溝通法,包括了對注意力的系統式訓練—重新學習如何以更利於和平與和諧的方式去思考、說話和傾聽。
在非暴力溝通法中,我們不再陷入習慣性的指責和批判,而是學會辨識我們想要討論的特定觀察、對這些事件的感覺、引發這些感覺的更深層人類需求、以及對如何共同前進的請求。我們學習以同樣的方式去傾聽,感受他人話語背後的含義。這整個系統都源自一個核心主題:創造出品質良好的連結,滿足彼此的需求。
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何。重要的是我們的意圖。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溝通:在衝突、委屈、情緒勒索場景下說出真心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4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互斥事件公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重複與習慣助長了心靈的怠惰,
心靈需要困境的衝擊才能清醒
來談談「有用」的繪本。
這三本叫《教出好孩子成長系列》,分別有《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腳不是用來踢人的》、《說話不應該傷人》,適用4歲前的孩子。這種繪本的邏輯,是羅列出孩子能理解的適應行為,去取代原本的不適應行為。
適應行為常被提醒,孩子就能多表現適應行為。這樣的繪本,可以用比較溫和的方式,跟孩子先討論不適應行為。如果等到孩子出現不適應行為了,才第一次制止,通常會用比較嚴厲或警告的方式,效果會比較不好,因為很可能嚇到孩子,然後孩子當下又沒清楚的頭腦,去運思我們的說理內容。
書後面還有一些教養建議,能幫助家長面對孩子的不適應行為。不只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能學語言,讓家長之後的說理會更有效果。家長也可以藉由繪本,準備好自己的教養策略,真「好用」。
當然,這是治標,不是治本,但起碼在孩子這邊做了一些努力。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那是更重要的事,像是家庭氣氛、父母的身教、班級經營、手足同儕的個性…。
等孩子再大一點,最好往情緒下手。因為行為常由情緒驅動,而且環境裡充滿了負面示範,很容易情緒一來,不適應行為就產生。
國小以後,就要從思考與比較高階心理能力下手了。強化心智理論能力,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個性,正確解讀情境與他人行為,藉由思考調整自己的情緒。
青少年以後,要更注重培養對認識自己的好奇心。因為環境越來越複雜,壓力越來越大,常需要內觀以靜心。這時候常需要有人來引導,藉著一事討論出一智,負面情緒常變成認識自己的教材。
「重複與習慣,助長了心靈的怠惰。心靈需要衝擊才能清醒過來,我們把這種衝擊稱為『問題』。我們解決問題的依據是那些陳腐的說明、辯解、譴責,這一切又使心靈昏沉如入睡。心靈時時落入這種怠惰的形式中,正確的教育者不僅要使自己的內心終止此種怠惰,而且要幫助學生對它加以觀察。」~克里希那穆提
我想到一般大人處理孩子的人際衝突,常常是一頓道德訓斥,加上威脅一番,「如果下次再發生這種事…」。或者各打五十大板,要求雙方和好。這是很常見的處理公式,不過比較像是暫時把問題壓下來而已,停留在表面,不見得搞清楚事件的始末。
好一點的,會有耐心聽孩子說明事發經過,引導孩子們討論預防之道。如果再好一點,那是進入輔導層次,也就是面對面地單獨跟一個孩子互動,同理孩子的心情轉折,想到了什麼,孩子如何回應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行為的後果,還有沒有替代性的方法…
我了解,大部分大人,因為沒有時間,或者心力不夠,或者沒有相關知能,大多只能表面上處理處理,會有點像是一種做給什麼人看的交代。其實,有做處理已經不錯了,也有一些大人乾脆當作沒這回事,甚至大人自己就是負面的身教示範。
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有一些行為的慣性,如果我們能深入看透這些慣性的肌理,那就有機會把昏沉的心靈喚醒,以新的形式展現自己的自由。自由,常在建立了某種習慣,然後又打破習慣的過程當中產生。
.
教出好孩子成長系列(共三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555
圖片已請求出版社授權
.
--------------------------------------------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跟自己和好》+《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我想傾聽你》】
博客來三本一套75折(即日起至8/3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loc=P_007_004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獨家限量印章親簽版
https://goo.gl/mXkKR9
金石堂—限量親簽版+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P9g26T
誠品—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Snaj8b
讀冊—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互斥事件公式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八卦
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互斥事件公式 在 互補互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概率公式-2021-03-25 | 小文青生活5 天前· 15.2 理解概率加法定律和互斥事件及互補事件的概. ... 更方sw yU、更快捷gL tw原标题:王晓娟:为实施新旧aM jW能转换营造 ... ... <看更多>
互斥事件公式 在 獨立事件聯集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八卦
提供獨立事件聯集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互斥事件聯集、a聯集b聯集c、互斥事件公式有關歷史與軍事文章或書籍,歡迎來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互斥事件公式 在 互補互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概率公式-2021-03-25 | 小文青生活5 天前· 15.2 理解概率加法定律和互斥事件及互補事件的概. ... 更方sw yU、更快捷gL tw原标题:王晓娟:为实施新旧aM jW能转换营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