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新冠病毒全球破千萬人確診病例.史上大流行疾病如何改變希臘、羅馬及西方文明歷史
【隨著七月的腳步逼進,北半球即將進入暑假,各國也爭相為了經濟加速解封,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卻仍控制不下來,世衛組織預計,下周全球確診人數可能飆破一千萬例,死亡人數突破50萬。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紐約時報報導稱,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伊朗、義大利北部、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解封相對謹慎的歐洲,目前考慮對疫情仍在延燒的美國、巴西和俄羅斯持續發布旅遊禁令,這絕對會引發政治後續效應。但歐洲以史為鑒,深知自古大流行病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這將會是一場長期且艱苦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內文}
(CNN主播)
現在為您插播一則最新新聞,網球明星喬科維奇宣布他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生涯曾獲17座大滿貫的塞爾維亞網球好手,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喬科維奇,曾經感嘆自己在全球網壇,始終找不到球迷愛與恨的支點,一場新冠肺炎會讓他就此得到答案嗎?
(塞爾維亞世界球王/喬科維奇)
由於許多人都喪命,在這裡及全球各地看到的狀況實在是太恐怖了,但你知道生活還在繼續,我認為做為運動員,我們期待比賽 期待競技
這是喬帥親自號召以防疫募款為名的慈善比賽,原本邀來全球好手預定巡迴四國,但第二站在克羅埃西亞的賽事還沒打完,就已接連傳出多名球員及教練先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不只賽前邀選手上夜店群聚狂歡,視社交距離為無物,賽事進行中也未要求觀眾配戴口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森柏格直言批評,這場比賽簡直體現了喬帥疫情期間的一切「荒謬行徑」,包含公開宣稱拒絕接種疫苗,在Instagrm與庸醫直播談論健康話題,聲稱正面思考可以讓髒水變乾淨等,且輿論撻伐事小,對日後全球職業網壇復賽可能帶來衝擊,才是球迷真正最大的損失。
(新聞片段)
喬科維奇發表聲明,承認我們錯了,而且一切都來得太快,我很抱歉我們的比賽造成了傷害,澳洲網壇名將尼克基里奧斯也猛烈抨擊參賽的決定,推文替所有球員祈禱,對我所做的一切不負責任,或可認定為愚蠢的事情道歉,外界要引以為鑑
喬帥的故事何嘗不是全球疫情的縮影,過度急於解封復工拚經濟,迫不及待要迎接暑假的旅遊旺季,卻忘了新冠病毒似乎迄今都沒有伴隨北半球的氣溫升高而消聲匿跡,全球確診人數甚至可望在下周,突破一千萬的重要心理關卡。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歐洲的情況確實已有改善,但在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惡化中,在疫情爆發的頭一個月,各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的病例還不到1萬例,但在最近這個月,卻已通報了近400萬例,我們預計下週確診數將達到一千萬例,這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提醒,即使我們繼續研究疫苗和治療方法,我們也已責無旁貸,必須竭盡所能利用我們現有機制 抑制病毒傳播並挽救生命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警告,當全球單日新增確診數量屢創新高,顯示新冠疫情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因為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你我除非能證明所有人都已安全,否則沒有一個人或國家能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置身事外。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一些已經成功抑制病毒傳播的國家,現在都又看見確診病例上升的趨勢,當它們在重啟社會和經濟之時,所有國家都正面對一個微妙的平衡,在保護人民與最小化社會與經濟損害之間,因為在生命和生計之間無法選擇,各國都可以兼顧兩者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 伊朗 義大利北部 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以中南美洲為例,過去一周確診病例數已爆增25%到50%,擁擠悶熱的社區環境,再加上勞力謀生的需求,都一再使當地受感染比例居高不下,世衛雖呼籲各國有必要重新思考新一波封城措施,但解封後的人群顯然已如猛虎出閘再也關不回去,這天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政府不過是端出免稅措施刺激經濟,就吸引大批民眾不要命地瘋狂搶購。
(Claudia Lopez/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
這不是一個派對,我們仍處於大流行期,如果你們想購買某種東西,最好在網上購買,以免引發群聚擁擠的危險
再看看歐洲,歷經二戰後最長時間逾百日的關閉後,法國艾菲爾鐵塔已於6月25號重新開放,知名觀光景點羅浮宮也預計七月初再度擁抱人潮,由於歐洲多數國家解封腳步相對謹慎,西班牙的四階段,甚至得拖到七月份才開放外國旅客入境,鄰近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更在爆發新一波疫情後,立刻宣布大里斯本19個區重新封鎖,上百萬居民重新居家避疫直到7月14號,反觀一海之隔 脫歐中的英國,至今仍是全球排名第五的疫情重災區,卻擋不住一波波熱浪來襲,任由人潮將知名海灘擠爆,而利物浦球迷好不容易等到了睽違30年第二個英超聯賽冠軍,更顧不得防疫要求的社交距離,徹夜狂歡施放煙火,而這也極可能會成為英國甚至是全歐洲下一個防疫破口。
(ABC主播)
今晚有消息說,歐盟現在正在考慮對想去歐洲旅行的美國人,發布暫時性的禁令
(新聞旁白)
該標準包括該國的流行病學情況與新冠病毒應對,歐盟認為對疫情比歐盟更糟的國家應維持禁令,美國可能暫時得跟巴西 俄羅斯人一起被拒於門外,中國則是列在考慮名單之列,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
(ABC記者)
這將不只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歐盟領導人現在將不得不把任何潛在的政治反彈納入考慮,尤其是來自那位在旅行及防疫上態度都與歐盟不合的總統
歐洲向來以史為鑒,深知一場大流行病,通常足以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最早證諸西元前五世紀雅典與斯巴達的交戰,當時的流行病導致了雅典的敗亡,長期研究公衛與流行病史,並著有《流行病與社會》一書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Frank Snowden從他現在居住的羅馬出發,發現這裡似乎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到疾病影響的城市,不只西元五世紀爆發的瘧疾,對羅馬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造成了嚴重破壞,14世紀開始的鼠疫也改變了西方文明的進程,其中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喪生,導致工人短缺
,農奴享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因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終結。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任何一切關於我們,關於我們的藝術 文化和宗教,我們應該說,包括過去的死亡與痛苦,都將以疾病的形式被告知及感染
他以知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為例,所處16和17世紀的英國就曾經歷過瘟疫,只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並沒有直接以瘟疫為主題。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雖然沒有直接關於瘟疫的戲劇,但如果您想驚嚇觀眾,你也可以提起瘟疫
在你們兩座房子上都是瘟疫,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那會引起非比尋常的共鳴。
唯一的例外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它似乎是在大流行過後,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徹底從人們對話中消失,著有《美國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後的迷失世界》一書的歷史學教授Nancy Bristow便直指,這場瘟疫奪走5千萬條人命,遠遠超過同一時間在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數,但它卻不願被記憶,只以一種非常小的方式,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Nancy Bristow/ 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大流行的結果,公眾隨地吐痰舉動更讓人不屑一顧,還有另一件事對我們而言,也隨之消失,那就是公共飲水杯
因為這場大流行病,暴露出我們所處時代的不公平,尤其是有色族裔所遭受的打擊。
(Nancy Bristow/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在大流行疫情中,窮人可能會遭受寒冷 飢餓和無家可歸的問題,有色人種會發現自己被排除在所服務的急診醫院之外,然而即便在疫情風暴過後,仍然沒有任何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耶魯大學的Frank Snowden教授說,透過大流行和疾病的歷史,事實上正替我們所有人提供了選擇。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這是一場危機,因為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會發生,但這也是充滿機會的時刻,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用比現在更加安全的方式,來重新想像我們的生活,這實際上可以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對後代子孫來說,更更安全更美好的所在
改變工作型態,其實只是最小的一件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甚至提醒,新冠病毒的詭譎多變,以及一波波如海嘯般襲來的疫情,未來恐將對各國建立疫苗安全性的可信度造成挑戰,這將是一場對人類而言,艱苦而長期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美國經歷了艱難的時期,我們在聯繫追蹤接觸史或強制隔離方面不那麼嚴格,而且與亞洲國家相比,美國戴口罩的遵守率要低得多,因此與美國相比,歐洲的確診個案下降幅度更大,您知道,公衛專家和其他像我的人都在說,嘿讓我們不要忽視這一點,即使天氣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這種病毒不是季節性的,狀況可能會更糟,因此我們現在知道夏天從中受益,但秋天的感染力會越來越糟,因此我們更有理由不要完全放鬆我們的行為,您知道,唯一的好消息是,隨著我們正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對待他人,死亡率已經有所下降,我們的負擔不那麼重,但是無論從全球或從美國角度來看疫情,都比我預期的更加黯淡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6.2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L8liyN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熱武器發明以後,戰爭變得愈發血腥,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死亡人數,超過了八千萬人。從最早期的滑膛槍,到威力驚人的原子彈,究竟是哪些武器,造就了這一瘋狂數字?又是哪些武器,殺傷力能超越排名第七的原子彈?本集不僅為您來個大盤點,還實際開箱軍火庫,更要帶您打靶體驗台灣之光無膛線槍的驚人威力!精彩內容記得鎖定風...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Facebook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范琪斐 Youtube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死亡人數”排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死亡人數」排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分享] CSIS:俄軍此戰死亡數超越二戰後戰爭總和 的評價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戰爭死亡人數排名的八卦,YOUTUBE和Yahoo名人娛樂都在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俄軍被打的究竟有多慘?五個月陣亡五萬俄軍,傷殘6萬餘人 ... 的評價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Facebook 八卦
【在非洲地圖上尋找瓦干達 (feat. Elon Musk)】#葉郎電影徵信社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Black Panther 黑豹》架空了非洲的地理和歷史,憑空捏造了一個富含珍貴礦產泛金屬(Vibranium)的非洲先進大國瓦干達(Wakanda)。
真實世界的非洲國家難以像瓦干達那樣實施嚴格的鎖國政策,讓自己從地圖上完全消失。如何攔阻覬覦泛金屬的諸多外力,成為非洲史上一再出現的重複命題。
▉馬利帝國的黃金
「數百萬年前,一顆由宇宙最強物質——泛金屬所組成的隕石墜落非洲大陸,並深深影響週邊的生物。當人類這個物種到來以後,總計有五個部落落腳在其週邊,大家稱他們為瓦干達。」
電影《黑豹》的開場白提供了尋找瓦干達的第一個線索:珍貴礦產。
瓦干達國王帝查拉(T’Challa)因為控制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泛金屬,而成為史上最富有的超級英雄。根據漫畫設定,泛金屬每公克價值高達1萬美金,而瓦干達至少還有1萬公噸的泛金屬,使這些泛金屬的唯一主人帝查拉坐擁100萬億美元財富。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全球每年生產總額。
歷史上最富有的真實人物正好也出身非洲。2015年時代雜誌做了一次排名,14世紀非洲馬利帝國的曼薩穆薩一世(Mansa Musa I)被列為人類史上擁有最多財富的人。讓穆薩致富的物產是黃金。就像瓦干達週邊的多個部落藉由泛金屬的資源結盟,馬利帝國是藉由黃金和鹽等資源的交換,不費一兵一卒就就將各個部落結合成為一個大帝國。
1324年至1325年間,曼薩穆薩一世組織了一次讓他名揚世界的麥加朝聖之旅。據說因為他沿途大方致贈黃金給各地人士,意外促使金價暴跌,讓開羅花了12年才從經濟混亂中恢復。
穆薩這一趟朝聖之旅是非洲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馬利帝國和虛構的瓦干達的最大交集:
穆薩不僅沿途留下學校、醫院、清真寺等設施,也一路延攬各地學者、建築師等人才回去替他的帝國服務。他一手打造的大學城 Timbuktu 廷巴克圖直到現在都還是非洲學術和藝術文化的中心。幾乎像真實歷史的平行線一樣,瓦干達的帝查拉同樣善用泛金屬來進行外交工作,也在電影的結尾中在美國興建了一個文化交流中心。此外,廷巴克圖清真寺獨樹一格的立柱式建築風格也暗示意味濃厚地出現在《黑豹》電影當中。
這趟招搖的朝聖之旅同時也是非洲命運的轉折點。在此之前,馬利帝國原本和瓦干達一樣低調不為人知。和瓦干達想盡辦法從地圖上消失的做法正好相反,曼薩穆薩一世等於用一趟旅行親手把自己畫進了世界地圖。中世紀的加泰隆尼亞地圖集中,高舉金幣的穆薩本人就被畫在撒哈拉沙漠上頭。許多歐洲國家自此開始注意到馬利帝國和他們盛產的黃金。
只是還沒等到歐洲人現身,穆薩就已過世,他的帝國幾十年後就瓦解為原來各自獨立的部落。70年後,地理大發現的領航員——葡萄牙人才終於抵達馬利海岸。隨後被葡萄牙人擄走的馬利人成為大西洋奴隸販運的最早一批受害者。
馬利和瓦干達故事的平行線至此中斷。
▉被綁架的剛果人
尋找瓦干達的第二個線索來自1978年出刊的漫畫《黑豹》第七期中一段耐人尋味的聖經典故:
帝查拉有一個長年被放逐在外的同父異母弟弟 Jakarra ,總是趁哥哥不在瓦干達的時候密謀奪取王位。帝查拉的左右手 N’Gassi 怒叱 Jakarra 是受詛咒的子孫,並說從帝查拉的爸爸和第二個女子結合之後這個詛咒就永世存在。
《黑豹》的創作者 Stan Lee 和 Jack Kirby 有意識地引用聖經中的著名橋段:迦南的詛咒。舊約聖經記載了挪亞的小兒子含(Ham)進到父親的帳篷中看到因酒醉而赤身露體的父親。結果諾亞酒醒之後,怒氣沖沖地詛咒含的兒子迦南(Canaan):「迦南當受詛咒,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
千年來的聖經研究者對於帳篷裡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很多猜想。這些遠古的猜想有時候會帶來糟糕的週邊效應。比如有人認為含在帳篷中猥褻了自己的父親,並以此為由妄加推斷同性戀者應受永世詛咒。另一種更惡毒的猜想則說:含的兒子迦南是非洲黑人的先祖,所以非洲人理所當然必須承受迦南魔咒——「作閃的奴僕」。
實際上含的膚色一直到17世紀之後才被開始被「塗黑」,而且很可能是16~19世紀的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副產品,藉此作為奴役非洲人的神學依據。400年間有1200萬非洲人被運至美洲為奴,加計途中死亡的人數很可能會超過3000萬人。一切只因為小兒子在帳篷裡頭看到他老頭的裸體。
最一開始奴隸販子的交易標的還侷限於罪犯或戰犯,但貪婪很快就引發更手段更卑劣的掠奪。1514年剛果王國的國王 Afonso 就特地寫信給葡萄牙國王,指控葡萄牙奴隸販子綁架其子民。
研究者拿當年被掠奪的人數來與當今發展狀況做對比,發現被奴隸販子奪走最多人力資源的地方,也正是今日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國家。這些非洲國家更貧窮、更分裂、政治更不穩定、社會存在更多暴力騷亂。古詩說「人才那得如金銅」,實際上人才比黃金更能左右一個國家的長期命運。
另外一種人力掠奪形式是帝國主義殖民。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私人擁有的剛果自由邦就以虐待當地人來替他採礦而惡名昭彰,估計有800~1000萬剛果人因此死於非命。
非洲的泛金屬就是被綁架的3000萬非洲人。
跳過奴隸販運和帝國主義殖民,剛果或是其他非洲國家可能都有機會發展出堪比瓦干達的國力。而實際發生的歷史是:1960年剛果終於擺脫比利時而獨立的那一天,全國上下只有16個有大學學歷的人力資源。
▉伊隆馬斯克的鈷
瓦干達的泛金屬是漫威宇宙中最強大的超級材料。它可以吸收幾乎所有的震動能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固。除了是美國隊長盾牌的原料之外,鋼鐵人的盔甲、幻視的身體和黑豹自己身上的裝備都含有泛金屬。
另外幾個超級英雄——驚奇四超人、綠巨人浩克和蜘蛛人的超能力來源都與放射線有關並不是巧合。兩位漫畫大師 Stan lee 和 Jack Kirby 都參加過二戰,這些戰後才登場的漫畫人物都是原子時代的直接產物。
改寫歷史的20世紀超級材料是鈾。1939年愛因斯坦寫給羅斯福總統提醒他切勿輕視原子彈威力時,就指名關鍵原料是比屬剛果所產的鈾礦。這封信正是尋找瓦干達的第三個線索。
事實上幾年後摧毀廣島的原子彈,裡頭的鈾就是來自世界最大鈾礦——剛果的 Shinkolobwe 礦場。1960年剛果獨立之後,覬覦鈾礦資源的美蘇兩大冷戰陣營甚至引不惜引發代理人戰爭,即是導致10萬人喪命的剛果危機。
我們能從瓦干達的虛構故事中學到最實用的一課是:豐富的物產資源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帝查拉的父親發現瓦干達富含泛金屬之後,隨即通令全國嚴格保密礦場位置並啟動鎖國機制,然後以出口少量泛金屬換得的外匯投入在國內教育上,使瓦干達得以發展成為科技大國。
做法最接近的真實非洲國家,是出產鑽石的波札那共和國:他們把鑽石的採礦權賣給De Beer的同時,從未放棄追求經濟收入的多樣化,以免被單一物產吞噬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力。此外波札那還將鑽石帶來的收入用於投資下個世代的教育計畫,比如設置鑽石大學,為本地人提供各種技術訓練課程。
剛果在冷戰時代搞砸了鈾的那一堂課,幸運地在21世紀有了另一次重補修的機會:
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關鍵原料——鈷,成為新世紀的資源爭奪戰導火線。因為剛果民主共和國掌握了全球六成的鈷產量,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的中國以及美國商人伊隆馬斯克的電動車龍頭企業特斯拉都頻繁出入剛果,不計代價搶購鈷礦。非法礦場運用童工或強迫勞動來開採鈷的種種亂象層出不窮,使他們很快就被國際組織列為衝突礦產。
眼看剛果又要被另外一種泛金屬給吞噬,幾個月前事情突然有所轉折——剛果政府似乎決定傚法瓦干達經驗,企圖以新成立的國營事業來統整所有鈷礦,徹底整頓非法開採和外國勢力搶購的市場亂象。
現在就急著下定論說剛果終於藉著電動車熱潮走上瓦干達之路,或許還嫌太早。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一直有「現實版鋼鐵人」稱號的伊隆馬斯克是否意識到自己意外客串了另外一個進展中的漫威故事線。
(原載於週刊編集 https://www.theaffairs.com/)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八卦
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評價
自熱武器發明以後,戰爭變得愈發血腥,兩次世界大戰直接死亡人數,超過了八千萬人。從最早期的滑膛槍,到威力驚人的原子彈,究竟是哪些武器,造就了這一瘋狂數字?又是哪些武器,殺傷力能超越排名第七的原子彈?本集不僅為您來個大盤點,還實際開箱軍火庫,更要帶您打靶體驗台灣之光無膛線槍的驚人威力!精彩內容記得鎖定風云軍事《宅軍事》喔~
https://www.facebook.com/Erich.S.W.SHIH/ 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 請大家也多多支持喔~
❗❗【字幕誤植更正】05:36 字幕應為:「因此它飛出去之後」,在此向宅迷們致歉(可開啟字幕選項觀看)
風云軍事《宅軍事》 重點看這裡
03:14 400發子彈斃傷200人 造就神狙擊手張桃芳的槍是?
04:43領先全球!曝光台灣"無膛線槍"近戰殺敵黑科技!
07:20更輕更神準!實際打靶體驗多邊形光膛槍管威力!
08:31寡婦製造機MG42!解密殺人如麻奧馬哈灘頭之獸!
14:41耐用又好組裝上手 AK47長槍之王殺戮史蒐秘!
17:16士兵最恐懼的聲音 連發槍王馬克沁收割千萬人命!
#台灣 #武器 #中國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c_VuHI8utg/hqdefault.jpg)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pc1sxl4YtI/hqdefault.jpg)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死亡人數」排名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Open App.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 死亡人數 」 排名 ,第一名絕對出乎你想象! #shorts. 725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毛孩子史密斯楊. ... <看更多>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分享] CSIS:俄軍此戰死亡數超越二戰後戰爭總和 的八卦
... 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 ... [問卦] 太平天國的死亡人數和二戰總和差不多? 二戰總死亡人數約莫7000萬 ... ... <看更多>
二戰死亡人數排名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死亡人數”排行 - YouTube 的八卦
歡迎訂閱,您的支持就是我創作的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 死亡人數 ”排行,第一名絕對出乎你意料!#戰爭#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