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何對待留學生的?|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是古代世界歷史上中國社會地位最高的時代之一,那時候中國的皇帝被稱為「天可汗」,奉行開放的國家政策,所以「萬國來朝」。唐朝之所以社會地位高,是因為其國土的廣大,經濟的發達,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上的先進,讓其他各國敬畏。古時雖是「朝貢體系」,但其他各國是真心服了,所以紛紛派遣人員來中國學習。而唐朝朝廷也拿出了大國氣度,友好對待各國派來的留學生,致使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留學費用大部全包,外國人享受幸福生活
唐朝的外國留學生,包括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柬埔寨、安南、尼泊爾、緬甸、大食、波斯、印度、斯里蘭卡等,史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於國學之內……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受業。」,許多外國留學生的名字見諸歷史,如日本的小野妹子、阿倍仲麻侶(漢名晁衡)、橘逸勢、半須賀雄、長岑高名、空海和尚、菅原清公、多治比縣守、粟田真人、藤原清河、高階遠成、藤原不比等、伊吉博德、吉備真備、大和長岡、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道昭和尚、最澄和尚,新羅的崔致遠、李同,大食人李彥升等,其中日本派來的最多,韓國其次。留學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留學生,一種是留學僧。唐朝對這兩種人員,吃、住、穿等基本生活費用由國家提供,免去了留學人員的生活之憂。
留學生學習的地方,叫國子監。留學人員也有一些自費項目。比如單獨給老師的「學費」,這是本著尊師重教的象徵意義來說的,從孔子那時候就留下了交「束修」的例。這筆錢不能由國家負擔,因為要教導學生尊重你的老師,自然要自己拿出來意思意思。但這筆費用很少,象徵性而已。另一部分費用是書本費,這個是自理的。古代的印刷術不像現代這樣發達,書本的成本費是較高的,同時也表示對於知識的尊重,故由自己負擔。還有就是自己的日常交際費用,喝個酒,旅個游,去青樓妓院喝個茶什麼的,這個國家是不管的。歷史記載新羅人李同到中國來留學,帶來了紋銀三百兩,這是他留學九年的生活費用。
一般來說,外國人一踏入中國的土地,車船費用、吃住費用,是由國家相關部門負責管理的。他們在中國享受的待遇,是外賓待遇。在首都長安有一個部門叫鴻臚寺,專門負責外國留學生事務。天朝大國,做到這樣,也算可以了。
專門設置賓貢進士,考試難度相對較小
國外的留學生,畢竟與中國本土的科舉生水平不一樣,因為所有的教學語言,都是漢語,就像我們現在去外國留學,必須先過外語關一樣,唐朝時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也得先過漢語關,否則是無法完成學業的。那時候的首都是長安,還沒有推廣普通話,所以外國留學生,必須先得學會一口地道的陝西話。有的外國留學生,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而不能入學國子監,比如日本的半須賀雄和長岑高名,因為學習太差被國子監拒收,而另一位日本人橘逸勢,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不能入太學,無奈自學成材(自己學習古琴去了)而青史留名。
國子監學習的內容,有六個專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是設門檻的,門檻是家庭背景,要求學生家庭背景依次是三品、五品、七品以上,雖然這有些不公平,但唐朝是從講究門閥制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過來的,那個時候是「九品中正制」,沒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做官的。而後面的律學、書學、算學主要是一些專科技術,「理科專業」,研究自然科學的,沒有門檻,成績優秀的平民也可入學,你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宋代大發明家畢昇就是平民。可別小看這六門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諸方面,留學生們回國後,對其國內的官場制度、學制、田制、稅制、兵役、法律、學術思想、文學作品、禮制、醫學、書法、音樂工藝技術、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影響尤甚。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這麼複雜的學問,外國留學生學起來,當然會有一些難度的。為了幫助外國人過關,唐朝廷專門設置了一項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考試制度——賓貢進士。這是唐穆宗時候發明的。賓貢進士制度根據外國留學生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考試難度、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實行「優惠」政策,與唐朝本土的「國子進士」、「鄉貢進士」有很大不同。因為有了優惠政策,外國留學生除了一部分資質太差的以外,是可以通過學習過關的。
考試合格入朝為官,也可禮送回國效命
唐朝對於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的去向,採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既可以在唐朝為官,又可以禮送回國,很自由的留學生政策。當然,也有的留學生,因為唐朝皇帝認為是人才,採取留用唐朝不放回國的。
外國留學生在唐朝為官的為數眾多,比如日本人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藤原清河當了玄宗朝的「特進秘書監」,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也就是那個叫晁衡的,與王維、李白等唐朝一流的詩人成為好朋友,一度想回國還遇到風暴沒回去,結果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活了七十三歲才在長安逝世,生前當過鎮南都護,死後唐代宗還追贈他從二品潞州大都督的殊榮。
當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還是選擇學成歸國,為所在的國家效力。日本人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伊吉博德從唐朝學成回國後,主持編定了日本法律《大寶律令》,吉備真備、大和長岡共同刪定了日本法律《養老律令》,多治比縣守、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菅原清公任等人學成歸國後,都在日本政府擔任了高官,影響了日本政局。日本高僧道昭和尚、最澄和尚、空海和尚等,都得益於在大唐的留學僧生活,回國後創建了日本的天台宗、真言宗,其中道詔和尚還是《西遊記》中唐僧(唐玄奘)的得意弟子,將中國的法相宗傳到日本,臨回國唐僧還贈他舍利、經論和鐺子等,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和阿倍仲麻侶比肩的新羅人崔致遠是個大才子,他在新羅是個貴族,但來到唐朝後,由於久試不第,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難,乃至到了「席冷而窗風擺雪,筆乾而硯水成冰」的地步,但他不怕困難,由奢入儉,終於依靠勤學苦讀一舉及第,先後擔任唐朝的溧水縣尉、侍御府內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職務,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新羅。崔致遠回到新羅後,受到的待遇更為厚重,擔任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職務,出守太山、富城二郡,死後被追諡「文昌侯」,成為新羅國的「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聲望之隆,千古未有。
外國留學生雖然在唐朝受到優厚的待遇,但並不等於他們在唐朝有特權。相反,他們在唐朝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唐朝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以現代山東大學的「伴讀」制度,在唐朝是不存在的。他們享受的優惠政策,只是天朝大國對他們的恩賜罷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生活數學推廣學會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八卦
光電工程獎40年首位女性得主 交大電子洪瑞華主任團結女力
上下滑動Line訊息,電子系洪瑞華教授自信地說,在「Women in optics @Taiwan」平台上,女性光電研究者互相交流研究資訊,展現團結力量。獲選為中華民國光電學會「光電工程獎」40年來首位女性得主,洪瑞華教授不只積極推廣光電研究國際化,還盡其所能,協助女性研究者平衡教研與家庭。
「雖然現在倡議男女平等,但在亞洲社會,女性的家庭角色往往還是比男性吃重得多!」洪瑞華教授觀察到,女性研究者生產育兒後,常常得挑燈夜戰改論文、備課,長期蠟燭兩頭燒下,很可能全然放棄研究工作;即使繼續操守本業,也可能因育嬰留停,公開發表著作的時間出現斷層,導致在申請計畫補助時,研究能力受質疑。
女人生兒育女,沒想到成為事業絆腳石,為了打破社會上的隱性藩籬,洪瑞華教授今年在中華民國光電學會裡,成立Women in optics @Taiwan委員會,有系統地整理計畫申請重點和科學新知,讓「媽媽」研究者有效率地交流資訊,「如果有一套經驗傳承,或許她們能免於焦頭爛額,平衡工作與家庭。」由於成員同質性高,大家在工作之餘,也偶爾分享生活趣事,儼然成為一處緊密扶持的交友圈。
問到是否也是一路苦過來,洪瑞華教授欣慰地說,還好小姑願意幫忙照顧孩子,先生也很會下廚,稍微分擔家務,讓她不致於在工作與家庭間被迫選擇。由於先生同樣從事光電領域研究,兩人時常互相討論交流,「缺點就是我們下班後還在討論研究問題,好像無時無刻都在做研究。」她開玩笑地表示。
除了Women in optics @Taiwan資訊流通平台,洪瑞華教授也舉辦國內首場女性光電科學家論壇,體貼媽媽們需要「帶小孩」,還特別規劃孩童光電區,將軟糖設計成各種透鏡,讓孩子不只吃軟糖,也學習光的折射原理,寓教於樂;孩子玩得開心,媽媽們也專心聆聽演講。
投入教研35年,洪瑞華教授春風化雨無數學生,對於學生研究表現,她笑說,女孩子做實驗和歸納資料,還是比較細心和敏銳。採訪過程中,有同學繳交焊接好的線路,只見洪老師摘下眼鏡左右端倪一會兒,再娓娓給予建議,似乎應證女性細膩的性格。
洪瑞華教授研究橫跨光電、電子和微機電,致力於提升發光二極體製程,以及太陽能電池和產氫系統效能,研究成果技轉國內相關廠商,專利更曾獲得國家發明獎、5次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科技部之傑出獎。未來她將繼續貢獻光電產業與研究,並以女性獲獎者身分,鼓勵女性研究者投入光電領域創新創業。
新聞來源
https://www.nctu.edu.tw/component/k2/item/3936-40
中華生活數學推廣學會 在 顏艾琳 Facebook 八卦
下午在「支持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記者會的開場白
各位記者小姐、先生:
非常感謝大家前來參加台灣文學學會召開的「支持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記者會。本會召開這場記者會,主要是鑑於前不久教育部課審會審查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關於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與推薦選文部份引發各界討論與關注,媒體報導也有部分誤解,本會站在推動台灣文學研究、教學與傳播、推廣的立場上,對於國語文課綱的大幅調整與強化,是給予肯定並支持的。
我們提出的三大訴求,就是我們支持大幅調整課綱的主要理由:
1.我國15歲學生在「國際閱讀評比」(PISA)中成績大幅落後(2015, 23名。但我國數學和科學評比則高居第4),我們分析其中最主要的癥結,就在於當前高中國文選文,文言文比例過高(45~65%,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達75%),十二年國教課綱微降為45%至55%,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還是高達65%。這對廣大的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不僅不利於學生的學習,也無法達成「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的課程目標,對於我國學生的國語文能力的提升,以及國際視野的開拓,顯然也缺乏助力。
2.這次的國語文課綱修訂爭議,因為課審會降低文言文比例、增選台灣古典詩文,而遭批評為「政治意識形態作祟」,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公平,也是刻意的扭曲。事實上,課審會高中分組會議還在開會中,目前仍無結論;其次,有關文言文部分,對於推薦選文也列兩案(甲案「不列選文」,乙案即「工作小組」提出票選10篇推薦選文),這兩案目前也未決定。課綱尚未有結論,就說「意識形態作祟」,這就是這次爭議的真相。我們站在台灣文學可長可久的立場,要呼籲各界不要把事關全國學生的課綱調整看成「意識形態之爭」,因為事實不是這樣,事實是,這是讓我們的國語文教育正常化,減輕孩子負擔、提高孩子語文學習興趣與能力的做法。
3.因此,我們支持大幅調整課綱,無關於文言文/白話文之爭,也與意識形態無關。台灣文學這門學科在台灣發展,是近三十年的事,我們認為,無論是古典文學或現當代文學,凡是在我們台灣土地孕育而生的都是台灣文學,都是我們珍惜的研究對象。正因為如此,我們更相信,為台灣的國語文教育做出貢獻,國語文課綱的大幅調整與強化,乃是國內各大學台文、中文,華文系所可以共同參與的時代課題,我們期望大家攜手合作,為台灣語文教育的提升、讀寫能力的強化而共同努力。
* 本開場白係根據本會記者會新聞稿(匯聚陳萬益、廖振富、翁聖峰、黃美娥等教授的討論,由鄭清鴻整理成的新聞稿),加上我的一些想法改寫而成。
* 蔡旻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