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地理節】雨天限定料理 美式牛排
下雨了,哪都不能去,連烤肉也成問題。但如果此時置身台灣山區,雨後卻是某種生鮮美食的出現時機⋯⋯曾聽部落朋友笑說,他們從小天天吃「牛排」,不過此牛非彼牛,就是雨後紛紛出現的非洲大蝸牛。
蝸牛對農人來說是作物害蟲,對離鄉的部落朋友也許代表家鄉好味。我們所成長的飲食文化教導我們什麼是美食,什麼東西不能吃;但「三杯蝸牛」以薑絲、大蒜、辣椒與九層塔爆香牛肉,下酒又涮嘴,無論來自平地山林可能都無法抗拒。
而「頂級牛肉」由於處理繁複,也非常不易取得;首先在雨天伺機而動,到遠離田地的山區撿拾未受農藥污染的蝸牛,再為它們「清腸」:首先餵養鮮嫩的南瓜葉或地瓜葉,再關入籠中不餵食直到蝸牛不再排泄。委請勇士幫忙宰殺後,煮滾一大鍋水丟入蝸牛煮約30分鐘去除黏液,最後剝除不可食的殼內肉,一大隻蝸牛最後能吃的不過一小塊,如果由阿美族人親手烹調,就是一份道地的「美式牛排」了。
-
最後不忘補充一下「外文」知識:
蝸牛 排灣族語:dingding
蝸牛 兒歌:https://goo.gl/zBLRcb
-
蝸牛 阿美族語:cumuli
毛毛雨 阿美族語:karasmasan
例句:
Maolah kako i karasmasan a romi'ad a mikatacomoli.
我喜歡在下毛毛雨的天氣撿蝸牛。
來源|https://goo.gl/4PLjP4
-
#中秋烤蝸牛你會紅
#但請不要在颱風天撿蝸牛
#中秋烤肉不用這麼拼
Search